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显赫
文气
锋颖
唐皇
郁怒
行气
萎蕤
鼓怒
争气
风暴
骄气
畅然
淩厉
理气
气魄
《國語辭典》:显赫(顯赫)  拼音:xiǎn hè
声名显要昭彰。《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边让传》:「达皇佐之高勋兮,驰仁声之显赫。」《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光宠显赫,古今无二。」
《國語辭典》:文气(文氣)  拼音:wén qì
1.文章中的气势。如:「文气卑弱」。
2.文雅。《文明小史》第三六回:「这不要紧,就见他们一见亦何妨?我见过他们两次了,很文气的。」
《國語辭典》:锋颖(鋒穎)  拼音:fēng yǐng
锐气。如:「锋颖显露」。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及陆机断议,亦有锋颖,而谀辞弗剪,颇累文骨:亦各有美,风格存焉。」
《漢語大詞典》:唐皇
(1).《后汉书·班固传》:“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 唐 哉皇哉!皇哉 唐 哉!” 李贤 注:“唐哉,谓 尧 也;皇哉,谓 汉 也。言唯 唐 与 汉 ,唯 汉 与 唐 ”后因称气势宏伟盛大为“唐皇”。
(2).指 唐 天子。 明 太平野史 《朝天子·打谈》曲:“几声嘹喨几声低,有那些虚张声势,赞美 唐皇 ,褒谈 汉帝 。”
《漢語大詞典》:郁怒
气势盛积。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野性脱羈馽,饮齕遂所求。腹干颇肥张,欝怒何彪休。”
分類:气势
《漢語大詞典》:行气(行氣)
(1).道教语。指呼吸吐纳等养生方法的内修功夫。史记·龟策列传:“南方老人用龟支牀足,行二十餘岁,移牀,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 晋 葛洪 抱朴子·微旨:“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天老能行气,吾师不养空。”
(2).中医指输送精气。《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 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於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藏六府之海也,亦为之行气於三阳。’”
(3).指使气血畅通。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 杜预 注:“气和则志充。”
(4).指行文气势。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 千寻,走云连风。”
《國語辭典》:萎蕤  拼音:wěi ruí
植物名。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茎高一、二尺,生于山野中。叶互生,椭圆形或卵形,有平行脉。初夏开小筒状花,色白带绿。根茎可制淀粉,或供食用,又可为外用药。
《漢語大詞典》:鼓怒
(1).形容事物鼓荡激动,气势很盛。文选·郭璞〈江赋〉:“激逸势以前驱,乃鼓怒而作涛。” 张铣 注:“言潮水激疾之势,先於平水而前走,则相鼓击怒而作波涛也。” 唐 岑参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 赤亭 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唐 康骈 剧谈录·洛中大水:“其日将暮,见暴水自 龙门川 北下,有如决江海,鼓怒之间,殷若雷震。”
(2).鼓足怒气。 唐 张说 《进巂州斗羊表》:“却鼓怒以作气,前躑躅以奋击。”
《國語辭典》:争气(爭氣)  拼音:zhēng qì
积极上进,争取荣耀。《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女婿不争气,没长进。」《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或者像老三、老二候选个县官,也与祖宗争气,我们脸上也有光辉!」
《國語辭典》:风暴(風暴)  拼音:fēng bào
1.大风大雨,具有破坏力的恶劣天气。如:「风暴之后,总是带来严重的灾情与损失。」
2.比喻情势猛烈且影响深远的事件。如:「经过这次政治风暴,造成了人心的不安和社会的动乱。」
《國語辭典》:骄气(驕氣)  拼音:jiāo qì
傲慢之气。《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后汉书。卷七○。荀彧传》:「袁绍既兼河朔之地,有骄气。」
《國語辭典》:畅然(暢然)  拼音:chàng rán
欢欣的样子。《庄子。则阳》:「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儒林外史》第八回:「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
《漢語大詞典》:淩厉(淩厲)
1.凌空高飞;升腾直上。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鮋鰕踊悦於泥泞,赤螭凌厉乎高冥。” 唐 李德裕 《凤凰赋》:“畏采毛之摧落,不凌厉而奋飞。”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尽期君凌厉,羽翮高秋,世事几如人意,儒冠还负身谋。”
2.形容气势猛烈逼人。三国志·魏志·贾翊传“ 太祖 不从,军遂无利”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至于 赤壁 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 宋 朱淑真 《白菊》诗:“回旋秋色漙清露,凌厉西风紫嫩霜。” 明 宋濂 《诸子辩》:“﹝ 庄子 ﹞其学无所不窥,其文辞汪洋凌厉,若乘日月,骑风云,下上星辰而莫测其所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文气凌厉,词意婉和。”
3.犹严肃,严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黄忠端公:“吾乡 黄石斋 先生为千古伟人,初不知其生前如何风采,余曾得其《待漏图》画像,则恂恂道貌,靄然可亲,絶无一毫凌厉气概。”
4.犹锋利。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尔来时局迁移,战术大变,前此骑射火器,凌厉无前,今则芻狗弁髦,一无所用。”
《國語辭典》:理气(理氣)  拼音:lǐ qì
1.调理呼吸。《文选。潘岳。笙赋》:「援鸣笙而将吹,先嗢哕以理气。」
2.文章的义理与气势。明。宋濂〈故灊峰先生府君墓志铭〉:「其学以圣贤为宗,其文以理气为主,其行以忠信为本。」
3.理与气,为性理学用语。理是事物的条理或准则,气则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朱子语类。卷一。太极天地上》:「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
4.中医上使用有行气解郁、补中益气等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等病的方法。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宾退杂识》:「螃蟹石七两,一匣,治肚疼,保心理气,去毒火。」
5.专以星象方位定吉凶的堪舆家称为「理气」。
《國語辭典》:气魄(氣魄)  拼音:qì pò
1.气概、魄力。《朱子语类。卷五二。孟子。公孙丑上之上》:「人若有气魄,方做得事成。」《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小弟二十年前,在扬州得见高老先生,那时高老先生还未曾高发,那一段非凡气魄,小弟便知道后来必是朝廷的柱石。」
2.气势、气派。唐。张魏宾〈唐故太原郡王处士墓志铭〉:「峰峦礧岿,气魄联绵。」《儒林外史》四七回:「他家虽然官员多,气魄大,但是我老头子说话,他也还信我一两句。」
3.精神气色。《聊斋志异。卷四。续黄粱》:「疏上,曾闻之,气魄悚骇,如饮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