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92,分293页显示  上一页  134  135  136  137  138  140  141  142  14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溢匣水色
引水船
以水洗血
以水投水
以水投石
以水救水
以水济水
以石投水
易水松烟
引水权
引水入墙
引水筑塘
置水之情
置水之清
置水不漏
《分类字锦》:溢匣水色
薛逢 灵台家兄古镜歌 溢匣水色如欲倾,儿童不敢窥泓澄。
分类:
《漢語大詞典》:引水船
专为出入港口的大船接送引港人员的小船。又称领港船。
《漢語大詞典》:以水洗血
谓消除冤仇,以求和好。旧唐书·源休传:“吾今以水洗血,不亦善乎!”参见“ 以血洗血 ”。
《國語辭典》:以血洗血  拼音:yǐ xuè xǐ xuè
以仇敌的血来偿还血债。比喻采取激烈的报复行动,辗转杀戮。《旧唐书。卷一二七。源休传》:「汝国已杀突董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也作「以血偿血」。
《漢語大詞典》:以水投水
列子·说符:“﹝ 白公 ﹞曰:‘若以水投水,何如?’ 孔子 曰:‘ 淄 、 澠 之合, 易牙 尝而知之。’” 杨伯峻 集释引 卢重玄 解:“以水投水,喻合不可隐也。”本谓使同类的事物相合在一起。后以指事物类同而难于鉴别。
分類:同类相合
《漢語大詞典》:以水投石
比喻意见相左,不能为对方所接受。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参见“ 以石投水 ”。
《國語辭典》:以石投水  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
比喻互相契合。《文选。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九。延陵君修养大略》:「上等之士,本性虚闲,用志清雅,发言合道,履行无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资,以石投水,无所比之也。」
《國語辭典》:以水救水  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比喻助长其威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國語辭典》:以火救火  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用火来救火灾。比喻方法错误,不但无法制止,反而助长其威势。《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國語辭典》:以水济水(以水濟水)  拼音:yǐ shuǐ jì shuǐ
比喻雷同一响,同声附和,毫无助益。《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國語辭典》:以石投水  拼音:yǐ shí tóu shuǐ
比喻互相契合。《文选。李康。运命论》:「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五九。延陵君修养大略》:「上等之士,本性虚闲,用志清雅,发言合道,履行无瑕。如此之人,有前代之资,以石投水,无所比之也。」
《分类字锦》:易水松烟
墨经:古用松烟、石墨二种。石墨自晋、魏以后无闻,松烟之制尚矣。汉贵扶风、隃糜、终南山之松,晋贵九江、庐山之松,唐则易州、潞州之松,上党松心尤先见贵。后唐则宣州黄山、歙州黟山松、罗山之松。李氏以宣、歙之松类易水之松。
分类:
《國語辭典》:引水权(引水權)  拼音:yǐn shuǐ quán
一国对于进入本国领域内的他国船只,有强行引导其出入港口的权力,称为「引水权」。
《國語辭典》:引水入墙(引水入牆)  拼音:yǐn shuǐ rù qiáng
比喻自招其祸。《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不是我自己引水入墙、开门揖盗么?」
分類:自招灾祸
《分类字锦》:引水筑塘(引水筑塘)
唐书李袭誉传:擢江南巡察大使,多所黜陟。扬州江吴大都会俗喜商贾,不事农。袭誉为引雷陂水,筑勾城塘,溉田八百顷,以尽地利。
分类:监司
《國語辭典》:置水之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íng
汉时任棠置水一杯,晓悟庞参做官要保持清廉。典出《后汉书。卷五一。庞参传》。后表示人民期望为官者能清廉持正。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尽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也作「置水之清」。
《國語辭典》:置水之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īng
表示人民期望为官者能清廉持正。参见「置水之情」条。唐。刘禹锡〈答饶州元使君书〉:「置水之清必励,则人知敬。」
《國語辭典》:置水之情  拼音:zhì shuǐ zhī qíng
汉时任棠置水一杯,晓悟庞参做官要保持清廉。典出《后汉书。卷五一。庞参传》。后表示人民期望为官者能清廉持正。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尽任棠置水之情,弘郭伋待期之信。」也作「置水之清」。
《漢語大詞典》:置水不漏
犹滴水不漏。形容说理严密,毫无错漏。朱子语类卷一一四:“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於考理,非不精当,説得来置水不漏,直是理会得好。然所为却颠倒错繆,全然与所知者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