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27,分129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护命放生仪轨法
护命法门神咒经
护童子法
护摩法由来
五法互具
五种法加句
二十种护摩法
读经法师
修法供物
欢喜母爱子成就法
欢喜忏法
变化法身
体空无生观法
体法
佛类词典(续上)
护身法护命放生仪轨法
护命法门神咒经
护童子法
护摩法由来
五法互具
五种法加句
二十种护摩法
读经法师
修法供物
欢喜母爱子成就法
欢喜忏法
变化法身
体空无生观法
体法
护身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又名护身加持。即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修法)又名护身加持。即为避内魔外魔障难,守护自己身心,结通五种印言之作法也。五种印言者,净三业印,佛部三昧耶印,莲华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被甲护身印也。见如意轮念诵法等。
护命放生仪轨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经名)一卷,唐义净作。说放生之仪则。
护命法门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命妙门陀罗尼经同本先译。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命妙门陀罗尼经同本先译。
护童子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大梵天王诣佛所曰:世有十五鬼神,对于诸童子,作种种之恼害。我说其鬼神之形相及童子恼害之相,及驱除之法。其调治之法有大鬼神王,名旃檀乾闼婆,于诸鬼神最为上首,当以五色之线诵此陀罗尼,一遍一结,作一百八结,并书其所害鬼神之名,使人赍此书与线言于彼徒,今疾走速如风。神王与其眷属皆从十五神所在,以彼五色线缚其鬼神,俾勿害众生。因以种种之美味饮食香华灯明及乳粥供养神王。梵王复言: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坏堕落,或已生夺命,此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长寿,当系念而修行善法,于月之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洗浴清净,著新净衣,礼十方之佛,至中夜运小芥子,置己顶上,诵我所说之陀罗尼,则令此女人如意,所生男子,安稳无苦,尽其形寿,而勿中夭。若有鬼神不顺我咒,我当使其头为七分,如阿梨树枝。因而说咒,世尊又说一咒,除童子之难。见护诸童子陀罗尼经。鬼神之形相与被恼之相状如图。
(修法)大梵天王诣佛所曰:世有十五鬼神,对于诸童子,作种种之恼害。我说其鬼神之形相及童子恼害之相,及驱除之法。其调治之法有大鬼神王,名旃檀乾闼婆,于诸鬼神最为上首,当以五色之线诵此陀罗尼,一遍一结,作一百八结,并书其所害鬼神之名,使人赍此书与线言于彼徒,今疾走速如风。神王与其眷属皆从十五神所在,以彼五色线缚其鬼神,俾勿害众生。因以种种之美味饮食香华灯明及乳粥供养神王。梵王复言:若有女人不生男女,或在胎中失坏堕落,或已生夺命,此诸女等欲求子息保命长寿,当系念而修行善法,于月之八日十五日受持八戒,洗浴清净,著新净衣,礼十方之佛,至中夜运小芥子,置己顶上,诵我所说之陀罗尼,则令此女人如意,所生男子,安稳无苦,尽其形寿,而勿中夭。若有鬼神不顺我咒,我当使其头为七分,如阿梨树枝。因而说咒,世尊又说一咒,除童子之难。见护诸童子陀罗尼经。鬼神之形相与被恼之相状如图。
护摩法由来
【佛学大辞典】
(故事)大日经疏十九曰:「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然者,为摄伏一类故,以言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中略)佛所以作此说者。欲伏诸外道,分别邪正,令彼知有真护摩故。以诸净行等于所宗韦陀典,自谓秘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说韦陀原本,而于其中更显正理真护摩法。此佛韦陀,当知最为第一秘密之藏,彼闻已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觉,无所晓知,略说如上四十四种火法,广则无量。如韦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觉,复说真慧之火十二种法。所谓能成大事,除尽一切垢障之暗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百论疏中上曰:「外道谓火是天口,故就朝暝二时再供养火。问外道何故谓火为天口耶?答:俱舍论云:有天从火中出。语言:诸天口中有光明,谓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外道谓火是天口,正烧苏等十八种物,令香气上达诸天,天得食之,令人获福,将欲烧时前遣人咒然后烧。」
