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笪净之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笪净之(一○六八——一一一三),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茅山道士静一先生弟子。徽宗时,赐号守静法师,领住持茅山元符万宁宫。越明年,又加号凝和。政和三年七月卒,年四十六。赠冲隐先生。见蔡卞《冲隐先生墓志铭》(《茅山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南昌余氏子。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初游庐山圆通。以般若夙熏。谈禅衮衮。老衲多敬异之。颇自以为至。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俾令实参。繇是走归宗。依真净禅师。未几真净迁泐潭。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往从之。俄而南公化去。师方锐意于道。遽失所从。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欲见之。而未能决。即炷臂香。祷于像前。志三老之名而探之。得灵源。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于是造焉。倾心奉事。虽咨参决择无间。而义象缠心。未能脱洒。灵源尝痛劄之。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灵源笑曰。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师愤欲他往。因造室请辞。比至门。方揭帘。忽大悟。遍体汗下。灵源见而喜曰。是子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被汝带累也。自是投机契会。击节赏音。若合符契。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灵源遣二三子。往佐之。死心迅机逸辩。雷轰电扫。学者莫敢婴其锋。师为侍者。每当机不少让。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靡不迎刃而解。死心抚爱之。异乎等辈。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师皆枉焉。去游京浙。历讲肆。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尤邃于金刚般若。崇宁中。省亲南昌。厥父素诵此经。而未喻其旨。因以精义。直注经文之下。俾读之易晓。学者争传之。目为金刚直解。死心知之骂曰。我欲此子荷大法。今乃在三家村里。说义学邪。师闻而笑曰。以法报亲。庸何伤乎。显谟朱世英守临川。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灵源辞以疾。举师代行。朱亦雅闻师名。虚明水以迟其来。师廉知谢曰。若以道相期则可。今尔乃世谛求我矣。请从此辞。世英钦叹不已。大观中。洪师。范伯履请任双岭。师宵遁他境。久之归云岩。首众分座。以法施学者。政和末。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师云。芒鞋竹杖走红尘。问。如何是宾中主。师云。十字街头逢上祖。问。如何是主中宾。师云。御马金鞭混四民。问。如何是主中主。师云。金门谁敢抬眸觑。问。宾主既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师云。昨夜霜风刮地寒。老猿岭上啼残月。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师以颂答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闲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阅六年退居西庵。宣和中。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与徐公师川合谋。欲师促席论道。以观音致请。师力辞。至三返。不得已。赴之。州人以二公之意。盛饰香舆铙鼓。江津候迎。师闻之。即由间道。入据丈室。而人舆知者。衲子翔集。至数千指。二公每过从。必以微言。相滞弥日。稍迁上蓝。建炎初。郭镇长沙。再迁南岳之法轮。三年六月十一日。檀越至。升座。食罢。会大众茶。客退。徐入方丈。令侍者遍告有众。吾且游矣。侍者承命。众未及至。师耸身趺坐。湛然而化。幻住六十有一。僧臈四十二。师性和易。以慈摄物。不事边幅。得乐说无碍辩才。每患学者不善致问。必自激以启疑。至会心处。亹亹多忘𥨊食。不畜馀赀。寺任一𢌿执事者。每得人则岁粗给。否则米盐屡空。人或以是少之。师曰。我之所任。佛祖任也。彼屑屑然锱铢是计。顾与流俗何异哉。后二年。门弟子奉灵骨舍利。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昔张司成师豫章。