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302,分1754页显示  上一页  62  63  64  65  66  68  69  70  71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赵氏(寇坦之母)
僧鉴真( 淳于 大和尚、招提 )
乌勒伽( 康国王 温氏昭武 )
林氏(别称 薛元暧妻 )
韦景昭(贞元先生 )
僧广敷( 在家菩萨 同所计天殊 )
韦陟(殷卿 郇国公 公平 忠孝 )
郭子仪(尚父 别称 汾阳老、汾阳考、汾阳中令、郭令公 汾阳郡王、代国公 世称 郭汾阳 忠武 子仪 )
僧希迁( 石头和尚 无际大师、无际 )
李白(太白 行第 十二 世称 白也、骑鲸仙人、骑鲸公子、骑鲸诗客、骑鲸李、骑鲸客、鲸仙、锦袍仙 别称 海上钓鳌客、谪仙、诗仙 青莲居士 )
李愿(盘谷子 )
陈复休(七子、陈七子 行第 七 )
僧般若(本生心地观 )
僧利涉(明教大师 )
僧满月(青藏 全声者 )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开元中宋州刺史寇、泚之妻,寇坦之母。《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8—763 【介绍】: 唐僧。扬州江阳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则天时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二十二岁受具足戒。寻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扬州大云寺,专宏戒律。玄宗开元中,日本国遣使延之,遂东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宝十二载,第六次航行始达日本国,时鉴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传灯大法师”,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号“过海大师”、“唐大和尚”,为日本国传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鉴真精医学、通《本草》,传有《鉴真上人秘方》,其随行弟子思托、如宝、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与建造寺塔,故于日本医学、雕塑、建筑等颇有影响。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之岁。侍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悟。求出家。父奇其志许之。遂依智满禅师。听训诲。长安元年。诏天下度僧。因获隶寺为息慈。大云即今之隆兴寺也。神龙初。从道岸律师先受菩萨戒。景龙初乃复诣长安实际寺。从荆州恒景律师。登具足戒。观光两京。陶冶三藏。阅数稔。言旋淮海。以戒律利物。郁为一方宗首。开元中。日本国沙门荣睿普照等。礼真足而请曰。吾国居大海中。距华夏。以风之逆顺。为近远。而未易以道路计。然佛法于天下。固无彼此之沮。而师范之来。或难之。此三宗之传。所以犹缺然也。和尚其能辍此方之化。为吾国之行。则善矣。真因感其意。而问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王。兴起大教。又闻国相长屋。造千袈裟附舶。施中国名德。且绣偈于衣缘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言之。则诚善地也。吾何为自弃。而不为是行哉。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天宝二年六月。买舟载经律。由杨子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出洋。遇风涛盛壮。舟几溺。俄见空中。神将介甲而立。风涛寻定。所历蛇海鱼海鸟海之异。而后抵岸达日本。王躬迎导入城。安止大寺中。遽即其寺之卢遮那殿立坛。以为王受菩萨戒。次及夫人王子等。且选本土有德行沙门十人为师。度沙弥澄脩等四百人。教以白羯磨法。国之造寺施田者日至。号大和尚。后无疾辞众。逝于天平宝寺。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即代宗广德元年也。寿七十七。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谒矣。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登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景龙元年诣长安。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实际寺依荆州恒景律师边得戒。虽新发意有老成风。观光两京名师陶诱。三藏教法数稔该通。动必研几曾无矜伐。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诱。郁为一方宗首。冰池印月适足清明。貌座扬音良多响答。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用补缺然。于开元年中达于扬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乎。真观其所以察其翘勤。乃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默许行焉。所言长屋者则相国也。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乃天宝二载六月也。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弃投。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足满十员。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号大和尚。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乃唐代宗广德元年矣。春秋七十七。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僧思托著东征传祥述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也。总角随父入大云寺。见佛像感动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后为一方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真许往。遂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至越州浦止署风山。真夜梦甚灵异。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𣝕(音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相次达于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号大和尚。以代宗广德元年无疾辞众坐亡。身不倾坏。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国国王贵人信士。