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48,分277页显示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8  129  130  13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法身
五法成身
五法藏
五法事理唯识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则法门
法宝所立五时教
五部法
五部尊法
五庄严法
五尊合行法
五会法师
五会法事赞
五种法身
五种法师
五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与大乘所立三种之五种法身。(参见:五分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五法成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五相成身)
五相成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相具备,成就本尊身之观行也。又作五相成身观,五转成身,五法成身。一通达菩提心,二修菩提心,三成金刚心,四證金刚身,五佛身圆满。成此五相之观而显得金刚界之佛身也。金刚顶大教王经一说一切义成就菩萨(悉多太子),蒙诸佛警觉开示而修證五相之轨则。十八会指归曰:「毗虑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五相者,所谓通达本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證金刚身、佛身圆满,此则五智通达。」菩提心论曰:「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金刚心、四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一、通达菩提心者,初心行者,蒙阿阇梨之开示,始观吾质多心(第六识之缘虑心),为圆明之月轮,其径仅一肘量。月轮之圆明者,表本有之菩提心自性清净也。是始通入性德之菩提心,故名通达菩提心。行者依此观,渐拂无明妄想之念。金刚界仪轨说通达菩提心之文曰:「诸佛同音言:汝当观自心,久住谛观察,不见自心相。礼佛足白言:最胜尊,我不见自心,此心为何相?诸佛咸告言:心相难测量,授与心真言,即诵彻心明,观心如月轮,若在轻雾中。如是谛观察。」二、修菩提心者,更观菩提心之月轮之位也。是于性德之菩提心发修法之菩提心,故名修菩提心。此有广歛二观:广者,渐广月轮,使之周遍无边;歛者,渐歛之而为一肘量。如是数数广歛也。三、成金刚心者,欲加持此菩提心,使能坚固,犹如金刚,而于心月轮观五股金刚之位也。四、證金刚身者,其观全成就而为自身三昧耶身之位也。五、佛心圆满者,自己五股金刚之三昧耶身变而为大日如来,其眷属围绕,而坐于其中央之位也。此五相成身云者,谓五相之观成,即成就佛身之义也。为此五相成身观,用阿弥陀之妙观察智定。三摩地仪轨云:行者欲入金刚定,先住妙观察智定。定慧二羽仰相叉,进禅力智各相柱。以此妙观印修三摩地,即得如来之不动智。问何故以是定为妙观察智之定?答曰:观诸法之性相及自相共相,而不断说法之疑者,妙观察智之妙用也。今观诸法之如幻等观自心界之理,故为妙观察智。且无识心三昧五相成身,皆用弥陀之定印,故以之为妙观察智也。又守护国经说菩提心所说第五之一相成身;心地观经说第一、第二、第三之三相成身;摄真实经说十相成身。又日本智證立八相成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相具备而成就佛身的观法。菩提心论说:「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證得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
五法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犊子部所立,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三现在法藏,四无为法藏,五不可说法藏。彼立非即非离蕴之我以之摄于不可说法藏。见五教章上之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五法事理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尽为唯识也。其所以然者,以心为识之自相故也。乃至无为为识之实性故也。(参见:五法)
五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五法有种种。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与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即一、相,即森罗万象的事物,其形相各各不同;二、名,即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作表诠;三、分别,即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五、如如,由正智所證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此中前二是所变境,第三是能变心自缘其所变境,三者皆属有漏法,第四是就法相正观法性,属于无漏法,第五是心境一如,湛然寂灭。
【佛学常见辞汇】
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与无情,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种种名,以表诠之,是为名。第三分别,于万物的相及名,思量之,识别之,于是有所谓的大小、高低、美丑、是非等出现,是为分别。第四正智,指无漏心心所,离虚妄分别,观名相互为其客,离常离断,如理而知,是为正智。第五如如,由正智所證得的境界,心境皆寂,一如真如的体性,是为如如。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一、名〕,名即假名也。谓一切圣凡,情与无情,若根若尘,各有自相,逐体称呼,是为名也。(根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尘者,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
