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污无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
【佛学常见辞汇】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术语)二无知之一。根性闇昧,不知事物之道理,法门之义理也,即智慧之劣者。是无始以来不学之结果也。但此无知非执著于物之不净性分,故云不染污,是以此无知非为悟谛理离生死之自行障,但为了知一切法成一切智人,普教化人之化他障,因而亦谓之化导障之惑,阿罗汉独断染污无知,不断不染污无知,故阿罗汉有赤盐亦不知之愚者。佛兼断不染污无知,故即称为一切智人。天台之三惑,以之为尘沙惑。
【佛学常见辞汇】
以劣慧为体,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义理,其无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无数法门差别,故名无知,台家谓之尘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萨必须须断之。
血污池
【佛学大辞典】
(传说)相传在酆都殿后之左。无论男妇,好宰杀血溅厨灶神佛庙堂经典书章字纸一切祭祀器皿之上者,及虐待婢仆打扑出血者,皆入此池。或云无论男女,凡不顾神前佛后,不忌日辰如五月十四十五日夜八月初三十月初十此四日犯禁交媾者,除降恶疾暴亡外,死后浸入此池。
(传说)相传在酆都殿后之左。无论男妇,好宰杀血溅厨灶神佛庙堂经典书章字纸一切祭祀器皿之上者,及虐待婢仆打扑出血者,皆入此池。或云无论男女,凡不顾神前佛后,不忌日辰如五月十四十五日夜八月初三十月初十此四日犯禁交媾者,除降恶疾暴亡外,死后浸入此池。
污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字()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鸥,袄,乌,邬,皆同。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取声。」是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即其字相,明绝对之字义(即真实之本体)也。日本净严之悉昙字记讲述曰:「字母表云执瀑流。执者取义,谓执取生灭无常之法。是有二类:凡夫执生灭无常之法,是取著常。二乘不知无常生灭之法,即常住不灭之法。偏执取无常无我,厌离生死,欣求涅槃。今悟解瀑流不可得之性,则一切诸法,常住不灭,又随缘生灭。以此之故,凡夫二乘之偏执,俱不可得。次若执取生死永断,犹滞二乘地,又著无识身三昧故,犹未免漏流。若了达本不生际,即漏而无漏故,漏无,不漏无。复次,漏与无漏,俱时具足,名真无漏。何则?一尘亦不漏失故,是为瀑流不可得之实义。」【又】梵字(U^)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时,一切法损减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是文殊问经唯就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说甚深之字义也。日本空海之吽字义曰:「以佛眼观之,佛与众生,同住解脱之床。此无彼无,无二平等,不增不减,周圆周圆也。既无胜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损减之人。是名污字之实义。」又曰:「诸法因不可得故,污字门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则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则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则大般涅槃之果海。大般涅槃之果海,则如来之法身。是名污字之实义。」
(术语)梵字()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又作鸥,袄,乌,邬,皆同。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一切法瀑流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取声。」是盖文殊问经说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即其字相,明绝对之字义(即真实之本体)也。日本净严之悉昙字记讲述曰:「字母表云执瀑流。执者取义,谓执取生灭无常之法。是有二类:凡夫执生灭无常之法,是取著常。二乘不知无常生灭之法,即常住不灭之法。偏执取无常无我,厌离生死,欣求涅槃。今悟解瀑流不可得之性,则一切诸法,常住不灭,又随缘生灭。以此之故,凡夫二乘之偏执,俱不可得。次若执取生死永断,犹滞二乘地,又著无识身三昧故,犹未免漏流。若了达本不生际,即漏而无漏故,漏无,不漏无。复次,漏与无漏,俱时具足,名真无漏。何则?一尘亦不漏失故,是为瀑流不可得之实义。」【又】梵字(U^)悉昙五十字门之一。十二韵之一。金刚顶经释字母品曰:「称污字门时,一切法损减不可得。」文殊问经字母品十四曰:「称污字时,是损减世间多有情声。」是文殊问经唯就浅略之字相,金刚顶经说甚深之字义也。日本空海之吽字义曰:「以佛眼观之,佛与众生,同住解脱之床。此无彼无,无二平等,不增不减,周圆周圆也。既无胜劣增益之法,何有上下损减之人。是名污字之实义。」又曰:「诸法因不可得故,污字门因不可得。因不可得,则本初不生。本初不生,则不增不减。不增不减,则大般涅槃之果海。大般涅槃之果海,则如来之法身。是名污字之实义。」
污栗驮
【佛学大辞典】
(术语)Hr!daya,译曰心。谓草木之中心也。止观一上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污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通常谓之肉团心。密教之用语,污字通常作汗。
