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83,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72  73  74  75  76  78  79  80  81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罗汉供
罗汉讲
罗汉比丘
护法阿罗汉
门外汉
罗汉请弥陀
三义──阿罗汉三义
四智──罗汉四智
阿罗汉所应供养
佛地,是阿罗汉果
杀阿罗汉
住法阿罗汉
不动法阿罗汉
罗汉专精为力
弑阿罗汉
罗汉供
【佛学大辞典】
(仪式)供养五百罗汉之法会。
罗汉讲
【佛学大辞典】
(仪式)讲赞五百罗汉之法会也。
罗汉比丘
【佛学大辞典】
(术语)比丘为男僧之梵名,罗汉比丘者罗汉之男僧。别于菩萨之男僧也。
护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于自己所證之法,心生爱乐,而常护持者。不然,则有退失所得阿罗汉果之恐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阿罗汉之一。
【三藏法数】
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门外汉
【俗语佛源】
指外行人,是说他对某项知识或技能还没有入门。《五灯会元·天竺證悟禅师》:「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燕林偈》(原偈中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是门外汉耳。』师通夕不寐,乃晓钟鸣,去其秘畜,以前偈别曰:『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特以告此庵。庵曰:『向汝道是门外汉。』师礼谢。」东坡欲从溪声山色了悟真性,而不知声色与见闻等如虚空华(花),本无所有,原是妙明真心,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故说他是「门外汉」。至今广泛用以称外行人。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第一七八首:「倘攻之曰门外汉,我闻之欣然。」(禹振声)
罗汉请弥陀
【俗语佛源】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三义──阿罗汉三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四智──罗汉四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阿罗汉所应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佛地,是阿罗汉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萨已断见、思,习气俱尽,而得成佛,因借声闻第四果以区别之,故云是阿罗汉果。
杀阿罗汉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又名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故也。众生即当供养恭敬,以为种福之田,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律云:杀阿罗汉者,不许出家受具足戒也。
住法阿罗汉
【三藏法数】
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不动法阿罗汉
【三藏法数】
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罗汉专精为力
【三藏法数】
罗汉,梵语具云阿罗汉,华言无学。谓罗汉修行精进勇猛,心不放逸,故名罗汉专精为力。
弑阿罗汉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无法可学也。又名应供,谓应受人天供养也。即当恭敬供养,以种其福,岂宜悖戾,妄加杀害,若以恶心瞋心而杀之者,堕无间狱,求出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