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04  105  106  107  108  110  111  112  11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说法
二种受具戒法
二种法施
三处不转法轮
三周──法华三周
三观──法界三观
三教──岌法师三教
三法──律师三法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义──器世间说法有三义
四法──世医四法喻如来
四依──法四依
四教──化法四教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四法不得菩提
二种说法
【三藏法数】
(出宝性论)
〔一、细〕,谓如来为诸菩萨演说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义谛而说,故名为细。(第一义谛者,如来所證出世间之妙理也。)
〔二、粗〕,谓如来或时为诸众生演说诸法名字章句,种种差别,以依世谛而说,故名为粗。(世谛者,谓世间一切诸法也。)
二种受具戒法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戒者,万善之根本也。谓能受正戒者,一切善法,从此增长,受之不正者,著于邪见,堕于外道,故戒有二种不同也。
〔一、受正平等戒〕,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受邪不等戒〕,谓邪见之人,随逐恶知识,以分别心,受持邪戒,而堕于人我、断常、憍慢、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差别邪见,不知出要解脱之道也。
二种法施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世间法施〕,谓菩萨虽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五神通等一切诸法,然未能出离世间,故名世间法施。(五神通者,一足不履地、二知人心命、三回眼千里、四呼名即至、五石壁无碍也。)
〔二、出世间法施〕,谓菩萨为诸有情宣说、开示三解脱门等一切圣法,依此而修,即得出离世间,故名出世间法施。(三解脱门者,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也。)
三处不转法轮
【三藏法数】
〔一、我慢高山〕,谓外道之人,多起邪见,我慢贡高,如山峻耸,虽闻正法,非惟不信,复有谤法之过,招其恶报,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二、五欲淤泥〕,谓诸凡夫贪著色声香味触五欲之境,沉溺污秽,如在淤泥,自非身心清净,则不能受法,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邪见稠林〕,谓外道凡夫执种种见,有如稠林茂密,而于正法不能信受,是故不为转法轮也。
三周──法华三周
【三藏法数】
(出法华经玄义)
法华三周者,谓佛说法华经,因声闻之人根有利钝,悟有前后,故有三周不同焉。周者,周足之义也。
〔一、法说周〕,法说周者,佛为上根之人,作三乘一乘说;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即方便品中所谈是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二、譬喻周〕,譬喻周者,佛为中根之人,于上法说周中不悟,更作三车一车说。初许三车,是施权;后等赐大车,是显实。即譬喻品中所谈是也。(三车者,羊车、鹿车、牛车也。)
〔三、宿世因缘周〕,宿世因缘周者,佛为下根之人,于上法、譬二周之中,不能解了,遂说宿世,曾于大通智胜佛时,同下一乘之种,令其得悟。即化城喻品中所谈是也。
三观──法界三观
【三藏法数】
(出华严法界观)
法界三观者,乃帝心尊者依华严经而立也。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此三种观,虽自下升上,渐次深广,然修之者,但一道竖穷,展转圆妙,非初观外别有二三,良以举一即三,全三是一,故也。
〔一、真空观〕,谓非虚妄念虑曰真,非形碍色相曰空。故简情妄以显真性,使见色非实色,举体全是真空。令见空非断空,举体全是真性。如是则能廓情尘,而空色无碍;泯智解,而心境俱融,故名真空观。
〔二、理事无碍观〕,谓性静明体曰理,形相分限曰事。故观广大之理,咸归一尘;即了一尘之色,通遍法界。是则融万象之虚相,全一真之明性。理事交彻,无碍圆融,故名理事无碍观。
〔三、周遍含容观〕,谓无所不在曰周遍,无法不摄曰含容。故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是则一多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重重无尽,隐显自在,神用不测,真可谓入华严无尽法界之境,故名周遍含容观。
三教──岌法师三教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岌,武丘人也。谓其以此三教判如来一代所说之法也。
〔一、有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前,见有得道,是名有相教。(见有得道者,谓二乘见一切法是有,不离色、心,因而得道也。)
〔二、无相教〕,谓佛设教,于十二年说阿含经已后,齐至法华,见空得道,是名无相教。(齐即齐限。见空得道者,谓菩萨见一切法皆空,因而得道也。)
〔三、常住教〕,谓佛设教,最后有无双照,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阐提,皆得作佛,是名常住教。(梵语阐提,华言信不具。)
三法──律师三法
【三藏法数】
(出善见毗婆沙律)
