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钻水求酥
【佛学大辞典】
(譬喻)喻无理强求也。本缘经曰:「譬如钻水求酥,理实难得。」
水想观
【佛学常见辞汇】
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极乐世界八功德水的相状的观法。
甘露水
【佛学常见辞汇】
(喻)如来所说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热天喝了清凉的水,热恼消除,心意快乐。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俗语佛源】
原为禅语,出于《五灯会元》卷十八:「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绝毫绝厘。曰:出世后如何?师曰:填沟填壑。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谓人心平气和就不必诉说,犹如水平了就不流动。如元·柯丹丘《荆钗记》第二六出:「江风紧,海潮回,侧听邻岸鸡啼。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或作「水平不流,人平不语」。如《醒世恒言》卷十七:「过善愈加气恼,写一纸忤逆状子,告在县里……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李明权)
水到渠成
【俗语佛源】
比喻条件成熟了,事情自然成功。《景德传灯录》卷十二载,僧问仰州南塔光涌禅师:「文珠是七佛师,文殊有师否?」师曰:「遇缘即有。」又问「如何是文殊师?」师竖拂子示之。又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到渠成」。后在文章中运用者如宋·苏轼《与章子厚书》:「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不能不少念,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宽忍)
水乳交融
【俗语佛源】
佛教常以水乳来比喻事物结合之紧密或难于分辨。《最胜王经》六:「上下和穆,犹如乳水。」《正法念处经》:「譬如水乳同置一器,鹅王饮之,但饮其乳汁,其水犹在。」此喻也常为禅师所借用。《五灯会元》卷九:「师呵呵大笑曰:『如水乳合。』」同书卷十七:「玄黄不辨,水乳不分。」后常用来比喻结合紧密无间,关系十分融洽。《老残游记》第十九回:「几日工夫,同吴仁扰得水乳交融。」朱自清《明·呕心苦唇录序》:「他能让读者和他水乳交融——至少在读他的文字时如此。」(常正)
水涨船高
【俗语佛源】
水位升高,船也随著上浮,比喻事物随著它所凭借的基础的增长而增长提高。此语出于宋·圆悟《碧岩录》第二九则:「水长船高,泥多佛大。」是引用继彻禅师的话。原意为修福、修慧的功力越深厚,则悟境越高,成就越大。如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群众业余创作提高了,专业作家的水平也就会得到提高,这就叫『水涨船高』嘛!」(李明权)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俗语佛源】
这是一个富有哲理性的比喻,是说通过直接的亲身体验,才能理解得明白亲切。《坛经·行由品》:「慧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犹恁么)时,那(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后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热风·题记》:「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这是因文章内容而活用成语的例子。(禹振声)
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
【俗语佛源】
泥菩萨,泥塑的菩萨像,民间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比喻连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顾得上别人。如《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我想江西不沉却好,若沉了时节,正是『泥菩萨落水,自身难保』,还保得别人?」这句俗语还有几种变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辉病了,看来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又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三章四:「他们心里很踌躇,答应带路吗?在这兵荒时候,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李明权)
顺水推舟
【俗语佛源】
顺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应某种形势而说话、办事。原为禅语,见《续灯录》卷七:「到这里唤著顺水放船。」又如金·万松老人《从容录》:「本要以毒攻毒,长庆只解顺水推船。」「顺水推舟」在禅宗那里比喻随顺众生的机缘,开示说法。在文学中如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三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又如《红楼梦》第四回:「老爷何不顺水行舟,做个人情,将此案了结。」(李明权)
镜花水月
【俗语佛源】
