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5,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下一页
四品法门经
甘露法门
曲法门
如来果上法门
坐禅三昧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初胜法门经
东山法门
果上法门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法门
法门
法门寺
法门身
法门海
佛类词典(续上)
四事法门四品法门经
甘露法门
曲法门
如来果上法门
坐禅三昧法门经
佛语法门经
初胜法门经
东山法门
果上法门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法门
法门
法门寺
法门身
法门海
四事法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有四事之入法门:一入禅思门,菩萨将说法,先入禅定观察众生之根器也。二智慧门,菩萨将说法,以智慧照了义理,令闻者生法喜之心也。三入总持门,菩萨将说法,于诸善法持而不使忘,于诸恶法持而不使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遮众生之恶也。四入辩才门,菩萨将说法于诸佛法义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皆入正道也。见大宝积经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名数)菩萨有四事之入法门:一入禅思门,菩萨将说法,先入禅定观察众生之根器也。二智慧门,菩萨将说法,以智慧照了义理,令闻者生法喜之心也。三入总持门,菩萨将说法,于诸善法持而不使忘,于诸恶法持而不使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遮众生之恶也。四入辩才门,菩萨将说法于诸佛法义辩说无碍,开发一切众生之心,令皆入正道也。见大宝积经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品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经说法有四品类:一界法,六界十八界等也。二处法,十二处也。三缘起法,十二缘起也。四处非处法,道理非道理也。了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则为愚人。
(经名)一卷,赵宋法贤译。经说法有四品类:一界法,六界十八界等也。二处法,十二处也。三缘起法,十二缘起也。四处非处法,道理非道理也。了此四品类,则为智人,不了则为愚人。
甘露法门
【佛学大辞典】
(譬喻)譬最上之法。长阿含经一曰:「吾悯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
(譬喻)譬最上之法。长阿含经一曰:「吾悯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
曲法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邪曲之法义使世人迷惑之法也。
(杂语)邪曲之法义使世人迷惑之法也。
如来果上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真言宗金胎两部之密教。诸宗之法门,乃如来之应化身,对于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萨说彼等行證之分际。是因人之法门。金胎两部之密教乃大日如来集内證之眷属为自受法乐谈自證者,则是果上之法门也。二教论上曰:「如来应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所谓如来内證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
(术语)谓真言宗金胎两部之密教。诸宗之法门,乃如来之应化身,对于因位之凡夫二乘菩萨说彼等行證之分际。是因人之法门。金胎两部之密教乃大日如来集内證之眷属为自受法乐谈自證者,则是果上之法门也。二教论上曰:「如来应化身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等说三乘教法,他受用身为地上菩萨说显一乘等,并是显教也。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说三密门,谓之密教。此三密门所谓如来内證智境界也。等觉十地不能入室,何况二乘凡夫!谁得升堂。」
坐禅三昧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瞋恚等之法者。
(经名)二卷,僧伽罗刹造,秦罗什译。明治淫欲瞋恚等之法者。
佛语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对于龙威德上王菩萨,分别是佛语,是非佛语之法门。
(经名)一卷,元魏菩提留支译,对于龙威德上王菩萨,分别是佛语,是非佛语之法门。
初胜法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之略名。
(经名)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之略名。
东山法门
【佛学大辞典】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杂语)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云:宋高僧传八曰:「昔魏末有天竺沙门达摩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隐于嵩山少林寺。寻卒,以法付慧可,可付璨,璨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指五祖的法门,因五祖弘忍禅师住在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其山在县之东部,因而叫做东山。
果上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术语)依大悲之加持力,因位之人亦得闻之,然其实唯为佛与佛之法门,非菩萨已下之当分,甚深之教法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大日经疏一曰:「如是智印,唯佛与佛乃能持之。」
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法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摧三世害毒之降三世明王深法。
法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俗语佛源】