命秀峰出世泐潭。草堂开法黄龙。端公出世百丈。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或问。三大士谓谁。张以其名答之。厥后诸公求外补。必以南州为请。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故徐郭二枢相。于百丈也眷眷如此。鸣呼贤者不出世。抑可谓无贤哉。盖知贤而后为贤。吾道滨兹叔世。释子不励行。外护不恤贤。世与道交相丧矣。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成(一○七一~一一二八),俗姓潘,秀州嘉兴(今属浙江)人。祝发后于吴兴金山广法院事本觉法真守一禅师,后十九年至随州大洪山师芙蓉道楷禅师。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传法香山,政和二年(一一一二),住持汴京净因禅院,后住镇江焦山普济禅院,晚归广法禅院。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事见《北山集》卷三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證大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八首。
释法庆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遗身篇
法庆嗣。佛国白禅师。尝掌书记。初住泗州普炤。后迁嵩少。汴破被虏。收牛于北方。惟一讲僧识之。次居东京。因侍者读洞山录。作愚痴斋。者云古人甚奇。师云我化后。汝可唤之。若能复来。是有道力也。后预知时至。乃作颂云。今年五月初五。四大将离本主。白骨当风飏却。免占檀那地土。衣物。尽付侍者。饭僧。始闻初夜钟声。坐逝。侍者如约唤之。师睁眼应曰。争么。者曰和尚何裸跣而去。师曰。来时何有。者欲强穿衣。师曰。休留与后人。者曰。正恁么时如何。师曰。也只恁么。复书一偈云。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铁牛𨁝跳过新罗。撞破虚空七八片。寿七十三。皇统三年五月五日也。
元妙宗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九七一
元妙宗,徽宗时道士,号洞幽法师。尝游历四方名山,寻访师法三十馀年。寓居南阳,以符水治民疾病。后奉旨赴阙,勘定道藏经籍。著有《太上助国救民总真秘要》十卷(存)。

人物简介

简介
大观二年(1108)任熙州知州兼经略安抚使。大观三年(1109)8月1日罢。政和六年(1116)任熙州知州。重和二年宣和元年(1119)3月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湖州德清人,字立之。卢知原弟。以父荫补官。累官吏部尚书,以官秩次第履历总为一书,功过殿最,开卷了然,吏不能欺。高宗绍兴中,为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金人攻关辅,法原视山川险阻,分地置将,屡败金兵。素与吴玠不睦,后为玠所劾,忧恚而卒。
全宋诗
卢法原(?~一一三五),字立之,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自知雍丘县积官太府少卿,赐同上舍出身。使辽还,迁司农卿,赐三品服。为吏部尚书。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罢为显谟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九之一五)。高宗建炎中,以徽猷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三三)。绍兴元年(一一三一),提举临安洞霄宫(同上书卷四九)。二年,起知夔州,寻为龙图阁学士、川陕宣抚处置副使(同上书卷八五)。《宋史》卷三七七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九
卢法原,字立之,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以父荫补官,尝知雍丘县,政和中为金部员外郎,迁太府少卿,赐同上舍出身。宣和中,历任司农卿、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坐王黼累,罢为显谟阁待制。绍兴元年,起知夔州,寻为龙图阁学士、川陕等路宣抚处置副使,进端明殿学士、川陕宣抚副使。会金人南侵,法原分将坚守,严为备禦,累败金兵。因与吴玠不睦,为玠所劾,忧恚而卒。《宋史》卷三七七有传。又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九之一六、食货四七之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灯(一○七五~一一二七),号传炤,俗姓王(此据塔铭,《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刘氏),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二十三岁剃落于承天院,受其足戒。