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9,分2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李寿仪(世称 李水墨 )
赵弘殷(庙号 宣祖 武昭皇帝、昭武皇帝 天水县男 )
水丘昭券
秋水
樊知古(字 仲师、叔清 名 若水、若冰 知古 )
钱昱(字 就之 富水侯 )
钱若水(字 澹成、长卿 宣靖 驳司 )
耶律制心( 南院大王、燕王、漆水郡王 )
范师道(字 贯之 )
程师孟(字 公辟 )
吴中复(字 仲庶 )
释净源(别称 晋水法师 杨 字 伯长、伯常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司马光(别称 涑水翁 温国公 字 君实 文正 号 迂夫、迂叟 世称 涑水先生 )
其它辞典(续上)
耶律颓昱(字 团宁 漆水郡王 )李寿仪(世称 李水墨 )
赵弘殷(庙号 宣祖 武昭皇帝、昭武皇帝 天水县男 )
水丘昭券
秋水
樊知古(字 仲师、叔清 名 若水、若冰 知古 )
钱昱(字 就之 富水侯 )
钱若水(字 澹成、长卿 宣靖 驳司 )
耶律制心( 南院大王、燕王、漆水郡王 )
范师道(字 贯之 )
程师孟(字 公辟 )
吴中复(字 仲庶 )
释净源(别称 晋水法师 杨 字 伯长、伯常 )
李中师(字 君锡 号 治办 )
司马光(别称 涑水翁 温国公 字 君实 文正 号 迂夫、迂叟 世称 涑水先生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皇族,字团宁。太宗时领九石烈部。世宗即位,为惕隐,封漆水郡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后蜀道士。邛州依政人。住邛州有德观,斋醮之外,专精画业,人称李水墨。多画道门尊像,往来青城山丈人观,师张素卿笔法。曾于邛州天师观西院之壁,模写张素卿十二仙君,虽笔力因于张氏,而神采气韵或过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涿郡人。宋太祖赵匡胤父。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王镕。率兵援庄宗于河上,有功,留典禁军。后汉乾祐中讨平王景崇叛乱,迁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匡胤分典禁兵。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宋初追尊武昭皇帝,庙号宣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临安人。性沉厚,知书,能文章。仕吴越。钱弘佐时为内都监使,遇事颇知大体。钱弘倧立,与何承训谋逐胡进思,事未决而承训泄其谋,进思遂废弘倧,昭券遇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人。南唐后主李煜宫人。喜簪异花,芳香拂鬓。常有蝶绕其上,扑之不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4 【介绍】: 宋京兆长安人,徙家池州,字仲师。初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南唐时举进士不第。宋太祖开宝三年,诣阙上书,言江南可取,以求进用。令送学士院试,赐本科及第,授舒州军事推官。为向导,征江表,领池州。江南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转运使。太宗朝,历京西北路转运使、荆湖转运使、河北东西路都转运使,以才干甚得时誉。为户部使,频以职事不治,出为西川转运使。李顺军攻占成都,脱逃走东川。黜知均州而卒。全宋文·卷一○一
樊知古(九四三——九九四),原名若水(一作若冰),字叔清,太宗令改名知古,字仲师。本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家池州(治今安徽池州)。开宝中献取江南策,授舒州推官。南唐平,擢侍御史,改江南转运使。太宗朝,历京西北、荆湖、河北东西等路转运使,徵拜给事中,迁户部使。因事贬西川转运使。李顺义军破成都,离部逃东川,黜知均州而卒。《宋史》卷二七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999 【介绍】: 宋杭州临安人,字就之。钱佐长子。从钱俶归宋,授白州刺史。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多与中朝卿大夫唱酬。善尺牍及书画琴棋,然贪猥纵肆,无名节可称,生子百数。历官秘书监、工部侍郎,典寿、泗、宿三州,率无善政。官终郢州团练使。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3—999 字就之,杭州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吴越忠献王钱弘佐长子。钱俶时,历任秀州、台州、福州刺史。曾两次使宋。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从钱傲归宋,除白州刺史。后历知宋、寿、泗、宿诸州,封富水侯。官至郢州团练使。钱昱博学多才,善吟咏,精擅琴棋书画。著有《竹谱》3卷、《贰卿文稿》20卷,皆不存。《宋史》有传。《淳熙三山志》、《天台集》存其入宋前诗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宋诗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佐长子、俶侄。钱俶嗣位,授秀州刺史。从俶归宋,为秘书监。历知宋、寿、泗、宿等州。太宗至道二年(九九六)授郢州团练使(《钱氏传芳集》)真宗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著有《贰卿文稿》二十卷,《太平兴国录》一卷,《竹谱》三卷(同上书),均佚。《宋史》卷四八○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一○一
钱昱(九四三——九九九),字就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忠献王钱佐长子。宋太祖受禅,钱俶遣昱入贡。然后俶入朝,授白州刺史。改秘书监,判尚书都省。出知宋州,改工部侍郎,历典寿、泗、宿三州。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昱好学,多聚书,喜吟咏,善笔札尺牍,工琴画。有集二十卷。《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十国春秋》卷八三有传。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三