《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唐·黄檗《传心要法》说,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又如《维摩诘经》高唱「不二法门」。禅宗五祖弘忍阐扬「东山法门」。法门一词又可随文生训。如《旧唐书·萧传》:「梁武帝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此指佛法。八指头陀《十二叠韵呈笠云本师》诗:「法门望重比昆仑,法海波澜满腹吞。」此指佛门。又如唐·杨炯《和上人伤果禅师》诗:「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此指寺门,佛寺。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明·高攀龙《困学记》:「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在小说中运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诀窍。(李明权)
【三藏法数】
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
(术语)佛所说,为世之则者,谓之法,此法为众圣入道之通处,故云门。又诸法并通于一实,故名为门。又为如来圣智游履之处,故名为门。华严大疏二曰:「如来通智游入,故号门。」同演义钞一曰:「并通一实,故得称门。」注维摩经八曰:「肇曰:言为世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中曰:「门谓能通。」又,门者差别之义。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云法门。增一阿含经十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法华经方便品曰:「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止观一曰:「此之止观,天台智者己心中所行法门。」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
【俗语佛源】
《华严经·方便品》谓:佛「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佛的教化方式和内容,称为法门。唐·黄檗《传心要法》说,佛用「八万四千法门对八万四千烦恼」,以便使不同根机的众生从适合自己的法门而入,除烦恼,了生死。「八万四千」极言其多,可作无尽无量解释。如大乘、小乘、顿悟、渐悟、理门、事门等等,都是种种「法门」。又如《维摩诘经》高唱「不二法门」。禅宗五祖弘忍阐扬「东山法门」。法门一词又可随文生训。如《旧唐书·萧传》:「梁武帝穷心于释氏,锐意于法门。」此指佛法。八指头陀《十二叠韵呈笠云本师》诗:「法门望重比昆仑,法海波澜满腹吞。」此指佛门。又如唐·杨炯《和上人伤果禅师》诗:「法门摧栋宇,觉海破舟船。」此指寺门,佛寺。亦有专用法门为寺名者,如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后亦泛指某家某派的独传之秘。明·高攀龙《困学记》:「严立规程,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静坐中不帖处,只将程朱所示法门参求。」在小说中运用如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此指方法、诀窍。(李明权)
【三藏法数】
法者,如来所说之法也。门以出入为义。谓如来说诸妙法,开解脱门,普令一切有情,皆得出离生死苦趣,而入解脱清净之域也。
法门寺
【佛学大辞典】
(寺名)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崇正镇。即唐宪宗迎佛骨之处。见清一统志。
(寺名)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崇正镇。即唐宪宗迎佛骨之处。见清一统志。
法门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之三身。(参见:三身)。【又】密教谓曼荼罗种种之形像也。大疏六曰:「三重曼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等三种身。(参见:三身)
(术语)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之三身。(参见:三身)。【又】密教谓曼荼罗种种之形像也。大疏六曰:「三重曼荼罗所示种种类形,皆是如来一种法门身,是故悉名为佛,此等一切诸佛各于本所流通法门自说彼三昧道。」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就佛身立色身、法门身、实相身等三种身。(参见:三身)
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术语)佛之三身也。经论所说,或二身乃至十身,开合多途,然以三身为通途。盖诸身之不同不出三身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四种:法、报、应之三身。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法、应、化之三身。法、报、化之三身是也。(参见:三字部三身)附录。【又】三法身有二种。(参见:法身)附录。
【佛学常见辞汇】
法身、报身、应身。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灭,人人本具的真性,不过我们众生迷而不显,佛是觉而證得了;报身是由佛的智慧功德所成的,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的分别,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内證法乐之身,他受用报身是佛为十地菩萨说法而变现的身;应身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应众生之机缘而变现出来的佛身。
【佛学次第统编】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名获得诸利乐事。
「三种常住」谓三种常住者:
一、自性常 自性身谓之自性常,其性无为,不生不灭。
二、不断常 自他受用,谓之不断常,有为智品,虽有生灭,无有间断也。
三、相续常 变化身,谓之相续常,机缘不恒,稍有间断,虽不恒会,机缘无尽,虽有间断,化道无绝也。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身即聚集之义,谓聚集诸法而成身也。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理法聚名法身者,谓聚集法性之法而成此身也。智法聚名报身者,智即能契法性之智,智与法性相合而成此身也。功德法聚名应身者,由智契理,聚集一切功德之法,起用化他,随机应现,而成此身也。)
〔一、法身〕,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二、报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智聚方圆;由智契理,报得此身,故云报身。
〔三、应身〕,谓始从初住,终至妙觉极果,功德法聚方圆,故能随机应现,说种种法,度诸众生,故名应身。
法门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门无尽不可测,譬之以海。华严经二曰:「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
(术语)法门无尽不可测,譬之以海。华严经二曰:「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