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103  104  105  106  107  109  110  111  112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境智行三法
境教理行果五法
说法五福德
二种却魔法
六种治魔法
信法
一多法界
四种檀法五种檀法
色法(二)
心所等法
吹大法螺
舍身求法
法力无边
二妙──法华二妙
二法相违
境智行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
一、真性轨 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
二、观照轨 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
三、资成轨 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
是如次第,有境智行三者。此三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故名三法妙,以此三轨类,通一切三法,故名三轨之法门。
境教理行果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于四法宝之外,别加所观之境者,法相宗称之为五种唯识:说境唯识,教唯识,理唯识,行唯识,果唯识之别。
说法五福德
【佛学次第统编】
贤者五福德经云说法五福德:
一、长寿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一一皆善。若好杀者,以闻法故,而能止杀,是故今世得长寿福德。(上中下语者即经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
二、多财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教人布施。若盗窃者,闻法不盗,便能行施,是故今世得多财福德。
三、端正无比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随顺正法。令闻法者,和气安心,颜色悦怿,自生光泽,是故今世得端正无比福德。
四、名誉远闻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以善及人。令闻法者,归敬三宝,相从者众,是故今世得名誉远闻福德。
五、聪明大智 谓前世说法时,上中下语,乐说无吝。令闻法者,妙慧开解,是故今世得聪明大智福德。
二种却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明二种却魔法: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惟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
二、修观却魔 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三藏法数】
(出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谓坐禅之人,正定未发,多有魔事,心生惊怖,破坏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则邪不干正,魔自灭谢。故有二种却魔之法也。
〔一、修止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或见父母、兄弟、诸佛形像,一切可爱之境,令人乐著;或见师子、虎狼、罗刹,一切可畏之形,令人怖惧。即当了达,此是诸魔惑乱之相,悉皆虚诳,不喜不怖。而唯息心寂静,则彼当自灭;是为修止却魔。(梵语罗刹,华言速疾鬼。)
〔二、修观却魔〕,谓坐禅之人,修定之时,于诸魔境,修止却之不去。即当反观能见之心,无有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谢灭。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喜勿惧,则正定现前,彼当自灭;是为修观却魔。
六种治魔法
【佛学次第统编】
凡治魔障者,或念三皈五戒等,或诵般若经菩萨戒本等,及大乘方等经所说之治魔咒,又或以念佛治之,贤首五教仪开为六门:
一、觉悟无惑    二、善识诃责    三、止观破除
四、经咒加持    五、永固正念    六、增进功行
以上六门,或渐次用而销,或一时用而灭,或少分用而止,或全分用而破,如是不遭邪虑,发明圆定,方名为善修者矣。
信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一、信一切法不离体相用三义。
二、信一切无非六大所造。
【三藏法数】
谓信受诸佛所说之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故云信法。
一多法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有一法界多法界。
一、一法界 六大不改其性,自然缘起而成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六大,六大即一切法也。然其在能生六大之位,则诸法差别之相亡泯,唯坚湿暖动无碍了知之法性六德而已,无相而平等,故云一法界,一者平等无差别之义也。
二、多法界 多法界者,于一切法根原能造之六大位,而事事物物差别之相,历然存在也。
四种檀法五种檀法
【佛学次第统编】
息灾、增益、降伏、敬爱,云四种法,加钩召,云五种法。
一、息灾 梵云扇底迦,为自身及他人之病难等消除种种之恶事之修法也。大之天地变异,小至一身病难大难等,皆能使其止息,盖灾害由于业感,若三密加持力能转其定业也。
二、增益 梵云布瑟置迦,为增益自身及他人之寿命福德智慧等之修法也。大者增盛国家之福利,小而增进一人之官位及得幸福,盖乏福利少幸福者,无福之业力所感也。若三密加持力,能资熏无福之业,而使福利丰饶也。
三、降伏 又曰调伏。梵云阿毗遮噜迦,为自身及他人调伏怨敌恶人等之祈祷法也。大而国家怨敌,小而一人怨敌,使舍其恶心而降伏,若彼刚强不伏,则遂断其命根,而使其死灭之法也。夫怨敌之所以挟害恶之心者,因其意识之贪瞋痴烦恼耳,故以法身如来,大愤瞋降伏之三密,加持降伏其内心之烦恼,使断灭,则即归伏耳。
