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治国器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6 【介绍】: 明末人。任顺义游击。崇祯九年守城拒清军,城破殉职。
李治国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治国,山东历城县(今济南市)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科进士。雍正六年(1728年)接替潘体丰任漳州府知府一职,雍正七年(1729年)由杨一正接任。
《漢語大詞典》:顾命大臣(顧命大臣)
帝王临终前托以治国重任的大臣。明史·丘橓传:“ 曹一夔 身居风宪,盛称 冯保 为顾命大臣。”
《漢語大詞典》:德本财末(德本財末)
谓治国平天下,德为根本,财由德致,故理财为末。语本礼记·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孔颖达 疏:“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毓昌:“今岁某赴科场,皇上所命题,即以‘德本财末’为言,某虽不肖,敢欺君纳贿耶?”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
《漢語大詞典》: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 脩 ”。 宋 胡锜 《拟力田诏》:“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观於《垂拱》《奏札》二篇及《戊午讜议序》,反復以天经地义内脩外攘不可逆为言。”
《國語辭典》:经邦论道(經邦論道)  拼音:jīng bāng lùn dào
治理国家,谈论道理。《隋书。卷三七。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群音类选。官腔类。卷八。四德记。三元报捷》:「今朝喜得登廊庙,佐明君经邦论道,这都是辛苦中博来荣耀。」
《國語辭典》:论道经邦(論道經邦)  拼音:lùn dào jīng bāng
文事、武功两件治理国家的大事。《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维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唐。韩愈 上宰相书:「幸今天下无事,小大之官各守其职;钱谷甲兵之问,不至于庙堂;论道经邦之暇,舍此宜无大者焉。」
《國語辭典》:礼义廉耻(禮義廉恥)  拼音:lǐ yì lián chǐ
1.礼,贵贱尊卑之分。义,行事之宜。廉,廉洁方正。耻,知善恶之别。礼义廉耻为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是治国的纲领。《管子。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踰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2.民国二十八年,教育部定礼义廉耻为全国各校共通校训。并明示礼为规规矩矩的态度,义为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是清清白白的辨别,耻是切切实实的觉悟。
治国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同持国天。
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
【三藏法数】
谓以正顺之道,治安邦国,亦常教化人民,敬信三宝,修持戒善,勿以邪法枉屈于人,是即忏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