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9,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52 53 54 55 56 58 59 60 61 下一页
闵乱思治
励精求治
励精图治
厘治
厉精图治
厉精为治
黎治
三治
元品能治
四种对治
印治
如法治
治生产业
词典(续上)
目治手营闵乱思治
励精求治
励精图治
厘治
厉精图治
厉精为治
黎治
佛类词典
七治三治
元品能治
四种对治
印治
如法治
治生产业
《國語辭典》:励精图治(勵精圖治) 拼音:lì jīng tú zhì
发愤图强,力求有所作为。《元史。卷一三六。拜住传》:「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神宗天子励精图治,闻王安石之贤,特召为翰林学士。」也作「厉精图治」。
《骈字类编》:黎治
水经注瓠河又东径黎县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矣
七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羯磨之治罚法,谓之七治。行事钞上二曰:「此七治法,实为良药,持于正法谪罚恶人,佛法再兴福流长世。」(参见:七羯磨)
(术语)七羯磨之治罚法,谓之七治。行事钞上二曰:「此七治法,实为良药,持于正法谪罚恶人,佛法再兴福流长世。」(参见:七羯磨)
七羯磨
【佛学大辞典】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a%ca%。
(名数)治罚比丘之七种作法:一诃责,二摈出,三依止,四不至白家,五不见举,六不忏举,七恶见不舍举也。后三者谓之三举,举弃于僧外也。见行事钞上二。巴Kammava%ca%。
三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三昧门之异名。(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三昧的别名。(参见:三三昧)
(术语)三三昧门之异名。(参见:三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三昧的别名。(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元品能治
【佛学大辞典】
(杂语)退治元品无明者,等觉智欤,妙觉智欤。昔有开善庄严之诤。开善法师言妙觉智断,引胜鬘经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之文。庄严师言等觉智断。引大经有所断,名有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之文。
(杂语)退治元品无明者,等觉智欤,妙觉智欤。昔有开善庄严之诤。开善法师言妙觉智断,引胜鬘经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之文。庄严师言等觉智断。引大经有所断,名有上士。无所断,名无上士之文。
四种对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三、持对治〕,谓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烦恼,不令更起,故名持对治。(解脱道者,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解脱一切惑业之缚也。)
〔四、远分对治〕,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名数)(参见:对治)
【三藏法数】
(亦名四道,出阿毗达磨俱舍论)
对即敌对,治即攻治。譬如人有此病,即用此药治之,故名对治。
〔一、厌患对治〕,谓众生见欲界生死之苦,烦恼惑业之集,深生厌恶,起大加行,修于圣道,对治苦、集,故名厌患对治。
〔二、断对治〕,谓众生知一切烦恼惑业,能招生死之苦,于是修无间道,断除惑业,故名断对治。(无间道者,观道相续无有间断也。)
〔三、持对治〕,谓从无间道后,起解脱道,则能摄持所断烦恼,不令更起,故名持对治。(解脱道者,不系名解,自在名脱,谓解脱一切惑业之缚也。)
〔四、远分对治〕,谓从解脱道后,起胜进道,能令所断之惑,永永远离,故名远分对治。(胜进道者,犹增进之意也。)
印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印可治定之义。
(术语)印可治定之义。
如法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突吉罗Dus!kr!ta之异名。如法治罚之罪科也。资持记上一之五曰:「如法治者突吉罗异名。」
(术语)突吉罗Dus!kr!ta之异名。如法治罚之罪科也。资持记上一之五曰:「如法治者突吉罗异名。」
治生产业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日常之生业也。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杂语)谓日常之生业也。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一心真如,及生灭相,无二无别。即三明一,即一论三,故得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