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06  107  108  109  110  112  113  114  11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五法──比丘入众五法
五法不得授人戒
五法退菩提
五种可爱乐法──国王五种可爱乐法
五种法──布施离五种法
五福德──说法五福德
五种想──菩萨听法五种想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五法──忏悔五法
五法──内五法
五法──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五乱──末法五乱
五梦法
六慧法
六忍法
五法──比丘入众五法
【三藏法数】
(旧名入众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悯物〕,谓比丘入大众中,应修慈心,怜悯于物,严净律仪,整束身心,精勤学道,是为修慈悯物。(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谦下自卑〕,谓比丘入大众中,常用谦和,永绝憍慢,应自卑下,如拭尘巾,是为谦下自卑。
〔三、善知坐处〕,谓比丘入大众中,动止有时,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是为善知坐处。(上座者,谓戒腊在前,道德闻达之比丘也。)
〔四、说于法语〕,谓比丘入于大众中,不宜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是为说于法语。
〔五、见过默然〕,谓比丘入大众中,若见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说,恐致别异,故当安忍,默而不言,是为见过默然。
五法不得授人戒
【三藏法数】
(出四分律)
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二、无惭〕,惭谓惭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三、无愧〕,愧谓羞愧,比丘之心,若无羞愧,自必毁犯戒法,不能悔过,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四、懒墯〕,谓比丘懒墯恣纵,则自于戒律必不能坚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
〔五、多忘〕,谓比丘于诸法义,不能强记,心多忘失,则自于戒检必有所遗,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
五法退菩提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乐在外道出家〕,谓人之出家,当从正法修习善业成菩提果,若从外道,则增诸邪见,作不善业,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不修大慈之心〕,谓修菩萨行者,当以平等大慈之心,爱念一切众生与其清净法乐,然后得成菩提之果。若非此行,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三、好求法师过罪〕,谓修菩萨行者,奉承师长如事父母,听受其教,则菩提之果可成,若窥伺以求其过,则不惟无听受之诚,且亏事师之道,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四、常乐处在生死〕,谓修菩萨行者,当勤精进,以求出离,则菩提之果可成。若耽著五欲,造诸恶业,于诸生死心无厌离,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不喜读诵经典〕,谓修菩萨行者,当信受如来所说经典,诚心读诵,求其妙义,依解进修,成菩提果。若不喜乐受持读诵,则所修之行,无所依据,而菩提之心,未有不退失者矣。
五种可爱乐法──国王五种可爱乐法
【三藏法数】
(出佛为优填王说王法政论经)
〔一、恩养苍生可爱乐法〕,谓国王能布德施仁,利济群生,使各遂其性,咸归治化。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泽,无不爱乐也。
〔二、英勇具足可爱乐法〕,谓国王英武神授,智勇天锡,德覆万邦,威加四海。未降伏者,能降伏之;已降伏者,能摄护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
〔三、善权方便可爱乐法〕,谓国王智谋机变,神用莫测,于柔顺服从者,方便而保爱之;强戾梗化者,则方便而制伏之。是以普天之下,畏威怀德,无不爱乐也。(梗化者,谓强梗弗顺化也。)
〔四、正受境界可爱乐法〕,谓国王善能筹量府库储蓄多寡,以仁爱心赐与亲族人民。凡疾病者,令医治之;贫乏者,悉赈济之。是以普天之下,咸被恩泽,无不爱乐也。
〔五、勤修善法可爱乐法〕,谓国王具足净信,能信过去未来善不善业人天果报,修习正因,以證圣果。是以普天之下,尊仰效慕,无不爱乐也。
五种法──布施离五种法
【三藏法数】
(出优婆塞戒经)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人,起怜悯心,是名不选有德无德。
〔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慈,于善不善,各随所愿,普皆饶益,是名不说善恶。
〔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四、不轻求〕,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起殷重心,而给所须,以济其乏,是名不轻求。
〔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凡有求索者,不出丑恶之语而毁辱之,是名不恶口骂。
五福德──说法五福德
【三藏法数】
(出贤者五福德经)
〔一、长寿〕,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财〕,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五、聪明大智〕,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五种想──菩萨听法五种想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作宝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尊贵,希有难得,是名作宝想。
〔二、作眼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如眼,开我昏暗,令生智慧,是名作眼想。
〔三、作明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正法如日,光明一切等照,是名作明想。
〔四、作大果胜功德想〕,谓菩萨听法,当念此法,令我能得涅槃及大菩提胜功德果,是名作大果胜功德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梵语菩提,华言道。)
〔五、作无罪大适悦想〕,谓菩萨听法,当念于现法中,虽未證得涅槃及大菩提,即当于法如实修行止观,离诸罪垢,得大悦乐,是名作无罪大适悦想。(止观者,止即止息散乱,观即观照昏暗也。)
五种不作异意──听法五种不作异意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论云:谓诸菩萨欲从善友听闻法时,于说法师,有五种处不应作异意,当以纯净心,属耳而听也。
〔一、于坏戒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破戒不住律仪,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戒不作异意。
〔二、于坏族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种姓微贱,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族不作异意。
〔三、于坏色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容貌丑陋,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色不作异意。
〔四、于坏文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言辞不文,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文不作异意。
