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2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不净说法
不愚法
不请法
不坏法
方便法身
方等三昧行法
六大法性
六字法
六字咒功能法经
六字河临法
六字护摩法
六字名号一遍法
六妙法门
六念法
六法
不净说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邪命说法。或说邪法,或说正法,其心邪,故总名之为不净说法。佛藏经三曰:「不净说法者。有五过失:一者自言尽知佛法,二者说佛经时出诸经中相违过失,三者于诸法中心疑不信,四者自以所知非他经法,五者以利养故为人说法。」此佛藏经所说第五之过失有邪命说法之名以卖法而利养己,是不正之活命也(不正之活命谓之邪命)。优婆塞戒经二曰:「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故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中略)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说法明眼论曰:「不净说法有五科:一以有所得心说虚妄言令他发信堕恶道故,二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故,三食酒食五辛犯非淫正淫,即身著法衣及入堂中秽三宝故,四诽他有德赞自无德故,五不悟一乘一宝法而耽著权门有相之教故。」观经妙宗钞下曰:「不净说法者,但求名利,非益物也。」观经散善义传通记三曰:「邪命说法者,以邪因缘不净说法,利养活命,故不净说法名曰邪命说法。」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邪命说法,不论说正法或邪法,其心邪,皆名不净说法,如别有企图,说虚妄语,令他生信,或不说佛法,徒说世事,或饮酒食五辛,犯正淫或邪淫后,即著衣入佛堂说法,触秽三宝,或诽谤有德人,而自称赞,或不悟一乘真实法,致使所说停滞于权教有相之法,或贪利养故而说,或欲胜他人而故说,或所说与经义相违,凡此种种,皆名不净说法。
不愚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小乘之一。(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不请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非由彼请,而鉴其机为说利益之法也。无量寿经上曰:「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不坏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成就白骨观之阿罗汉有二种:钝根之人,更恐执著于白骨,为烧骨人为灰之想,是曰坏法。利根之人,不为烧骨人为灰之想,由彼眉间放出八色光明之状,修鍊而得神通等,谓之不坏法。此二为当于慧解脱俱解脱之二者。
方便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法身之一。是应身化身之总名也。(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法身之一,即应身与化身的总名。(参见: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六大法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等六大有相性之二面。凡眼所见者,惟其事相,事事差别而不相融。圣智所见者,为其法性一味平等也。
六字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曰六字供,六字护摩。有二种:一为观音之六字法,依请观音经所说,以六观音或六观音所变之六字明王为本尊而诵念六字章句陀罗尼之修法也。百二十尊法菩萨部载其仪轨。二为文殊之六字法,诵闇婆计陀那摩之六字真言而祈念文殊菩萨也。百十尊法菩萨部载其方规。
六字咒功能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菩萨六字咒功能法经之略名,即说六字文殊之真言。
六字河临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于河中修观音之六字法也。瞿醯经补阙品曰:「或于水上密布净板。如法泥治。于上而作。如水中行尊及鼓音尊曼荼罗者,应于水上作也。」
六字护摩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与六字法同。
六字名号一遍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日本时宗之开祖一遍上人智真自熊野权现托宣而为偈颂曰:「六字名号一遍法,十界依正一遍体,万行离念一遍證,人中上上妙好华。」文意:「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一遍之法也(周遍法界之一如之法,一遍之称名具万德之法也)。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十界依报之功德,一遍无二之体性也。依斯一遍之法,万行悉离念,而證悟于一遍,是人中上上妙好华也。」取此偈颂四句首字劝化诸人之念佛札记,为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六十万人。(参见:智真)
六妙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天台智者说。明六妙门之法。
六念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也。(参见:六念)
【三藏法数】
(出别译杂阿含经)
〔一、念佛〕,谓念佛具足十号,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众苦。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佛,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佛观,必趣涅槃,是名念佛。(十号者,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无上士、七调御丈夫、八天人师、九佛、十世尊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念法〕,谓法是如来所有功德,即十力、四无所畏等,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法,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法观,必趣涅槃,是名念法。(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也。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也。)
〔三、念僧〕,谓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应当恭敬。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僧,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观,必趣涅槃,是名念僧。(无漏法者,谓修戒定慧之法,则不漏落生死也。)
〔四、念戒〕,谓念诸禁戒,能遮诸恶烦恼。我以清净质直之心,得亲近戒,心生欢喜,以欢喜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戒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戒。
〔五、念施〕,谓念己所施,获得善利。一切世间为悭嫉所覆,我于今者,得离如是悭贪之垢,住舍心中,于一切物心无吝惜,持用布施,既布施已,我心应喜,以喜心故身得快乐,以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施想,必趣涅槃,是名念施。
〔六、念天〕,谓念欲界天等,悉因往昔戒施善根,得生彼处,受天快乐。我亦见有如是戒施功德,舍命之时,必生彼天,以念天故,离于恶法,心生欢喜,心欢喜故身得快乐,得快乐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天想,必趣天道,是名念天。
六念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济众生之苦,我欲与佛同也。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三藏十二部经,有大功德,为诸众生大妙药,我欲證之而施与众生也。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良福田,我欲修僧行也。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恶,不善之法,我欲精进护持也。五、念施,念施行有大功德,能除众生悭贪之重病,我欲以善施摄取众生也。六、念天,念天为欲界之六天乃至色界无色界之诸天,彼处受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修戒施之善根,我亦欲具如是功德,生于彼天处也。问佛弟子应念三宝,何故念彼之生天?曰:是以为自己善业之果故也。问生天是凡夫之法,何故念之?曰:有人不堪入于涅槃,故念彼之生天而起行趣求也。此六念法为大小乘之通说,但念天之解释,大小乘不同。大乘依涅槃经,则天有三种:一生天,三界之诸天也。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也。三第一义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萨但念第一义天。见别译杂阿含经九,涅槃经十八,智度论二十二,大乘义章十二。【又】律中更有一种六念法,授沙弥戒比丘戒已始授之,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也。二念智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言我常乞食,受请食者,言我今有请处念自去也。三念受戒时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也。四知衣钵有无等,念我三衣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也。五念同别处,若与众同食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有某缘,与众别而独食也。六念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当疗治之也。见行事钞上三之二。又有一种之六念。谓数息随息等之六妙门。(参见:六妙门)
【佛学常见辞汇】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六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等之六念为六法。止观六之二曰:「或六法为药,谓六念处。」又六法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