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81,分93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加沙
加沙野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
吉庆阿利沙偈
在家沙弥
灰沙
名字沙弥
伊沙
伊沙那
伊沙驮罗
伊梨沙掌拿
污道沙门
伐里沙
佛类词典(续上)
母陀摩奴沙加沙
加沙野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
吉庆阿利沙偈
在家沙弥
灰沙
名字沙弥
伊沙
伊沙那
伊沙驮罗
伊梨沙掌拿
污道沙门
伐里沙
母陀摩奴沙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母娜摩拿史也Mr!ta-manus!ya,又作母那摩奴沙。母陀译为死,摩奴沙译为人,即死尸也。底哩三昧经曰:「黑月八日夜,于寒林中取母那摩奴沙,坐其上念诵满一万遍,彼摩奴沙即动身,必不得怕。彼即开口出大开敷莲华,即便把取,能令己身如十六童子,发如连环,升空游于梵天,得大明王主。」
(术语)母娜摩拿史也Mr!ta-manus!ya,又作母那摩奴沙。母陀译为死,摩奴沙译为人,即死尸也。底哩三昧经曰:「黑月八日夜,于寒林中取母那摩奴沙,坐其上念诵满一万遍,彼摩奴沙即动身,必不得怕。彼即开口出大开敷莲华,即便把取,能令己身如十六童子,发如连环,升空游于梵天,得大明王主。」
加沙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又作迦沙。袈裟。色名。译曰不正色,染色,浊色。又曰乾陀。加沙野,赤色之义。(参见:袈裟)
(杂语)Kas!a%ya,又作迦沙。袈裟。色名。译曰不正色,染色,浊色。又曰乾陀。加沙野,赤色之义。(参见: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加沙野
【佛学大辞典】
(杂语)kas!a%ya,译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乾陀色,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
(杂语)kas!a%ya,译曰赤色。百一羯磨九曰:「乾陀色,梵云加沙野,译为赤色。」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真言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别行翻译。不入于正经。
(经名)一卷。唐不空别行翻译。不入于正经。
北方毗沙门天随军护法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为降伏敌国祈念毗沙门天之法式。仪轨曰:「昔五国大乱,有八个月。经月行多法,遂无法验。行此法降伏五国五万军,自平安故名随军护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为降伏敌国祈念毗沙门天之法式。仪轨曰:「昔五国大乱,有八个月。经月行多法,遂无法验。行此法降伏五国五万军,自平安故名随军护法。」
吉庆阿利沙偈
【佛学大辞典】
(杂语)行灌顶时,贺受者吉事所唱之伽陀名。又曰吉祥伽陀。阿利沙偈者,古圣主所作伽陀之通称。(参见:阿利沙)。大日经疏八曰:「经云吉祥伽陀等广多美妙言者,此颂凡有三种:一名曰吉庆,二名曰吉祥,三名曰极吉祥,皆是阿利沙偈。用之庆慰其心,仍有加持用,阿阇梨当自说之。次于次文,且出吉庆一种。」疏中出十一段吉庆偈梵汉二种,疏示其梵赞之出所曰:「吉庆阿利沙偈,出缚驷啰阿避廋经中,译云金刚起经也。」
(杂语)行灌顶时,贺受者吉事所唱之伽陀名。又曰吉祥伽陀。阿利沙偈者,古圣主所作伽陀之通称。(参见:阿利沙)。大日经疏八曰:「经云吉祥伽陀等广多美妙言者,此颂凡有三种:一名曰吉庆,二名曰吉祥,三名曰极吉祥,皆是阿利沙偈。用之庆慰其心,仍有加持用,阿阇梨当自说之。次于次文,且出吉庆一种。」疏中出十一段吉庆偈梵汉二种,疏示其梵赞之出所曰:「吉庆阿利沙偈,出缚驷啰阿避廋经中,译云金刚起经也。」
阿利沙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s!a,旧作阿黎沙。译曰古圣主。演密钞五曰:「梵语阿利沙,秦言古圣主。即自利利他殊胜功德,古仙圣道也。」(即佛也)。
