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9,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9 20 21 22 下一页
僧法振( 法震、法贞 )
释法烱
僧法藏( 周 世称 高城和尚 )
释法融( 严 )
僧法常( 郑 世称 大梅和尚 号 梅山 )
释法相( 俞 )
僧尊法(别称 伽梵达摩、伽梵达磨 )
僧法海
僧法珍
张法受
李妙法
法达
苾刍法朗(别称 达摩提婆 安 )
释法江
其它辞典(续上)
三刀师(别称 三刀法师 号 三刀师 曹 )僧法振( 法震、法贞 )
释法烱
僧法藏( 周 世称 高城和尚 )
释法融( 严 )
僧法常( 郑 世称 大梅和尚 号 梅山 )
释法相( 俞 )
僧尊法(别称 伽梵达摩、伽梵达磨 )
僧法海
僧法珍
张法受
李妙法
法达
苾刍法朗(别称 达摩提婆 安 )
释法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伯连也。貌刚毅而心柔善。恒持金刚经。其经卷。每以竹筒盛而佩之。自誓毕生不娶。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所至不宁。而江南尤甚。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州刺史刘宁。被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收番禺。于是伯连在选中。既呈阅。又差充行营小将。伯连患之。遂亡命。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寻获于州之洋口。械送州处分。州命斩于朱木桥。三斩刀刃皆不入。宁怪而问其故。答曰。素怯懦。使从军。或恐剉衄威武。所以逃也。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果何说也。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问经今安在。答曰。被获时。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宁遽令求而得之。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宁叹异听为僧。世号三刀师。隶名郡之龙兴寺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释三刀法师者。本姓曹。庐陵人也。天然之性嗜于蔬食。羁贯成童志愿出家。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南方不宁多事土扶。故强兼弱兵革未休。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奉洪州路嗣恭。牒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同收番禺。法师旧名伯连。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以筒盛经佩之于身。誓不婚娶。然不扬此善于他。惟密行愈至。无何被括为军。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非其所好。遂亡命焉。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令于朱木桥处死。三下刃俱折。刘怪问之。遂言。素志舍家恒持经法。如斯怯懦恐衄军威。是以亡耳。问经何在。曰被获时遗坠。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竹筒有刃痕而几绝。刘拱手称叹久之。乃纵其为僧。奏闻。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配本郡龙兴寺。后加精进卒于住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又作法震、法贞,误。天宝、大历间江南诗僧。曾游越中、天长、丹阳等地,住长安大慈恩寺,又住无碍寺。与诗人王昌龄、皇甫冉、韩翃、李益等为友。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全唐诗》存诗16首、断句2及与李益联句1首。唐诗汇评