时将宝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广陵江阳县人。总丱俊明。随父母入大云寺。见佛像。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许焉。便就智满禅师。循其奖训。属天后长安元年。诏于天下度僧。乃为息慈配住本寺。后改为龙兴。殆中宗孝和帝。神龙元年。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以戒律化诱。郁为宗首。时日本国有沙门荣睿普照等。东来募法。于开元年中。达于杨州。爰来请问。礼真足曰。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真问之曰。昔闻南岳思禅师。生彼为国王兴隆佛法。是乎。又闻彼国长屋(相国名)曾造千袈裟。来施中华。名德。复于衣缘绣偈云。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以此思之。诚是佛法有缘之地也。点许行焉。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买舟自广陵。赍经律法。离岸。天宝二年六月。至越州浦。止署风山。才出洋。遇恶风涛。舟人顾其垂没。有投弃[亻笺]香木者。闻空中声云。勿投弃。时见舳舻各有。神将介甲操仗焉。寻时风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长三丈馀。色若锦文。后入鱼。海鱼长尺馀。飞满空中。次一洋。纯见飞鸟。集于舟背压之几没。洎出鸟海乏水。俄泊一岛。池且泓澄人饮甘美。次达日本。其国王欢喜。迎入城大寺安止。初于卢遮那殿前立坛。为国王授菩萨戒。次夫人王子等。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门度沙弥澄修等四百人。用白四羯磨法也。又有王子一品亲田。舍宅造寺。号招提。施水田一百顷。自是已来。长敷律藏。受教者多。彼国传戒律之始祖也。以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五月五日。无疾辞众坐亡。乃唐代宗广德元年。春秋七十七。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九
乌勒伽姓温氏昭武。开元初遣使入贡。七年与大食战不胜。来乞师。二十七年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济南(今属山东)人,隰城丞薛元暧妻,玄宗时人。有母仪美德,亲自训导子侄,后皆以文学知名,时人颇称誉之。林氏博涉五经,善属文能诗。所作篇章颇为时人所讽咏。事迹散见新、旧《唐书·薛播传》、《唐诗纪事》卷七八。《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85 【介绍】: 唐道士。丹阳延陵人,号贞元先生。少慕神仙之学。初度于延陵寻真观,师事包士荣。后居长安肃明观。天宝中,奉诏侍玄静先生李含光归茅山,居紫阳观。大历初,受李含光经篆正传,为茅山道第十四代宗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5—785 【介绍】: 唐僧。南燕人,俗姓郑。少依思浩出家。受戒后,游两京及嵩山、少室山,遇洛京荷泽寺神会禅师,大明禅旨。后住袁州阳歧山,终日瞑目,食野果度日,惟时与道士往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郑氏。南燕人。少依京师大德思浩出家。既登戒。游涉丛席。遇神会禅师于伊洛间。得曹溪别传之旨。绝江至宜春。营室于杨岐山。而挂锡焉。涧饮木食。终日夕。常坐不卧。地幽僻奇秀。参请之徒。始无与来往者。时有星冠羽帔之士。御鹤乘鸾以过之。谈论移𠷳而去。后化大行。户屦为满。竟唱灭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寿九十一。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广敷。俗姓郑。南燕人也。少依京望大德思浩下承乎法训。登戒毕游嵩少两京。遇神会禅师大明玄旨。至宜春阳岐山挂锡。是中峰峦积翠洞穴涉幽。芝菌之苗参于草奔。敷终日瞑目木食度辰。时有峨冠羽帔驭鹤骖鸾者。始则乍往倏来。后则登庵造膝。其仙客所到。必轻云薄雾随步而至。拥从者天丁力士令远去。对晤谈论移晷。其后道化既成。于贞元元年三月四日入灭。春秋九十一云。 系曰。神仙道异谈论岂同乎。通曰。昔小有真人能谈空理。方诸山神仙建浮图者信崇佛道止不削染。号在家菩萨。又雪山诸仙善五明论求度者。同也。然其相似道必须甄简。若西域二十谛中五唯量五大与释氏法名同所计天殊。良难区别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60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字殷卿。韦安石子。袭封郇国公。有文采,善隶书。张九龄为中书令,引为中书舍人,与孙逖、梁涉对掌文诰,时号得才。后为礼部侍郎,于鉴裁尤长。迁吏部侍郎,铨综号为公平。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玄宗天宝中入考,杨国忠恶其才望,恐践台衡,使人诬之,贬平乐尉。肃宗即位,除御史大夫,兼江东节度使。乾元初为礼部尚书、东京留守,后迁吏部。陟素有台辅之望,为李、杨所挤而不得志,忧愤成疾卒。
全唐文·卷三百六
陟字殷卿。宰相安石子。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朝散大夫。肃宗朝为吴郡太守。会永王璘兵起。委陟招谕。乃授御史大夫江东节度使。事平。除御史大夫。拜吏部尚书。卒年六十五。赠荆州大都督。永泰元年赠尚书左仆射。谥忠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7—781 【介绍】: 唐华州郑县人。以武举累迁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玄宗时安禄山乱,为朔方节度使,败史思明于河北。肃宗即位,官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以功擢中书令,后封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联回纥、吐蕃攻唐。子仪驰数十骑说回纥,与唐联兵以拒吐蕃。德宗立,尊为尚父,罢兵权。世称郭汾阳,亦称郭令公。卒谥忠武。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7—781 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约玄宗开元末中武举科,天宝中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十四载(755)安禄山反,诏为朔方节度使,率本军东讨。肃宗至德元载(756)加兵部尚书,拜相。至德二年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收复二京,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进中书令,二年失兵柄。代宗宝应元年(762)进封汾阳郡王,出镇绛州。广德元年(763)吐蕃据京师,诏为关内副元帅,率军逐之。其后累镇河中、邠宁等。德宗即位,召还朝,赐号尚父,进太尉。建中二年(781)卒,谥忠武。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2首。
