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高阳人。不甘处俗。十五即弃家入道。以精严自持。风骨颀然。三河化其德。性嗜山水。坐禅岩石中。大雪。群虎依止不去。山祇亦时求授教。尤爱石城。遂定居之。今元华寺也。思游五天。至交州象林寺殁。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于法兰。高阳人。少有异操。十五出家。便以精勤为业。研讽经典以日兼夜。求法问道必在众先。迄在冠年风神秀逸。道振三河名流四远。性好山泉多处岩壑。尝于冬月在山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山中神祇常来受法。其德被精灵。皆此类也。后闻江东山水剡县称奇。乃徐步东瓯远瞩嶀嵊。居于石城山足。今之元华寺是也。时人以其风力比庾元规。孙绰道贤论。以比阮嗣宗。论云。兰公遗身高尚妙迹。殆至人之流。阮步兵傲独不群。亦兰之俦也。居剡少时。欻然叹曰。大法虽兴经道多阙。若一闻圆教夕死可也。乃远适西域欲求异闻。至交州遇疾终于象林。沙门支遁追立像。赞曰。于氏超世综体玄旨。嘉遁山泽。驯洽虎兕。别传云。兰亦感枯泉漱水。事与竺法护同。未详。又有竺法兴支法渊于法道。与兰同时比德。兴以洽见知名。渊以才华著称。道以义解驰声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敏悟绝伦。依竺法护为沙弥。护爱其清真有气节。护住持殷富。长安有男子。世奉佛。一夕苍黄入寺。从护借钱二十万。护未答。乘年十三。从旁对曰。和尚意已许矣。客退。乘曰。观其人情色。非实借钱者。特欲相试耳。护曰。吾意亦以为然。明日男子领其宗人百馀辈。来请戒法。且谢借钱之过。曰妄以世俗。仰测道德。为愧。自是乘名闻关右。后游燉煌建寺。从之者如云。至武夫悍卒。戎狄顽很。向化革心。既殁葬其处 同学竺法行。竺法存。并以高洁致名。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法乘。未详何人。幼而神悟超绝悬鉴过人。依竺法护为沙弥。清真有志气。护甚嘉焉。护既道被关中。且资财殷富。时长安有甲族欲奉大法。试护道德伪往告急求钱二十万。护未答。乘年十三侍在师侧。即语曰。和上意已相许矣。客退后乘曰。观此人神色非实求钱。将以观和上道德何如耳。护曰吾亦以为然。明日此客率其一宗百馀口。诣护请受戒具。谢求钱之意。于是师资名布遐迩。乘后西到燉煌立寺延学。忘身为道。诲而不勌。使夫豺狼革心戎狄知礼。大化西行乘之力也。后终于所住。孙绰道贤论以乘比王浚冲。论云。法乘安丰少有机悟之鉴。虽道俗殊操阡陌可以相准。高士季颙为之赞传。乘同学竺法行竺法存。并山栖履操知名当世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不知何许人。性敏慧。有律学。尤长于法华。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好女子。来求授戒。舍所居为寺。以奉之。后还剡之葛岘山。茅茨涧饮。学者凑焉。鲁国孔淳之。每盘游信宿不去。神思颀豁。叹曰。𥾝想尘外三十年矣。恨相得之晚。注法华义四卷。殁于山中。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法乘。未详何人。少入道以戒节见称。加又敏而好学。笃志经记而尤长法华一教。尝游湘州麓山。山精化为夫人。诣崇请戒。舍所住山以为寺。崇居之少时。化洽湘土。后还剡之葛岘山。茅庵涧饮取欣禅慧。东瓯学者竞往凑焉。与隐士鲁国孔淳之相遇。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袊顿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崇乃叹曰。缅想人外三十馀年。倾盖于兹不觉老之将至。后淳之别游。崇咏曰。皓然之气犹在心目。山林之士往而不反。其若人之谓乎。崇后卒于山中。著法华义疏四卷云。时剡东仰山复有释道宝者。本姓王。琅琊人。晋丞相道之弟。弱年信悟避世辞荣。亲旧谏止莫之能制。香汤澡浴将就下发。乃咏曰。安知万里水。初发滥觞时。后以学行显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河间人。凝远有器度。少工文。长通佛经。衣冠喜从之游。其诲人。因其所习。以譬晓其义。以外书准佛经。谓之格义。毗浮昙相辈。亦效之以训徒。所居寺。在高邑。众千指。弟子昙习能世其学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咨禀。时依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乃毗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外典佛经递互讲说。