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石城
(1).传说中的山名。《庄子·说剑》:“以 燕谿 、 石城 为锋。” 成玄英 疏:“ 石城 ,塞外山,此地居北,以为剑锋。”《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平明发兮 苍梧 ,夕投宿兮 石城 。” 王逸 注:“ 石城 ,山名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2).古城名。在今 河南 林县 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 秦 伐 赵 ,拔 石城 。”
(3).古城名。在今 安徽 贵池 西南。《后汉书·方术传·高获》:“ 获 遂远遁 江 南,卒於 石城 。”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石城》:“ 大昕 案……据《郡国志》: 丹阳郡 有 石城县 ,当是 高获 所遁也。”
(4).古城名。在今 湖北 襄阳 。《晋书·庾亮传》:“ 亮 有开復中原之谋…… 亮 当率大众十万,据 石城 ,为诸军声援。”
(5).古城名。指 白帝城 。在今 四川 奉节 东。 唐 杜甫 《虎牙行》:“壁立 石城 横塞起。” 萧涤非 注:“ 石城 指 白帝城 ,因在山上,故名 石城 。”
(6).古城名。在今 浙江 绍兴 东北三十里 石城山 下。 宋 贺铸 《忆仙姿》词:“日日春风楼上,不见 石城 双桨。” 康有为 《过石城》诗:“城墙何盘盘,苔莓封之厚,沿溪绕曲曲,帆檣在前后,云此是 石城 ,小邑万家有。”
(7).古城名。见“ 石头城 ”。
(8).垒石成城。比喻坚固的国防。《汉书·食货志上》:“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
《漢語大詞典》:河桥(河橋)
(1).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陕西省 大荔县 东 大庆关 与 山西省 永济县 西 蒲州镇 之间 黄河 上。 战国 秦昭襄王 建。 黄河 上建桥始于此。 唐 通称 蒲津桥 。《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 五十年﹞初作 河桥 。” 张守节 正义:“此桥在 同州 临晋县 东,渡 河 至 蒲州 ,今 蒲津桥 也。” 唐 杨炯 《李怀州墓志铭》:“ 昭襄王 始作 河桥 , 穆天子 至於 雷首 。”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贵德县 南 黄河 上。《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桥 ,欲度兵击 迷唐 。”后 吐谷浑 、 吐蕃 皆建桥于此。
(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县 西南、 孟津县 东北 黄河 上。 晋 泰始 中 杜预 以 孟津 渡险,始建浮桥于 富平津 ,世称 河桥 。 唐 通称 河阳桥 。《晋书·杜预传》:“ 预 又以 孟津 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 河桥 于 富平津 。”《周书·晋荡公护传》:“从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农 ,破 沙苑 、战 河桥 ,并有功。”
(4).桥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苏武别赞》:“河桥两岸,临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远》诗之一:“河桥酒斾风软,候舘梅花雪娇。”《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
(2).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贵德县 南 黄河 上。《后汉书·西羌传·滇良》:“﹝ 贯友 ﹞遂夹 逢留大河 筑城坞,作大航,造 河桥 ,欲度兵击 迷唐 。”后 吐谷浑 、 吐蕃 皆建桥于此。
(3).古代桥名。故址在今 河南省 孟县 西南、 孟津县 东北 黄河 上。 晋 泰始 中 杜预 以 孟津 渡险,始建浮桥于 富平津 ,世称 河桥 。 唐 通称 河阳桥 。《晋书·杜预传》:“ 预 又以 孟津 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 河桥 于 富平津 。”《周书·晋荡公护传》:“从 太祖 、擒 竇泰 、復 弘农 ,破 沙苑 、战 河桥 ,并有功。”
(4).桥梁。 北周 庾信 《李陵苏武别赞》:“河桥两岸,临路悽然。” 唐 杜牧 《代人寄远》诗之一:“河桥酒斾风软,候舘梅花雪娇。”《豆棚闲话·虎丘山贾清客联盟》:“路出山塘景渐佳,河桥杨柳暗藏鸦。”
《漢語大詞典》:白社
(1).地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东。 晋 葛洪 《抱朴子·杂应》:“ 洛阳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陈子敍 共守事之,从学道。”亦见《晋书·隐逸传》。 唐 吴筠 《高士咏·董威辇》:“ 董京 依 白社 ,散髮咏玄风。”
(2).地名。在 湖北省 荆门市 南。《清一统志·湖北·荆门州》:“ 白社 ,在 荆门州 南一百二十里。《名胜志》:古隐士之居,以白茅为屋,因名。 唐 都官 郑谷 常居此。”
(3).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但某白社狂人,青緗末学。” 唐 白居易 《长安送柳大东归》诗:“白社羈游伴, 青门 远别离。” 宋 范仲淹 《唐异诗序》:“华车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
