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4  25  26  2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仁王般若念诵法
法身化生
化法
化法四教
孔雀明王经法
幻法
四大教法
四天王合行法
四化法
四未曾有法经
四法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法华四法
四法界
四法印
仁王般若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不空译。与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道场念诵仪轨详略不同。
法身化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佛之教化新生于佛家之身也。法华经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化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化导之法门也。天台一家,判释迦之一代教为化仪化法,各立四教。(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化导的方法。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化法四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天台之教判藏通别圆也。自教化之内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参见:四教)
【佛学常见辞汇】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孔雀明王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依大孔雀明王经等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之秘法也。又略曰孔雀经法。密教四大法之一。设大坛,护摩坛,十二天坛,圣天坛,为息灾而修之。
幻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幻师之法术。幻化之法门。
四大教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种墨印)
四天王合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以四天王为本尊,乃攘灾厄请招福德之修法也。
四化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碍辩也。是为化度众生之法,故名化法。见璎珞本业经上。
四未曾有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阿难具四种之未曾有法。又出于增一阿含经八难品。
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宝中有四种:一教法,三世诸佛所说破无明烦恼之声名句文也。二理法,教法所诠之义理也。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也。四果法,行满所得有为无为之證果也。心地观经二曰:「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又】菩萨修行之四法也:一不舍菩提心,二不舍善知识,三不舍堪忍爱乐,四不舍阿练若。见大乘记法经。【又】信解行證之四法也。占察经于此法各说成佛。(参见:四种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證。
【三藏法数】
(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引导众生,出生死海,到于彼岸。三世诸佛,依此修行,断一切障,得成菩提。
〔一、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二、理法〕,谓一切教法所诠之义理也。
〔三、行法〕,谓戒定慧等诸行之法也。
〔四、果法〕,谓至果所證,无为涅槃等法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日本净土真宗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教法,净土之大无量寿经也。二行法,第十七愿成就之名号也。三信法,第十八愿成就之信心也。四證法,第十一愿成就之至灭度也。以此四法,总括一宗,一宗之本典,题曰教行信證,为此也。
法华四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普贤劝发品谓:「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此法华经?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四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所立四种之法界也。(参见:法界)
【佛学常见辞汇】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规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
二、理法界 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 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 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者,一切众生身心之本体也。法,轨则也,界有性、分二义。若约事说,界即是分义,谓随事分别故也;若约理说,界即是性义,谓诸法性不能变易故也。以此性、分互相交络,则成理事无碍法界。以理融事,一一融通,则成事事无碍法界也。
〔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分齐者,限量也。)
〔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
〔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
〔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达磨驮都Dharmadha%tu,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一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是为严家所判四种法界中之事法界,台家约于俗谛释十法界之时即此义也。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无明者名不了一切法,迷法界起三界业果。」止观五曰:「此十法各各因各各果,不相滥,故言十法界。」同辅行曰:「言法界者,法即诸法,界谓界分,相不同故。」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法界者十界依正也,尘沙者喻其多。」行事钞上之一曰:「法界尘沙。」【又】界者,边际之义,法者极法之边际之言,言广大深远无过于此之语。如言法界万灵,周遍法界等也。止观三曰:「出法界外何处更别有法?」同五曰:「当知法界外,更无复有法而为次第也。」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穷事边际云法界。」往生要集上曰:「周遍法界,拔苦众生。」又曰:「佛光明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约理而言,法相华严之释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法界。唯识述记九末曰:「三乘妙法,所依相故,名为法界。」胜鬘经宝窟下末曰:「法界者,界即境界。即是因义,圣人四念处等,皆取此性作境故。」探玄记十八曰:「界有三义:一是因义,依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一切净法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法界。二是性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并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是四种法界中理法界之义也。严家台家更指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谓之法界。大乘止观曰:「法者法尔故,界者性别故,以此心体法尔具足一切法,故言法界。」四教仪集注半字谈五曰:「性恶融通曰法界。」止观五曰:「又此十法,一一当体皆是法界,故言十法界。」是四种法界中之事事无碍法界也。又支配于因果之理之法相范围名为法界。佛为超脱此范围者,故佛独屹立于法界之外。菩萨璎珞本业经上曰:「于一法界有三界报。一切有为法,若凡若圣,若见著,若因若果,不出法界,唯佛一人在法界外。」又十八界之一。意识所缘之境云法界,即六尘中之法尘也。此中总该有为无为之一切法以悉为意识之所缘也。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佛学常见辞汇】
1。法者诸法,界者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称法界。2。法者诸法,界者边际之义,穷极诸法的边际,故称法界。3。法者诸法,界者性之义,诸法在外相上虽千差万别,但皆同一性,故称法界。4。一一之法,法尔圆融,具足一切诸法,故称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即名达磨驮都,此云法界,又曰法性,亦曰实相。法界之义有多种,以二义释之,一就事,二约理。就事而言,法者诸法也,界者分界也。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然则法界者,法之一一名为法界,总该万有,亦谓之一法界,即事法界也。约理而言,指真如之理性,而谓之法界。或谓之真如、法性、实相,实际,其体一也。界者因之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故名法界。又界者性之义,是为诸法所依之性故。又诸法同一性故,名为法界,是即理法界也。
【三藏法数】
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
四法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法印而加苦法印(说一切有为法皆苦者),曰四法印。
【佛学常见辞汇】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