全唐文·卷三百三十二
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淩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91 【介绍】: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陈,号石头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穆宗长庆中敕谥无际大师。有《参同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年十余岁至韶州曹溪,参六祖慧能,受度为沙弥。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受戒,复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宝初,结庵于衡山南寺东巨石上,世称石头和尚。代宗广德二年(764),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间,与在江西传法之马祖道一并称为南宗二大士,从学者甚众。卒谥无际大师。《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一四、《宋高僧传》卷九有传。《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又《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诗续拾》据之补入。
全粤诗·卷一一
释希迁(七○○ — 七九○),俗姓陈。端州高要人。初诣曹溪,得度未具戒。属六祖圆寂,秉遗命谒青原,为青原行思禅师法嗣。唐玄宗天宝初,被荐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著《参同契》,为世所称。唐德宗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赐谥无际大师。南唐释静释筠撰高丽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有传。诗歌偈语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陈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厌恶荤血。及生岐嶷。异群童。既冠重然诺。色气和易。性刚悍。为人所畏伏。乡俗多淫祀。顺时率椎牛酾酒。歌舞丛祠中。以祈福。而迁往往毁丛祠。夺牛纵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尝有灾祸。近远由是稍信。寻趋曹溪。礼大鉴。鉴器之。因曰。苟欲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迁笑曰诺。自尔上下罗浮三峡间。开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罗浮而归。夜梦己与大鉴乘钜龟。游池水中。觉而自喜。曰。龟灵智。池性海。兹吾与师。乘灵智以游性海久矣。梦之其殆将以施化乎。未几庐陵清凉山思禅师补处曹溪。迁复往承之。当是时。思公之门。学者莫之计。思公指迁语人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造衡山南寺。寺东有石如台。绝出物表。迁就结庵。以居其上。世因号石头和尚。岳中宿德固瓒让三师。曹溪之徒也。犹曰。石头真师子吼。师子儿闻能无勇猛。由是门人日进。 问如何是解脱。答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答谁垢汝。机敏而当。皆此类。广德二年。门人请下居梁端。时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云。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寿九十一。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共建塔于东岭。塔成之三十年。当长庆中。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元尚祖风。偶会道铣盛述先师之道。轲追迎前烈。为文其碑。谥无际。塔号见相。
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䝤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这-言+(占@口)]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麇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敕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中宗神龙初,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今人多从此说。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与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京,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初两次入京,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两种问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集》等。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汉、庐山、金陵、扬州。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白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寻病卒。白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阳冰受白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天宝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出蜀后游历江湖。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生梦长庚星。因以命之。举有道不应。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言于元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诏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白遂求还山。乃赐金放还。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长流夜郎。会赦还。代宗立。以左拾遗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本事诗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中山诗话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西清诗话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岁寒堂诗话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介甫之论过矣。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岁寒堂诗话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钩诗话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艇斋诗话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竹坡诗话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唐人未尝有此论,而稹始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则不复为优劣矣。
