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求贤如渴(求賢如渴)  拼音:qiú xián rú kě
访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一般。形容寻才的心情非常迫切。《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也作「求贤若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若渴(求賢若渴)  拼音:qiú xián ruò kě
慕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形容求才的心情非常迫切。《隋书。四七。韦世康传》:「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三国演义》第四七回:「人言曹丞相求贤若渴,今观此问,甚不相合。」也作「求贤如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如渴(求賢如渴)  拼音:qiú xián rú kě
访求贤才,有如口渴急于饮水一般。形容寻才的心情非常迫切。《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也作「求贤若渴」、「思贤如渴」。
《國語辭典》:求贤下士(求賢下士)  拼音:qiú xián xià shì
招求贤能,礼遇才士。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七出:「每劝圣上诚意正心,求贤下士,圣上为之改容。」《隋唐演义》第八二回:「乞陛下特恩,赐以冠带,更使一朝臣往宣,乃见圣主求贤下士之至意。」也作「求贤用士」。
《漢語大詞典》:求灶头不如告灶尾(求竈頭不如告竈尾)
见“ 求灶头不如求灶尾 ”。
《國語辭典》:求灶头不如求灶尾(求灶頭不如求灶尾)  拼音:qiú zào tóu bù rú qiú zào wěi
(谚语)比喻向上级请求,不如向主办的属下讲情。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三折:「你两个真傻厮!岂不晓得求灶头不如求灶尾?」也作「求灶头不如告灶尾」。
《分类字锦》:求增父秩(求增父秩)
唐书孙逖传:父嘉之,第进士,终襄邑令。逖迁中书舍人。是时嘉之且八十,犹为令。逖求降外官,增父秩,帝嘉纳,拜嘉之宋州司马,听致仕。
《高级汉语词典》:求张良,拜韩信
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
《分类字锦》:求著帽见(求著帽见)
宋史程戡传:为枢密直学士,知永兴军,徙瀛州,四迁给事中。契丹使过,称疾,求著帽见戡。使谓曰:有疾可无相见,见当如礼。使者语屈,冠而见。
分类:
《國語辭典》:求證  拼音:qiú zhèng
1.寻求證据。如:「根据警方求證的结果,这件命案应该另有共犯。」
2.求得證实。如:「你如果不信,可亲自向他求證。」「这不过是我的假设,并未经过求證。」
《國語辭典》:求之不得  拼音:qiú zhī bù dé
追求之却无法得到。语出《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后用以表示想求都求不到,却意外的得到。有极愿得到的含意。《醒世恒言。卷九。陈多寿生死夫妻》:「喜得男家愿退,许了一万个利市,求之不得。」《文明小史》第五四回:「这是卑职求之不得的,宪台如肯见委,将来无论什么事,无有不竭力的。」
《國語辭典》:求知欲(求知慾)  拼音:qiú zhī yù
求取知识的欲望。如:「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也作「求知欲」。
《漢語大詞典》:求志达道(求志達道)
谓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语本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自儒者出,而求志达道之学兴矣。”
《國語辭典》:求三拜四  拼音:qiú sān bài sì
四处请人帮忙。《红楼梦》第一○○回:「妈妈和二哥哥也算不得不尽心的了;花了银钱不算,自己还求三拜四的谋干。」
《漢語大詞典》:求忠出孝
谓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语本后汉书·韦彪传:“夫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首。 孔子 曰:‘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是以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门。’” 南朝 梁元帝 《上忠臣传表》:“资父事君,实曰严敬,求忠出孝,义兼臣子。”
《國語辭典》:求仁得仁  拼音:qiú rén dé rén
求取仁德即得到仁德。语本《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后指如愿以偿。唐。白居易 答户部崔侍郎书:「退思此语,抚省初心;求仁得仁,又何不足之有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七。姑妄听之三》:「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