(4).特指某些社团。 清 吴伟业 《茂苑相公谢政遄归招邀燕赏》诗之二:“虫鹤变餘存白社,刼灰飞尽表青山。”此指复社。 沈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白社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汪文溥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仍世筑坛盟白社,一朝避地驱黄犊。”以上指南社。 郁达夫 《胡迈来诗会有所感步韵以答》:“欢联白社居千日,泪洒 新亭 酒一杯。”此指白燕社。
(5).白莲社的省称。 唐 贾岛 《巴兴作》诗:“寒暑气均思白社,星辰正别忆皇都。” 明 何景明 《游贤隐寺》诗:“自能来白社,不用 远公 ( 慧远 )求。” 清 吴伟业 《灵岩观设戒》诗:“不信 黄池 会,今看白社开。”参见“ 白莲社 ”。
(6).特指 隋 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团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李密 大破自 洛阳 出击的 隋 军,声威大振…… 谯郡 黑社、白社、 济北 张青特 、 上 洛 周比洮 、 胡驴贼 等都来归附。”
(2).地名。在 湖北省 荆门市 南。《清一统志·湖北·荆门州》:“ 白社 ,在 荆门州 南一百二十里。《名胜志》:古隐士之居,以白茅为屋,因名。 唐 都官 郑谷 常居此。”
(3).借指隐士或隐士所居之处。 南朝 梁 萧统 《锦带书十二月启·林钟六月》:“但某白社狂人,青緗末学。” 唐 白居易 《长安送柳大东归》诗:“白社羈游伴, 青门 远别离。” 宋 范仲淹 《唐异诗序》:“华车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
(4).特指某些社团。 清 吴伟业 《茂苑相公谢政遄归招邀燕赏》诗之二:“虫鹤变餘存白社,刼灰飞尽表青山。”此指复社。 沈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白社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汪文溥 《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仍世筑坛盟白社,一朝避地驱黄犊。”以上指南社。 郁达夫 《胡迈来诗会有所感步韵以答》:“欢联白社居千日,泪洒 新亭 酒一杯。”此指白燕社。
(5).白莲社的省称。 唐 贾岛 《巴兴作》诗:“寒暑气均思白社,星辰正别忆皇都。” 明 何景明 《游贤隐寺》诗:“自能来白社,不用 远公 ( 慧远 )求。” 清 吴伟业 《灵岩观设戒》诗:“不信 黄池 会,今看白社开。”参见“ 白莲社 ”。
(6).特指 隋 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团体。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 李密 大破自 洛阳 出击的 隋 军,声威大振…… 谯郡 黑社、白社、 济北 张青特 、 上 洛 周比洮 、 胡驴贼 等都来归附。”
《漢語大詞典》:梁苑
(1). 西汉 梁孝王 所建的 东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 东南。园林规模宏大,方三百余里,宫室相连属,供游赏驰猎。 梁孝王 在其中广纳宾客,当时名士 司马相如 、 枚乘 、 邹阳 等均为座上客。也称 兔园 。事见《史记·梁孝王世家》。 南朝 齐 王融 《奉辞镇西应教》诗:“霤庭参辩 奭 , 梁苑 豫才 邹 。” 唐 李白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庐山屏风迭》诗:“ 荆门 倒 屈 宋 , 梁苑 倾 邹枚 。若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宋 张元干 《天仙子》词:“少年油壁记寻芳, 梁苑 路。今何处。千树红云空梦去。”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入 燕 都而怀故国,记览《梦华》;登 梁苑 而晤名贤,书携行秘。”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2).代指 大梁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一》:“七月丁卯,入於 梁苑 。是时帝年三十有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生姓 侯 ,名 方域 ,表字 朝宗 , 中州 归德 人也。 夷门 谱谍, 梁苑 冠裳。”
《漢語大詞典》:两河(兩河)
(1). 战国 秦 汉 时, 黄河 自今 河南 武陟县 以下东北流,经 山东省 西北隅北折至 河北 沧县 东北入海,略呈南北流向,与上游今 晋 陕 间的北南流向一段东西相对,当时合称“两河”。《吕氏春秋·有始》:“ 两河 之间为 冀州 , 晋 也。” 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序》:“ 晋 宋 二 萧 之世,其道大行; 齐 魏 两河 之间,兹风不坠。”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
(2). 唐 安 史 之乱后,称 河南 河北 二道为 两河 。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况今 元济 承宗 尚未擒灭, 两河 之地太半未收。” 清 吴伟业 《武林谒同门张石平》:“二室才名官万石, 两河 财赋导 三江 。”
(3). 宋 称 河北 河东 地区为 两河 。《宋史·李纲传》:“莫若於 河北 置招抚司, 河东 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宣諭天子恩德、所以不忍弃 两河 於敌国之意。” 清 钱谦益 《和范致能燕山道中绝句》之一:“ 两河 三镇 全输却,残局休论 十六州 。” 邓方 《论诗》:“哀哀望 两河 ,独使人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