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中懑之症(中懑之症)  拼音:zhòng mèn zhī zhèng
因气愤而引起胃部不舒服的疾病。《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那福生才吃得饭过,气郁在胸,得了个中懑之症。」
《国语辞典》:紫胀(紫胀)  拼音:zǐ zhàng
形容人气愤无处发泄,致胸中郁恨而脸色难看。《红楼梦》第七一回:「又羞又气,一时抓寻不著头脑,彆得脸紫胀。」
《国语辞典》:干鸟气(干鸟气)  拼音:gān niǎo qì
骂人的粗话。表示生气愤恨。《水浒传》第四二回:「干鸟气么!这个也去取爷,那个也去望娘,偏铁牛是土掘坑里钻出来的!」
《国语辞典》:干鸟(干鸟)  拼音:gān niǎo
骂人的粗话,用以表示生气愤恨。《水浒传》第四回:「干鸟么!俺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离口。」
《国语辞典》:大解八块(大解八块)  拼音:dà jiě bā kuài
把人的肢体切割成八大块。比喻气愤至极、怒不可遏,欲置人于死地。如:「老李怒道:『我对你已仁至义尽,倘你再如此诬蔑构陷于我,我便将你大解八块,以消心头之恨!』」也作「大卸八块」。
《國語辭典》:愤愤不平(憤憤不平)  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因非常不满而愤怒。《喻世明言。卷三二。游酆都胡母迪吟诗》:「枢密使韩世忠愤愤不平,亲诣桧府争论。」《隋唐演义》第三三回:「令狐达争不过叔谋,愤愤不平,只得自回衙宇,写本题奏去了。」
《漢語大詞典》:愤恼(憤惱)
气愤,恼怒。 克非 《春潮急》二九:“ 张福林 这才从自己的愤恼中回转过来,随即,全身一软,顺着门扇,像一堆泥巴似的垮到了地上。”
分類:气愤恼怒
《國語辭典》:忿然作色  拼音:fèn rán zuò sè
因愤怒而变了脸色。战国。孙膑《孙膑兵法。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作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中。颜斶》:「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國語辭典》:发抖(發抖)  拼音:fā dǒu
身体因寒冷或恐惧、愤怒而颤抖。《老残游记》第四回:「他父亲吴举人一听,浑身发抖。」《文明小史》第三○回:「黄詹事听罢,气得浑身发抖。」
《國語辭典》:掼纱帽(摜紗帽)  拼音:guàn shā mào
1.吴语。因气愤而辞职。
2.今亦指因犯罪而被辞官。如:「这件贪污案牵连甚广,许多大官因而被掼纱帽。」
《國語辭典》:嗐声跺脚(嗐聲跺腳)  拼音:hài shēng duò jiǎo
叹气顿脚。形容人焦急、气愤或惋惜的样子。《红楼梦》第五○回:「凤姐也不等说完,便嗐声跺脚的说:『偏不巧!我正要作个媒呢,又已经许了人家。』」
《漢語大詞典》:跌脚捶胸(跌脚搥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我这里撁肠割肚把你箇孩儿捨,跌脚搥胸自嘆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赵六老 跌脚搥胸,哭了一回。” 清 洪升 《长生殿·窥浴》:“担阁青春,后宫怨女,漫跌脚搥胸,有谁知苦。”《水浒传》第一○四回:“众人跌脚槌胸,好似掀翻了抱鸡窠,弄出许多慌来。”《西游记》第六十回:“只听得 罗刹女 跌脚捶胸,大呼小叫。”
见“ 跌脚搥胸 ”。
《國語辭典》:跌脚搥胸(跌腳搥胸)  拼音:dié jiǎo chuí xiōng
一面跺腳一捶搥打胸脯,表示悲憤或悔恨。《孤本元明雜劇。銷白猿。第二折》:「今朝小道耽驚氣,我跌腳搥胸怨沉璧。」《西遊記》第三一回:「撲簌簌淚如雨落,兒天兒地的,跌腳搥胸,於此洞裡嚎啕痛哭。」也作「跌腳捶胸」。
《國語辭典》:抽搐  拼音:chōu chù
肌肉牵动痉挛,多见于四肢和颜面。小孩发烧时常有抽搐现象。
《國語辭典》:七窍生烟(七竅生煙)  拼音:qī qiào shēng yān
眼耳鼻口都冒出火来。形容十分愤怒。《荡寇志》第五回:「那太尉等待回来,看见儿子耳鼻俱无,又见那几个人这般模样,气得说不出话来,三尸神炸,七窍生烟。」也作「七孔生烟」。
《國語辭典》:气涌如山(氣湧如山)  拼音:qì yǒng rú shān
形容气愤到极点。宋。陆游 答王樵秀才书:「间偶见程文一二可爱者,往往遭涂抹疵诋,令人气涌如山。」《聊斋志异。卷八。崔猛》:「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
分類:气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