法振,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大历、贞元间诗僧。大历初,在长安,李益有诗送其赴越。《全唐诗》存诗十六首,残句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法振禅师者。荆州人也。景行高尚唯福是修。濯足禅波栖心戒海。法侣钦肃为导为归。讽诵律经居山居水。而思礼圣迹有意西遄。遂共同州僧乘悟禅师梁州乘如律师。学穷内外智思钩深。其德不孤结契由践。于是携二友出三江。整帆上景之前。鼓浪诃陵之北。巡历诸岛渐至羯荼。未久之间法振遇疾而殒。年可三十五六。既而一人斯委彼二情疑。遂附舶东归。有望交阯。覆至瞻波(即林邑国也)乘悟又卒。瞻波人至传说如此。而未的委。独有乘如言归故里。虽不结实仍嘉令秀尔。独何为三无一就。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居广州之开元寺。行头陀。尤勤至。古有钟。沈海坛练门江内。每月望。大潮退。则蒲牢出泥涂中。其隙可容一人。如此则钟之大可知矣。大历中。烱构楼其寺。心欲登此钟。以作佛事。先设大斋会。众诵神祝使小僧没水。诣龙宫通意。既而小僧持珠三颗。出水报曰。钟以镇海。不可得也。然烱欲致钟。而得珠。盖物有不可必者。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44—约825 俗姓周,南康(今属江西)人。年已长始出家,后嗣马祖道一。至庐山五老峰,爱其灵异,遂止住数年。世称高城和尚。敬宗宝历中卒,年82岁。《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祖堂集》卷一四收长篇歌行1篇,《宗镜录》曾多次节引,《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家世业儒。后尤进于岐黄之学。凡僧之有疾者。召之使治。必投之良剂。起其危笃。而辞其谢礼。以故多从林下游。而禅悦法喜之益。尤所慕嗜。遂依郡之平田山宝积院沙门师愿。而落发焉。寻谒大寂禅师于豫章。得心法。登庐山。卜居五老峰。食橡栗。饮溪涧。如是数年。而神人仙圣或过之。俄施币云委。而户屦响臻矣。宝历中。示寂。寿八十二。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法藏。俗姓周氏。南康人也。稚龄爽俊始研寻史籍。而于医方明得其工巧。同支法存之妙用焉。有门僧卧疾。几云不救。藏切脉处方。信宿平复。其僧多接谈玄。自尔萌出尘之意。年已长矣。恳辞亲投本郡平田山宝积院从愿师下。受教纳戒。后游谒大寂禅师。言喻若石之投水。翛然北下庐山登五老峰。爱其灵异独止寒林。采橡栗掬溪涧。聊延形气而止数年有二仙乘云而来。终日谈论。或留宵宿。或经月不来。或继日而至。他人有见者旁说不同。及乎学僧臻萃全无踪迹。又一日告辞藏云。且归山去师当好住。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营一院。宝历中示灭。年八十二。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藏隐五老峰。时二仙来终日谈论者何。通曰。昔刘向辑列仙云。若干人见于内典欤。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各半学佛法可非来问道乎。诗中草虫之应阜螽同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严氏。阆中入。童稚时。父使秉笔习书。即画佛像颇肖。年甫十三。见沙门辄持经卷问义。竟去事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登具后。诵南山律钞。及游方见普寂禅师于嵩岳。密付心印。遂戾止戈阳福宁寺。四方学者。从之如归市。大和九年。示寂春秋八十九。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法融。姓严氏。阆中人也。稚齿好朴素恶华楚之服。父训令秉笔便画佛形像。至于聚戏搏沙为塔。所作无非佛事。年甫十三见释子抠其衣坐执经卷。苦求出家。依长乐寺慧休法师为弟子。经诵偕通。乃沾戒善遂讲南山律钞。后游云水。见嵩岳普寂禅道风行。密付心印。往弋阳福宁寺放荡闲居。学道者麇至。以大和九年示疾而终。春秋八十九。其年正月十日门人奉神座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2—839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郑。幼入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尝参大寂,遂悟。德宗贞元十二年,寄宿于四明梅福旧隐处,编苫伐木以居。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2—839 俗姓郑,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幼于荆州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自天台移居明州余姚大梅山,世称大梅和尚。文宗开成初建成寺院,四方请学者甚众。《宋高僧传》卷一一、《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后二书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诗》误收1首于耽章(即曹山本寂)名下。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出襄阳之郑氏。幼于荆之玉泉寺入道。弱冠登具品于龙兴寺。貌清峻。资禀刚敏。衲衣缀钵。冷然世表。性慕禅悦。时大寂方王化钟陵。乃趋其座下。而问曰。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因有省。贞元间。自天台之四明。得汉南昌尉梅子真旧隐。而居焉。地深僻。