尝师事圆明、宝梵。后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归,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为青原下十二世,为芙蓉道楷禅师法嗣。钦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事见《石门文字禅》卷二九《鹿门灯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法灯。字传炤。成都华阳王氏子。自幼时。则能论气节。工翰墨。逸群不受世缘控勒。年二十三。剃落于承天院。受具足戒。即当首楞严讲。耆年皆卑下之。其师圆明大师。弃讲出蜀。师侍行。至恭州而殁。师扶护归葬成都。辞塔而去。下荆江。历淮山。北抵汉沔。遍谒诸老。所至少留。机语不契。振策即行。登大洪。谒楷禅师。遂服膺戾止。承颜接词。商略古今。应机妙密。当仁不让。大观初。楷公应诏而西。三年。坐不受师名敕牒。缝掖其衣谪缁州。师趼足随之。缁之道俗高其义。太守李公扩。虚太平兴国禅院。以居之。于是。洞上宗风。盛于京东。政和元年。楷公得释。东遁海滨千馀里。太湖中而止。草衣涧饮。若将终焉。师犹往从之。楷以手揶揄曰。云岩路绝。责在汝躬。行矣。师识其意。再拜而还。七年。解院事。西归京师。名闻天子。俄诏住襄阳鹿门政和禅寺。师谢恩罢退。饭丞相第堂。吏抱牍至白曰。江州东林寺。当改为观。从道士所请。师避席曰。庐山冠世绝境。东林又其胜处。世为僧居。如春湖白鸥。自然相宜。今黄冠其中。绝境其厄会乎。丞相大以为然。东林之获存。师之力也。既至汉上。郡将讽诸山办金帛。诣京师作千道斋。师笑曰。童牙事佛有死无二。苟非风狂失心。辄以十方檀施之物。千里媚道士耶。郡将愧其言而止。然天下丛林。闻而壮之。鹿门。濒汉江。断岸千尺。寺尝艰于水。师坐岩石下。念曰。吾欲丛林此地。为皇朝植福。而泉不能赡众。山灵其亦知之乎。师以杖擿草根。俄众泉觱发。一众大惊。山中之人。目之曰灯公泉。师初依夹山龄禅师。龄道孤化。而无嗣之者。僧惟显。得其旨。隐于南岳。师以书抵长沙。使者迎出。以居龙安禅寺。闻者服其公。贵其行。初慧定禅师自觉。革律为禅。开创未半而逝。蚁藏蜂聚。故窠遗垤。十犹七。师为一新之。长庑广厦。万础盘崖。椎拂之下五千指。十年之间。宗风大振。人徒见其婆娑勃窣若游戏。然不知其至刚峭激也。笃信所学。虽威武贵势。不敢干以非义。性喜施。不计有无。倾囷倒廪。以走人之急。靖康二年春。金人复入寇。两宫围闭。师惊悸不言。谢遣学徒。杜门面壁而已。弟子曰。朝廷军旅之事。何预林下人。而师独忧念之深乎。师熟视。徐曰。河润九里。渐洳者三百步。木仆千仞。蹂践者一寸草。岂有中原失守。而林下之人得宁逸耶。五月十三日中夜安坐。戒门弟子。皆宗门大事。不及其私。泊然而逝。检其所蓄。道具之外。书画数轴而已。阅世五十有三。坐夏三十。塔全身于山口别墅慧定塔之东。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顺(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绵州魏城(今四川绵阳)人。住抚州白杨寺。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九年卒,年六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七首。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法顺。绵州魏城文氏子。七八岁时。于夜暗中。视物如昼。父母知其异。因令出家。依香林院奉和得度。游成都。从大慈寺冲悟法师。受圆觉起信。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研覃久之。持以问悟。悟虑胡不能决。即勉之游方。参谷隐静觉禅师。大观中。佛眼居龙门。道风籍甚。往依之。竭诚累年。备历遮务。未尝有怠色。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忽有省。于是离念得入之旨。吻然玄契。明日入室。龙门问真。佛在什么处。师曰。在不定处。曰。既是真佛。为甚不定。师云。若定即非真佛。龙门异之。因问何以及此。师告以实。门诘之曰。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师曰。不用更会。龙门可之。自是酬酢雷动雨泣。众目骇观。龙门去世。奉舍利入塔已。即首众僧于云居。分座接衲。拂未授手。而户外之屦满矣。建炎初。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悉还旧贯。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之广寿。迎师开法。绍兴改元。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唯老屋敷楹。不芘风雨。前此住僧侈瘟。祠以仰给。师至。首击去之。乃大自激昂。多所树立。未期年。而四方浩然归重。衲子竭蹶而趋之。来者云涌。师不起于座。化卑陋而为宝坊。平居汲汲于接人。垂示勘辨。虽造次不间也。