〔二、相〕,相即色相也。谓三界一切品类,洪纤妍丑,情与无情,及根尘诸法,各有形状,是为相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妄想〕,妄想者,分别虚妄之念也。谓由前名、相二法,起分别心;认假名为自己,执幻相为本身,则有心、心数法,种种攀缘,是为妄想也。(心即心王,心数法即受想行等法也。)
〔四、正智〕,正智者,如来明了正见之智也。谓了前诸法如幻如化,非断非常,超过一切凡夫小乘偏邪异见,是为正智也。
〔五、如如〕,如如者,不变不异,真如之理也。谓由前正智,观察名相,皆悉如幻,非有非无,名相本空,即真如理。理因智明,智因理发;以智如理,以理如智;是为如如也。
五门禅经要用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佛陀蜜多罗撰。宋昙摩蜜多译。说数息等五种之观门。
五则法门
【佛学大辞典】
(行事)曹洞宗由四月十六日,或十月十六日五日间所修之法问论议也。
法宝所立五时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法宝约于机解之浅深,谓一代诸教,有五等之说时,亦名为五时教:一小乘教,二般若教,三深密教,四法华教,五涅槃教。又第二般若教以下,如其次第,亦名大乘教,三乘教,一乘教,佛性教。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说之。唯此书今仅存第三一卷,阙教判之章,不能知其详细。惟略见于五教章通路记第五十而已。
五部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五部秘藏同。(参见:金刚界)
五部尊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坛法。言五种之修法也:一息灾法,二增益法,三降伏法,四爱敬法,五钩召法。出补陀落会轨。(参见:坛法)
五庄严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严饰清净法界之五种庄严法也。苏悉地羯罗经上曰:「应当一心听是胜上微妙法则,苏悉地羯罗五庄严法。何谓为五?一谓精进,二谓明王,三谓除障,四谓成就诸勇猛事,五谓成就一切真言。」是盖提示此经一部之大纲者也。其中精进者,远离二边之垢而住于极理为精,勤策于清净法界中为进。入真言门之菩萨,先发菩提心,被慈悲甲冑,于无尽生死中,为净佛国土成就众生,都无有怯弱,破诸天魔等,直进于不退转,名为精进。明王为表示三部诸尊之本誓愿力者,即明可以诸佛之三昧道为所依者。若菩萨不依凭诸佛之本誓,则不得警发尘数之圣众,入生死海利益单品也。除障以下三者,如其次第为扇底迦(息灾),阿毗遮噜迦(调伏),补瑟徵迦(增益)之三种法。扇底迦法,能寂六道及三乘等之三惑三障,故云除障。阿毗遮噜迦法,降伏凡圣无始之怨敌。今随能伏之法,故名为成就诸勇猛事。补瑟徵迦法,能满凡圣一切之所乐,故云成就一切,能成就之法,为真言也。见苏悉地经疏第一等。
五尊合行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五大明王之修法,勤于一人之法也。
五会法师
【佛学大辞典】
(人名)唐法照为善导之后身,创五会念佛,故称为五会法师。唐代宗大历七年寂。出于佛祖统纪二十六。
五会法事赞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一卷,唐法照著。说五会念佛之作法,揭赞文。
五种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更有大乘所立三类之五种。(参见:五分法身,及法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一)菩萨璎珞经所说。一如如智法身,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二功德法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三自法身,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台家所谓劣应身,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五虚空法身,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此中如如智法身与功德法身为报身,报德分智慧与功德之二者。又自法身与变化法身为应身,应德分地上地前之胜劣也。虚空法身即法身。总名之为法身者,以皆为法身之德相故也。(二)密教所立。于上之四种法身加法界身为五种。法界身者,六大法界也。分别圣位经偈曰:「自性及受用,变化并等流。佛德三十六,皆同自性身。并法界身故,成三十七也。」又礼忏经于自性身之外立法界身,依此等證文而知四身之外有法界身。见五轮九字明秘释。(三)华严宗所立。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推其目,则为如来万德所成之身,故名功德法身。三变化法身,就其应言之,则有感无不形,有机无不应,故名变化法身。四实相法身,言其妙,则无相无为,故名实相法身。五虚空法身,称其大,则㳽满虚空,包括万有,故名虚空法身。见华严大疏钞四。(四)小乘所立。五分法身也。(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1。菩萨璎珞经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如如智法身,即證如如之理的实智;二、功德法身,即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三、自法身,即地上菩萨所应现的应身,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四、变化法身,即天台所说的劣应身,法相所说的变化身;五、虚空法身,即如虚空离相之如如理。2。密教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自性法身,即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三世常恒,流出三密之法,以教菩萨,有理法身与智法身之别;二、受用法身,诸佛的受用身有二种,一种是自受用身,是自受法乐之身,与理相应,一种是他受用身,是为十地菩萨所现的身,与智相应;三、变化法身,诸佛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丈六应身,说内證法,属于变化所作,亦是法尔而有;四、等流法身,此身系为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为六道含灵,示现同类的身形,随机化变;五、法界身,如来法身,具六大体性,周遍法界,故名法界身。3。华严宗所说的五种法身是:一、法性生身,其言生者,如来之身,由法性出生,故名法性身;二、功德法身,即如来万德所成之身;三、变化法身,即诸佛应机而示现之身;四、实相法身,即诸佛无相无为之身;五、虚空法身,即诸佛广大㳽满虚空包括万有之身。4。小乘所立之五分法身。(参见:五分法身)
