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64,分65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郭忠孝(字 立之 世称 兼山先生 )
黄泳(字 宗永 )
强渊明(字 隐季 文宪、文献、文定 )
马永修
马永易(字 明叟 )
邓永年
胡安国(字 康侯 文定 )
僧智永
郭永(字 谨思、慎思 勇节 )
张孝纯(字 永锡 安简 )
李永奇
释慈永(号 净慧大师 )
释法道( 宝觉圆通法济大师、宝觉大师、宝觉 名 永道 毛 法道 )
张思永
其它辞典(续上)
赵偲( 越王、祁国公、永宁郡王、睦王、定王、邓王 )郭忠孝(字 立之 世称 兼山先生 )
黄泳(字 宗永 )
强渊明(字 隐季 文宪、文献、文定 )
马永修
马永易(字 明叟 )
邓永年
胡安国(字 康侯 文定 )
僧智永
郭永(字 谨思、慎思 勇节 )
张孝纯(字 永锡 安简 )
李永奇
释慈永(号 净慧大师 )
释法道( 宝觉圆通法济大师、宝觉大师、宝觉 名 永道 毛 法道 )
张思永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宋宗室。神宗第十四子,徽宗弟。初授武成军节度使、祁国公。徽宗朝累封越王。钦宗靖康元年,迁太师,授永兴成德军节度使、雍州真定牧。次年,与兄俣同为徐秉哲逼送金营,北行至韩州而卒。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赵偲(一○八三——一一二七),神宗第十二子。元祐初授武成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封祁国公。绍圣中改武安军,进封永宁郡王。元符二年出閤,进封睦王。徽宗朝历太保、太尉、太傅,进封定王、邓王、越王。靖康元年改永兴、成德等军,迁太师,雍州、真定牧。明年,金人来取宗室,偲至韩州而薨。见《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四七,《宋史》卷二四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8 【介绍】: 宋河南人,字立之,学者称兼山先生。郭逵子。受《易》、《中庸》于程颐。以父荫补右班殿直。第进士,换文资。不忍去亲侧,多仕于河南筦库间。徽宗宣和间为河东路提举,坐废格盐法免。钦宗靖康初,召为军器少监,力陈追击之策,不获用。改永兴军路提点刑狱,措置保甲。金人再犯京师,忠孝分兵走太行,破之。及犯永兴,城陷死。有《兼山易解》、《四学渊源论》、《中庸说》。全宋诗
郭忠孝(?~一一二八),字立之,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以父荫补右班殿直。神宗元丰间进士(清乾隆《洛阳县志》卷七)。因侍亲多仕于河南管库任。徽宗宣和间,为河东路提举。钦宗靖康初为军器少监,改永兴路提点刑狱。高宗建炎二年,金人犯永兴,城陷殉难。《宋史》卷四四七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二八二三
郭忠孝(?——一一二八),字立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逵子。受《易》、《中庸》于程颐,少以父任补右班殿直,迁右侍禁。登进士第,授将作监主簿。宣和间为河东路提举,靖康初召为军器少监,改永兴军路提点刑狱。建炎二年,金人犯永兴,城陷死之。著有《兼山易解》。见《宋史》卷四四七本传、卷二○二《艺文志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隐季。强至子。仁宗元丰八年进士。累官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兄浚明及叶梦得缔蔡京为死党,立元祐党籍,分三等定罪,构成党祸。超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翰林承旨。卒谥文宪,一作文献,又谥文定。预撰《政和五礼新仪》。全宋文·卷二六三七
强渊明,字隐季,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子,浚明弟。举元丰八年进士,调海州司法参军,历济、杭二州教授,知蔡州确山县,通判保定军。入为太府丞、军器少监、国子司业。与蔡京为死交,立元祐籍,遂济成党祸,以故亟迁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大司成、翰林学士。大观三年蔡京罢相,出知永兴军,徙郑、越二州,召为礼部尚书,复拜学士,进承旨。以疾改提举醴泉观兼侍读、监修国史。卒,谥文宪。《宋史》卷三五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4—1138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康侯。胡渊子。哲宗绍圣四年进士。历太学博士、提举湖南、成都学事,以不肯阿附,为蔡京、耿南仲所恶。高宗即位,为给事中、中书舍人,上《时政论》二十一篇,力陈恢复方略。旋以疾求去,不允,除兼侍读,专讲《春秋》。后因反对重用朱胜非去职,提举宫观。卒谥文定。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全宋诗
