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39,分116页显示  上一页  80  81  82  83  84  86  87  88  89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爱河
烦恼河
琅琊山河
阎牟河
龙河
禅河
瞿摩帝河
滨迦毗黎河
灵河
观河
恒河
恒河沙
香象渡河
恒河沙数
象渡河
爱河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欲溺人,譬之为河。又贪爱之心,执著于物而不离,如水浸染于物,故以河水譬之。八十华严二十六曰:「随生死流,入大爱河。」浴像经曰:「愿永出爱河登彼岸。」楞严经四曰:「爱河枯乾,令汝解脱。」探玄记十一曰:「以有爱水所没故,为爱河。」善导之观经疏四曰:「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梁武帝文曰:「登长乐之高山,出爱河之深际。」
【俗语佛源】
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如《华严经》卷二六所说:「随生死流,入大爱河。」又如《楞严经》卷四说:「爱河干枯,令汝解脱。」「爱」在佛教中一般用为贬义,如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五所下的定义:「贪染名爱。」佛家主张平等清净的「慈」而摈弃自私污染的「爱」。世俗之「爱」以男女间的情欲为基础,故《圆觉经》指出:「轮回,爱为根本。」当然,爱国、爱父母、爱师长等,佛家也认为是正当的,只是一般不用「爱」这个词去表达而已。后用「爱河」指情欲,爱情。如明·陈汝元《金莲记·媒合》:「一个溺爱河而罔顾,只图暮乐朝欢;一个沉宦海而久迷,空自南奔北走。」又如巴金《灭亡》第四章:「他又沉到爱河里面了。」(李明权)
烦恼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烦恼能漂没三界之人天,故譬诸河。药师经曰:「破烦恼壳,竭烦恼河。」涅槃经德王品曰:「烦恼大河乃能漂没三界人天。世间大河,运动手足,则到彼岸。烦恼大河,唯有菩萨因六波罗蜜,乃能得度。」
琅琊山河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五灯会元十二长水子璿讲师章曰:「闻琅琊道重当世,即趋其席。值上堂次出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琅琊厉声曰: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师言下领悟。」
阎牟河
【佛学大辞典】
(河名)六波罗蜜多经曰:「复有无量众生,往殑伽河南,阎牟河北,二水中间。」
龙河
【佛学大辞典】
(地名)尼连禅河之异名,此河中有龙住,故名。在金刚座之东而不远。破僧事五曰:「尼连禅河龙名伽陵伽,此云黑色。以先业缘住此河中,两目皆盲,若佛出世眼即得明,若佛灭后其眼还盲。」寄归传一曰:「创成正觉龙河,九有兴出尘之望。」同四曰:「择散宝于龙河,颇达其妙。」
【佛学常见辞汇】
尼连禅河的别名,因此河中有龙居住。
禅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禅定之水,能灭心火,故譬之于河。一心戒文下曰:「注禅河,涤烦笼。」【又】(地名)尼连禅河之略。
瞿摩帝河
【佛学大辞典】
(地名)正法念经六十七曰:「有河名瞿摩帝,广半由旬,长三百由旬,入于大海。瞿摩帝名牛也,以多饶牛故,名牛河。」
滨迦毗黎河
【佛学大辞典】
(地名)唐书西域传曰:「中天竺在西天竺之会,都城曰茶镈和罗城,滨迦毗黎河。」同注曰:「今安治士河也,佛经言恒河皆指此。」
灵河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住龙之河川也。智度论谓之龙泉,以龙力故虽大旱而河水不竭。安乐集上曰:「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智度论七曰:「譬如龙泉,龙力故不竭。」
观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释迦牟尼佛示波斯匿王以本无生灭也。首楞严经曰:「波斯匿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竟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王言不也。佛言皱者为变,不皱非变也。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恒河
【佛学常见辞汇】
恒伽河的简称,恒河又名殑伽河,是印度三大河流之一。
恒河沙
【佛学常见辞汇】
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喻最多之数。
香象渡河
【俗语佛源】
经上以「三兽渡河」比喻小乘、中乘、大乘这「三乘」證道程度的浅深。《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说:「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香象渡河谓香象涉水最深,直到河底,比喻佛菩萨證道最深、最彻底。后常用以称美诗文之透彻、精深。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数公,如金擘海,香象渡河,下视郊岛辈,直虫吟草间耳。」亦作「香象绝流」。明·袁宗道《杂说类》:「至若般若缘深,灵根夙植,伽陵破卵,香象绝流。」(李明权)
恒河沙数
【俗语佛源】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大智度论》卷七说:「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后来用以形容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顾自古及今,遭丧者恒河沙数,何以独示兆于是夜?」(宽忍)
象渡河
【三藏法数】
象渡河者,喻菩萨之人也。谓菩萨修六度万行,利益众生,断见、思惑,及断习气尽,而證菩提。如象之渡河,得其底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见、思惑者,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耳鼻舌身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曰思惑。习气者,即见、思馀习之气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