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恒沙劫
   

《神会语录·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一卷》~59~
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举恒河中沙,一沙为一恒河,尔许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如此功德胜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昭明文选》卷五十九〈碑文下墓志·碑文下·头陀寺碑文〉~2539~
唐·李善注引《毛诗》曰:「奄有龟、蒙,遂荒大东。」又引《法华经》曰:「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又曰:如来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骈字类编》:沙数(沙数)
金刚经: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李峤大云寺碑:沙数有尽,金坚无极。
分类:沙数
《漢語大詞典》:恒沙数(恆沙數)
见“ 恆河沙数 ”。
《國語辭典》:恒河沙数(恆河沙數)  拼音:héng hé shā shù
印度恒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恒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恒河沙数。此恒沙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恒沙」。
《國語辭典》:恒河沙数(恆河沙數)  拼音:héng hé shā shù
印度恒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恒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恒河沙数。此恒沙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恒沙」。
《漢語大詞典》:河沙
恒河 沙数。佛教以为佛世界如 恒河 沙数,多至不可胜数。见《金刚经·一体同观分》。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谓之为有,则河沙、芥子之説,虚诞难测;谓之为无,则应现感通之事,寻常立验。”后用以形容数量多得无法计算。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戊戌寿张守》词:“福寿比、河沙难算。” 明 无名氏 《四贤记·社会》:“你身登九峯,河沙寿永,指示禪机,檀那跃踊。”
《漢語大詞典》:沙界
佛教语。谓多如 恒河 沙数的世界。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演勿照之明,而鉴穷沙界。” 李善 注:“《金刚般若经》曰:诸 恒河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 宋 苏轼 《观湖》诗之一:“回首不知沙界小,飘衣犹觉色尘高。” 元 汤式《一枝花·嘲妓名佛奴》套曲:“ 张无尽 气冲冲待打折了鶯花寨, 韩退之 嗔忿忿敢掀翻烟月牌,赢得虚名满沙界。” 明 徐渭 《梓童像赞》之一:“神在丹青,遍诸沙界,无非帝所,忠孝文武,靡祷不许。”
《漢語大詞典》:界沙
犹沙界。指多如 恒河 沙数的世界。语出《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其佛以 恒河 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士。” 宋 苏辙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燕坐收心鑑,冥观閲界沙。”
《漢語大詞典》:河沙世界
指多如 恒河 沙数的佛世界。语本《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 恒河 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寧为多不?” 唐 张瀛 《赠琴棋僧歌》:“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寸寒灰冷灯畔。”
《漢語大詞典》:常沙
佛教语。犹 恒河 沙数,形容数量极大。 宋 苏轼 《佛心鉴偈》:“心花发明照十方,还度如是常沙众。”
《漢語大詞典》:恒沙(恆沙)
见“ 恆河沙数 ”。
《國語辭典》:恒河沙数(恆河沙數)  拼音:héng hé shā shù
印度恒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恒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恒河沙数。此恒沙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恒沙」。
《漢語大詞典》:恒河沙(恆河沙)
见“ 恆河沙数 ”。
《國語辭典》:恒河沙数(恆河沙數)  拼音:héng hé shā shù
印度恒河的沙多到不可计数。形容数量极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三。槐西杂志三》:「然则一家一灶神耳,又不识天下人家如恒河沙数,天下灶神亦当如恒河沙数。此恒沙数之灶神,何人为之?」简称为「恒沙」。
恒河沙数
【俗语佛源】
恒河,是印度的一条大河。《大智度论》卷七说:「问曰:『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超)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数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尔。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现见,故以为喻。复次,诸人经书皆以此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复次,余河名字屡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后来用以形容数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样无法计算。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八:「顾自古及今,遭丧者恒河沙数,何以独示兆于是夜?」(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