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5,分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下一页
逻求
钻水求酥
上求下化
求化精进
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求一尊
舍身求法
四求
四求不得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得求
命求
所求菩提发心
施不求报
佛类词典(续上)
萨多般那求诃逻求
钻水求酥
上求下化
求化精进
求人不如求己
求佛求一尊
舍身求法
四求
四求不得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得求
命求
所求菩提发心
施不求报
萨多般那求诃
【佛学大辞典】
(堂塔)Saptaparnagu%ha,王舍城五精舍之一。法华文句一曰:「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翻梵语九曰:「萨多般那求呵,应云萨多般罗那,译曰七叶。求呵,译曰穴。又云萨多般那旧呵山,译曰:萨多者七,般那者叶,旧呵者窟。」
(堂塔)Saptaparnagu%ha,王舍城五精舍之一。法华文句一曰:「萨多般那求诃,此云七叶穴。」翻梵语九曰:「萨多般那求呵,应云萨多般罗那,译曰七叶。求呵,译曰穴。又云萨多般那旧呵山,译曰:萨多者七,般那者叶,旧呵者窟。」
逻求
【佛学大辞典】
(杂语)Laghu,译曰轻。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
(杂语)Laghu,译曰轻。智度论四十八曰:「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
钻水求酥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无理强求也。本缘经曰:「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譬喻)喻无理强求也。本缘经曰:「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上求下化
【佛学常见辞汇】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上求是上求佛果,下化是下化众生。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合上求下化,叫做菩提心,菩萨的一切万行,皆不出此范围。
求化精进
【佛学常见辞汇】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求人不如求己
【俗语佛源】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与方外交佛印禅师同游杭州寺院。东坡见大殿上的观世音菩萨手持数珠,东坡觉得奇怪,便问道:「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见宋·苏轼《问答录》。本来,观世音菩萨是人们求拜的对象。佛印就「自诵其号」而借题发挥,答了一句颇含机锋的话:「求人不如求己」,体现了禅宗「自力自度」的特色。后用「求人不如求己」谓求别人帮忙还不如靠自己努力。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世情世态,阅历久,看应烂熟。心衰面改,老更奚求。谚云:求人不如求己。」又如陈登科《风雷》第一部三十章:「何老九又略加沉思一下,发狠道:『求人不如求己,俺去找素云问问清楚。』」(李明权)
求佛求一尊
【俗语佛源】
大乘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当至诚专一。俗语「求佛求一尊」,比喻遇事不要乱求人,看准后,诚心诚意去求一人就可以了。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六回:「你总不学一点交际手段,怎样混得出来?连七爷这样好说话的人,都不高兴了,别人还行吗?求佛求一尊,你这样子,还是请七爷多帮忙吧。」(李明权)
大乘认为,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拜佛当至诚专一。俗语「求佛求一尊」,比喻遇事不要乱求人,看准后,诚心诚意去求一人就可以了。如张恨水《金粉世家》第八六回:「你总不学一点交际手段,怎样混得出来?连七爷这样好说话的人,都不高兴了,别人还行吗?求佛求一尊,你这样子,还是请七爷多帮忙吧。」(李明权)
舍身求法
【俗语佛源】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典出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在雪山修苦行,称「雪山大士」。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又《五灯会元》卷一载,慧可为向禅宗初祖达摩求法,彻夜立在雪地中,并砍去左臂以示至诚。这也是舍身求法著名的一例。后用舍身求法泛指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如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李明权)
四求
【三藏法数】
(出法集经)
〔一、欲爱〕,谓于欲界五尘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欲爱。(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爱〕,谓于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色爱。
〔三、无色爱〕,谓于无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色爱。
〔四、无有爱〕,无有即空也。谓于涅槃真空之法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有爱。(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法集经)
〔一、欲爱〕,谓于欲界五尘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欲爱。(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色爱〕,谓于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色爱。
〔三、无色爱〕,谓于无色界禅定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色爱。
〔四、无有爱〕,无有即空也。谓于涅槃真空之法而起贪爱也。因贪爱故,推求不已,是名无有爱。(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求不得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四、差别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出大乘庄严经论)
求者,推求也。论云:菩萨以四种求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也,故名求不得。
〔一、名求不得〕,名即假名。谓若有是物,则有是名;以此推之,物则为主,名则为客;名既为客,则是假名,推求实义,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于物是客,故云名求不得。
〔二、物求不得〕,物即事物。谓虽有其物,若无其名,物不自显。以此推之,名亦是主,物亦是客,物既是客,亦成虚假。故论云:推物于名是客,故云物求不得。
〔三、自性求不得〕,谓名之与物,各有自体之性,若推名之自性,及物之自性,但有虚假之名,皆无真实之义。故论云: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故云自性求不得。
〔四、差别求不得〕,谓于名于物,各有差别之相,一一分别推求,悉归于空,皆不可得。故论云: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故云差别求不得。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
【三藏法数】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得求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欲得诸乐,随意求取,虽经险难,不以为苦;如海吞流,心无厌足,是名得求。
谓诸众生欲得诸乐,随意求取,虽经险难,不以为苦;如海吞流,心无厌足,是名得求。
命求
【三藏法数】
谓诸众生,取乐生爱,不能如实观察乐是苦因,反求长命,受此诸乐,是名命求。
谓诸众生,取乐生爱,不能如实观察乐是苦因,反求长命,受此诸乐,是名命求。
所求菩提发心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人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是名所求菩提发心。
施不求报
【三藏法数】
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
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