【佛学次第统编】
如如智等五法身:
一、如如智法身 證如如之理之实智也。
二、功德法身 十力四无畏等一切之功德也。
三、自法身 地上菩萨应现之应身也。天台谓之为胜应身,法相谓为报身中之他受用身。
四、变化法身 台家所谓劣应,法相家所谓变化身也。
五、虚空法身 如虚空离诸相之如如理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法性生身〕,谓此法性,体本圆常,该通万有,如来之身,由此出生,故名法性生身。
〔二、功德法身〕,谓如来以万行功德为因,而成法身之果,故名功德法身。
〔三、变化法身〕,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四、虚空法身〕,谓如来法身,融通三际,包括大千,一性圆明,诸尘不染,故名虚空法身。(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实相法身〕,谓如来法身,离诸虚妄,会极真如,不生不灭,故名实相法身。
五分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五种功德法成佛身,故曰五分法身。小乘以之为三身中之法身:一、戒,谓如来口意三业离一切过非之戒法身也。二、定,如来之真心寂静,离一切妄念,谓之定法身。三、慧,如来之真智圆明,观达法性,谓之慧法身。即根本智也。四、解脱,如来之心身,解脱一切系缚,谓之解脱法身。即涅槃之德也。五、解脱知见,知已实解脱,谓之解脱知见法身。即后得智也。此五者有次第,由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由慧而得解脱。由解脱而有解脱知见。前三者。就因而受名。后二者。就果而付名。而总是佛之功德也。以此五法成佛身,则谓之五分法身。大乘义章二十本曰:「此五种分别为分,法是其轨则之义,此之五种成身之轨,故名为法。身者是体,此五佛体,故名为身。」行宗记一上曰:「五分法身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受号。由慧断惑,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济缘记三下曰:「五法成身,故名为分。」王介甫金陵话录曰:「五分法身,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五者,皆以超出五阴故。戒,超色阴;定,超受阴;慧,超想阴;解脱,超行阴;解脱知见,超识阴。」
【佛学常见辞汇】
以五种的功德法,成就佛身,叫做五分法身。一、戒法身,谓如来三业,离一切的过失。二、定法身,谓如来真心寂灭,离一切的妄念。三、慧法身,谓如来真智圆明,通达诸法的性相。四、解脱法身,谓如来的身心,解脱一切的系缚。五、解脱知见法身,谓如来具有了知自己实已解脱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以五种之功德法而成身,谓之五分法身。
一、戒 身口意三业,离一切之过非,谓之戒法身。
二、定 息虑静缘,离一切之妄念,谓之定法身。
三、慧 破惑證真,谓之慧法身。
四、解脱 正习俱断,得尽智,谓之解脱法身。
五、解脱知见 了了觉照,得无生智,谓之解脱知见法身。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释签)
五分法身者,分即分齐;法者,戒定慧诸法也。身者聚也,聚集诸法,以成其身也。(聚集诸法者,谓聚集色受想行识之法也。)
〔一、戒身〕,谓二乘因持无作之戒,戒法成就,證得此身,故名戒身。(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无作戒者,不作意持,任运无犯,名无作戒也。)
〔二、定身〕,谓二乘因修无漏净禅,得證此身,故名定身。(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净禅者,谓因修禅定,能断诸漏,漏即三界烦恼,既无烦恼,心则清净,故名无漏净禅也。)
〔三、慧身〕,谓二乘因修无漏智慧,得證此身,故名慧身。(无漏智慧者,即是观十二因缘,及观四谛之智慧也。修此智慧者,即能断三界烦恼,出离有漏生死也。)
〔四、解脱身〕,解缚得脱,故名解脱。有二种:一者,有为解脱,谓以无漏智慧,断有漏烦恼。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灭尽无馀,烦恼既尽,理本无为。由二种解脱,得證此身,故名解脱身。
〔五、解脱知见身〕,知以智知,见以眼见,谓二乘因此智眼于一切法知觉照了,当体即空,悉皆如幻,得證此身,故名解脱知见身。
五种法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法师品所说:一、受持法师,忆持而不忘者。二、读经法师,正心端坐,目睹经,口宣句读者。三、诵经法师,习读既熟,不对文自然能诵者。四、解说法师,解说文句而授人者。五、书写法师,书写经文而广流布于世者。经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中略)合掌恭敬,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会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于此人间。」文句八上曰:「此品五种法师: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法者规则也,师训匠也,法虽可规,体不自弘,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受持,二读经,三诵经,四解说,五书写,为此五种弘通法华者,谓之五种法师。法华经法师品曰:「若复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
〔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
〔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
〔三、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
〔四、解说〕,谓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
〔五、书写〕,谓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