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名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弥勒菩萨过世时之名。见法华经序品。
(菩萨)弥勒菩萨过世时之名。见法华经序品。
求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Gun!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为作者之意,遂为德之意。胜论师六句义中之第二。译曰依,依止。地水火风等实体之色声香味等之德也。因而十句义论谓为德句义,而求那之数有不同。百论疏上中曰:「求那此云依谛,有二十一法:谓同异合离数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勤惰,亦八也;次有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十句义论曰:「二十四德,名德句义。何者名为二十四德?一色二味,(中略)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如是为二十四德。」楞伽经二:「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又,数论有喜忧闇三德之谈,谓之三求那。
(术语)Gun!a,由原质之意言之,原质者,必有活动,为作者之意,遂为德之意。胜论师六句义中之第二。译曰依,依止。地水火风等实体之色声香味等之德也。因而十句义论谓为德句义,而求那之数有不同。百论疏上中曰:「求那此云依谛,有二十一法:谓同异合离数量好丑八也;次有苦乐憎爱愚智勤惰,亦八也;次有五尘,即色声香味触也。」十句义论曰:「二十四德,名德句义。何者名为二十四德?一色二味,(中略)二十三非法,二十四声,如是为二十四德。」楞伽经二:「外道亦说有常作者,离于求那周遍不灭。」又,数论有喜忧闇三德之谈,谓之三求那。
求那毗地
【佛学大辞典】
(人名)Gun!aviddhi,比丘名,译曰德进,安进。中印度人,齐武帝永明年中来支那,诵大小乘二十万言。见历代三宝记十一,梁僧传三,开元录六。
(人名)Gun!aviddhi,比丘名,译曰德进,安进。中印度人,齐武帝永明年中来支那,诵大小乘二十万言。见历代三宝记十一,梁僧传三,开元录六。
求那跋摩
【佛学大辞典】
(人名)Gunavarman,比丘名。译曰功德铠,罽宾国之王种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达三藏。年三十,国王薨,无继绍者,众请还俗嗣位,跋摩不听,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至师子国,弘扬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达建业,译经律十数部,文帝深加敬赏。见梁僧传三,神僧传三。
(人名)Gunavarman,比丘名。译曰功德铠,罽宾国之王种也。年二十,出家受戒,深达三藏。年三十,国王薨,无继绍者,众请还俗嗣位,跋摩不听,乃辞师违众,林栖谷饮,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后,至师子国,弘扬真乘。宋文帝元嘉八年达建业,译经律十数部,文帝深加敬赏。见梁僧传三,神僧传三。
求车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火宅喻中,宅内诸子出宅外向长者求车也。以譬厌生死而愿求佛道。
(譬喻)法华经火宅喻中,宅内诸子出宅外向长者求车也。以譬厌生死而愿求佛道。
求求罗
【佛学大辞典】
(植物)Guggula,又作窭具攞,香名,译曰安息香。玄应音义十曰:「求求罗香,此云安息香也。」最胜王经七曰:「安息香(窭具攞)。」
(植物)Guggula,又作窭具攞,香名,译曰安息香。玄应音义十曰:「求求罗香,此云安息香也。」最胜王经七曰:「安息香(窭具攞)。」
求那跋陀罗
【佛学大辞典】
(人名)Gun!abhadra,比丘名。译曰功德贤,中天竺人。齐建元初至京师,译百喻经等,见梁僧传三。
(人名)Gun!abhadra,比丘名。译曰功德贤,中天竺人。齐建元初至京师,译百喻经等,见梁僧传三。
求佛本业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之略名。
(经名)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之略名。
求法
【佛学大辞典】
(杂语)志求正法也。
(杂语)志求正法也。
求法高僧传
【佛学大辞典】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求法于西域之高僧五十六人传记也。
(书名)具名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求法于西域之高僧五十六人传记也。
求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所说求衣里之珠也。以衣珠譬自己之佛性,(参见:衣珠)。广弘明集二十曰:「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
(譬喻)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所说求衣里之珠也。以衣珠譬自己之佛性,(参见:衣珠)。广弘明集二十曰:「导求珠之心,开观象之目。」
衣珠
【佛学大辞典】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宝珠也。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楞严经四曰:「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文句记三下曰:「众生身中,有昔种缘,名为衣珠。」
(譬喻)法华七喻之一。佛性譬之衣中之宝珠也。法华经五百授记品曰:「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楞严经四曰:「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文句记三下曰:「众生身中,有昔种缘,名为衣珠。」
求欲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经名)佛说求欲经,一卷,西晋法炬译。中阿含中秽经之别译也。
求寂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称曰沙弥,新称曰室罗末尼罗S/ra%man!era,译言求寂。志求涅槃圆寂之义,受十戒者也。寄归传三曰:「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或时闇诵,或可读文。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受十戒志求涅槃圆寂的人,即沙弥。
(术语)旧称曰沙弥,新称曰室罗末尼罗S/ra%man!era,译言求寂。志求涅槃圆寂之义,受十戒者也。寄归传三曰:「于本师前,阿遮利耶,授十学处,或时闇诵,或可读文。既受戒已,名室罗末尼罗,译为求寂。言欲求趣涅槃圆寂之处。旧云沙弥者,言略而音讹;翻为息慈,意准而无据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受十戒志求涅槃圆寂的人,即沙弥。
求闻持
【佛学大辞典】
(修法)念虚空藏菩萨而求记忆力成就之法也。闻持者见闻忆持不忘。其修法画虚空藏菩萨于圆满之月轮中,安置之于室内,具种种之供物,诵虚空藏菩萨之心咒,及一百万遍,即得悉地。又于日月蚀时置菩萨及坛于露地之净处,于种种供物外,取苏(牛乳煮者)一两盛于铜器,置之于坛上,以乳木搅乳,目观月日,兼又看苏,不限遍数诵陀罗尼,则于日月蚀退而未圆之中,其苏现上中下三品之相:一气、二烟、三火,得此中之一相,法即成就。苏为神药,服之,则一经耳目,记之于心永无忘失,无诸馀之福利计(已上记求闻持法)。又,三光中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变化,故有于屋上穿一穴拜之且诵神咒之法。
(修法)念虚空藏菩萨而求记忆力成就之法也。闻持者见闻忆持不忘。其修法画虚空藏菩萨于圆满之月轮中,安置之于室内,具种种之供物,诵虚空藏菩萨之心咒,及一百万遍,即得悉地。又于日月蚀时置菩萨及坛于露地之净处,于种种供物外,取苏(牛乳煮者)一两盛于铜器,置之于坛上,以乳木搅乳,目观月日,兼又看苏,不限遍数诵陀罗尼,则于日月蚀退而未圆之中,其苏现上中下三品之相:一气、二烟、三火,得此中之一相,法即成就。苏为神药,服之,则一经耳目,记之于心永无忘失,无诸馀之福利计(已上记求闻持法)。又,三光中明星为虚空藏菩萨之变化,故有于屋上穿一穴拜之且诵神咒之法。
求闻持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
(书名)虚空藏菩萨能满所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之略名。一卷,唐善无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