与道安法汰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后立寺于高邑。僧众百馀训诱无懈。雅弟子昙习祖述先师善于言论。为伪赵太子石宣所敬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中山人。少弃家。有律学。诵经见双林鹿苑事。流涕曰。吾已不及见圣师。独不能瞻拜遗迹乎。结伴四人。西渡流沙。凡三日。道绝行踪。草木芜没。迷所往。中有故寺败屋两间。而比丘二人。各居其一。或诵经或卧病。虽相比。不相料理。而卧病者。屎尿纵横。臭秽莫可近。朗谓其徒曰。出家以法为亲。不见则已。见之。其可弃去乎。为留六日。洗浣。明日忽满室香气错莫。谓朗曰。邻房我和尚也。已得无学。可往见之。朗至再拜。乞教。其人曰。君等款诚契圣。皆当入道。但功业小未熟耳。然何必远游。于事无益。唯自力行道。使不失时可也。朗因复游诸国。研究经论。后还真丹。聚徒授法。不知其终。 弟子令韶。生雁门吕氏。少喜猎。感悟出家。学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移柳泉山凿穴以坐。刻木为朗像。朝夕事之如生。世慕其行云。
神僧传·卷第一
释康法朗。学于中山。永嘉中与一比丘西入天竺行过流沙。千有馀里。见道边败坏佛图。无复堂殿蓬蒿满目。法朗等下路瞻礼。见有二僧各居其傍。一人读经。一人患痢秽污盈房。其读经。者了不营视。朗等怆然兴念。为煮糜粥扫除浣濯。至六日病者稍困。注痢如泉。朗等共料理之。其夜朗等并谓病者必不移旦。至明晨往视之。容色光悦病状顿除。然屋中秽物皆是华馨。朗等乃悟。是得道之士以试人也。病者曰。隔房比丘是我和尚。久得道慧可往礼觐。法朗等先嫌读经沙门无慈爱心。闻已乃作礼悔过。读经者曰。诸君诚契并至同当入道。朗公宿学业浅。此世未得愿也。谓朗伴云惠若植根深当现世得愿。因而留之。法朗后还山中为大法师。道俗宗之。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康法朗。中山人。少出家善戒节。尝读经见双树鹿苑之处。郁而叹曰。吾已不值圣人。宁可不睹圣处。于是誓往迦夷仰瞻遗迹。乃共同学四人发迹张掖。西过流沙行经三日。路绝人踪。忽见道傍有一故寺。草木没人中有败屋两间。间中各有一人。一人诵经。一人患痢。两人比房不相料理。屎尿纵横举房臭秽。朗谓其属曰。出家同道以法为亲。不见则已。岂可见而舍耶。朗乃停六日为洗浣供养。至第七日见此房中皆是香华。乃悟其神人。因语朗云。比房是我和上。已得无学可往问讯。朗往问讯。因语朗云。君等诚契皆当入道。不须远游诸国。于事无益。唯当自力行道勿令失时。但朗功业尚小未纯未得所愿。当还真丹国作大法师。于是四人不复西行。仍留此专精业道。唯朗更游诸国研寻经论。后还中山门徒数百讲法相系。后不知所终。孙绰为之赞曰。人亦有言。瑜瑕弗藏。朗公囧囧。能韬其光。敬终慎始。研微辩章。何以取證。冰坚履霜。朗弟子令韶。其先雁门人。姓吕。少游猎后发心出家事朗为师。思学有功。特善禅数。每入定或数日不起。后移柳泉山凿穴宴坐。朗终后刻木为像。朝夕礼事。孙绰正像论云。吕韶凝神于中山。即其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6—374 【介绍】: 东晋僧。琅邪人,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师从中州刘元真。晋怀帝永嘉初,避乱过江,为晋元帝、明帝及王导等所重。后隐居剡县山中避世,卒。
全晋文
道潜字法深,琅邪人,大将军王敦弟。出家,师事刘元贞,宁康中终峁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出琅琊王氏。年十八。师事中州刘元真。元真有美名。潜服膺。后落发。善仪止。二十四讲法花大品。道俗日万指。永嘉乱。渡江。中宗元皇肃祖明帝敬之。承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并造门结友。尝著屐至殿中。时人叹其道德高风。初不省有朝市也。久之去隐剡山。哀帝即位。两遣使致之。不得已。至建邺。时简文在藩邸。尤师礼焉。沛国刘惔见于简文。座中嘲曰。道人亦游朱门乎。潜曰。贫道以为蓬户也。司空何次道遵。以师资之敬。屡兴法会。数相招请。复还山。支遁求买沃洲小岭。潜答曰。欲来当给。不闻巢由买山而隐也。遁欣然。爱其风鉴。遁与高丽道人书。大称赏之。康宁二年殁。寿八十九。诏赙钱十万葬之 竺法友。诵毗昙。一宿上口。年二十四。讲经于南台寺 竺法蕴。悟解逸群。尤精放光般若。康法识。有义学。工草隶。尝与廉昕。各临右军帖。世不能别其书。以写众经。见重于世 竺法济。有才藻。作高逸沙门传。凡此皆潜之神足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道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晋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家。