(术语)Hr!daya,译曰心。谓草木之中心也。止观一上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天竺又称污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通常谓之肉团心。密教之用语,污字通常作汗。
污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受戒之人屡迷于烦恼,无惭无愧,而污净戒也。
(术语)受戒之人屡迷于烦恼,无惭无愧,而污净戒也。
污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污染于世间之五尘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莲华,无污染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为污垢所染。
(术语)污染于世间之五尘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莲华,无污染故。」
【佛学常见辞汇】
为污垢所染。
污家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以物赠与在家之人为使得者思报恩,不得者闻之不喜,彼此皆伤平等施心故谓之污家。是比丘最当慎之所作,十三僧残中有污摈谤违僧谏戒。行事钞中之二曰:「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种种信施物,为三宝自身乃至一切,而与大臣及道俗等,皆名污家。(中略)由以信施物与白衣故,破前人平等好心,于得物者欢喜爱乐,不得物者纵使贤善无爱乐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同资持记曰:「名污者,莫非坏彼净信令生厚薄故。」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拿东西送给在家人,希望得到的人生起报恩的心,可是不得到的人便很不高兴,这样有伤平等施心,这情形叫做污家,是比丘所应当心的行为。
(术语)比丘以物赠与在家之人为使得者思报恩,不得者闻之不喜,彼此皆伤平等施心故谓之污家。是比丘最当慎之所作,十三僧残中有污摈谤违僧谏戒。行事钞中之二曰:「比丘凡有所求,若以种种信施物,为三宝自身乃至一切,而与大臣及道俗等,皆名污家。(中略)由以信施物与白衣故,破前人平等好心,于得物者欢喜爱乐,不得物者纵使贤善无爱乐心,失他前人深厚福田。」同资持记曰:「名污者,莫非坏彼净信令生厚薄故。」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拿东西送给在家人,希望得到的人生起报恩的心,可是不得到的人便很不高兴,这样有伤平等施心,这情形叫做污家,是比丘所应当心的行为。
污道沙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之沙门而污正道者。
(术语)四沙门之一。破戒无惭之沙门而污正道者。
染污
【佛学大辞典】
(术语)烦恼也。烦恼为染污真性者。圆觉经曰:「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名为染污。」
【佛学常见辞汇】
即烦恼,因烦恼能染污人们的真性。
(术语)烦恼也。烦恼为染污真性者。圆觉经曰:「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名为染污。」
【佛学常见辞汇】
即烦恼,因烦恼能染污人们的真性。
染污意
【佛学大辞典】
(术语)第七识之异名。以七识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识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第七识的别名,因第七识是迷染的根本。
(术语)第七识之异名。以七识为迷染之根本,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之四烦恼俱起,缘八识之见分而生我执故也。
【佛学常见辞汇】
第七识的别名,因第七识是迷染的根本。
染污无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无知之一。三乘所通断者,见思之烦恼也。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文句记一曰:「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
(术语)二无知之一。三乘所通断者,见思之烦恼也。俱舍颂疏一曰:「烦恼不净为染污,于境不悟,故曰无知。无知即染污,名染污无知。持业释。」文句记一曰:「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
垢污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同经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
(譬喻)以身之垢譬心性之妄惑也。无量寿经上曰:「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同经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
染污无知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一切事理,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的真理,故名无知,台学叫做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能断除。
一切烦恼,以无明为体,执著一切事理,其性不净,故名染污,其体昏闇,不知四谛的真理,故名无知,台学叫做见思惑,小乘阿罗汉,辟支佛,都能断除。
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不染污无知
【三藏法数】
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