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水冰(水冰)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 后汉书鲁恭传:易曰:潜龙勿用。言十一月十二月,阳气潜藏,未得用事。虽煦嘘万物,养其根荄。而犹盛阴在上,地冻水冰,阳气否隔,闭而成冬。宋史周王元俨传: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水冰。陈楚之地尤甚。占者曰:忧在大臣。既而元俨病甚,上忧形于色。素问: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匪,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又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又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
分类:水冰
《漢語大詞典》:海冰
出现在海上的冰。包括来自大陆的淡水冰(冰川和河冰)和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一般多指后者。海冰与海岸或海底冻结在一起的称为“固定冰”;能随风、海流漂移的称为“浮冰”。海冰在冻结和融化过程中,会引起海况的变化;流冰会影响船舰航行和危害海上建筑物。
《国语辞典》:冰岩  拼音:bīng yán
大块冰体,可分为两种:一、水冰岩,大块水冰,浮于水面者,质地坚实而透明,沉于水底者,粗松而色浊。二、雪冰岩,一种针叶状的结晶,因雪岩受融解及蒸发作用的影响,变成砂状的颗粒,凝聚成山冰,再受压力和阳光的照射,慢慢凝固成为大块的冰河冰,称为「雪冰岩」。
分类:大块水冰
《國語辭典》:凌眼  拼音:líng yǎn
凌,冰。「凌眼」指冰上较薄的地方。《西游记》第四八回:「凡是冰冻之上,必有凌眼。」
《国语辞典》: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拼音:bīng shēng yú shuǐ ér hán yú shuǐ
冰由水冰冻而成,温度比水冷。语本《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弟子优于老师。《幼学琼林。卷二。师生类》:「冰生于水而寒于水,比学生过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