(故事)大日经疏十九曰:「外典净行围陀论中,有火祀法。然大乘真言门亦有火法。所以然者,为摄伏一类故,以言韦陀事而摄伏之。然其义趣犹如天地不可相并。(中略)佛所以作此说者。欲伏诸外道,分别邪正,令彼知有真护摩故。以诸净行等于所宗韦陀典,自谓秘密而生慢心。今佛自说韦陀原本,而于其中更显正理真护摩法。此佛韦陀,当知最为第一秘密之藏,彼闻已生希有心,即生信解也。我昔未成正觉,无所晓知,略说如上四十四种火法,广则无量。如韦陀典中具明,今成正觉,复说真慧之火十二种法。所谓能成大事,除尽一切垢障之暗而成大事,不同往昔邪道非法之行也。」百论疏中上曰:「外道谓火是天口,故就朝暝二时再供养火。问外道何故谓火为天口耶?答:俱舍论云:有天从火中出。语言:诸天口中有光明,谓言是火,故云天口。(中略)外道谓火是天口,正烧苏等十八种物,令香气上达诸天,天得食之,令人获福,将欲烧时前遣人咒然后烧。」
五法互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息灾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灾一法而言之,此有内心外法之二种,先言内心之法,则行息灾法,而除贪瞋等之诸烦恼,是息灾也。依此息灾而除烦恼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长,是增益也。因此诸功德增长而摧破无明等,是调伏也。依是调伏而违隔之烦恼与菩提相和,为烦恼即菩提,又受诸佛菩萨之爱护,是敬爱也。因无违隔而诸善友集生,又由智慧之镜明照而万法现集,是钩召也。次就外法而言,则为国家修法,除国家之诸灾,是息灾也。增诸福德,是增益也。无诸灾殃,是调伏也。又因之而无战乱诤斗等事,是敬爱也。诸善集生,是钩召也。他四法准此可知。见秘藏记末,同钞九。
(术语)息灾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灾一法而言之,此有内心外法之二种,先言内心之法,则行息灾法,而除贪瞋等之诸烦恼,是息灾也。依此息灾而除烦恼之闇,定慧等之功德增长,是增益也。因此诸功德增长而摧破无明等,是调伏也。依是调伏而违隔之烦恼与菩提相和,为烦恼即菩提,又受诸佛菩萨之爱护,是敬爱也。因无违隔而诸善友集生,又由智慧之镜明照而万法现集,是钩召也。次就外法而言,则为国家修法,除国家之诸灾,是息灾也。增诸福德,是增益也。无诸灾殃,是调伏也。又因之而无战乱诤斗等事,是敬爱也。诸善集生,是钩召也。他四法准此可知。见秘藏记末,同钞九。
五种法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二十种护摩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扇底迦有四法,布瑟致迦有九法,阿毗遮罗迦有七法。是名二十种护摩法。此中更广之,则有一百一十种之火法,秘而不译。见金刚顶经义诀。
(名数)扇底迦有四法,布瑟致迦有九法,阿毗遮罗迦有七法。是名二十种护摩法。此中更广之,则有一百一十种之火法,秘而不译。见金刚顶经义诀。
读经法师
【佛学大辞典】
(职位)(参见:五种法师)
(职位)(参见:五种法师)
修法供物
【佛学大辞典】
(修法)毗那夜迦法曰:「当取一升清细麻油以净铜器盛之,用上咒文咒油一百八遍,即煖其油。然后将像放著油中,安置坛内,用净铜匙铜杓等挛油,灌其二像顶身,一百八遍。(中略)正灌油之时,数数发愿,复用苏蜜和面作团,及萝卜根,并酒一盏,及欢喜团。时新华果等,如是日别取新者供养。
(修法)毗那夜迦法曰:「当取一升清细麻油以净铜器盛之,用上咒文咒油一百八遍,即煖其油。然后将像放著油中,安置坛内,用净铜匙铜杓等挛油,灌其二像顶身,一百八遍。(中略)正灌油之时,数数发愿,复用苏蜜和面作团,及萝卜根,并酒一盏,及欢喜团。时新华果等,如是日别取新者供养。
欢喜母爱子成就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药叉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之略名。
(经名)大药叉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之略名。
欢喜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结愿之日,以欢忻其无为成满意之味而行之忏法也。
(修法)结愿之日,以欢忻其无为成满意之味而行之忏法也。
变化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法身之一。(参见:五种法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术语)五种法身之一。(参见:法身)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法身之一。(参见:五种法身)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身,无感不形,无机不应,如千江月,随水现影,影虽有殊,月本是一,故名变化法身。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体空无生观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术语)观一切诸法,观其体空无性,如梦幻如露亦如电之观法也。
体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拆色之法,直体达诸法即空无生而入于真空,谓之体法。法华文句十曰:「有体法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四教仪集注下曰:「体法念处等观。」
(术语)通教之人,不如藏教人依拆色之法,直体达诸法即空无生而入于真空,谓之体法。法华文句十曰:「有体法三乘人,同学无生断烦恼尽。」四教仪集注下曰:「体法念处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