(术语)A^rs!a,旧作阿黎沙。译曰古圣主。演密钞五曰:「梵语阿利沙,秦言古圣主。即自利利他殊胜功德,古仙圣道也。」(即佛也)。
在家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沙弥以持十戒为法,故断淫,绝生计,全为出家之分,然有但剃发而家有妻子者,是曰入道或在家沙弥。虽然,入道之称不正。(参见:入道)
(术语)沙弥以持十戒为法,故断淫,绝生计,全为出家之分,然有但剃发而家有妻子者,是曰入道或在家沙弥。虽然,入道之称不正。(参见:入道)
入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术语)舍世法入佛道也。犹言出家。其人曰入道人。或略云道人。宝积经三十六曰:「以净信心于佛法中出家入道。」十住论七曰:「或舍家入道。」遗教经曰:「入道智慧人。」智度论曰:「见画跏跌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灰沙
【佛学大辞典】
(譬喻)斥声闻缘觉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则称为灰身灭智,火化色身,都灭心识,终归于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蕴也。
(譬喻)斥声闻缘觉之悟也。此二乘之人,得悟则称为灰身灭智,火化色身,都灭心识,终归于空寂之涅槃。灰沙者,言火化五蕴也。
名字沙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三藏法数】
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术语)二十岁已上为沙弥者,以其为可作大僧之年岁故也。行事钞下四曰:「从二十至七十,名字沙弥。」同资持记下四之二曰:「名字者本是僧位,缘未及故。」
【三藏法数】
谓能止息诸恶,勤行众慈,可以沙弥名字称之。即二十岁已上,皆号名字沙弥也。
伊沙
【佛学大辞典】
(地名)I^sa山名。译曰自在。见增一阿含二十三。【又】(天名)伊沙那之略。(参见:伊舍那)
(地名)I^sa山名。译曰自在。见增一阿含二十三。【又】(天名)伊沙那之略。(参见:伊舍那)
伊舍那
【佛学大辞典】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伊沙那
【佛学大辞典】
(地名)聚落之名。华严经六十四曰:「聚落名伊沙那。」探玄记十八曰:「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怖求。」慧苑音义下曰:「伊沙那者,此云长直也。」
(地名)聚落之名。华严经六十四曰:「聚落名伊沙那。」探玄记十八曰:「依天竺,本名伊舍那,此云旷野,亦名怖求。」慧苑音义下曰:「伊沙那者,此云长直也。」
伊沙驮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I^s/a%dhara又作伊沙陀罗。山名。俱舍光记十一曰:「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伊沙驮罗,旧言伊沙陀罗,此言自在持,亦言持轴。」
(地名)I^s/a%dhara又作伊沙陀罗。山名。俱舍光记十一曰:「伊沙驮罗山,此云持轴。山峰上耸,犹如车轴。此山能持,故名持轴。」玄应音义二十四曰:「伊沙驮罗,旧言伊沙陀罗,此言自在持,亦言持轴。」
伊梨沙掌拿
【佛学大辞典】
(杂名)生殖器病之名。译曰妒黄门。因见他淫,方有妒心,而起淫根之病也。出名义集二。I^rs!ya%pan!d!aka(参见:五种不男)
(杂名)生殖器病之名。译曰妒黄门。因见他淫,方有妒心,而起淫根之病也。出名义集二。I^rs!ya%pan!d!aka(参见:五种不男)
污道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之沙门而污正道者。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之沙门而污正道者。
伐里沙
【佛学大辞典】
(流派)Vars!a,数论外道部主之名。译曰雨。唯识述记一本曰:「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
(流派)Vars!a,数论外道部主之名。译曰雨。唯识述记一本曰:「十八部中部主者名伐里沙,此翻为雨。雨时生故,即以为名。其雨徒党名雨众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