〔一、本毗尼藏〕,梵语毗尼,华言律。谓为律师者,必本于毗尼,讽诵通利,句义辩习,文字不忘,然后可以教授于人,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二、坚持不杂〕,谓为律师者,当怀惭愧,坚持法律,于毗尼藏所有文句义疏,悉皆通达;若有问者,次第而答,不相杂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三、受持不忘〕,谓为律师者,于毗尼藏所传之师,须知次第授受之由。若佛授优波离,如是次第师师相承,乃至于今,于其名字,或能尽知,或知一二,而不忘失,所以称之为律师也。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藏法数】
(出本事经)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證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焂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义──器世间说法有三义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约通力说〕,约,犹依也。谓佛以神通力,令诸世间无情之物,皆能说法,故名约通力说。
〔二、约融通说〕,谓依报之土,正报之身,性本融通,身既说法,土亦能说;即一说一切说,故名约融通说。
〔三、约显理说〕,谓菩萨触对诸境,皆能了知。如对色即显质碍、缘生、无常等义;触类成教,故名约显理说。
四法──世医四法喻如来
【三藏法数】
(出杂阿含经)
〔一、善知病〕,谓世之良医,善能知人种种疾病;以喻如来善知一切众生业惑等病也。
〔二、善知病源〕,谓世之良医,善知疾病所起之由;或由风湿,或由冷热,乃至饮食色欲之类,发于众病。以喻如来善知众生皆由无明烦恼为其根源,而有生死轮回之病也。
〔三、善知病对治〕,谓世之良医,善知对治之方。如患冷病者,则以热药对治;患热病者,则以冷药对治;患不冷不热病者,则以温和之药对治。药若对病,病无不愈。以喻如来说法,若众生多贪欲者,则说不净之观治之;多嗔恚者,则说慈悲之观治之是也。
〔四、善知治已更不动发〕,谓世之良医,善能应病与药,人若服已,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心安隐,不复更发。以喻如来为诸众生善说法药,对治一切众生业惑之病,人能依而修之,则得出离生死之苦,成就涅槃之乐,一切业惑,不复发起矣。(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依──法四依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法四依者,谓依凭正法,则能成就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之果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依法不依人〕,依法者,谓依实相等法,修诸波罗蜜行,则能具足清净功德,能至菩提也。不依人者,如涅槃经云:魔王尚能假化作佛,况能不作其馀之身。是故虽是凡夫,若所说所行,与实相等法相应,则可依信。虽现佛身相好,若所说所行,违于实相法者,则不应依也。(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了义经者,谓诸大乘经,皆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成就,能见佛性也。不依不了义经者,谓小乘等经,不明中道、佛性,若依此而修,则万行难成,不见佛性也。
〔三、依义不依语〕,依义者,义即中道之理。若依此理而修,则能成就万行,破诸颠倒,而显中道之理也。不依语者,语是世间言语文字,非出世法,若依此而修,则万行不成,颠倒不破,中道不显也。
〔四、依智不依识〕,依智者,照了之心,名之为智;若依正观之智,于诸波罗蜜观察而修,则能破生死烦恼之业,必證大乘涅槃之果也。不依识者,妄想之心,名之为识。若依妄识而修,则搆集生死烦恼之业,流转无穷,众苦不息也。
四教──化法四教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
化法者,佛化众生之方法也。
〔一、藏教〕,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二、通教〕,谓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谓此教钝根菩萨,虽观无生四谛,但證真空之理,与前藏教是同也。通后别、圆者,谓此教利根菩萨,證真空之理时,能于真空,了达不空,即入后之别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后之圆教也。)
〔三、别教〕,别即隔别不同之义。谓别前藏、通,别后圆教,故名别教。(别前藏、通者,谓此教独被菩萨,不涉二乘所修也。别后圆教者,谓此教所谈法门,行相隔历次第,而不圆融也。)
〔四、圆教〕,圆即不偏之义。谓此教所诠中道之理,性相圆融,事理无碍,法法具足,故名圆教。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四法不得菩提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无善友〕,谓修行之人,虽有精进之心,而无善友知识,为其说法开导,终不能得佛果菩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谬受学〕,谓修行之人,虽值善友知识,种种说法,而禀性愚钝,于所受法,错谬领解,亦不能得佛果菩提也。
〔三、不精进〕,谓修行之人,虽于受学之际,不谬领解,但自己懈怠,不能勇猛精进,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
〔四、不调伏〕,谓修行之人,虽闻正法,精进勤修,然善根未熟,久远已来,不能调伏其心,则亦不得佛果菩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