〔五、于坏美不作异意〕,谓若听法时,须一心信受,不可起念:此说法师多怀忿恚,不以美言宣说诸法,我今不应从彼听法。是名于坏美不作异意。
五法──忏悔五法
【三藏法数】
(出圆觉略疏钞)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云忏悔者,华梵兼称也。谓比丘有罪,须请大比丘为證,具此五法而行忏悔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大比丘即上座也。)
〔一、袒右肩〕,谓行忏悔时,须著袈裟,当袒右肩,以便执侍作务使令也。
〔二、右膝著地〕,谓行忏悔时,当右膝著地,以显翘勤恳切之诚也。
〔三、合掌〕,谓行忏悔时,须合掌当胸,以表诚心之不乱也。
〔四、礼足〕,谓行忏悔时,当顶礼大比丘足,以见卑下至敬之礼也。
〔五、说罪名〕,谓行忏悔时,当说自身所犯罪名,或得僧残罪,或波逸提罪之类,对众发露,不得覆藏也。(僧残罪者,如人被斫,犹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犯此罪僧,作法除故也。梵语波逸提,华言堕,谓死堕地狱也。)
五法──内五法
【三藏法数】
(出难提释经)
经云:佛于俱舍犁国坐夏将竟,难提以久不见佛,特往瞻礼。佛告难提云:汝若见我,若不见我,常当行内五法。然此五法,亦名内五事。皆称内者,以此五法皆从心发故也。
〔一、舍不信意〕,谓佛弟子当于如来之法,常存正信之意,则无量法门,皆可从此而入,所谓信者道之源、功德之母也。设有不信之意,悉当除去,是为舍不信意。
〔二、舍不净行〕,谓佛弟子当受持如来戒法,常令三业清净,则一切烦恼不能染污。设有不净之行,悉当除去,是为舍不净行。(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三、舍悭贪心〕,谓佛弟子当以财法广施于人,盖财以资人之生,法以资人慧命,于此二者,时常乐行,则能饶益一切。设有悭贪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悭贪心。
〔四、舍愚痴心〕,谓佛弟子当以智慧之心照了诸法,通达无碍,不为惑业之所覆蔽;设有愚痴之心,悉当除去,是为舍愚痴心。
〔五、莫乐不闻〕,诸佛弟子常当亲近善友,于诸法要广学多闻,究明其义。设若远离知识,则独学寡闻,无所开悟,而于诸行不能进修,是为莫乐不闻。
五法──末世五法令正法不灭
【三藏法数】
(出十诵律)
〔一、尊重正教〕,谓诸比丘,唯依正教进修,远离小乘及诸外道偏邪之说,是故能令正法不灭。(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二、止息嗔恶〕,谓诸比丘,常行忍辱,不生瞋恚。德誉远闻,令人归仰,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三、敬事上座〕,谓诸比丘,于大德之人,居上座者,恭敬顺事,勤求法要,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四、爱乐正法〕,谓诸比丘,于上座所,闻说妙法,深生爱乐,欢喜奉行,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五、善诲初习〕,谓诸比丘,于大乘法,方便演说,令初心习学之人,有所依凭,进修于道,是故能令正法不灭。
五乱──末法五乱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当来比丘,从白衣说法〕,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末法之时,白衣诈称师范,无识比丘,反从彼而受学也。
〔二、白衣居上座,比丘处下〕,谓末法之时,白衣诈言,我解大乘,坐当居上,比丘行微,坐宜处下也。
〔三、比丘说法,不行听受〕,谓末法之时,比丘说法,不行承受。而听白衣所说之法,受而不舍也。
〔四、魔说为真,正法为伪〕,谓末法之时,魔之所说,以为真道;而以佛之正法,反为不真也。
〔五、当来比丘,畜养妻子〕,谓末法之时,比丘不持戒律,畜养妻子,与俗无异也。
五梦法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热气多见火〕,谓如人钻木得火,复理火事,以煖相分多,煖想即生,故梦于火,是则热气多而见火也。
〔二、冷气多见水〕,谓如人凿井得水,复理水事,以冷相分多,冷想即生,故梦于水,是则冷气多而见水也。
〔三、风气多见飞坠〕,谓如人乘风登高,运转初息,以动相分多,动想即生,故梦飞坠,是则风气多而见飞坠也。
〔四、闻见多熟境〕,谓如人坐禅诵经调练身心,以惯习分多,所习之想即生,故梦熟境,是则闻见多而见熟境也。
〔五、天神与心灵所感〕,谓如人平昔向善,喜奉神天,以敬奉故,念想不忘,故梦天神,是则天神与心灵所感也。
六慧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闻慧〕,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因闻中道之理,知一切法离二边相,故名闻慧。(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二边相者,空有二边之相也。)
〔二、思慧〕,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思惟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思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修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道之理,发生一切智慧,故名修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无相慧〕,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證知中道之理,空无性相,发生一切智慧,故名无相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照寂慧〕,照即中道之用,寂即中道之体。谓别教等觉菩萨,以中道之观慧,照中道之理体,故名照寂慧。(等觉者,谓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寂照慧〕,谓别教妙觉果佛之道智慧,能于中道之理,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定慧平等,故名寂照慧。(妙觉者,谓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忍法
【三藏法数】
(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一、信忍〕,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悉空寂,能于空法,忍可忍證,故名信忍。(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空观者,谓观一切法,性相皆空也。)
〔二、法忍〕,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虽知一切法空无所有,而能假立一切法,化诸众生,于假法中,忍可忍證,故名法忍。(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假观者,谓观一切法无不具足也。)
〔三、修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知一切法事理和融,于中道中,忍可忍證,故名修忍。(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中观者,谓观一切法非空非假,即中道也。)
〔四、正忍〕,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正破无明之惑,而于中道之理,忍可忍證,故名正忍。(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无垢忍〕,谓别教菩萨,于等觉位中,断除无明惑染,而于自性清净心体,忍可忍證,故名无垢忍。(等觉者,去后妙觉佛位,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一切智忍〕,智者,知也。谓别教妙觉果佛,断一十二品无明惑尽,遍知一切中道之法,而于此法,忍可忍證,故名一切智忍。(妙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十二品者,十地等觉,妙觉所断之惑,各一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