韵语阳秋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韵语阳秋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苕溪渔隐丛话
引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能改斋漫录
引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朱子语类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沧浪诗话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沧浪诗话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木天禁语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木天禁语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唐诗品汇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升庵诗话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四溟诗话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四溟诗话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四溟诗话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诗薮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诗薮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诗薮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诗薮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诗薮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唐诗镜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唐诗镜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读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诗镜总论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诗镜总论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诗镜总论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诗归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读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签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斋诗话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斋诗话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钝吟杂录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他人为之,则滓矣。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说诗晬语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诗法易简录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瓯北诗话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石洲诗话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其李诗之谓乎?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而又不然。盖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昭昧詹言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昭昧詹言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三唐诗品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62 【介绍】: 唐陇右临洮人。李晟子。少谦谨。领夏绥银宥节度使,政简而严。节度凤翔,近声色而政荒。徙宣武,坐事贬随州刺史。入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复拜河中、晋、绛等节度使。军政愈弛,几乱。卒赠司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代宗至宪宗间诗人。令狐楚编《御览诗》收其诗2首,《全唐诗》据以收入。其时名李愿者有3人:一为名将李晟之子李愿(?—825),陇右临洮(今青海乐都)人。因父功入仕。宪宗、穆宗间历任夏绥、武宁、凤翔、宣武、河中诸镇节度使。《全唐诗》小传谓即此人。但此为武人,史籍中未云能诗。二为韩愈友人,隐于孟州济源盘谷,自号盘谷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韩愈作《送李愿归盘谷序》,推重其德行。宪宗元和六年(811),卢汀作诗二章送之,韩愈有诗奉和。事迹见《韩昌黎集》。三为金部郎中李思谅之孙,李敬臣之子,出赵郡东祖房,事迹不详,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3人之中,当以隐士李愿之可能性为大。又《全唐诗外编》补李愿诗2首亦难以断其归属。