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间 → 闲间閒”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692,分47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大鼓
药王
大仙
俗说
天桥
村歌
水会
六更
师公
灯节
杨柳青
望夫山
谣颂
圣水
系臂
《國語辭典》:大鼓  拼音:dà gǔ
1.一种曲艺。以韵文演唱故事,其间夹有说白,常有三弦、板鼓及响板伴奏。流行很广,遍及全国。常与地区方言、曲调相结合,而有不同的名称。如:「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山东大鼓」、「东北大鼓」。
2.乐器名:(1)中式大鼓,木制鼓框,中部略宽,成桶型。两面蒙牛皮或羊皮,鼓面直径约一百公分,两面皆可击打。演奏时,悬在木制的三脚架上,用于戏曲、歌舞或独奏。(2)西式大鼓,构造和小鼓一样,体积较大,无响弦装置,直径约四十公分。鼓槌以毡毛、毛片、布或皮革包扎而成。演奏时,挂在胸前,或放于鼓架上。原只用于军乐中,后来才用于管弦乐上。
《國語辭典》:大鼓书(大鼓書)  拼音:dà gǔ shū
一种说唱艺术。参见「打鼓说书」条。
《國語辭典》:药王(藥王)  拼音:yào wáng
1.治病用药如神的人。旧时民间尊奉神农、扁鹊、孙思邈、韦古道或韦善俊等为药王。
2.药王菩萨的简称。参见「药王菩萨」条。
《國語辭典》:大仙  拼音:dà xiān
1.仙人。唐。胡曾 早发潜水驿谒郎中员外诗:「已是大仙怜后进,不应来向武陵迷。」
2.如来佛的别称。参见「如来」条。
3.俗称狐仙为「大仙」。
《漢語大詞典》:俗说(俗説)
(1).民间流传的说法。汉书·刑法志:“ 孙卿 之言既然,又因俗説而论之曰: 禹 承 尧 舜 之后,自以德衰而制肉刑, 汤 武 顺而行之者,以俗薄於 唐 虞 故也。” 宋 苏轼 《和黄秀才鉴空阁》诗:“妄云桂兔蟆,俗説皆可屏。”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天医:“俗説雷部击人,必有天医随之,或误击则旋活之。”
(2).俗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至於 陈琳 諫辞,称掩目捕雀; 潘岳 哀辞,称掌珠伉儷,并引俗説而为文辞者也。”
(3).用通俗易为人所接受的方法、形式讲授佛法之称。与“真说”相对。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三论宗》:“佛有二种说法,一为俗说,一为真说。如说有情、天、梵等名相,都属俗说。”
《國語辭典》:天桥(天橋)  拼音:tiān qiáo
1.古时军队攻城用的桥形木架。《宋史。卷三七七。陈规传》:「李横围城,造天桥,填濠,鼓噪临城。」
2.为便于行人或车辆穿越铁道或马路所架的桥梁。
3.一种体育运动器材。高而窄,形状略似独木桥,两端有梯子。
4.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王良五星,在奎北,居河中……亦曰梁,为天桥,主御风雨水道。」
5.地名。在北平市永定门内,清末逐渐形成民间艺人汇集演出之地。经常有各种戏曲、杂技、大鼓、木偶戏、武术等,以摆地摊方式或在简陋的棚子内演出。
《國語辭典》:村歌  拼音:cūn gē
乡村的歌谣。唐。白居易小庭亦有月〉诗:「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誇。」
《國語辭典》:水会(水會)  拼音:shuǐ huì
1.众水会合处。宋。欧阳修真州东园记〉:「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
2.旧日民间救火的团体组织。清。张焘《津门杂记。水会》:「本城绅商旧有捐立水会四十多局,置造救火各样器具,详立章程。」
《漢語大詞典》:六更
宋 宫中更漏较民间为短,宫中五更,民间才四更。宫中五更过后,梆鼓交作,始开宫门,俗称之六更。 宋 周遵道 《豹隐纪谈》卷一:“ 杨诚斋 诗云:‘天上归来有六更。’盖内楼五更絶,柝鼓变作,谓之虾蟆更,禁门方开,百官随入,所谓六更者也。外方则谓之攒点云。” 宋 杨万里 《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诗:“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原注:“予庚戌考试,殿庐夜漏杀五更之后復打一更,问之鸡人,云:宫漏有六更。” 宋 汪元量 《醉歌》:“乱点连声杀六更(一作:花底传筹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按,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六更云:“其实宫鼓以外间四更促为五更,故五鼓终竟时,蚤於外间耳,鼓节未尝溢六也。”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钞》有“ 宋 制并无六更”条,可参阅。
《國語辭典》:师公(師公)  拼音:shī gōng
1.称老师的师父或父亲。《西游记》第一六回:「有两个徒孙,是他心爱之人,上前问道:『师公,你哭怎的?』」
2.厨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六。分茶酒店》:「凡分茶酒肆,卖下酒食品厨子,谓之『量酒博士、师公。』」也作「师工」。
3.台湾俗称道士为「师公」。
《國語辭典》:灯节(燈節)  拼音:dēng jié
元宵节的别称。参见「元宵节」条。《金瓶梅》第四三回:「你等过灯节再来计较,我连日家中有事。」《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國語辭典》:杨柳青(楊柳青)  拼音:yáng liǔ qīng
1.城镇名。位于天津市西南。以生产木版年画而著名。
2.一种民间曲调。五句二十八字,依曲调衬字可适当增减。第三句必须唱「杨柳青」,第四句必须唱「哎哎哟」。
《漢語大詞典》:望夫山
古迹名。各地多有,均属民间传说。其最著者有 辽宁省 兴城市 西南的 望夫山 ,相传为 秦 时 孟姜女 望夫之处,上有 孟姜女 庙。其他如 安徽省 当涂县 西北、 江西省 德安县 西北、 山西省 黎城县 西北, 湖北省 阳新县 西南等都有 望夫山 。参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浊漳水》,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江南西道三·太平州《嘉庆一统志·太平府》《潞安府一》。后用以抒发女子思念丈夫的真挚之情。 明 张景 《飞丸记·誓盟牛女》:“泪逐江流和水汲, 白龙江 作望夫山。”
《漢語大詞典》:谣颂(謡頌)
亦作“谣讼”。 民间流传的赞颂。 唐 元结 《崔潭州表》:“謡颂之声,达于朝廷。”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横扰既絶,謡讼溢境。” 宋 苏轼 《与林天和长官书》之十:“某启,人来辱手教,具审起居佳胜,吏民畏爱,謡颂布闻,甚慰所望。”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老龙舡户:“自昭雪后,遐邇懽腾,謡颂成集焉。”
《國語辭典》:圣水(聖水)  拼音:shèng shuǐ
1.信徒向神明祷告乞得以为可以驱邪、疗疾的神水。《元史。卷一九七。孝友传一。赵荣传》:「复负母登太白山,祷于神,得圣水饮之,乃痊。」
2.河川名。即今河北省房山县的琉璃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圣水注》:「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水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
《國語辭典》:系臂(係臂)  拼音:xì bì
手镯之类。汉。史游《急就篇》卷三:「橡饰刻画无等双,系臂琅玕虎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