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帖  拼音:fǎ tiè
1.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法帖谱系。杂说上。刘丞相私第本》:「刘丞相既刻法帖于郡斋,复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归私第。」《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2.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水浒传》第六回:「清长老道:『好,好。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国语辞典》:三希堂法帖  拼音:sān xī táng fǎ tiè
清乾隆十二年命梁诗正等编次内府所藏魏、晋至明代书法,聚集众工,模勒上石,其中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种王氏墨迹,故称为「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册,是法帖中的巨制。
《国语辞典》:宝晋斋法帖(宝晋斋法帖)  拼音:bǎo jìn zhāi fǎ tiè
南宋曹之格所摹刻的汇刻丛帖,十卷。北宋米芾获得晋朝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及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因而名其斋为「宝晋」。崇宁三年(西元1104)米芾担任无为军知州(今安徽无为)时,曾将三种书法刻于石上,后遭兵火损坏,幸经无为守葛祐之翻刻,而与残石同列官舍。至曹之格任无为通判时,又重行摹刻,并增入家藏《晋帖》及米芾书多种。到咸淳四年(西元1268)刻成,标题为「宝晋斋法帖」。今传本已非原面目了。
《漢語大詞典》:官法帖
官府刻印或拓就的名家字帖。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或云板今在,但不赐尔,故人间尤以官法帖为难得。”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禊序不入选帖:“若以笔墨之妙言之,固当居诸帖之首,乃不得列官法帖中又何哉?”亦省作“ 官帖 ”。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欧阳公 《集古跋尾》谓近时有尚书郎 潘师旦 ,以官帖私自模刻於家。”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下:“ 豫章 士友 董良史 家有法帖石本数卷,与 淳化 官帖规模相似,而笔意差弱,似不逮所见诸本,且不知所出。”
《國語辭典》:黄庭(黃庭)  拼音:huáng tíng
1.道教典籍《黄庭经》的简称。参见「黄庭经」条。唐。李白 送贺宾客归越诗:「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2.道家称脑中、心中、脾中为「黄庭」。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释题》:「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漢語大詞典》:墨帖
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宋 陆游 《南唐书·后妃诸王传·黄氏》:“ 元宗 、 后主 俱善书法……购藏 钟 王 以来墨帖至多。” 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庐陵萧氏本:“右先伯父 太博 作邑 和州 之 仓山 ,得墨帖于丞相 兗国 刘公 。”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三》:“大凡学古人书,当观真蹟,方得其运笔之一二,墨帖无为也。”
《漢語大詞典》:颜帖(顔帖)
指 唐 书法家 颜真卿 的法帖。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跋自书·临颜平原诰书后:“颁誥之时, 王 程 於迈,不获从 鲁公 自书之例,因临 颜 帖,为之抚然。”
《漢語大詞典》:类帖(類帖)
即法帖。名家书法的拓本或印本。 王国维 《校松江本〈急就篇〉》:“ 明 正统 初, 吉水 杨政 得 叶石林 所摹 皇象 章草本,刊石于 松江 。又以 宋仲温 所摹者补其闕字。 明 季类帖亦翻刊之。”
《漢語大詞典》:古香
指图书、藏画、法帖等发出的气味。 宋 陆游 《小室》诗:“窗几穷幽致,图书发古香。”自注:“‘古香’见 米元章 《书画史》。”按, 宋米芾书史《寄薛绍彭刘泾》诗句为:“图书满室翰墨香, 刘 薛 何时眼中见?” 清 金农 《怀人絶句》之二七:“收藏三百十种帖,一一旧搨浮古香。”
《漢語大詞典》:青李
(1).李子的一种。 晋 王羲之 《来禽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藤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 宋 苏轼 《次荆公韵》之一:“青李扶疏禽自来,清真 逸少 手亲栽。” 元 虞集 《题康里子山尚书凝春小隐六韵》:“人间应得函封帖,青李来禽绕舍栽。”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李
(2).法帖名。 晋 王羲之 所书。以首句有“青李”字样得名。 宋 苏轼 《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诗之一:“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青李》。”
《國語辭典》:禊帖  拼音:xì tiè
晋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因记中有兰亭修禊事语,故称为「禊帖」。也称为〈兰亭帖〉。
《国语辞典》:黄庭经(黄庭经)  拼音:huáng tíng jīng
1.书名。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有〈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三种,此外其他道书所载尚有〈黄庭养神经〉、〈黄庭中景经〉等数种,为道家言养生之书。简称为「黄庭」
2.唐褚遂良列入晋右军王羲之书目正书五卷中第二的小楷法帖。宋以来刻本繁多,以〈秘阁续帖〉与〈越州石氏帖〉为著,前者为全本,笔势雄秀,书体略近于钟繇;后者为残本,书体略近欧阳询。
《漢語大詞典》:阁本(閣本)
帝王秘阁所藏的书籍、法帖等。 宋 苏轼 《跋希白书》:“ 希白 作字,自有 江 左风味,故 长沙 法帖,比 淳化 待詔所摹为胜,世俗不察,争访阁本,误矣。” 明 张居正 《答中翰张后湖书》:“先年 张文简 公曾得内阁所藏册府元龟一部,其后 文简公 卒於京邸,其僕即将此书於部前货卖。令先翁识其为阁本也,赎而藏之於家。”
《國語辭典》:十三行  拼音:shí sān háng
1.著名的小楷法帖。晋王献之书洛神赋残存的一段,自「嬉」字起至「飞」字止,共十三行,故称为「十三行」。据元赵孟頫《松雪斋集》所载,墨迹有两本:一为晋时用麻笺所书,乃宋高宗先收得九行,贾似道再得四行,最后为赵孟頫所得。一为唐人用硬黄纸所书,后有柳公权跋两行,世称为「柳跋十三行」。
2.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行数并不固定。其对官府负有承保和缴纳外商船货税饷、规礼、传达官府政令及管理外商船员等义务,却也享有对外贸易的特权。西元一八四二年订定南京条约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终被取消。
《漢語大詞典》:真帖
原刻拓本法帖。 宋 林景熙 《梦中作》诗之三:“水到 兰亭 转呜咽,不知真帖落谁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淳化阁帖:“夫真帖可辨者有数条:墨色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