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号陈七子。排行七。德宗贞元间至褒城,年约50余,多变化之术。因狂醉市中而入狱,不食而死。弃之郊外,旋还家,复至市中。柳仲郢、周墀、高骈等皆礼重之。僖宗中和五年(885)至长安,曾寄诗与宦官田令孜。后卒于家。其后复有人云在长安见之。事迹见《太平广记》卷五二引《仙传拾遗》。《全唐诗》存断句2。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罽宾国人。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德宗贞元中译《华严经》。宪宗元和中奉诏于醴泉寺译《本生心地观》。书成奏上,赐紫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罽宾国人。入本朝。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理。深思翻译。而国家多故。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其梵夹则高宗时狮子国所进者。写毕经进御览。有诏愿为序。寻颁视其文冠于首。大中间。法宝大师玄畅。请入藏。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般若。罽宾国人也。貌质魁梧执戒严整。在京师充义学沙门。宪宗敦崇佛门深思翻译。奈何有事于蜀部。刘辟阻命。王承宗未平朝廷多故。至元和五年庚寅。诏工部侍郎归登孟简刘伯刍萧俛等。就醴泉寺译出经八卷。号本生心地观。此之梵夹乃高宗朝师子国所进者。写毕进上。帝览有敕。朕愿为序。寻颂下其文。冠于经首。三藏赐帛。證义诸沙门锡赉有差。先于贞元中译华严经后分四十卷。此盖乌荼国王所进者。于时而赐紫衣。后大中中法宝大师玄畅奏请入藏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结侣东游,遇玄奘得度。玄宗开元中住京兆大安国寺。时有韦玎请废释道二教,玄宗将从之,利涉抗言力争,事遂罢。后徙南阳龙兴寺。有《立法幢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本西域天竺人,婆罗门种姓。早年结侣欲游中国,途遇玄奘,遂同来长安。通群经众论,为奘门贤哲,深得中宗及朝中显贵礼遇。玄宗开元中,曾在大安国寺宣讲《华严经》,尝与韦玎内殿辩论,赋诗相讥。晚年谪居汉东,寻移南阳龙兴寺。《续高僧传》卷一七有传。《全唐诗》存诗1首。另《敦煌掇琐》中存其诗偈4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西域人。婆罗门种姓也。蚤年结侣。捋游震旦。会玄奘三藏。方东反。遇诸金梭岭。而获师事焉。遂为奘门高弟。宏放冲达。中宗尤器重之。朝野士贵。莫不愿交。开元中。讲华严于安国寺。四众奔拥。无容膝地。檀施云委。而忮求者颇侧目。 时有大理评事总校韦打。上言。释道二教。蠹政久矣。臣乞与较所学。若果优长。则国家存之。何不可者。诏三教各选百人。集内殿辨论。定其胜负。于是玎先升高座。唱所问难。道士叶静能。沙门思明。皆屈挫。涉次升座。辞指注射。往复数百千转。而端绪条畅。彼常不足。而此常有馀。旁观为之骇汗。涉乃从容问玎曰。子先升座。岂非主耶。然则主人何姓。以儒则姓孔。以道则姓李。以佛则姓释。如是则子其姓孔矣。玎曰。姓韦。涉即于座长哦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韦。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待卫百僚。闻之悚然。上因忆韦后事。遽变色曰。玎是庶人族。辄敢轻蔑祖教。淩𨏦释门哉。玎惧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族属。上怒终不解。诏贬象州。赐涉号明教大师。助钱帛。造明教寺以彰其能。后以小罪。谪居汉东。徙南阳龙兴寺。慧忠国师以山野进见。涉识之曰。汝将来当以道德。为天子模范。勉之。非吾辈敢比也。且遗之衣物。其藻监类此。著立法幢论一卷行世。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为作传成十卷。则其美言懿行之富。可知。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利涉者。本西域人也。即大梵婆罗门之种姓。夙龄疆志机警溢伦。宗党之中推其达法。欲游震旦结侣东征。至金梭岭遇玄奘三藏。行次相逢礼求奘度。既而群经众论凿窍通幽。特尔远尘归乎正道。非奘难其移转矣奘门贤哲辐凑。涉季孟于光宝之间。其为人也犹帛高座之放旷。中宗最加钦重。朝廷卿相感义与游。开元中于安国寺讲华严经。四众赴堂。迟则无容膝之位矣。檀施繁炽利动人心。有颖阳人韦玎。垂拱中中第。调选河中府文学。迁大理评事秘校。见涉讲筵币帛堆积。就乞选粮所获未厌。表请释道二教定其胜负。言释道蠹政可除玄宗诏三教各选一百人。都集内殿。韦玎先陟高座。挫叶静能及空门思明。例皆辞屈。涉次登座解疑释结。临敌有馀。与韦往返百数千言。条绪交乱相次抗之。棼丝自理正直有归。涉重问韦曰。子先登席可非主耶。未审主人何姓。玎曰。姓韦。涉将韦字为韵揭调长吟。偈词曰。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涉之吟作百官悚然。帝果忆何韦之事。凛然变色曰。玎是庶人宗族敢尔轻懱朕玄元祖教。及凌𨏦释门。玎下殿俯伏待罪。叩头言。臣非庶人之属。涉贵其钳利口以解疏狂。奏曰。玎是关外之人。非玄贞之族类。敕贬象州百姓。赐涉钱绢助造明教寺。加号明教焉。二教重熙涉之力也。因著立法幢论一卷。公卿间有言曰。涉公是韦掾之膏盲也。涉曰。此举也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自此京城无不改观。言谈讲者以涉为最焉。晚节遭其谴谪汉东。寻属宽宥移徙南阳龙兴寺。时惠忠国师知重涉名。聊款关相谒曰。纳衣小僧向前某被门徒朝要连坐于此。适观师当有贵气。可作高道国德。勿同吾也。乃开箧提衣物令忠师曳娄。由此襄邓之人皆惊涉如此悬记。忠师道声又光阐焉。盖涉望重之故也。上元二年诏忠师入供养。肃宗时入宫起居。太上皇乃引忠见上皇曰。此人何如利涉。则知涉才业优长帝王器重。复多著述。大历中西明寺翻经沙门圆照撰涉传成一十卷。足知言行之多也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西域人。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开成中。进梵夹。会有甘露之祸。不暇翻译。悟达国师知玄。好声明学。师事月。因请出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出陀罗尼集四卷。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大中间。行大㬅拿罗灌顶法。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说以为陀罗尼者。法之根本。盖大毗卢遮那。寔诸佛所依。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务令速疾。无不可者。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宋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篇第一之三