昱字就之。吴越忠献王长子。累迁彰武军节度使。宋师讨江南。为东面水陆行营应援使。从忠懿王朝宋。历授郢州团练使。咸平二年卒。年五十七。赠太师。封富水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03 【介绍】: 宋河南新安人,字澹成,一字长卿。太宗雍熙二年进士。淳化初,以文学高第召试,擢秘书丞、直史馆。历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审官院。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奉诏修《太宗实录》,重修《太祖实录》。从幸大名,陈御敌安边之策。后拜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称治。卒谥宣靖。有集。全宋诗
钱若水(九六○~一○○三),字澹成,一字长卿,新安(今属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进士。淳化初,直史馆。三年(九九二),为翰林学士(《武夷新集》卷九《钱公墓志铭》)。至道元年(九九五),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改判集贤院事,修《太宗实录》。俄知开封府。咸平四年(一○○一),知天雄军(《北宋经抚年表》)。五年,巡抚陕西。还,迁并代经略使,知并州。六年卒,年四十四。谥宣靖。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六有传。今录诗五首。全宋文·卷一七二
钱若水(九六○——一○○三),字澹成,一字长卿,河南新安(今河南新安)人。雍熙二年进士。释褐同州观察推官。淳化初以寇准荐,召试翰林,擢秘书丞、直史馆,迁右正言,知制诰,进翰林学士,知审官院、银台通进封驳司。至道初以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真宗即位,加工部侍郎。又以本官充集贤院学士、判院事。俄奉诏修《太宗实录》。历判吏部流内铨、知开封府、知天雄军兼兵马部署、邓州观察使、并代经略使、知并州事。咸平六年卒,年四十四。有文集二十卷。所修《太宗皇帝实录》,今存残本。《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人,小字可汗奴。耶律隆运侄。善调鹰隼。圣宗时,拜上京留守,封漆水郡王,以皇后外弟,恩遇旧隆。圣宗太平中,徙王燕,迁南院大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5—1063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贯之。范琪子。仁宗天圣九年进士。历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前后在言职,有闻即言,尝数奏枢密副使陈升之不当用,又奏数陈执中、王拱辰、李淑、王德用、程戡等罪。其言虽过,而仁宗每优容之。官终直龙图阁、知明州。全宋诗
范师道(一○○五~一○六三),字贯之,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进士。知广德县,迁知常州,召为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直龙图阁,出知明州。嘉祐八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五十卷(《吴郡志》卷二六),已佚。《宋史》卷三○二有传。今录诗三首。全宋文·卷六三八
范师道(一○○五——一○六三),字贯之,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天圣九年举拔萃科,为抚州判官,后知广德县、通判许州,累迁都官员外郎,至道中擢为御史。嘉皊初,以忤宰相刘沆,出知常州,徙广南东路转运使,改两浙,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管勾国子监。迁兵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知福州。入为三司盐铁副使,加直龙图阁,知明州。嘉皊八年卒,年五十九。师道前后在言责,有闻即言。有奏议二十卷、文集五十卷。见《宋史》卷三○二本传,《吴郡志》卷二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9—1086 【介绍】: 宋苏州人,字公辟。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历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州路刑狱,徙河东路。晋地山谷春夏多水,师孟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自江西转运使改知福州,治行为东南之最。累知广州、越州、青州,为政简严,痛惩豪恶,民为立生祠。全宋诗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今江苏苏州)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吴郡志》卷三五)。历知南康军、楚州、洪州。入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知福州。神宗熙宁六年(一○七三),知广州(《续资冶通鉴长编》卷二四二)。九年,入为给事中,判都水监。出知越州、青州,致仕。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八(同上书卷三九○)。《宋史》卷三三一、四二六有传。今录诗四十首。全宋文·卷九三○
