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汲绠(汲綆)  拼音:jí gěng
汲水的绳子。《隋书。卷二四。食货志》:「东都城内粮尽,布帛山积,乃以绢为汲绠,然布以爨。」宋。陆游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一○首之六:「百尺持汲绠,道长畏天暑。」
《漢語大詞典》:鸦轧(鴉軋)
(1).象声词。形容门户启闭声。 唐 元稹 《琵琶歌》:“幽关鸦轧胡雁悲,断絃砉騞层冰裂。” 唐 陆龟蒙 《连昌宫词·门》:“日暮鸟归宫树緑,不闻鸦轧闭春风。”
(2).象声词。形容辘轳汲水声。 唐 元稹 《表夏》诗之二:“僮儿拂巾箱,鸦轧深林井。”
(3).象声词。摇橹声。 宋 苏轼 《九日黄楼作》诗:“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櫓鸦轧。” 宋 贺铸 《陌上郎》词:“ 西津 海鶻舟,径度沧江雨。双艣本无情,鸦轧如人语。”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五:“鸦轧争看济渡舟,人如鳧鴈集汀洲。”
《國語辭典》:戽水  拼音:hù shuǐ
用戽斗或水车引水灌田。
《漢語大詞典》:断绠(斷綆)
(1).断了的汲水绳。比喻前后不连贯。《〈通志〉总序》:“语其异也,则前王不列於后王,后事不接於前事……如此之类,岂胜断綆?”
(2).断了的汲水绳。比喻夫妇恩断缘绝。 清 洪升 《长生殿·情悔》:“只指望两情如金似鈿,又怎知翻做断綆。”
《漢語大詞典》:水斗
1.水战。《汉书·严助传》:“臣闻 越 非有城郭邑里也,处谿谷之间,篁竹之中,习於水鬭,便於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宋书·邓琬传:“吾少习步战,未闲水鬭。”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一》:“至今早小子适逢承命往水鬭军营造册。”
2.谓两水汹涌相激的自然现象。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 贵州 普定卫 有二水,一曰 滚塘寨 ,一曰 闹蛙地 ,相近前后。 吴 人从军至此,夜闻水声搏激,既而其响益大。居人开户视之,波涛喷面,不可逼近,坐以伺旦。及明声息,二水一涸一溢,人以为水鬭。”参阅国语·周语下宋史·五行志一
《漢語大詞典》:玉罂(玉罌)
(1).汲水瓶的美称。 唐 李贺 《染丝上春机》诗:“玉罌汲水桐花井,蒨丝沉水如云影。”
(2).玉瓶。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余家有一玉罌,形製甚古而精巧,始得之, 梅圣俞 以为碧玉。”
分類:汲水水瓶
《國語辭典》:打水  拼音:dǎ shuǐ
1.汲水、取水。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汲水曰打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因公婆凶悍,不要说逐日做烧火煮饭熬锅打水的事,只是油盐酱醋,他也拌得头疼了。」
2.处理肉馅时,加水搅和,使肉质膨松可口,称为「打水」。
3.游泳时用双脚或双手拍打水面,称为「打水」。
《漢語大詞典》:樵汲
打柴汲水。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司马法又有炊家子、廏巷、衣装、樵汲二十五人当出外。”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韦驮显圣》:“ 德藏寺 僧 真諦 ,人戇騃而恪守戒律,第为寺中樵汲。”
分類:打柴汲水
《漢語大詞典》:土缶
一种瓦器。圆腹小口有盖,用以汲水或盛流质,也可用作打击乐器。国语·鲁语下:“ 季桓子 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 韦昭 注:“或云:‘得土如瓦缶,中有土羊。’” 马骏声 《醉题酒家壁》诗:“折券呼僮取大斗,狂歌纵饮鼓土缶。”
《国语辞典》:攲器  拼音:qī qì
古代一种利用物体重心原理制成的汲水和盛水的器具。有陶、铜制品。水空时,器身是倾斜的,可以往里注水;水恰好时,器是正的;太满,器就翻过来。因有满则溢、虚则不及的象徵意义,所以古代的国君设置此器来警戒自己。唐。权德舆〈郊居岁暮因书所怀〉诗:「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攲器。」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一:「苏翰林易简一日直禁林,得江南徐逊所造攲器,遂以水试于玉堂。一小珰传宣于公,见之,不识其名。」也作「欹器」。
《漢語大詞典》:舂汲
舂米汲水。北史·列女传·泾州贞女儿氏:“家贫,常自舂汲,以养父母。”
分類:舂米汲水
《國語辭典》:柴水  拼音:chái shuǐ
打柴汲水。指炊爨等事。晋。陶渊明〈与子俨等书〉:「汝辈稚小,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也作「薪水」。
分類:打柴汲水
《國語辭典》:买水(買水)  拼音:mǎi shuǐ
一种到河边汲水浴尸的丧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买水沽水》:「钦人始死,孝子披发、顶竹笠、携瓶瓮、持纸钱,往水滨号恸。掷钱于水而汲归浴尸,谓之『买水』。」
分類:河边汲水
《漢語大詞典》:系连(繫連)
(1).指井上汲水用的吊杆。墨子·备城门:“百步一井,井十罋,以木为繫连。” 孙诒让 间诂引 苏时学 曰:“繫连所以引罋而汲也。”
(2).联系。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八:“每年只公付国家五十铺德的食粮税,其他一切自由,几与外界绝无系连。”
《漢語大詞典》:瓶居
语本 汉 扬雄 《酒箴》:“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常近危。”汲水瓶常处井边,极易破碎。后以“缾居”比喻危险的处境。 宋 苏轼 《和陶东方有一士》:“缾居本近危,甑坠知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