释满月者。西域人也。爰来震旦务在翻传。瑜伽法门一皆贯练。既多神效众所推钦。开成中进梵夹。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时悟达国师知玄。好学声明。礼月为师。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悉昙八转深得幽趣。玄曰。异哉。吾体两方之言。愿参象胥之末可乎。因请翻诸禁咒。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详覈三复曲尽佛意。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新翻四卷未闻入藏。月等俱不测其终。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华言智慧轮。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已受灌顶为阿阇梨。善达方言深通密语。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为诸佛所依。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至于出生无边法门。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速疾之要无以超越。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未闻者闻。闻光音天之馀响。未解者解。解最上法之所诠。圣贤饮之为醇醪。凡劣啜之成糟粕。若夫有缘则遇。无道则违。秦狱既械其利防。此无缘也。汉庭肇迎其白马。斯有感焉。听彼异呼览其横字。情可求而呼相乱。字虽殊而意且同。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狄鞮主七戎。寄司九夷。译知八狄。今四方之官。唯译官显著者何也。疑汉已来多事北方。故译名烂熟矣。又如周秦輶轩使者。奏籍通别国方言。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方言知其近也。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复加之为翻也。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由是翻译二名行焉。初则梵客华僧。听言揣意方圆共凿。金石难和。碗配世间。摆名三昧。咫尺千里。觌面难通。次则彼晓汉谈。我知梵说。十得八九。时有差违。至若怒目看世尊。彼岸度无极矣。后则猛显亲往。奘空两通。器请师子之膏。鹅得水中之乳。内竖对文王之问。扬雄得绝代之文。印印皆同。声声不别。斯谓之大备矣。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彦琮也籍其八备。明则也撰翻经仪式。玄奘也立五种不翻。此皆类左氏之诸凡。同史家之变例。今立新意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胡语梵言为一例。重译直译为一例。粗言细语为一例。华言雅俗为一例。直语密语为一例也。初则四句。一译字不译音。即陀罗尼是。二译音不译字。如佛胸前卐字是。三音字俱译。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四音字俱不译。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第二胡语梵言者。一在五天竺纯梵语。二雪山之北是胡。山之南名婆罗门。国与胡绝书语不同。从羯霜那国。字源本二十馀言。转而相生。其流漫广。其书竖读。同震旦欤。至吐货罗言音渐异。字本二十五言其书横读。度葱岭南迦毕试国。言字同吐货罗。已上杂类为胡也。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本四十七言。演而遂广。号青藏焉。有十二章教授童蒙。大成五明论。大抵与胡不同。五印度境弥亘既遥。安无少异乎。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皆指西天以为胡国。且失梵天之苗裔。遂言胡地之经书。彦琮法师独明斯致。唯徵造录痛责。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得之在我。用胡名而迷梵种。失则诛谁。唐有宣公亦同鼓唱。自此若闻弹舌。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雷同认为梵语。琮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既云西土有梵有胡。何不南北区分。是非料简致有三失。一改胡为梵。不析胡开胡还成梵。失也。二不善胡梵二音。致令胡得为梵。失也。三不知有重译失也。当初尽呼为胡。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如据宗本而谈。以梵为主。若从枝末而说。称胡可存。何耶。自五天至岭北。累累而译也。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三亦胡亦梵。如天竺经律传到龟兹。龟兹不解天竺语。呼天竺为印特伽国者。因而译之。若易解者犹存梵语。如此胡梵俱有者是。四二非句。纯华言是也。第三重译直译者。一直译。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二重译。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译为胡语。如梵云邬波陀耶。疏勒云鹘社。于阗云和尚。又天王梵云拘均罗。胡云毗沙门是。三亦直亦重。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路由胡国。或带胡言。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四二非句。即赍经三藏。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第四粗言细语者。声明中一苏漫多。谓汎尔平语言辞也。二彦底多。谓典正言辞也。佛说法多依苏漫多。意住于义不依于文。又被一切故。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亦名全声者。则言音分明典正。此细语也。半声者。则言音不分明而讹僻。此粗语也。一是粗非细。如五印度时俗之言是。二唯细非粗。如法护宝云奘师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三亦粗亦细。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四二非句。阙第五华言雅俗者。亦云音有楚夏同也。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俗乃术巷之说。略同西域。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一是雅非俗。如经中用书籍言是。二是俗非雅。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三亦雅亦俗。非学士润文信僧执笔。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四二非句。阙第六直语密语者。二种作句。涉俗为直。涉真为密。如婆留师是。一是直非密。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二是密非直。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既通达三无性理。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三两亦句。