四、敬爱 梵云伐施迦啰拿,为自身及他人欲得佛菩萨爱护或君王众人庆爱之祈祷法也。大者国家之事业,小者个人之事业,为得人之敬爱,使能成功修习此法也。
五、钩召 亦名摄召,以法身毗卢遮那金刚钩之印契,摄召一切人,使归伏之法也。即伐施迦啰拿之分齐也。
色法(二)
【佛学次第统编】
色法十一 五根、五境、无表色。
又色法十一 五根、六尘。
五根 眼、耳、鼻、舌、身。
六根 五根加意。
五净色根 略。
五尘 色声、香、味、触。
六尘 五尘加法。
四大 地、水、火、风。
色五种 极略、极迥、受所引、遍计所起、自在所生。
二种造色 自类差别、异类差别。
不相应色三 一处不相离、相杂不相离、和合不相离。
四大五种因力 生、依、立、持、养。
色变异三因缘 士夫用、业所作、由胜定。
共不共四相 共相二(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相二,(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
共变不障 略。
受用细辨 略。
三种成就 种子、自在、现行。
心所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四十六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十地法十 爱、乃至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 信、乃至勤。
大烦恼地法六 痴、乃至掉举。
大不善地法二 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 忿、乃至憍。
不定地法八 寻、乃至疑。
心所五十一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五受 苦、乐、忧、喜、舍。
别境五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善十一 信、乃至不害。
烦恼六 贪、乃至不正见。
随烦恼二十 忿、乃至散乱。
不定四 睡眠、恶作、寻、伺。
不相应行法十四 得、乃至句身。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得乃至不和合性。
无为法三 择灭、非择灭、虚空。
无为法五 虚空、乃至真如。
吹大法螺
【俗语佛源】
法螺,是佛教徒举行宗教仪式时吹奏的一种乐器。螺即螺贝,生长在大海,俗称海螺,系软体动物,肉可食,螺头穿孔吹之,声大而远。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说法广被众生。螺声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号令三军,比喻佛说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语,出自多种佛经。如《法华经·序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金光明经·赞叹品》亦说:「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燃大法炬,雨胜法雨。」这种法螺,现在我国汉传佛教寺院做佛事,一般不用了,但藏传佛教寺院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时,仍然吹奏这种乐器。由于法螺中空声大,距离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所以后用以比喻吹牛皮、空口说大话为「吹大法螺」。(无名氏)
舍身求法
【俗语佛源】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法力无边
【俗语佛源】
「法力」,原指佛法的威力,可以伏异端,降魔道,除烦恼,度众生。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则施一切。」又如宋·苏轼《答圆通禅师书》:「所幸圣恩宽大,不即诛殛,想亦大善知识法力冥助也。」后因以法力指神通。如宋·朱松《书永和壁》诗:「道人法力真无碍,解遣龙孙吐浪花。」俗语中又以「法力无边」指神奇的力量,了无障碍。如《三侠五义》第四回:「方才遇见相公的亲随,说相公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望祈搭救我家小姐才好。」(李明权)
二妙──法华二妙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妙名不可思议,非诸菩萨心思口议故也。此之二妙,正论法华开权显实之意。妙名一唱,待绝俱时。故相待论判,则显法华出前四时三教之上;绝待论开,复能开前令皆圆妙也。(开权显实者,开者,发也,拓也;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法是权,佛乘是实。佛说法华,正为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故。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又云: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四时者,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也。三教者,藏教、通教、别教也。)
〔一、相待妙〕,彼此互形曰相,以彼望此曰待。彼此互形者,形即形比之义,谓以前四时三教所说之法为粗形,后法华所说之法为妙。以彼望此,曰待者,待即对待,谓对前之粗,显后之妙也。
〔二、绝待妙〕,绝前诸粗,无复形待。谓法华开三乘之权,即是佛乘之实。实外无权,权外无实,实即是权,权即是实;故云绝待妙也。
二法相违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烦恼〕,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无明贪爱之惑也。谓诸众生,随顺烦恼,流转生死,故违涅槃之道也。
〔二、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厌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證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