性鲠介。不苟循时俗。谈道之际。讥诃无所避。或问。东山门下。佛果孤峭。佛眼慈软。二人所得。粗细何如。师正色曰。法顺于闹市中。亲见爷来。汝以软峭粗细为问。无乃谬乎。其析疑破妄。类如此。尝示众曰。山僧从旦至暮。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又穿厨库三个。和尚般柴两个匠人。牵锯佛也。理会不得。教我如何来注。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其下脱却娘生裤。江西帅李伯纪慕其道。欲一奉见。以黄龙致请。将命者再至。师坚卧不赴。九年五月一日。集众告别。侍者持纸求颂。师曰。吾平日语固多矣。兹尚何言。因诫左右。今夕鸡鸣即报我。已而忽自闻开静钟。遂大喝一声。左右惊视之。则已跏趺而逝。阅世六十四。坐四十六夏。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舍利五色。塔于寺之西隅。师退然才中人。而神观爽迈。操守坚正。善为偈句。肆笔立成。既卓有声誉。道方盛行。而未艾遽尔去世。四方衲子识与不识。靡不伤感至泣下。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枢密徐公师川曰。善哉道师明眼。而安步方号。足目俱到。则高庵之所以为兄。白杨之所以为弟也。诚哉斯言。详观高庵俨临巨刹。卑躬力道。唯众是亲。白杨荒村废寺。激昂崛起。而名跨一时。然二公弘法。俱不满十载。而风教言言。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鸣呼盖循道而亡。私之效也。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何殊粪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法顺禅师者。绵州文氏子也。弃蒙行脚。观宝轮藏迅转。顿彻教外别传之旨。得受记于龙门佛眼。同出佛眼门者。有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顺住白杨时。其同门俱播令名矣。独白杨败屋数楹。东倾西压。以木丫支拄焉。顺日携钵袋。走抚之乡城。至晚或负斗粟而还。及门数十人乐与之。俱每夜参。必端据木床。徒属或栗足侧耳而听曲折。顺曰。好事堆堆叠叠来。不须造作与安排。落林黄叶水推去。横谷白云风捲回。寒雁一声情念断。霜钟才动我山摧。白杨更有过人处。尽夜寒炉拨死灰。忽有个衲僧出来道。长老少卖。弄得恁么穷乞相。山僧祇向它道。却被你道著。又曰。鸡啼晓月。狗吠枯桩。只可默会。难入思量。看不见处。动地放光。说不到处。天地玄黄。抚州尺六。状纸原来。出在清江。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昨夜三更月到窗。又曰。风吹茅茨屋脊漏。雨打阇黎眼睛湿。恁么分明却不知。却来者里低头立。顺住白杨既久。激励学者。妙有方略。虽枯淡不堪。有青原绍灯辈。始终侍从。后俱出世。大显其声。顺老疾。一日诸山趋询。顺起示众曰。久病未尝离木枕。人来多是问如何。山僧据问随缘对。窗外黄鹂口更多。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众中具眼者。试为山僧指出病原。看众争下语。顺乃拊掌一下。作呕吐声曰。好个木枕子。便趋寂。依法阇维。收五色舍利。并诸不坏者。曰目睛齿舌数珠。瘗于寺西。初顺在龙门时。云居虚席。闻高庵悟表里端劲。趋龙门聘之。悟固辞。佛眼勉其出住。悟仍不就。顺告悟曰。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盖素分也。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安众甚便。沾沾小节。奚足喜焉。君应之。顺虽不敏。愿请为辅。悟乃欣起。于是顺自为藏主。邀贤真牧任维那。通乌头典知客。应庵华莅副寺。德用为监寺。自圆为首座。故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余初阅师行实。疑其为踽凉之士。逮味师语句。乃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高庵最劲挺。不近人情。师降尊招贤。阐扬一代时教。其迹岂可测哉。然其示枯淡于一时。流膏腴于百代。于戏尚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母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事见《晦庵集》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法宗,姓颜氏,钱塘人。年方就傅,舍身桑门,初依广慈、慧才,专研教观。年十九,从广、慧初法师,昕夕咨叩,服勤十载。复归侍广慈,依止观修大悲三昧,绵历九秋,凡有祷祈,悉获灵应。尝与天竺光明忏期,至五日,禅观中忽见慈云式侍僧数十,宗作礼曰:“自昔同修者,皆得生净土否?”慈云曰:“元照已得往生,择瑛尚欲宏经恶道,汝宜勤修,以成本愿。”宗归,建净土道场,刻西方三圣像,月集四十八人,同修净业,名卿贤士,多与其会。政和七年春,寂时自言弥陀授手,接引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依护国瑞禅师,祝发登具。备参浙右诸宗匠。晚至龙门寺,悟法于清远禅师。住南康军云居寺,为南岳下十五世,清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六十七。《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僧宝正续传》卷五、《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僧宝正续传·卷第五