程师孟(一○○九——一○八六),字公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登景祐元年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提点夔路刑狱。徙河东路,又为度支判官,知洪州。判三司都磨勘司,出为江西转运使,有政声。熙宁元年,加直昭文馆、知福州。改广州,为课最,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监。十年,罢判将作监归班。复起知越州、青州。元丰二年,降为右谏议大夫,遂以光禄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五卷、《奏录》一卷、《长乐集》一卷、《续会稽掇英集》二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传(卷四二六重出),又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九○,《宋史·艺文志》二、七、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1—1098 【介绍】: 宋兴国永兴人,字仲庶。吴仲举子。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知峨眉县,悉废祠庙,以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奏罢宰相梁适、刘沆。改右司谏。历知泽、瀛州及江宁、成德、成都、永兴诸府军。以沮青苗法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复坐事免官。全宋诗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九),字仲庶,兴国军永兴(今湖北阳新)人。仁宗宝元元年(一○三八)进士。皇祐五年(一○五三)为监察御史里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五)嘉祐二年(一○五七)迁殿中侍御史充言事御史(同上书卷一八五)。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户部副使。出为河东都转运使,移知江宁府、成德军。神宗熙宁三年(一○七○)知成都府(同上书卷二一六)。迁给事中,知永兴军(《东都事略》卷七五)。六年,知河阳(《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六)。元丰元年(一○七八)十二月卒(同上书卷二九五),年六十八。事见《名臣碑傅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今录诗二十四首。全宋文·卷九三九
吴中复(一○一一——一○七八),字仲庶,兴国永兴(今湖北阳新)人。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知峨眉县,通判潭州。皇祐中,孙抃荐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风节峻厉,先后弹罢宰相梁适、刘沆,仁宗尝书「铁御史」三字赐之。嘉祐中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成德军。熙宁中,历知成都府、永兴军、河阳、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八。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一五《吴给事中复传》,《宋史》卷三二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九九○
净源(一○一一——一○八八),俗姓杨,字伯长,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初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历参名师,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尝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后主杭之慧因院。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著述颇丰,有《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华严经疏注》一百二十卷(残存)、《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三卷(存)、《仁王经疏》四卷(存)、《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存)等。元祐三年卒,年七十八。见《补续高僧传》卷二,《释氏疑年录》卷七。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净源。字伯常。姓杨氏。生而敏慧。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奋志参寻。初见华严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见长水子璿。尽得华严奥旨。声誉籍甚。住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禅为教。命师居之。所至。缁素景慕。师笔力遒劲。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高丽国王子为僧曰统义天。航海而来。问法于师。朝廷遣侍讲杨杰馆伴。化及外国。其道可知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得舍利无数。瘗于慧因院之西北。寿七十八。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以晋水称之。 赞曰。 法界无尽 一心洞明 奋厥馀力 诠释群经 作式垂范 聿有骏声 慕法者众 海国扬舲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源。字伯长。杨氏子。生而敏慧。依东京报慈寺海达大师得度。奋志参寻。初受华严于五台承迁。次见横海明覃。后谒长水璿法师。尽得华严奥旨。四方宿学。推为义龙。声誉籍甚。开法泉之清凉。苏之观音。杭之祥符。湖之宝阁。秀之善住。屡坐大道场。阐扬圆顿极旨。左丞蒲公守杭。尊其道。以慧因院。易禅为教。请师居之。道风大振。师笔力遒劲。合华严證圣正元二疏为一。以便观览。制华严楞严圆觉三忏法。及作法华集义通要十四卷。又疏解仁王般若等经。 义天者。高丽国王第四子。辞荣出家。封祐世僧统。元祐初。入中国上表。乞传贤首教。归朝弘扬。敕有司。举可授法者。以诚法师对。 诚法师者。住东京觉严寺。讲华严经。历席既久。学者依以扬声。其为人。纯至少缘饰。高行远识。近世讲人。莫有居其右者。上表举师自代。曰。臣虽刻意讲学。识趣浅漏。特以年运已往。妄为学者所推。今异国名僧。航海问道。宜得高识博闻者。为之师。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精练教乘。旁通外学。举以自代。实允公议。上可其奏。遣朝奉郎杨亿馆。伴至慧因。受法诸刹。迎饯如行人礼。初华严疏钞。久已散坠。义天持至咨决。遂得复全。义天。业就还国。留金书华严三译本。一百八十卷。于慧因。师乃建阁。奉安之。时称师为华严中兴之祖。师。之道遂大行海外矣。元祐三年冬。示寂。茶毗获舍利无数。塔于院西北。寿七十有八。义天念法乳。遣侍僧寿介等。过海致祭焉。师先世。泉之晋水人。故学者。称晋水法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5—1075 【介绍】: 宋开封人,字君锡。仁宗景祐元年进士。以荐为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督吏捕盗,尽得之。为淮南转运使,两浙饥,移淮粟赈赡。神宗时累官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严整吏习,号为治办。然用法刻深,烦碎无大体,唯厚结中人。权发遣开封府卒。全宋诗