事中州刘元真为师。元真早有才解之誉。故孙绰赞曰。索索虚衿。翳翳闲冲。谁其体之。在我刘公。谈能彫饰。照足开矇。怀抱之内。豁尔每融。潜伏膺已后剪削浮华崇本务学。微言兴化誉洽西朝。风姿容貌堂堂如也。至年二十四讲法华大品。既蕴深解复能善说。故观风味道者。常数盈五百。晋永嘉初避乱过江。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规。并钦其风德友而敬焉。建武太宁中。潜恒著屐至殿内。时人咸谓方外之士。以德重故也。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乃隐迹剡山以避当世。追踪问道者已复结旅山门。潜优游讲席三十馀载。或畅方等。或释老庄。投身北面者莫不内外兼洽。至哀帝好重佛法。频遣两使慇勤徵请。潜以诏旨之重暂游宫阙。即于御筵开讲大品。上及朝士并称善焉。于时简文作相。朝野以为至德。以潜是道俗标领。又先朝友敬尊重。挹服顶戴兼常。迄乎龙飞虔礼弥笃。潜尝于简文处遇沛国刘惔。惔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司空何次道懿德纯素笃信经典。每加祇崇遵以师资之敬数相招请。屡兴法祀。潜虽复从运东西。而素怀不乐。乃启还剡之仰山遂其先志。于是逍遥林阜以毕馀年。支遁遣使求买仰山之侧沃洲小岭。欲为幽栖之处。潜答云。欲来辄给。岂闻巢由买山而隐遁。后与高丽道人书云。上座竺法深。中州刘公之弟子。体德贞峙道俗纶综。往在京邑维持法网。内外具瞻弘道之匠也。顷以道业靖济不耐尘俗。考室山泽修德就闲。今在剡县之仰山。率合同游论道说义。高栖皓然遐迩有咏。以晋宁康二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烈宗孝武诏曰。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山居人外笃勤匪懈。方赖宣道以济苍生。奄然迁化用痛于怀。可赙钱十万星驰驿送。孙绰以深比刘伯伦。论云。深公道素渊重有远大之量。刘伶肆意放荡以宇宙为小。虽高栖之业刘所不及。而旷大之体同焉。时仰山复有竺法友。志业强正博通众典。尝从深受阿毗昙。一宿便诵深曰。经目则讽见称昔人。若能仁更兴大晋者。必取汝为五百之一也。年二十四。便能讲说。后立剡县城南台寺焉。竺法蕴悟解入玄。尤善放光波若。康法识亦有义学之功。而以草隶知名。尝遇康昕。昕自谓笔道过识。识共昕各作右军草。傍人窃以为货。莫之能别。又写众经甚见重之。竺法济幼有才藻。作高逸沙门传。凡此诸人皆潜之神足。孙绰并为之赞不复具抄。
康法畅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畅氏族所出未详。成帝时与康僧渊等过江。(案《高僧传》四《康僧渊传》云,康法畅著《人物始义论》等,《世说注》作庾法畅,字之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7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略阳临渭人,氐族,字永则,小字阿法。苻坚庶兄,苻生时为后将军,封清河王。生杀害宗室勋旧略尽,将及法兄弟。法乃率众潜入宫门。坚继至,杀生。坚即位称大秦天王,以法为使持节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东海公。坚母以法长而贤,又得众心,惧终为变,遂赐死。
法新僧行 朝代: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新行,石虎时宫寺僧。
竺法慧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僧。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晋康帝建元初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乞食自活。征西将军庾翼镇襄阳,素不奉佛,深嫉而收杀之,时年五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关中人也。性方刚。以律自护。师事嵩高山浮图密。建元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每行乞不受别请。日荷绳床自随。至闲旷地。即设以坐。雨至以油帔覆上。雨止或视之但见绳床。失慧所在。方惊异。而慧处床上自若。然亦莫察其如何也。谓弟子法照曰。若过去世折鸡一足殃至矣。俄照为人误折其足。又曰。有可度一人。在新野。乃往见老父方耕。从乞其牛。老父不与。慧前捉牛鼻。老父惧施之。慧行七步。祝还其牛。未几老父殁。征西庾稚恭。镇襄阳。嫉慧惑众。慧亦曰。吾宿对至。果为稚恭所害。寿五十八。临刑曰。吾死三日有暴雨。已而雨水深丈馀。居民多死。
神僧传·卷第一