亦作「水月镜花」。《大日经》等佛经记载有十喻:幻、阳炎、梦、影(谓镜中之影像),干达婆城(海市蜃楼)、响、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浮浪、虚空花(病眼昏花,于空中所见的种种花状幻象)、旋火轮。密宗以此十喻观想此世界虚幻不实,而离贪染执著。故此中「镜」乃指镜像,「花」指虚空花。《景德传灯录》卷十四:「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其有生灭?」后来人们多解作镜中花,水中月,用来比喻诗文中空灵的境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明·谢榛《诗家直说》第一卷:「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如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现泛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或喻事物虚幻不可捉摸。(常正)
十义──水喻真心有十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水体澄清〕,谓众生真如之心,自性清净,圆湛明彻,本来无染,犹水之澄清也。
〔二、得泥成浊〕,谓众生真如之心,性虽清净,而为无明之所染污,觉成不觉,犹水本清净,得泥成浊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三、虽浊不失净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为无明所染,而清净本然之性,初不变异。犹水虽浊,而其净性,则不失也。
〔四、泥澄净现〕,谓众生真如之心,为无明所覆,其体昏昧。若能除去无明之惑,则本然清净之性,自然澄现。犹水之浊,澄去其泥,则净体现矣。
〔五、遇冷成冰,而有硬用〕,谓众生真如之心,与无明合,则能随诸染缘,变造九界之法,而成本识之用。犹水之遇冷成冰,而有坚硬用也。(九界者,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脩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本识,即第八识也。)
〔六、虽成硬用,不失濡性〕,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起诸染用,然即事恒真,其不变之性,未始不存。犹水虽成坚硬之用,而其濡性,未尝有失也。
〔七、煖融成濡〕,谓众生真如之心,虽随无明之缘,而起染用;然无明若尽,则本识还净。犹水之成冰,遇煖而融,濡性自成也。
〔八、随风波动,不改静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无明风,而波浪起灭,然其不生不灭之性,则自然不变,犹水之随风波动,而静性不改也。
〔九、高下流注,不动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随缘流注,而性常湛然不动。犹水随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动自性也。
〔十、随器方圆,不失自性〕,谓众生真如之心,普遍诸有为法,而自性不失。犹水之随器方圆,而不失自性也。
十种善法──水喻菩萨十种善法
【三藏法数】
(出除盖障菩萨所问经)
夫水之为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今取以为喻者,菩萨业惑清净,身心寂静,能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芽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息贪爱之枯渴,成就菩提,超登觉岸也。
〔一、流润赴下〕,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顺,能以清净法水,调熟众生,溥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长。譬如大水遍行地中,流润于下,一切萌檗,无不滋长也。
〔二、植善法种〕,植,种也。菩萨广植一切菩提种子,常以定水灌溉,令得增长,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种植一切药树谷果,由水滋溉增长,然后繁茂而结实也。
〔三、信乐欢喜〕,菩萨自性信顺三宝,乐求出世间法,心清净故,即生欢喜,复能令他一切有情,亦皆信乐,而生欢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润,复能润物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四、坏烦恼根〕,菩萨以禅定之水,浸渍一切有情烦恼根种,悉令败坏,无复续生;譬如大水,浸渍大地,而草木诸根,悉皆坏烂也。
〔五、自体无杂清净〕,菩萨为离贪瞋痴等杂染之法,守护诸根,悉令清净;譬如大水,其源不杂,而本清净也。
〔六、息烦恼热〕,菩萨以清凉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烦恼炎热逼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极炎蒸,人亦烦热,得水除解,悉皆清凉也。
〔七、止欲渴爱〕,欲即五欲,渴爱者,于诸尘境而生爱著,如渴而思饮浆水也。菩萨因一切有情渴爱所逼,即为开示,令于欲尘之境,不生爱著,譬犹清凉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八、深广无涯〕,菩萨由修一切善法,胜智积集,深广无涯,诸魔外道,不能测其边际;譬如大水,众流合会,既深且广,孰能知其涯涘哉。
〔九、高下充满〕,菩萨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悉使获益,充溢满足,而无损恼;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地方,随其高下,悉能充足,而无所损害也。
〔十、息诸尘坌〕(房吻切,又步寸切),坌,尘塕也。(塕,乌孔切,尘起貌)。菩萨以定慧之水,普润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恶之习,而发柔软之心,永息烦恼之尘,同入清净之境;譬如大水流润,一切尘坌粗恶地方,悉使润泽,而复清净也。
人见是水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所见之水,清浊虽异,皆是水也。
鱼不见水
【三藏法数】
谓鱼以水为窟宅,游泳水中,悉无所障,故云鱼不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