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心所法
心法
心法身
心是法身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心随转法
火法
火祠法
牛头山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仁王经法
仁王念诵法
仁王般若五坛法
佛类词典(续上)
心念法心所法
心法
心法身
心是法身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心随转法
火法
火祠法
牛头山法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仁王经法
仁王念诵法
仁王般若五坛法
心念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参见:羯磨)
(术语)三种羯磨法之一。(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心所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略曰心所。
(术语)常略曰心所。
心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诸法,分色心二法,有质碍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为无色无形,密教以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一、眼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二、耳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三、鼻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四、舌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五、身识 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六、意识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七、末那识 第七识名也。末那识译作意,意思量之义。此识即第六识所依意根从无始来,常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
八、阿赖耶 第八识名也。或名阿梨耶,译作藏识。有三义:一能藏,谓能含藏杂染种故。二所藏,谓诸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谓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然此识乃凡圣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于斯也。又翻无没识,取不失之义。前之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以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故翻为藏。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无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术语)一切诸法,分色心二法,有质碍为色法,无质碍而有缘虑之用,或为缘起诸法之根本者为心法。此心法,显密二教相违。显教以心法为无色无形,密教以为有色有形。显密共立种种之心法。(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一、心法,略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一、眼识 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二、耳识 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三、鼻识 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四、舌识 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五、身识 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六、意识 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
七、末那识 第七识名也。末那识译作意,意思量之义。此识即第六识所依意根从无始来,常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
八、阿赖耶 第八识名也。或名阿梨耶,译作藏识。有三义:一能藏,谓能含藏杂染种故。二所藏,谓诸杂染法所依处故。三执藏,谓有情执为自内我故。然此识乃凡圣之本,根器之由,擅持种之名,作总报之主,建有情之体,立涅槃之因。世出世法,莫不由于斯也。又翻无没识,取不失之义。前之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以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故翻为藏。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无漏种是谁摄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梦想俱无之时。前六转识,俱不现起。若无此识,岂不同于死人?既无梦无想仍非死人,验知必有此第八识。与第七识微细我执,仍自俱转。然此第八识,决非实我实法。若是实我实法,则应常无变易。而此识者,乃从先世引业所招,名异熟果。既从业招,便非常住。又善业则感天人乐报,恶业则感三涂苦报,往来六道,犹如车轮,变形易貌,曾无一定,岂是实我实法哉。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心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术语)吾人之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故曰心法身。莲华三昧经曰:「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是归命于在缠如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吾人的心性即法身,为在缠如来,所以叫做心法身。
心是法身
【佛学大辞典】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下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下曰:「心是法身,谓能生万法,故号法界之身。」
心迷法华转
【佛学大辞典】
(杂语)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众生也。众生之听法华,是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杂语)六祖坛经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言开悟心性者,能运转利用法华。迷惑心性者,为法华所运转利用。即成主从之别。盖释迦之说法华,是运转利用法华而济度众生也。众生之听法华,是为法华所运转利用而被济度也。楞严经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凡夫被转物,菩萨能转物,如是转者,故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悟转法华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心迷法华转)
(术语)(参见:心迷法华转)
心随转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之心所法与定俱戒道具戒之二无表色及此法之生住等四相,与心王同时同果,又同善等之性其他一切之相,故谓之心随转法,即心生则随而生,心灭则随而灭也。俱舍论六曰:「心所二律仪,及彼心诸相,是心随转法,由时果善等。」
(术语)一切之心所法与定俱戒道具戒之二无表色及此法之生住等四相,与心王同时同果,又同善等之性其他一切之相,故谓之心随转法,即心生则随而生,心灭则随而灭也。俱舍论六曰:「心所二律仪,及彼心诸相,是心随转法,由时果善等。」
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谓护摩法也。火供养仪轨曰:「火法有四种。」
(修法)谓护摩法也。火供养仪轨曰:「火法有四种。」
火祠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外典净行围陀Atharvaveda论中有火祠之法。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其所以然者,为欲摄伏一类,故以佛之围陀摄伏之也。见大日经疏十九,同义释十四。经疏说火法四十四种,其所列者,惟二十七耳。(参见:火神)
(修法)外典净行围陀Atharvaveda论中有火祠之法。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其所以然者,为欲摄伏一类,故以佛之围陀摄伏之也。见大日经疏十九,同义释十四。经疏说火法四十四种,其所列者,惟二十七耳。(参见:火神)
火神
【佛学大辞典】
(神名)又曰火天。火尊。司火之神。大日经世出世护摩品举毗陀经之火神四十四种内法之火神十二种。其毗陀之四十四种,以大梵王为始。示其名与用法,而不说其形像。内法之十二神则说之。故大日经疏二十对于毗陀之火神,惟云:「若论其世间火天,作梵王形。」
(神名)又曰火天。火尊。司火之神。大日经世出世护摩品举毗陀经之火神四十四种内法之火神十二种。其毗陀之四十四种,以大梵王为始。示其名与用法,而不说其形像。内法之十二神则说之。故大日经疏二十对于毗陀之火神,惟云:「若论其世间火天,作梵王形。」
牛头山法
【佛学大辞典】
(流派)牛头山法融禅师之一派。(参见:牛头禅)
(流派)牛头山法融禅师之一派。(参见:牛头禅)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经名)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仁王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读仁王护国般若经,而修之祈祷法也。日月,星辰,火水,大风,灾旱,兵贼七难兢起时,则行此法,亦有平生修行之者。
(修法)读仁王护国般若经,而修之祈祷法也。日月,星辰,火水,大风,灾旱,兵贼七难兢起时,则行此法,亦有平生修行之者。
仁王念诵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仁王般若念诵法之略称。
(经名)仁王般若念诵法之略称。
仁王般若五坛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
(修法)设五个坛供养五大力菩萨即五大明王之法也。是仁王经之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