李中师(一○一五~一○七五),字君锡,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进士。充集贤校理,提点开封府界诸县。擢三司度支判官,为淮南转运使,徙河东转运使。英宗即位,除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知澶州、河南府。神宗即位,迁给事中,除龙图阁直学士,充群牧使,兼知审官东院。熙宁八年权发遣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卒,年六十一。事见《祠部集》卷三四《李公行状》,《宋史》卷三三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9—1086 【介绍】: 宋陕州夏县人,字君实。司马池子。少聪颖好学,以父荫为将作监主簿。仁宗宝元元年进士。累官知谏院、翰林学士、权御史中丞,复为翰林兼侍读学士。极力反对王安石所行新法,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数与安石、吕惠卿等辩论,因出知永兴军。神宗熙宁四年,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十五年,专修史书,绝口不论时事。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起为门下侍郎,拜左仆射,主持朝政。起用刘挚、范纯仁、范祖禹、吕大防等,悉除新法,恢复旧制。在相位八月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初编撰战国至秦二世历史为《通志》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改书名为《资治通鉴》,元丰七年成书。另有《温国文正公文集》、《稽古录》等。全宋诗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号迂夫,晚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初仕苏州签判。父死服除,改武成军签判。庆历六年(一○四六),以庞籍荐授馆阁校勘,后受庞籍辟为并州通判。召还为开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诰,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为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一○七○),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六年,以端明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居洛阳,主编《资治通鉴》。哲宗即位,召主国政,元祐元年,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于位,年六十八。赠温国公,谥文正。有文集八十卷,杂著多种。事见《东坡全集》卷九○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司马光诗十四卷,以《四部丛刊》影宋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即宋绍熙刊本,亦即绍兴二年本)为底本,参校清乾隆六年陈宏谋校刊《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陈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司马文正公传家集》(简称四库本)等。底本卷二、卷三有若干首有目无诗,分别据陈宏谋刊本补入。底本卷六《又和讽古》“海客久藏机”一首,与卷一《和之美讽古二首》之二重复,已删略。又辑得集外诗及断句,另编为一卷。词学图录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主编《资治通鉴》,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存词三首,见《苕溪渔隐丛话》及《阳春白雪》。全宋文·卷一一七二
司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元年登进士甲科。历大理评事、国子监直讲,累迁开封府推官,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仁宗未立嗣,数上疏谏言。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判吏部流内铨。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除御史中丞,权知审官院。王安石行新政,光持异议,与安石数论辩于帝前。由是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凡十五年。哲宗立,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为门下侍郎。元祐元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废新政。是年九月卒,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三百二十四卷,《考异》三十卷,《通历》八十卷,《稽古录》二十卷,《涑水纪闻》十卷等,并注释《易》、《孝经》、《老子》、《法言》、《太玄》等。见苏轼《司马文正公光行状》(《东坡集》卷三六),《宋史》卷三三六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