禅师名法如。台州临海胡氏子。依护国瑞禅师。祝发受具。遍参两浙宗匠。闻佛眼禅师居龙门道价甚重。不远千里造焉。以力参所得。质之佛眼曰。此皆学解。非究竟事。欲了生死。当求妙悟。师骇然谛信其语。居一日命为典座。师固辞。以道业未办。佛眼勉之曰。姑就职。是中大有人。为汝说法。未几晨兴开厨门。望见圣僧。豁然有省。入见佛眼曰。遮里还见圣僧么。师于其前。问讯叉手立。佛眼肯首曰。向汝道。大有人。为汝说法。又尝问曰。天台石桥夜来倒了也。师遽捉住佛眼。佛眼曰。作么。师曰。又道石桥倒。佛眼深可之。后造圜悟禅师室。问。汝只参佛眼。为复别见人来。师曰。亦曾见一人来。曰。是什么人。师以手指𮌎曰法如。圜悟曰。汝所见只一星许。师曰。已是多也。高庵悟禅师与圜悟。相继主云居。皆推师为第一座分席。接衲学者亲之。建炎初。上蓝虚席。洪帅胡直孺命出世。唱佛眼之道。未几虏骑传城。隐于白水庵。会云居烬于劫火。绍兴初。四易主者。皆以艰难遁去。漕使曾公纡乃以属师。繇是宗风大振。师识量冲廓。机变如神。见者靡不詟伏。至于说法莅众。辞气粹温。旌礼贤者。奄有古尊宿之体。阅十馀年。幻出宝坊。靖深壮丽。冠绝江表。师益谦损。不自以为功。识者以此高之。且以为弘觉再来也。十六年三月十五日。示疾。升座别众又十日。沐浴更衣。手写法偈。端坐而化。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二。火灭得舍利。合灵骨瘗于三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1—1156 【介绍】: 宋僧。密州莒县人,俗姓李,居沂州马𡺸山,号马𡺸。初依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尽得玄门宗旨。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哲宗元符间居华亭佘山昭庆禅院,为开山始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山。东密州莒县李氏子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和尚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弘雪窦之道。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师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明州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余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师为开山第一代。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法宁者。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人称曰马𡺸禅师。一日航海抵青龙。有章衮母夫人高氏。梦天神告曰古佛至。翼日如梦候之。师适至。奉迎止钱氏园。其夜地有光。掘之得碑。云大唐禅寺福德桥下。又得金刚佛像。于是建寺崇事焉。后右丞朱谔迎。师主佘山昭庆。而卒。塔于方丈东偏。师嗣雪窦明。明嗣长芦和。和嗣法云本。云门裔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法宁,因住沂州马𡺸山,故号马𡺸,姓李氏,莒人也。初依沂州天宁妙空明得度,参侍既久,尽得云门宗旨。出世住沂之净居寺,大宏雪窦之道。初宁于绍兴间,抵华亭青龙镇,察判章滚,其母高氏梦天人告曰:“古佛来也。”翌日宁至,迎之止钱氏园。乃建精舍,掘地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于是华亭令柳约,奏所建刹,赐额曰净居。因省明公于雪窦,时郡守莫将请主吉祥。哲宗元符,佘山有精舍曰“灵峰”,部符改曰“昭庆禅院”,右丞朱谔请宁开山。无何,迁明州广慧,复返昭庆。绍兴二十六年丙子正月八日,沐浴端坐说法辞众而寂。世寿七十六,僧腊五十九,塔全身于寺之东隅。
王法恩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王法恩(?-1141年),南宋时期起事领袖,明州(今浙江宁波)僧人。
释法泉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四○二
法泉,宣和中苏州灵岩山秀峰寺传法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