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57,分58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求访
求取
上求
敏求
希求
思求
求正
求哀
求救
幽求
求容
求仲
蒙求
求援
选求
《漢語大詞典》:求访(求訪)
寻觅探访。魏书·常景传:“﹝ 景 ﹞耽好经史,爱玩文词,若遇新异之书,殷勤求访,或復质买,不问价之贵贱,必以得为期。”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本朝承 五季 之后,无復字画可称,至 太宗皇帝 始搜罗法书,备尽求访。”宋史·岳飞传:“ 飞 至孝,母留 河北 ,遣人求访,迎归。”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五:“ 齐解 叔谦 母有疾,夜於庭中稽顙祈福,闻空中语云:‘得丁公藤为酒,便差。’即求访至 宜都 。”
分類:寻觅探访
《國語辭典》:求取  拼音:qiú qǔ
索求争取。如:「求取功名」。《后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班超》:「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
《骈字类编》:上求
后汉书第五伦传:光武承王莽之馀,颇以严猛为政,后代因之,遂成风化。郡国所举,类多辨职俗吏,殊未有宽博之选以应上求者也。
《漢語大詞典》:敏求
勉力以求。语本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刘宝楠 正义:“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者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心之理耳。”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他的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个简略自传,也表示着他一生都在困学敏求当中过活。”
分類:勉力
《國語辭典》:希求  拼音:xī qiú
希望得到,谋求。唐。元稹 代谕淮西书:「吴侍御弃丧背礼,舍父干君,诱聚师徒,希求爵位。」宋。张伯端 西江月。妄想不须强灭词:「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
《韵府拾遗 尤韵》:思求
魏书高祖纪诏曰:春旱至今,野无青草。上天致谴,实由匪德。百姓无辜,将罹饥馑。寤寐思求,罔知所益。云笈七签:仰慕灵感。思求真应。
《漢語大詞典》:求正
(1).寻求正道。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乱国之君,乱家之人,此其诚心,莫不求正而以自为也。”
(2).请求指正。 明 宋濂 《佛日普照慧辨禅师塔铭》:“予慕师之道甚久,近获沉手 护龙河 上,相与谈玄,因出賸语一编求正。” 明 李贽 《答耿司寇》:“ 龙溪先生 年至九十,自二十岁为学,又得明师,所探讨者尽天下书,所求正者尽四方人。” 侯外庐 《〈船山学案〉自序》:“作者把 船山 学术从《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抽出来先行发表,以求正于大雅君子。”
《漢語大詞典》:求哀
犹乞怜。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是时, 亳贵人 见幸。 冀 嫉其宠,遣客夜盗其家,欲刺贵人母。母入宫求哀,因言 冀 之罪。” 明 伍余福 《苹野纂闻·终南勇士》:“有老嫗讶之曰:‘尔何来耶?吾儿勇且武,遇之则死,宜速去!’二贾求哀,老嫗不得已而止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故我得而佑之,非以尔叩拜求哀也。”
《國語辭典》:求救  拼音:qiú jiù
请求救援。《三国演义》第一一回:「某愿亲往北海郡,求孔融起兵救援;更得一人往青州田楷处求救。」《老残游记》第一七回:「翠环仍泥著不肯去,眼看著人瑞,有求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幽求
(1).犹冥索。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殷鉴四门,幽求六岁。” 唐 陈子昂 《山水粉图》诗:“信夫人之好道,爱云山以幽求。”
(2).搜求寻访。太平广记卷二七一引 唐 武平一 《景龙文馆记·上官昭容》:“幽求英隽,鬱兴词藻。”
分類:搜求寻访
《漢語大詞典》:求容
取悦。左传·定公九年:“夫 阳虎 有宠於 季氏 ,而将杀 季孙 ,以不利 鲁国 ,而求容焉。” 杨伯峻 注:“求容谓博取喜悦。”韩非子·说林下:“以求容於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於人也。”史记·李斯列传:“﹝ 李斯 ﹞乃阿 二世 意,欲求容。”三国志·蜀志·法正传:“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虞远图,莫肯尽心献良计耳。”
分類:取悦
《漢語大詞典》:求仲
汉 代隐士。后用以为隐士的代称。 唐 钱起 《岁初归旧山》诗:“ 求仲 应难见,残阳且掩关。”
分類:隐士
《國語辭典》:蒙求  拼音:méng qiú
1.书名。二卷。唐李瀚撰,为训蒙之书。
2.泛指启蒙的书。如:「文字蒙求」。
《國語辭典》:求援  拼音:qiú yuán
请求支援帮助。如:「台风造成山区居民受困,只好向外界求援。」《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玄德即修书付简雍,使星夜赴许都求援。」
《漢語大詞典》:选求(選求)
挑选取用。后汉书·桓荣传:“时 显宗 始立为皇太子,选求明经,乃擢 荣 弟子 豫章 何汤 为虎賁中郎将,以尚书授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