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千门(千門)  拼音:qiān mén
宫门。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國語辭典》:玄关(玄關)  拼音:xuán guān
1.通往妙道玄旨的门径或关卡。台北觉修宫庙联:「登此门得窥大道,由斯户便识玄关。」
2.唐代住宅入门处与正厅之间的空间,今日住宅仍存有类似的隔局。唐。岑参 丘中春卧寄王子诗:「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
《國語辭典》:止观(止觀)  拼音:zhǐ guān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个主要方法。止指一种平静、清楚而不会受到搅乱的心灵状态;能给心更大的洞识力,是修观所不可或缺的。观指对存在的一切物质或精神现象,以无常、苦、空和无我等来观察事物的本性真实差别。止使心从杂染和内在的障碍中解脱;观使修行者入圣流并解脱成佛。〈六门教授习定论〉:「名一二分定者,或时但有寂处而无罪观;或有众观而非寂处;或时俱有,应知即是止观双运。」
《漢語大詞典》:秘藏(祕藏)
亦作“ 祕臧 ”。 珍藏;秘密隐藏。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祕藏巾衍,铭鏤肺肝。”
《漢語大詞典》:顿教(頓教)
(1).佛教各宗派对其教主 释迦牟尼 一生所说的教法,有不同的“判教”。在我国如华严宗判为“五教”,“顿教”居第四位,指不设位次、不依言辞而顿悟教理的《维摩经》等。天台宗列为“化仪四教”之首。景德传灯录·闍夜多:“后至 罗閲城 ,敷扬顿教。”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天台宗》:“化仪四教,首先是顿教,大乘圆满教理直下全提。”
(2).指禅宗六祖 慧能 创立的南宗法门。《坛经·付嘱品》:“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禅宗顿教, 慧能 是创始人。”参见“ 顿悟 ”。
《國語辭典》:顿悟(頓悟)  拼音:dùn wù
佛教用语:(1)谓在一时间證得真理。《五灯会元。卷四。荐福弘辩禅师》:「如来出世为天人师,善知识随根器而说法,为上根器者开最上乘顿悟至理。」(2)證悟一切现象都无真实的生灭变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南朝梁。刘孝标。注:「法师研十地,则知顿悟于七住。」
《漢語大詞典》:禅门(禪門)
(1).佛教语。谓禅定之法门,为心定于一、屏除妄念之法。又指 达摩 所传禅法言,即谓禅宗法门。 唐 玄觉 《永嘉证道歌》:“是以禪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此“禅门”即禅宗之法门。
(2).犹佛门。指佛教。 唐 唐彦谦 《寄蒋二十四》诗:“禪门澹泊无心地,世事生疏欲面墙。”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月涵:“所至之地,緇素宗仰,於是海内无不推 月涵 为禪门尊宿矣。” 严复 《和荆公》:“禪门讲座下,所得尽平平。”
(3).佛教语。即丛林。僧侣群聚的寺院。释氏要览·躁静:“禪门,别号丛林。” 唐 孙逖 《奉和崔司马游云门寺》:“繫马清溪树,禪门春气浓。”参见“ 丛林 ”。
《高级汉语词典》:丛林
丛生的林木
分類:丛林
《國語辭典》:丛林(叢林)  拼音:cóng lín
1.丛密的树林。如:「越战期间,越共善用丛林战术,使得美军伤亡惨重。」
2.佛教用语:(1)比喻生死轮回。《长阿含经》卷五:「何等生二足尊,何等出丛林苦。」(2)寺院道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又升了一个数丈的高坡,坡侧隐隐见有个丛林。」
《國語辭典》:上品  拼音:shàng pǐn
1.上等品级。《魏书。卷一一○。食货志》:「白登山有银矿,八石得银七两,锡三百馀斤,其色洁白,有踰上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閒人。」
2.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品位最高的世族。《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文选。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势门上品,犹当格以清谈;英俊下僚,不可限以位貌。」
《國語辭典》:九品中正  拼音:jiǔ pǐn zhōng zhèng
三国时魏文帝定九品官人法,郡邑设小中正,州设大中正,品第人才,由小中正以九等排定高下,上报大中正,核实后上报司徒,司徒再核,然后付吏部选用。晋、南北朝皆因袭其制,至隋始废。
《漢語大詞典》:普门(普門)
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卷十二:“所言普门者,普以周普为义,门是开通无滞之名。” 唐 封演 《魏州开元寺新建三门楼碑》:“寺主僧 法敬 ……及诸徒众等,并精通妙法,坚持密行,名称普门,威仪无缺。” 唐 李华 《荆州大云寺故兰若和尚碑》:“法华三昧,惠照无边,菩萨普门,我愿亦然。”
《漢語大詞典》:方便门(方便門)
(1).佛教称随机度人的法门。四十二章经:“视方便门,如化寳聚。”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维摩 见柄,盖申方便之门; 道安 谢归,思远朝廷之事。”《四游记·唐三藏起程往西》:“ 太宗皇帝 选集诸僧参神讲法,大开方便之门,广运慈航舟楫,普济苦海羣生。”
(2).借指佛教。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释教:“方便门,佛教也。”
(3).泛指使人便利、得益的门径。 明 冯惟敏 《僧尼共犯》第四折:“巡捕老爹大开方便之门,放俺还俗,便成配偶。”
《漢語大詞典》:密谛(密諦)
佛教谓微妙而真实的法门。 明 屠隆 《綵毫记·颁诏云梦》:“奴家归纔三日,到得 庐山 ,幸遇 腾空 尊师,他许我道骨可成,人缘未断,且暂回家,潜修密諦,后会有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 吴 门有神降于乩,自言 天台泐子 , 智者大师 之弟子,转女人身堕度者,摄入无叶堂中,教修四仪密諦,往生西方。”
《漢語大詞典》:定门(定門)
佛教语。定慧二门之一。指禅定之法门。 唐 李华 《东都圣禅寺无畏三藏碑》:“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
《漢語大詞典》:慧门(慧門)
佛教语。谓进入智慧的法门。 南朝 梁简文帝 《庄严旻法师〈成实论义疏〉序》:“慧门深邃,入之者固希;法海波澜,汎之者未易。” 南朝 梁 沈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漢語大詞典》:真门(真門)
本谓 阿弥陀佛 第二十愿所成就的法门。泛指通过修习佛法获得佛果的法门。 唐 刘得仁 《冬夜与蔡校书宿无可上人院》诗:“真门犹是幻,不用觉浮生。”
《漢語大詞典》:顿门(頓門)
佛教语。顿悟法门。指 唐 代 慧能 上承 达摩 的“祖师禪”而开创的禅家南宗。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其有不植德本,难入顿门,妄繫空花之狂,曾非慧日之咎。” 宋 钱易 南部新书癸:“禪律师 圭峯 密 ,禪得 达磨 顿门。”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 慧能 一派徒众也俨然以顿门自负,这就使得人人可以自称为佛。”参阅《坛经·般若品》参见“ 顿悟 ”、“ 顿教 ”。
《漢語大詞典》:梵门(梵門)
清净的法门。指佛门。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宏济深於冥境,薰修入於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