竺法慧。本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浮图蜜为师。晋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见绳床。不知慧所在。讯问未息慧已在床。每语弟子法昭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昭为人所掷。脚遂永疾。后语弟子云。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吾欲度之。仍行于畦畔之间。果见一公将牛耕田。慧从公乞牛。公不与。慧前自捉牛鼻。公惧其异。遂以施之。慧牵牛咒愿。七步而反以牛还公。公少日而亡。后征西庾稚恭镇襄阳。既素不奉法。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临死语众人云。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居民渰没多有死者。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竺法慧。本关中人。方直有戒行。入嵩高山事浮图密为师。晋康帝建元元年。至襄阳止羊叔子寺。不受别请。每乞食辄赍绳床。自随于闲旷之路则施之而坐。时或遇雨以油帔自覆。雨止唯见绳床。不知慧所在。讯问未息慧已在床。每语弟子法照曰。汝过去时折一鸡脚其殃寻至。俄而照为人所掷。脚遂永疾。后语弟子云。新野有一老公当命过。吾欲度之。仍行于畦畔之间。果见一公将牛耕田。慧从公乞牛。公不与。慧前自捉牛鼻。公惧其异遂以施之。慧牵牛咒愿。七步而反以牛还公。公少日而亡。后征西庾稚恭镇襄阳。既素不奉法。闻慧有非常之迹甚嫉之。慧预告弟子曰。吾宿对寻至。诫劝眷属令勤修福善。尔后二日果收而刑之。春秋五十八矣。临死语众人云。吾死后三日天当暴雨。至期果洪注城门水深一丈。居民漂没多有死者。时有范材者。巴西阆中人。初为沙门卖卜于河东市。徒跣弊衣冬夏一服。言事亦颇时有验。后遂退道染俗。习张陵之教云。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中山人。出家乐啭诵。然喉音终莫称。于是绝粒稽首观音以祷。至七日夜。觉咽吻通畅。即索水咽漱再三。曰可矣。自尔能忆持不忘。娓娓数十万言。讽咏哀婉。有感动兴起者。永和中卒于河北。年九十馀。
高僧传·卷第十三 经师
帛法桥。中山人。少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作三契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尔后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竺法汰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太元中终瓦官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东莞人。长八尺。美风姿。少与道安同学。决南游。旅病于阳口。时桓温镇荆州。要过供事汤药。安遣弟子慧远问疾。疾小间诣温。温欲留汰久语。汰以疾作起去。初不辞谢。坐客仰其高韵。沙门道恒执心无义。盛行荆楚间。汰曰邪说也。当亟破之。遣弟子昙一。集僧以难。恒未即屈。且则慧远就席。才及数番。恒觉堕负。以麈尾扣案。未得所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坐者皆笑。其义遂沮。至建邺。止瓦棺寺。晋太宗简文帝。深相敬礼。开放光题。大会。帝亲临幸。公卿毕集。众至千人。瓦棺寺。本河内山玩墓山公为陶处。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至是而汰更新之。王珣谢安石。皆相过从。弟子昙一昙二。并有名。太元二年殁。寿六十八。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法汰。东莞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与道安避难行至新野。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至于高会净因。当期之岁寒耳。于是分手泣涕而别。乃与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馀人。沿江东下。遇疾停阳口。时桓温镇荆州。遣使要过供事汤药。安公又遣弟子慧远。下荆问疾。汰病小愈诣温。温欲共汰久语。先对诸宾未及前汰。汰既疾势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舆历厢回出。相闻与温曰。风痰忽发不堪久语。比当更造。温匆匆起出接与归焉。汰形长八尺风姿可观。含吐蕴藉词若兰芳。