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外汇兑(国外汇兑)  拼音:guó wài huì duì
国际间以货币表示的经济价值的移转。移转手段或用现金,或用信用證券。
《國語辭典》:汇兑(匯兌)  拼音:huì duì
不直接输送现金,而透过汇票、电话、甚至是网路平台等各种工具,以委托支付或债权让与的方式,清算不同地区间借贷关系的金融业务。可分为国内汇兑和国外汇兑。
《國語辭典》:飞钱(飛錢)  拼音:fēi qián
唐德宗、宪宗时,有禁止铜钱外流的禁令,金钱运送不易,商贾因此将京师买卖所得的铜钱委寄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并取得證明票券,然后可凭券至其他地方领回委寄的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也称为「便换」。
分類:汇兑
《漢語大詞典》:便换
唐 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商人至京,将钱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或各军各使等机构,换取票券。商人离京去各地经商,可凭券至当地有关机构取款,谓之“便换”。此法 宋 代犹行。旧唐书·食货志上:“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宋史·食货志下二:“先是, 太祖 时取 唐 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於库。”用便换方式汇兑的票券也称“便换”。 唐 赵璘 因话录·羽部:“有士鬻产於外,得钱数百緡,惧川途之难賷也,祈所知纳於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
《漢語大詞典》:兑便
唐 代的一种汇兑方式。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布帛杂事·兑便:“ 唐 《食货志》曰: 宪宗 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富家,以轻装趍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京师尹 裴武 禁之。 卢 坦 请许商人於三司飞钱,每十增给百,令大府给公据,次以字号兑便。”参见“ 飞钱 ”。
分類:汇兑
《國語辭典》:飞钱(飛錢)  拼音:fēi qián
唐德宗、宪宗时,有禁止铜钱外流的禁令,金钱运送不易,商贾因此将京师买卖所得的铜钱委寄在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并取得證明票券,然后可凭券至其他地方领回委寄的钱。为我国汇兑制度之始。也称为「便换」。
分類:汇兑
《國語辭典》:银行(銀行)  拼音:yín háng
1.一种金融机构。以存款、放款、汇兑、储蓄为主要业务,或兼事票券经理、纸币兑换、代理国库之出纳等业务。根据我国《银行法》,分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专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外国银行五种。
2.做金银首饰的行业。《金瓶梅》第九○回:「我便投在城内顾银铺,学会了此银行手艺,拣钑大器头面,各样生活。」
《漢語大詞典》:通汇
流通汇兑。《老残游记二集》第九回:“譬如 扬州 人在 福建 做生意,得的钱都是烂板洋钱,滙到 扬州 就变成英洋,不过稍微折耗而已。北五省用银子, 南京 芜湖 用本洋,通滙起来还不是一样吗?”
分類:流通汇兑
《漢語大詞典》:便钱务(便錢務)
宋 在京都设置的钱币汇兑管理机构。宋史·食货志下二:“ 开宝 三年,置便钱务,令商人入钱诣务陈牒,即輦致左藏库,给以券,仍敕诸州凡商人齎券至,当日付给,违者科罚。”参阅文献通考·钱币二
《國語辭典》:票号(票號)  拼音:piào hào
旧时对于从事汇兑、存寄业务的钱庄称为「票号」。如:「存钱,可要找大的票号才稳当。」
《國語辭典》:钱庄(錢莊)  拼音:qián zhuāng
旧式的金融机构,其经营的业务类似于现代的信用贷款、抵押贷款、外币找换、汇款的活动。《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这是同裕的票子,是敝县第一个钱庄,万靠得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恰好他有个亲眷,在上海市那边,开了个大钱庄。」。
《國語辭典》:信汇(信匯)  拼音:xìn huì
一种汇款方式。汇款人将汇款交给银行或邮局后,银行或邮局再将汇款委托书寄交给受托银行或邮局,再通知受款人,签具收条,领取款项。
《国语辞典》:炉房(炉房)  拼音:lú fang
旧时中国北方称兼营民间存、放款、借贷、汇兑的冶铸银两店铺。
《国语辞典》:汇市(汇市)  拼音:huì shì
进行外币汇兑交易的市场。如:「今年汇市受全球经济景气的影响而交易热络。」
《國語辭典》:汇票(匯票)  拼音:huì piào
发票人签发一定的金额,委托付款人于指定的到期日,无条件支付与受款人或执票人的票据。
《國語辭典》:电汇(電匯)  拼音:diàn huì
一种汇款方式。由汇款人请往来银行以电话专线通知其联行或代理银行,将所汇款项存入收款人的帐户。今各银行已采电脑联线作业,使此项业务更为方便、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