即同善恶真俗。皆不可亲近故。四二非句。谓除前相故。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更有胡梵文字。四句易解。凡诸类例括彼经诠。解者不见其全牛。行人但随其老马矣。或曰。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通曰。言不关典非子史之言。用其翻对。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故道安云。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斯为不易矣。或曰。汉魏之际盛行斯意。致使陈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盖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便认云与老子经互相出入也。设有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两相允会。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盍穷其始末乎。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如童寿译法华。可谓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语趣矣。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僧肇徵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焉。苟参鄙俚之辞。曷异屠沽之谱。然则糅书勿如无书。与其典也宁俗。傥深溺俗厥过不轻。折中适时自存法语。斯谓得译经之旨矣。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又传译之兴。奉行之意。不明本起何示将来。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一显教者。诸乘经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瑜伽灌顶五部护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次一法轮者。即显教也。以摩腾为始祖焉。次二教令轮者。即密教也。以金刚智为始祖焉。次三心轮者(义加此轮)即禅法也。以菩提达磨为始祖焉。是故传法轮者。以法音传法音。传教令轮者。以秘密传秘密。传心轮者。以心传心。此之三教三轮。三祖自西而东。化凡而圣。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万二千年。真教之克昌厥后。或曰。译场经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次则笔受者。必言通华梵学综有空。相问委知然后下笔。西晋伪秦已来。立此员者。即沙门道含玄赜姚嵩聂承远父子。至于帝王。即姚兴梁武天后中宗。或躬执干。又谓为缀文也。次则度语者。正云译语也。传度转令生解。亦名传语。如翻显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次则證梵本者。求其量果密能證知。能诠不差所显无谬矣。如居士伊舍罗證译毗柰耶梵本是也。至有立證梵义一员。乃明西义得失。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复立證禅义一员。沙门大通充之。次则润文一位。员数不恒。令通内外学者充之。良以笔受在其油素。文言岂无俚俗。傥不失于佛意。何妨刊而正之。故义净译场。则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次则證义。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如译婆沙论。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唐复礼累场充任焉。次则梵呗。法筵肇启梵呗前兴。用作先容令生物善。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次则校勘。雠对已译之文。隋前彦琮覆疏文义。盖重慎之至也。次则监护大使。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唐则房梁公为奘师监护。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或用僧员。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其处则秦逍遥园。梁寿光殿瞻云馆。魏汝南王宅。又隋炀帝置翻经馆。其中僧有学士之名。唐于广福等寺。或宫园不定。又置正字。字学玄应曾当是职。后或置或否。朝延罢译事。自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此道寂然。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有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请西域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州府官表进。上览大悦。各赐紫衣。因敕造译经院于太平兴国寺之西偏。续敕搜购天下梵夹。有梵僧法护施护。同参其务。左街僧录智照大师慧温證义。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慎选两街义解沙门志显缀文。令遵法定清沼笔受。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伦次缀文。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进校量寿命经善恶报应经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经。有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笔受證义诸沙门各赐紫衣并帛有差。御制新译经序冠于经首。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赤玉箱而启秘。青莲朵以开芳。圣感如然。前代就堪比也。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隋之已前经题简少。义净已降经目偏长。古则随取强名。后则繁尽我意。又旧翻秘咒。少注合呼。唐译明言多祥音反。受持有验。斯胜古踪。净师犬译诸经偏精律部。自高文彩最有可观。金刚智也秘藏祖师。阿目祛也多经译匠。师资相接感应互彰。无畏言辞且多朴实。觉救加佛顶之句。人无间然。日照出显识之文。刃有馀地。思惟罥索。学喜华严。密语断章大人境界。流志宝积。菩提曼茶。华胥之理致融明。灌顶之风标秘邃。迪公勤其笔受。般若终乎译场。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言其犹人也。人皆人也。奈何姿制形仪。各从所肖。肖其父焉。若如此大则同。而小有异耳。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本立则道生。其道所生唯生释子。是以此篇冠首。故曰。先王将禜海。必先有事于河者。示不忘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