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駮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晋太宗简文皇帝深相敬。重请讲放光经。开题大会。帝亲临幸。王侯公卿莫不毕集。汰形解过人流名四远。开讲之日黑白观听士女成群。及咨禀门徒以次骈席。三吴负帙至者千数。瓦官寺本是河内山玩公。墓为陶处。晋兴宁中沙门慧力启乞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众业。又起重门以可地势。汝南世子司马综第去寺近。遂侵掘寺侧重门沦陷。汰不介怀。综乃感悟躬往悔谢。汰卧与相见。傍若无人。领军王洽东亭王珣太傅谢安并钦敬无极。临亡数日忽觉不悆。乃语弟子。吾将去矣。以晋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诏曰。汰法师道播八方泽流后裔。奄尔丧逝痛贯于怀可赙钱十万丧事所须随由备办。孙绰为之赞曰。凄风拂林。鸣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无怍。汰弟子昙一昙二。并博练经义。又善老易。风流趣好与慧远齐名。昙二少卒。汰哭之恸曰。天丧回也。汰所著义疏。并与郤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人物简介

全晋文
法遇师事道安,襄阳陷,避地江陵之长沙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不知何许人。少俊逸博学。气压流辈。见安公乃屈伏。愿落发为弟子。义阳太守阮保。闻风钦慕。施遗相接。避地东下。止江陵寺讲授。众四百馀。一僧饮酒废夕讲。遇止罚不遣。安公闻之。以竹筒置杖。自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曰。此由饮酒僧也。领众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自罚行杖三下。内杖筒中。流涕自责。乃与慧远书曰。吾人暗短。不能率众。和尚虽在异域。犹垂忧念。吾罪无所逃。殁时年六十。
名僧传抄
(别传云昙遇。又别记云道遇也)。不知何处人也。少而慷慨。养索自居。邻豪妻之以女。郡守徵以为吏。皆不从。专慕大法。投释道安为师。既得沐浴玄化。咨诹昧理。执橾精恳。禁行无𮓪。钟摩顶之爱。留起予之赏。于是下帷就业。博究深经。义阳太守陈笛阮保。闻风钦悦。修书通好。信使往还。果有嚫遗。晋太元二年。寺荷本围襄阳。与昙微昙翼远惠等。下集江陵长沙等。法轮移轫。学徒云凑。听受之众。常四百人。有一僧。于寺饮酒。痴夕烧香。遇罚而不遣。安闻之。以竹筒封一荆子。手题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众不勤。远贻忧赐。令维那系磬聚众。以杖筒量香橙上。行香毕。出众前。向筒致化。化竟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起。又作垂泪呜咽。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既而与惠远书曰。吾不能率众。和上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吾罪深矣。年六十一。卒于江陵(云云)。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法遇。不知何人。弱年好学笃志坟素。而任性誇诞谓傍若无人。后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遂投簪许道事安为师。既沐玄化悟解非常。折挫本心谦虚成德。义阳太守院保闻风钦慕。遥结善友修书通好。施遗相接。后襄阳被寇。遇乃避地东下。止江陵长沙寺。讲说众经。受业者四百馀人。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题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即命维那鸣槌集众。以杖筒置香橙上。行香毕。遇乃起出众前。向筒致敬。于是伏地。命维那行杖三下内杖筒中。垂泪自责。时境内道俗莫不叹息。因之励业者甚众。既而与慧远书曰。吾人微闇短不能率众。和上虽隔在异域。犹远垂忧念。吾罪深矣。后卒于江陵春秋六十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史失其氏族。善讲法华。与王导孔敷友善。兴宁中还江左。止于始宁之保山。弟子常百馀。供事观世音像。咸安二年。忽患心气。夜梦一人破腹洗肠。觉即愈。太元五年殁。诏塔之。弟子昙爽庐于旁。因建寺。名新亭精舍。
名僧传抄
