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法则(法則)  拼音:fǎ zé
1.可做标准的准则、规则。《儒林外史》第一八回:「所以说没有文章者,是没有文章的法则。」
2.效法、奉以为法。《左传。定公四年》:「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
3.制度、法度。也作「法则」。
4.表示欲得其结果所必要的运算方法;一说通常语言述说的公式。
《国语辞典》:领先反应法则(领先反应法则)  拼音:lǐng xiān fǎn yìng fǎ zé
由美国政治学者佛里德奇(Carl Friedrich)所提出,认为民意常隐微不显,故决策者应掌握民意趋向,预先制定妥善的政策,以防微杜渐,并可争取民众支持,引导社会走向。
《国语辞典》:演算法则(演算法则)  拼音:yǎn suàn fǎ zé
一套定义非常明确的程序或一组规则。如果依序执行,则可完成某一特定工作或解决某一特定问题。
《国语辞典》:指数法则(指数法则)  拼音:zhǐ shù fǎ zé
1.数学上乘方数相乘除,其指数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由此所归纳出的定则,称为「指数法则」。通常指数法则有三个基本定理:(1)同底的乘方数相乘除,其指数须相加减。如:〔(X的二次方)乘(X的三次方)〕等于(X的五次方);〔(X的三次方)除以(X的二次方)〕等于(X的一次方)。(2)乘方数的乘方数,其指数须相乘。如:〔(X的二次方)的三次方〕等于(X的六次方)。(3)两数相乘除的乘方,等于两乘方数的相乘除。如:〔(X乘Y)的二次方〕等于〔(X的二次方)〕乘(Y的二次方);〔(X除Y)的二次方〕等于〔(X的二次方)除(Y的二次方)〕。
2.指认一函数为指数函数的定律,也称为「指数法则」。
《漢語大詞典》:大数法则
又称“大数律”。在随机现象的大量重复试验和观察中,出现某种几乎必然的规律性的一类定理的总称。如在掷钱币时,每次出现正面或反面是偶然的,但大量重复投掷后,出现正面(或反面)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却必然接近常数1/2。这是最早发现的大数法则之一。
《國語辭典》:节度(節度)  拼音:jié dù
1.节气。《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2.法度。《三国志。卷二九。魏书。方技传。华佗传》:「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热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3.指挥、调度。《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帝知超忠,……令邑诣超受节度。」
4.职官名。三国吴所设,掌管军粮。
5.节度使的简称。参见「节度使」条。
《國語辭典》:节度使(節度使)  拼音:jié dù shǐ
职官名。唐代所设,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军民要政,当时事权甚重。宋以为虚衔,元废。简称为「节度」、「节使」。
《國語辭典》:大节(大節)  拼音:dà jié
1.关系重大的事。《左传。昭公元年》:「国之大节有五,女皆奸之。」晋。干宝《搜神记》卷七:「男女之别,国之大节,故服食异等。」
2.生死危难之际的节操。《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三国志。卷一一。魏书。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袁涣》:「涣貌似和柔,然其临大节,处危难,虽贲育不过也。」
3.重要的义理。《国语。周语下》:「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少典与焉。」《荀子。仲尼》:「曰于乎!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國語辭典》:边幅(邊幅)  拼音:biān fú
1.布帛边缘的宽窄。如:「这件衣服的边幅太窄。」
2.比喻人的仪容举止。如:「不修边幅」、「边幅不整」。
《國語辭典》:楷法  拼音:kǎi fǎ
1.效法的典范。《南史。卷三八。柳元景传》:「司马公所为,后生楷法,吾岂能止之哉。」《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杨恒传》:「家无儋石,而临财甚介,乡人奉为揩法焉。」
2.楷书的笔法。《晋书。卷三六。卫瓘传》:「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花月痕》第四七回:「又开了几处学堂,教二十岁下兵丁,都要读些史书,熟些核算,工些楷法。」
《國語辭典》:方法  拼音:fāng fǎ
为达到某种目的所行的方式和步骤。《儒林外史》第一九回:「怎么不知道,他也想在这里面发几个钱的财,只是没有方法。」《老残游记》第一回:「别的病是神农黄帝传下来的方法,只有此病是大禹传下来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道方
规律;法则。 唐 郭行则 《对矜射判》:“ 少翁 不伏,雅叶道方; 张迴 非优,谓符彝典。”
分類:规律法则
《國語辭典》:轨躅(軌躅)  拼音:guǐ zhú
1.车行的痕迹。《文选。左思。蜀都赋》:「外则轨躅八达,里闬对出。」
2.前人的遗范。《汉书。卷一○○。叙传上》:「伏周孔之轨躅,驰颜闵之极挚。」《文选。左思。魏都赋》:「非常寐而无觉,不睹皇舆之轨躅。」
《漢語大詞典》:遗则(遺則)
指前代留传下来的法则。《楚辞·离骚》:“虽不周於今之人兮,愿依 彭咸 之遗则。” 王逸 注:“遗,餘也。则,法也。”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思 卫 鼎之垂文,想 晋 钟之遗则。” 唐 柳宗元 《祭穆质给事文》:“虔虔小子,夙奉遗则。” 章炳麟 《文学说例》:“一二三四,百官所以纪数,则管子其遗则也。”
《國語辭典》:法程  拼音:fǎ chéng
可为法则的程式。《吕氏春秋。慎行论。慎行》:「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漢語大詞典》:仪则(儀則)
法则。庄子·天地:“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汉 班彪 《北征赋》:“达人从事,有仪则兮;行止曲申,与时息兮。” 清 曾国藩 《钞朱子〈小学〉书后》:“其自能言之后,凡洒扫应对,饮食衣服,无不示以仪则。”
分類:仪则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