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53 54 55 56 57 59 60 61 62 下一页
治国天
治意经
治禅病秘要经
治禅病秘要法
耆婆治病
云门药病相治
厌患对治
远分对治
对治
对治助开
对治悉檀
对治秘密
摈治
禅要秘密治经
佛类词典(续上)
治地住治国天
治意经
治禅病秘要经
治禅病秘要法
耆婆治病
云门药病相治
厌患对治
远分对治
对治
对治助开
对治悉檀
对治秘密
摈治
禅要秘密治经
治地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住)
【三藏法数】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术语)(参见:十住)
【三藏法数】
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十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术语)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为住。住生功德名为地。谓既得信后进而住于佛地之位也。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发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圆成一心之位也。二、治地住,心之明净,如琉璃内现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为地也。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留碍也。四、生贵住,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彼此冥通,入于如来种也。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所缺也。六、正心住,非仅相貌,而心相亦与佛同也。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长增也。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也。九、法王子住,由初发心至第四生贵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为长养圣胎。而于此第九则相形具足,而出胎也。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则佛以智水灌顶,如刹利王子之受职灌顶也。(参见:五十二位)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證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
【三藏法数】
会理之心,安住不动,名之为住。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具足方便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
治国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同持国天。
(天名)同持国天。
治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说数息观之法。
(经名)一卷,失译。说数息观之法。
治禅病秘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治禅病秘要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北凉沮渠宗声译,说关于坐阿练若修禅定人身心之种种病魔治法。
(经名)二卷,北凉沮渠宗声译,说关于坐阿练若修禅定人身心之种种病魔治法。
耆婆治病
【佛学大辞典】
(故事)耆婆以种种妙术治病,详于佛说捺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四分律第四十,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一。
(故事)耆婆以种种妙术治病,详于佛说捺女耆域因缘经,佛说奈女耆婆经,四分律第四十,毗奈耶杂事第二十一。
云门药病相治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见碧岩八十七则,种电钞九。
(公案)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见碧岩八十七则,种电钞九。
厌患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对治之一。(参见:四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术语)四对治之一。(参见:四对治)
【三藏法数】
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远分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术语)(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对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术语)断烦恼也。是有四种:一厌患对治,谓加行道,在见道以前,缘苦集二谛,生深为厌患之念也。二断对治,谓无间道,于无间道缘四谛而正断烦恼也。三持对治,谓解脱道,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更缘四谛,摄持彼无间道所得择灭之得,以使所断之烦恼不更起也。四远分对治,谓胜进道,于解脱道后,入于胜进道,更缘四谛使所断之惑转更远也。其中正对治为第二之无间道断。
【佛学常见辞汇】
针对病情而治疗,亦即断除烦恼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既求脱离世间而得解脱,故有对治世间系缚,获得解脱之法。广说甚繁,兹略标义,详参见下章。
对治助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术语)十乘观法之第七。若修正观时,邪倒之心,起而为障,因而不能前进,则行相应之法而对治之,以助彼正道,开前进之道也。
【三藏法数】
对即对待,治即攻治。谓行人正修观时,忽或邪倒心起,障于正行,不能前进。随所著心,须以相应之法而对破之。著心既息,则正行可进,实理可显。如世医治病之术,药必对病而用。其患冷病者,必以热药治之;患热病者,必以冷药治之;患不冷不热者,必以温和之药治之。药力若效,其病即愈。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今论对治之法,亦犹是也。而言助开者,盖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脱之门不开。今修此对治助道之法,助于正观之行,开彼解脱之门,故名对治助开。试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调适,解脱不开,而悭贪忽起,激动观心,于身命财守护保著,当用舍施之法而对治之。若破戒心起,乖违净禁,当确持戒律而对治之。若瞋恚暴怒,常生忿恨,当用忍辱而对治之。若放逸懈怠,恣纵闲荡,当用精进而对治之。若浮掉驰骋,散乱不定,当用禅定而对治之。若沉昏闇塞,愚痴迷惑,当用智慧而对治之。前之六种观法,皆名正行;六度等法,名为助道。涅槃经云:众生烦恼非一种,佛说无量对治门。是也。
对治悉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术语)四悉檀之一。如为破常见说空教,为破断见说有门,为对治彼此之执,说种种之法以成就破执之益也。悉檀者成就也。
【三藏法数】
谓如众生贪欲多者,教观不净;瞋恚多者,教修慈心;愚痴多者,教观因缘。为对此等诸病,说此法药,遍施众生,故名对治悉檀。
对治秘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术语)(参见:四种秘密)
【三藏法数】
谓如来宣说隐密之教,皆是对彼众生过失而调治之。如人有病,则应病与药而治疗之,即获安适,是名对治秘密。
摈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摈斥恶比丘而治罚之也。此有三种:一摈出,从本处驱出之,待彼忏悔乃许还来。二默摈,一切之人不与之交语。三灭摈,极恶之比丘犯重罪而不忏,灭除彼名,永由本处驱出。
(术语)摈斥恶比丘而治罚之也。此有三种:一摈出,从本处驱出之,待彼忏悔乃许还来。二默摈,一切之人不与之交语。三灭摈,极恶之比丘犯重罪而不忏,灭除彼名,永由本处驱出。
禅要秘密治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
(经名)治禅病秘要法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