胡安国(一○七四~一一三八),字康侯,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寅父。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进士。除江陵府学教授,为太学博士。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通判成德军。政和元年(一一一一),提举成都府路学事。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提举江南东路学事。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除中书舍人,以右文殿修撰知通州。高宗绍兴元年(一一三一),除给事中。五年,提举江州太平观。八年,卒,年六十五。谥文定。有《春秋传》传世。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法要补遗》一百卷,皆已佚。事见《斐然集》卷二五《先公行状》,《宋史》卷四三五有传。今录诗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一四六
胡安国(一○七四——一一三八),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年二十四中绍圣四年进士,哲宗亲擢第三。为太学博士,足不蹑权门。提举湖南学事,除通判成德军。政和元年,除提举成都学事。父没终丧,称疾不仕。除屯田郎、太常少卿、起居郎,皆辞。朝旨屡趣行,除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出为右文殿修撰、知通州。绍兴元年,除给事中,寻兼侍读。落职提举仙都观。五年,除徽猷阁待制、知永州,辞。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所著《春秋传》(存)。除知永州,辞,复提举江州太平观,进宝文阁直学士。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诏赠四官,谥曰文定。著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见胡寅《先公行状》(《斐然集》卷二五),《宋史》卷四三五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住成都四大天王院。工画山水小景,尤善临摹,每能乱真。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又有智永、祖绍者。皆以诗画寓意。永。尝作潇湘夜雨图。呈邵西山。邵题云。尝儗扁舟湘水西。蓬窗剪烛数归期。挥因胜士挥毫处。却忆当年夜雨时。既疑之。问永曰。前辈曾有此诗否。永。因诵义山问归篇。西山矍然。遂为改之。永性孝。宇文季蒙龙图。以永精禅理善谈论。请其住院。永辞曰。亲在。未能也。于是。售己所长为亲养。祖诗画俱仿周忘机。而气韵殊绝。政和间。改僧为德士诏下。祖叹曰。我生不背佛。而从外道耶。取祠部牒焚之。乃冠巾反俗。斋戒以终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6—1128 【介绍】: 宋大名元城人,字谨思,一字慎思。刚明勇决,博古通今。以荫任丹州司法参军,数引法以裁不法之州守。寻知大谷县,府命聚敛,永坚拒之。累迁河东提刑。高宗建炎二年,金兵攻大名府,永率军苦守,城陷,怒骂不绝,一家皆遇害。谥勇节。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张孝纯,字永锡,滕县(今山东滕县)人。哲宗元祐间进士。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通判滨州(《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二九)。政和四年(一一一四)为河北路转运判官(同上书崇儒二之二五),移永兴军路。宣和五年(一一二三)以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为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山右石刻丛编》卷一八《圣母庙谢雨文》),金兵陷太原时被俘。金人扶立刘豫,任为丞相。致仕,卒谥安简。事见《中州集》卷九、《南宋书》卷一三。今录诗三首。中州集
孝纯,字永锡,滕阳人。宣和末,知太原。国兵围守踰年,人相食几尽,乃下。朝廷怜其忠,换相职,后以相齐致仕。汴京建行台,起为左丞相。踰年得请归乡里。二兄尚安健,乡人为作三老图。薨,谥安简。子公药,字元石,昌武军节度副使致仕。孙观,字彦国,世为文章家。曾孙厚之,字茂𢎞,承安二年进士。全宋文·卷二八七九