衣食无所从致。乃啖松花。以充饥。制荷叶以被体。徙其庵重崦中。以避世人相接之迹。初盐官安禅师亦以大寂之道。提唱海上。僧有自其会中。入山求主杖者。见之遂以闻大寂。大寂令僧问云。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答以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者里住。僧云。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者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在。任你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僧回似马师。马师召大众云。梅子熟也。于是庞居士遂造大梅问云。久向大梅未审梅子熟也。未。答云熟了也。只是无汝下口处。士以口作嚼势云。百杂碎。常伸手云。还我核子来。自此学者渐臻。道誉弥著。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惟了自心。此心元是世出世间法之根本。故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本自如如。万法亦尔。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答云蒲花柳絮竹针麻线。夹山与定山同行言话次。定山云生死中无佛。即无生死。夹山云。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上山参礼。便举问常。未审二者见处。孰亲孰疏。常云且去明日来。夹山明日再问。常云亲者不问。问者不亲。一日忽谓其徒云。来莫可遏。往莫可追。从容间。闻鼯鼠声乃云。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之。言讫而逝。寿龄。八十八。腊六十九。阇维获舍利无数。以葬而塔其上。碑则进士江积文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法常。俗姓郑。襄阳人也。稚岁从师于荆之玉泉寺。凡百经书一览必暗诵更无遗忘。冠年受具足品于龙兴寺。容貌清峻性度刚敏。纳衣囊钵毕志卯斋。贞元十二年自天台之于四明馀姚之南七十里。寓仙尉梅子真之旧隐焉。昔梅福初入山也见多龙穴。神蛇每吐气成楼阁。云雨晦冥。边有石库。内贮仙药神仙经籍。常寄宿于房。乃梦神人语之曰。君非凡夫。因话及石库中圣书悬记既往将来之事。受之者为地下主。不然为帝王之师傅矣。常谓之曰。石库之书非吾所好。昔僧稠不顾仙经。其卷自亡。吾以涅槃为乐。厥寿何止与天偕老耶。神曰。此地灵府俗气之人辄难居此立致变怪。常曰。吾寓迹于梅尉之乡非久据焉。因号梅山也。由是编苫伐木作覆形之调。居仅四十年。验实非常之人也。开成年初院成。徒侣辐凑请问决疑。可六七百纳徒矣。四年常忽示疾。九月十九日山林摇荡鸟兽悲鸣。辞众而逝。报龄八十八。戒腊六十九。十月十九日焚于南涧。收舍利五色璨然圆转焉。常先隐梅岭。有僧求拄杖。见之白盐官安禅师。曰。梅子熟矣。汝曹往寻。幸能疗渴也。进士江积为碑云尔。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俞。吴之长水人。七岁。师使习诵法华。仅三阅旬浃。而通彻全部。视诸儿卓异。大历中。受具足戒。于京师之安国寺。遂复该综毗尼部文。涉十一载。而蔚有成绪。及归。从之学者如市。郡太守奏置戒坛于开元寺。就推相。充寺纲管。既临坛且为众依止。恒施白衣归戒。佩漉水囊。所至辄用。平生未尝畜长。所坐之地。每有乌栖止。驱之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告弟子清浚清高等曰。吾其逝矣。因累足右胁而卧。众闻天乐昼鸣。夕睹瑞光。寿八十九。腊六十九。是年四月。迁龛塔于来苏之原。后唐景福二年。其弟子。与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将重治其塔发之。见遗骸若铜色。舌若芙蓉。齿全四十二。香汤熏沐。用其年五月二十五日以葬焉。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法相。姓俞氏。吴长水人也。天宝中诞育为婴儿。卓异。七岁投师受经法。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即人历中也。便于上京习毗尼道。诸部同异无不该综。涉十一载蔚成其业。传法东归。请学者如林。吴郡太守奏。于开元寺置戒坛。相预临坛之选。寻充依止。兼众推为寺纲管。恒施二众归戒。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驰斥不去。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告弟子清浚清高。吾当灭矣。俨然累足右胁而逝。时众昼闻管弦清亮。乃天乐也夕睹异光。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九。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白塔是也。