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14,分28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修事
助理
通治
三刺
八则
龟畴
鸿范
宰牧
经治
临国
寄治
人柄
敦修
遗道
长理
《漢語大詞典》:修事
(1).指治理政事。《孔子家语·入官》:“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
(2).成事,解决回题。 唐 袁郊 甘泽谣·懒残:“其缘山磴道,为大石所拦。乃以十牛縻绊以挽之,又以数百人鼓噪以推之,力竭而愈固,更无他途,可以修事。”
(3).特指治馔之事。 唐 李匡乂 资暇集·非五臣:“又 子建 《七启》云:‘寒芳莲之巢龟,鱠西海之飞鳞。’五臣亦改‘寒’为‘搴’。搴,取也,何以对下句之‘膾’耶?况此篇全説修事之意,独入此‘搴’字,於理甚不安。”
《國語辭典》:助理  拼音:zhù lǐ
1.协助办理。《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宋。陈亮〈何茂宏墓志铭〉:「公之父必欲其二子由科举自奋,公独以其馀力助理家事,积累至巨万。」
2.协助办理事务的人。如:「你的助理告诉我,在这里可以找到你。」、「他的工作很繁琐,因此他聘了三、四个助理来帮忙。」
《漢語大詞典》:通治
(1).谓平常治理国家。文子·下德:“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
(2).普遍研习。金史·选举志一:“律科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源,可使通治论语孟子以涵养其气度。”
《漢語大詞典》:三刺
(1). 周 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赞司寇听狱讼。壹刺曰讯羣臣,再刺曰讯羣吏,三刺曰讯万民。” 孙诒让 正义:“三刺者,问众以当杀与否,是刑与宥不可豫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违,若针之通结矣。”隋书·刑法志:“ 周王 立三刺以不滥,弘三宥以开物。”
(2).指三次察讯。魏书·刑罚志:“以五听求民情,八议以申之,三刺以审之。”
(3).谓击刺三次。周礼·夏官·大司马:“鼓戒三闋,车三发,徒三刺。” 郑玄 注:“鼓戒,戒攻敌,鼓一闋,车一转,徒一刺,三而止,象服敌。”
《漢語大詞典》:八则(八則)
周 代治理都鄙的八项法规。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隶释·汉范式碑:“﹝ 范式 ﹞迁 庐江 太守。拟泰和以陶化,昭八则以隆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陈六联於八则,弘九职於三令。”
分類:治理法规
《漢語大詞典》:龟畴(龜疇)
传说 大禹 治水时,“天锡 禹 洪范九畴”,由“神龟负文而出,列於背,有数至於九。 禹 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见书·洪范 孔 传。后遂以“龟畴”指治理天下的大法。 明 张居正 《贺灵雨应祈表》一:“臣等久荷生成,叨尘侍从,衍龟畴而省岁,备纪休徵;续麟史以编年,特书大有。”参见“ 九畴 ”。
《國語辭典》:九畴(九疇)  拼音:jiǔ chóu
夏禹治天下的九类大法。见《书经。洪范》。《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然语彝伦者,必求宗于九畴。」
《國語辭典》:鸿范(鴻範)  拼音:hóng fàn
1.大规模。《后汉书。卷六。孝质帝纪》:「鸿范九畴,休咎有象。」
2.《书经。周书》的篇名。也作「洪范」。
《漢語大詞典》:宰牧
(1).宰相与州牧的并称。泛指治民的官吏。 晋 孙绰 《喻道论》:“三辟五刑,犯则无赦。此王者之常制,宰牧之所司也。” 清 钱学纶 《语新》卷上:“今贤宰牧屡申妇女入庙烧香之禁,而迄不能改,大可怪矣。”
(2).掌管,治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德以居全为称,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处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乖乎?”
《漢語大詞典》:经治(經治)
筹划治理。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踈击以节繁絃之契,是以经治必宣其通,图物恒审其会。” 宋 苏辙 《上皇帝书》:“聪明睿智,博达宏辩,文足以经治,武足以制断。”金史·移剌道传:“户部经治国用,卿其勉之。”
分類:筹划治理
《漢語大詞典》:临国(臨國)
谓治理国事。晏子春秋·问上二九:“ 景公 问 晏子 曰:‘临国蒞民,所患何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 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薄太后 母德慈仁, 孝文皇帝 贤明临国,子孙赖福,延祚至今。”
《漢語大詞典》:寄治
(1).谓假托公义之名。《汉书·刘向传》:“大将军秉事用权,五侯骄奢僭盛,并作威福,击断自恣,行污而寄治,身私而託公,依东宫之尊,假甥舅之亲,以为威重。” 颜师古 注:“寄,託也。内为污私之行,外託治公之道也。”
(2).地方官署侨居他地。宋书·州郡志一:“ 宋 末失 淮北 ,侨立 兗州 ,寄治 淮阴 。”新唐书·元载传:“初, 四镇 北庭 行营节度使寄治 涇州 , 大历 八年, 吐蕃 寇 邠寧 ,议者谓三辅以西无襟带之固,而 涇州 散地不足守。” 蔡东藩 《后汉演义》第八五回:“ 孙权 命 瑜 领 南郡 太守,屯兵 江陵 ; 程普 领 江夏 太守,寄治 沙羡 。”
(3).暂时治理。 宋 岳飞 《奏李兴吴琦转官状》:“ 苏坚 权 河南府 事,令择一县,寄治府事,招收军马措置事宜。”
《漢語大詞典》:人柄
治理民众的权柄。 唐 元稹 《奉制试乐为御赋》:“控海内,当并騖於 勛 华 ;执人柄,岂争功於 良 乐 。” 唐 司空图 《与台丞书》:“当俟阁下操人柄,救时艰。”
《漢語大詞典》:敦修
砥砺德行,治理政事。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自今士大夫各务敦修,更思教勖,姑念保家之美,勿貽败类之羞。”
《漢語大詞典》:遗道(遺道)
(1).指前人留传下来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治理方法等。史记·周本纪:“ 公季 脩 古公 遗道,篤於行义,诸侯顺之。”
(2).犹言失去道义。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叔向 问 晏子 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晋 枣腆 《答石崇》诗:“上德无欲,遗道不为。”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长理(長理)
宰治,治理。 唐 元稹 《祈雨九龙神文》:“今夫蠢蠢何罪,物物何知,使不肖者长理,而灾害随至,无乃天之降罚不得其所耶?”
分類: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