沙门昙宗寺记云。惠义不知何许人。年九岁。遇竺法深。法义问曰。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答曰。缘物鲜能行。故希言之耳。年十三。伏膺道门。修治戒行。标秀之称。与日而升。好大乘学。尤精法华。住瓦官寺。王导孔敷并通风契。后居始宁之保山。徒众四十馀人。皆是高胜道士。领会玄微。四时不替。咸安二年。遇笃病。针石不差。唯专念观世音。久忽梦。一沙门出其肠胃。去其垢疾。清水洗濯。还内肠中。既窹豁然顿愈。晋孝武即位。以其名德延出京华。常所师咨。供给甚厚。春秋七十四。太元五年卒。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起塔三层。时有释普随释惠鉴升卒中居于临海。并有德素(云云)。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竺法义。未详何许人。年十三遇深公便问。仁利是君子所行。孔丘何故罕言。深曰。物鲜能行是故罕言。深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家。于是栖志法门从深受学。游刃众典尤善法华。后辞深出京。复大开讲席。王导孔敷并承风敬友。至晋兴宁中。更还江左憩于始宁之保山。受业弟子常有百馀。至咸安二年。忽感心气疾病。常存念观音。乃梦见一人破腹洗肠。觉便病愈。傅亮每云。吾先君与义公游处。每闻说观音神异莫不大小肃然。晋宁康三年孝武皇帝遣使徵请出都讲说。晋太元五年卒于都。春秋七十有四矣。帝以钱十万买新亭岗为墓。起塔三级。义弟子昙爽。于墓所立寺。因名新亭精舍。后宋孝武南下伐凶。銮旆至止式宫此寺。及登禅复幸禅堂。因为开拓。改曰中兴。故元嘉末童谣云。钱唐出天子。乃禅堂之谓。故中兴禅房犹有龙飞殿焉。今之天安是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剡县人。好仙释,兼精医理。尝旅行于外,暮夜投宿人家,值主人之妻难产,儿积日不下。曰:“此易治耳。”命杀一肥羊,令产妇食肉十余脔,继而针之,须臾儿下。有《议论备豫方》一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法兰弟子也。善放光法华。慕耆婆以药施人。多神验。尝乞食村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医拱手。开曰。此易治耳。其家方宰羊淫祀。因令先以少肉作羹以进。即随气针之。顷之羊膜裹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疾。开视脉知不起。固辞不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昨呼于公视脉。到门种种辞逊。宜收付廷尉。诸未卒而帝崩。还石城。住元华寺。又移白山灵鹫寺。与支公争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义。高平却超。宣述遁解。并传于世。弟子法威。清悟有辨慧。最知名。开尝使威出都曰。汝还山阴。道林方讲小品。至某品汝往见之。则宜致难。且示其语数十番。曰此中旧难通。威曰诺。既至遁讲。果如开所指。因致难攻之。遁遂屈。厉声曰。君乃受人寄载来耶。开于哀帝时累徵。至京师。讲放光。谢安石王文度尤敬之。或问。法师人天师。乃复游戏于医药乎。曰吾以六度药。治四魔病。[颢-京+隹]不伟欤。年六十四殁。
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一
于法开。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深思孤发独见言表。善放光及法华。又祖述耆婆妙通医法。尝乞食投主人家。值妇人在草危急众治不验举家遑扰。开曰。此易治耳。主人正宰羊欲为淫祀。开令先取少肉为羹进竟因气针之。须臾羊膜裹儿而出。升平五年孝宗有疾。开视脉知不起不肯复入。康献后令曰。帝小不佳咋呼于公视脉。亘到门不前种种辞惮。宜收付廷尉。俄而帝崩。获免还剡石城。续修元华寺。后移白山灵鹫寺。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郤超宣述林解。并传于世。开有弟子法威。清悟有枢辩。故孙绰为之赞曰。易曰翰白。诗美蘋藻。斑如在场。芬若停潦。于威明发。介然遐讨。有洁其名。无愧怀抱。开尝使威出都经过山阴。支遁正讲小品。开语威言。道林讲比汝至。当至某品中。示语攻难数十番云。此中旧难通。威既至郡。正值遁讲。果如开言。往复多番遁遂屈。因厉声曰。君何足复。受人寄载来耶。故东山谚云。深量开思林谈识记。至哀帝时累被诏徵乃出京讲放光经。凡旧学抱疑莫不因之披释。讲竟辞还东山。帝恋德慇勤。䞋钱绢及步舆并冬夏之服。谢安王文度悉皆友善。或问法师高明刚简。何以医术经怀。答曰。明六度以除四魔之病。调九候以疗风寒之疾。自利利人不亦可乎。年六十卒于山寺。孙绰为之目曰。才辩纵横。以数术弘教。其在开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