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发之见相遗骨若铜色。舌相不坏若芙蓉焉。齿全四十二。香汤沐之重葬盖。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高弟子公静。静弟子行蕴。蕴弟子仁表。表弟子玄杲。杲本清白之僧也。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为兵革残毁之后也。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相次终于山。焚之皆获舍利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印度人,梵名伽梵达磨。高宗永徽年间来华,译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后不知所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法。西印土人也。史失载其出处之详。永徽中。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又按千臂经。序云。偕沙门智通译。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尊法。西印度人也。梵云伽梵达磨。华云尊法。远踰沙碛来抵中华。有传译之心。坚化导之愿。天皇永徽之岁翻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经题但云西天竺伽梵达磨译。不标年代。推其本末疑是永徽显庆中也。又准千臂经序云。智通同此三藏译也。法后不知其终。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善描寺壁佛像及人物山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瀛州博野人。孝女。安禄山乱,被劫徙它州。父亡,间道奔丧,号踊请开墓以视。结庐墓左,手植松柏。母病不饮食,女则终日不视匕箸。母亡,庐墓终身。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苾刍法朗者。梵名达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阳人也。住灵集寺。俗姓安。实乃家传礼义门袭冠缨。童年出家钦修是务。遂离桑梓游涉岭南。净至番禺报知行李。虽复学悟非远而实希尚情深。意喜相随同越沧海。未经一月届乎佛逝。亦既至此业行是修。晓夜端心。习因明之秘册。晨昏励想。听俱舍之幽宗。既而一篑已倾。庶罔隤于九仞。三藏虔念。拟剋成乎五篇。弗惮劬劳性有聪识。复能志托弘益抄写忘疲。乞食自济但有三衣。袒膊涂跣遵修上仪。虽未成于角立。终有慕于囊锥。凡百徒侣咸希自乐。尔独标心利生是恪。恪勤何始专思至理。若能弘广愿于悲生。冀大明于慈氏。年二十四矣。 其僧贞固等四人。既而附舶俱至佛逝。学经三载梵汉渐通。法朗须往诃陵国。在彼经夏遇疾而卒。怀业恋居佛逝不返番禺。唯有贞固道宏相随。俱还广府。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贞固遂于三藏道场敷扬律教。未终三载染患身亡。道宏独在岭南。尔来迥绝消息。虽每顾问音信不通。嗟乎四子俱汎沧波。竭力尽诚思然法炬。谁知业有长短各阻去留。每一念来伤叹无及。是知麟喻难就危命易亏。所有福田共相资济。龙华初会俱出尘劳耳。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江东人。游蜀居法聚寺。寺即隋之蜀王秀所造者。仁寿中。尝塔舍利。故胜事尤多。江一日忽谓其同房之徒曰。外有檀越万馀辈。悉戴冒方被拘挛。无所告诉。可急救也。其徒即出视之无所见。但见渔者以竹器负螺子。至驰报江。江使以钱赎而投之水。又长安大兴善寺。本隋之舍卫寺也。先天中。灾摩孑遗。东明观道士李荣巴西人轻薄善戏谑。为之辞曰。道善何曾善。言兴却不兴。如来烧赤尽。惟有一群僧。众闻而怒且奋然。事大费繁势莫之卒。就俄一德衣弊貌陋。委破囊于地曰。幸还成佛殿。竟骤步去。不知所在。徐察之人无识者。寻倒其囊。得黄金千两。由是施者四集。而寺以亟成。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法江者。江东人也。来游岷蜀居于法聚寺。寺即隋蜀王秀之造也。寺内有仁寿中文帝树舍利塔。江以慈悯为怀。多逆知其来言无少误。尝在房中谓门人曰。外有万馀人尽戴帽形且挛蜷。从吾乞救。汝速出寺外求之不见人物。弟子怪师之言何其倒乱。徙倚之间有数十人。荷檐竹器中螺子至。江曰。此之是欤。命取钱赎之投于水中矣。 又长安大兴善寺本隋舍卫寺也。至唐先天中火灾殿宇荡然。唯遗基耳。明庆中东明观道士李荣者。本巴西人也。好事薄徒多与释子争竞优劣。荣来玄都观。因率黄冠指其灰烬而嘲之曰。道善何曾善。言兴且不兴。如来烧赤尽唯有一群僧。僧中有愤其异宗讥诮者。急慕劝重新缔构复广于前。十二亩之地。化缘虽日盈千万计未能成。僧众搔首躇蹰。未知何理克成。忽有一僧。衣服粗弊形容憔悴。负一破囊入缘言。速了佛殿步骤而去。启视之则黄金也。校耒之一千两矣。时人奇之。由此檀施日繁。殿速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