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观念法门
教理行證四法门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四法门──菩萨四法门
法门无尽誓愿知
入法门普
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
最上法门
佛类词典(续上)
护命法门神咒经观念法门
教理行證四法门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四法门──菩萨四法门
法门无尽誓愿知
入法门普
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
最上法门
其它辞典
僧道信( 司马 世称 东山法门 大医禅师、大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河内人,俗姓司马。为禅宗四祖。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信生而超异。幼慕空宗。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问曰。愿和尚与解脱法门。璨曰谁缚汝。信曰无人缚。璨曰。既无人缚。何用更求解脱。信大悟。既具戒。即受璨大师衣钵。摄心无寐。胁不至席者久之。隋大业十二年。领徒抵吉州。值群盗围城。七旬不解。城中困于无水。信适至。池井皆溢刺史异之。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信曰。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合城如教。贼忽见城上人无数。皆威猛绝伦。不可仰视。乃溃信归乡住破头山。学者云委。既于黄梅路上。获童子弘忍。骨相秀异。信知宿缘有在。传以信器。复说偈曰。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遂以徒众委之。至金陵登牛头山。为法融说法。而定其嗣。贞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后诏以剑至曰。苟果不起。即取其首以来。且阴有所嘱。使者谕上旨。信引颈受剑无难色。使回以闻。帝愈加敬重。就赐珍缯。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安坐而逝。寿七十有二。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代宗朝追谥大医。塔号慈云。续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习禅六之馀
释道信。姓司马。未详何人。初七岁时经事一师。戒行不纯。信每陈谏。以不见从密怀斋检。经于五载而师不知。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授法。随逐依学遂经十年。师往罗浮不许相逐。但于后住必大弘益。国访贤良许度出家。因此附名住吉州寺。被贼围城七十馀日。城中乏水人皆困弊。信从外入井水还复。刺史叩头。贼何时散。信曰。但念般若。乃令合城同时合声。须臾外贼见城四角。大人力士威猛绝伦。思欲得见刺史。告曰。欲见大人可自入城。群贼即散。既见平定欲往衡岳。路次江洲。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虽经贼盗又经十年。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依然山行。遂见双峰有好泉石。即住终志。当夜大有猛兽来绕。并为授归戒。授已令去。自入山来三十馀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刺史崔义玄。闻而就礼。临终语弟子弘忍。可为吾造塔。命将不久。又催急成。又问中未。答欲至中。众人曰。和尚可不付嘱耶。曰生来付嘱不少。此语才了奄尔便绝。于时山中五百馀人。并诸州道俗。忽见天地闇冥。绕住三里树木叶白。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至今曲处皆枯。即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春秋七十有二。至三年弟子弘忍等。至塔开看端坐如旧。即移往本处。于今若存。
护命法门神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命妙门陀罗尼经同本先译。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与佛说延命妙门陀罗尼经同本先译。
观念法门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善导著。卷首之题为观经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卷末之题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门经一卷,明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门者。五部九卷之一。
(书名)一卷,唐善导著。卷首之题为观经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卷末之题为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门经一卷,明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之法门者。五部九卷之一。
教理行證四法门
【佛学次第统编】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
二、理 如参禅是,禅宗当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净土宗、律宗当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当之。
万行广散,摄持不易。行者行于一法,而遍行一切法。摄一切行,而总持于一行。约之不出四种法门,谓教理行證四者是也。
一、教 如教观是,显教中法相、三论、天台、贤首,四宗当之。
二、理 如参禅是,禅宗当之。
三、行 如念佛、持戒皆是。净土宗、律宗当之。
四、證 如持明是,真言宗当之。
四事──菩萨四事入于法门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出大宝积经)
〔一、入禅思门〕,谓菩萨说法开导众生,必先入定,思惟观其根器或大或小;大者即说大法,小者即说小法。方便随宜,称机合道,是为入禅思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智慧门〕,谓菩萨说法,以智慧照了,于诸章句义理,通达无碍,悉令一切众生,悟解明了,破诸痴暗,生法喜心,是为入智慧门。
〔三、入总持门〕,谓菩萨入诸善法,持令不忘;遮诸恶法,持令不生。于诸众生,运大慈与乐之心,即持善也;起大悲拔苦之心,即遮苦也,是为入总持门。
〔四、入辩才门〕,谓菩萨于诸佛法之义,分明决了,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得皆入正道,是为入辩才门。
四法门──菩萨四法门
【三藏法数】
(出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一、智门〕,谓菩萨以大智慧,善知一切众生根性,随顺调伏,令其解脱,是为菩萨智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慧门〕,谓菩萨以大妙慧,为诸众生分别宣说深法句义,亦欲令其开发慧性,照了万法本来空寂,是为菩萨慧门。
〔三、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四、无碍解门〕,谓菩萨以无碍智解,为诸众生宣说无尽甚深法义,亦欲令其获无碍解,是为菩萨无碍解门。
(出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一、智门〕,谓菩萨以大智慧,善知一切众生根性,随顺调伏,令其解脱,是为菩萨智门。(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慧门〕,谓菩萨以大妙慧,为诸众生分别宣说深法句义,亦欲令其开发慧性,照了万法本来空寂,是为菩萨慧门。
〔三、陀罗尼门〕,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四、无碍解门〕,谓菩萨以无碍智解,为诸众生宣说无尽甚深法义,亦欲令其获无碍解,是为菩萨无碍解门。
法门无尽誓愿知
【三藏法数】
此依道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一切道法,无穷无尽,能通至涅槃。自既知已,亦令一切众生證知。故云法门无尽誓愿知。(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此依道谛境而发誓也。谓菩萨谛审一切道法,无穷无尽,能通至涅槃。自既知已,亦令一切众生證知。故云法门无尽誓愿知。(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入法门普
【三藏法数】
谓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则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阶差。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谓二乘之人,若入一法门,则不能入二。此即历别之行,證有阶差。今菩萨圆修三谛,则无量法门,悉入其中,故名入法门普。(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
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
【三藏法数】
谓菩萨观察一切法门,修学普贤诸行愿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即得生如来家,是名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普贤,菩萨名也。)
谓菩萨观察一切法门,修学普贤诸行愿海,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即得生如来家,是名观诸法门修行受生藏。(普贤,菩萨名也。)
最上法门
【三藏法数】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