张孝纯,字永锡,徐州滕县(今山东滕县)人。元祐进士。大观元年通判滨州,政和四年为河北转运判官,移永兴军路。宣和五年为河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七年,金兵分道攻宋,仍坚守太原,拒绝招降。靖康元年九月城破,为金所执,不能屈,遂礼之,送还乡里。建炎四年,金人立伪齐,以之为尚书右丞相,遂失晚节。绍兴九年致仕归里,卒。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二九、崇儒二之二五,《三朝北盟会编》卷五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三三、三七、四五,《南宋书》卷一三,《宋史》卷二三《钦宗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 【介绍】: 宋绥德军青涧人。李显忠父。世袭苏尾九族巡检。金兵陷陕西,被迫任金职,然常存恢复之心。刘豫令显忠率军赴汴,乃密戒其子,若得便即归宋。既而豫废,显忠擢知同州,计擒金帅撒里曷,急遣人告之,永奇遂挈家出奔,为金兵追及,与家属二百余口皆遇害。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
法道(一○八六——一一四七),初名永道,俗姓毛,颍州沈丘(今安徽临泉)人。初依真戒大师安恭出家,继趋京师业唯识百法。政和三年,选补右街香积院住持。五年,赐号宝觉大师。宣和元年改佛法,以佛为金仙、僧为德士、寺为宫观,法道上疏力争,其言直甚。帝怒,黥流舂陵。建炎中,召赴临安。绍兴元年,高宗召见,嘉其强直,改名法道,特赐号宝觉圆通法济大师,俾住大中祥符寺。次年,迁住庐山东林寺。绍兴十七年卒,年六十二。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人天宝鉴》。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法道。旧名永道。顺昌毛氏。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要天总持三藏密咒轨。及传圆顿戒法于圆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黥流道州。后七年还僧。建炎三年赐圆通法济号。绍兴间赐对。上面命欲为之去其涅迹。师曰。虽感圣恩。然先皇之墨不忍除也。上曰。这僧到老倔强。计自便。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与道士刘若谦论辨。卒获改正。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九里松。 赞曰。 维古至人 为法亡身 身既亡矣 涅奚足云 蛮乡瘴重 黼座恩新 等视无碍 太虚浮云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永道。顺昌毛氏子也。出家。宗唯识百法二论。又受西天总持三藏密法。及传圆顿戒法于元照师。咸得其要。政和中。赐椹衣。主左街香积院。赐号宝觉大师。林灵素以左道罔上。宣和初。诏改僧为德士服冠巾。天下从之无敢后。师独毅然抗诏。上书曰。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为盛衰。魏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周武为铁狱之囚乎。唐武受夺寿去位之报乎。此皆前监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书奏。上大怒。命下黥流道州。蔡京。从容为上言曰。天下佛像。非诸僧自为之。皆子为其父。臣为其君。以祈福报恩耳。今大毁之。适足以动人心。恐非社稷之利也。上意。为之少回。未几。灵素事败。放归赐死于道。复教。师量移近郡。寻得旨放回。敕住昭先禅院。赐名法道。以旌护法。师之谪道州也。郡守僚属。皆先梦佛像荷枷入城。既而师至。皆善待之。时军民多病。师咒水饮之。无不愈者。求者益多。乃为沼于营中以咒之。师既还。道人如失恃怙。及二帝北狩。康王即位。东京留守宗泽承制。命师住左街天清寺。补宣教郎总管司。参谋军事。为国行法。护佑军旅。师往淮颖。劝化豪右。出粮助国。军赖以济。后奉诏随驾。陪议军国事。上欲加以冠冕。师力辞。诏加圆通法济大师。一日上从容谓师曰。上皇为妖人所惑。毁师形服。朕为师去此黥涅。师对曰。上皇御墨不忍毁除。上笑曰。此僧到老倔强。乃敕住庐山太平禅寺。故事道场僧左道右。崇观以来。遂易旧制。师不能平。诣朝廷论辩。卒获改正。绍兴五年。大旱。诏师入内祈雨。结坛作法。以四金瓶。各盛鲜鲫。噀水默祝。遣四急足投诸江。使未回而雨已洽。上大悦。赐金钵。上以国用不足。敕天下僧道。纳清閒钱。师致书于省部。极论其非。伤大体而阻善化。言虽不行。势亦少戢。绍兴十七年秋。说偈。端坐而化。阇维。舍利无数。塔于九山九里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