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694,分1780页显示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6  67  68  69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玄觉(明道 真觉大师、无相大师、无相 别称 一宿觉和尚 一宿觉 )
释正寿(试塔和尚 )
僧玄朗(慧明 左溪 五祖矣 )
李邕(泰和、太和 世称 李北海 先例 )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三包 行第 二 )
释神英(法华耳 )
张果(通玄先生 通元先生 )
张九龄(子寿 曲江 尊号 唐曲江公 始兴公、始兴县伯、曲江男 博物 别称 贤相 文献 )
魏氏
窦琰(窦公渠 )
僧惠忠( 惠忠、慧忠 无生和尚 )
僧一行( 大慧禅师、大慧 天师 吉王 遂则 )
僧义忠( 空门奇童 )
释慧沼(淄州沼 )
鱼思贤(鱼君陂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14 【介绍】: 唐僧。永嘉人,字明道。俗姓戴。住温州龙兴寺。尝谒六祖慧能,问答相契,便欲辞去,慧能留住一宿,谓之一宿觉。卒谥真觉大师。有《永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5或675—713 字明道,俗姓戴,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出家,初学天台止观之说。后至韶州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龙兴寺。卒谥无相大师。《宋高僧传》卷八、《祖堂集》卷三、《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玄觉遗作10篇,由庆州刺史魏靖辑为《永嘉集》1卷,有《大正藏》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等。其中收《永嘉證道歌》,文字通俗,多用杂言,阐说禅宗学说,在唐宋两代流传甚广。《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三
玄觉俗姓戴氏。永嘉人。先天元年卒。赐谥无相大师。著有永嘉集十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明道。姓戴氏。永嘉人也。其兄宣。有名教庠中并与其二侄出家。居龙兴寺。素业定。乃于所居之寺侧。立禅室以进脩。既而因左溪朗禅师激励。与东阳策禅师同谒曹溪六祖。初到𢹂瓶锡。绕祖三匝。祖云。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行方来。生大我慢。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觉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曰。如是如是。觉乃具威仪参礼。须臾即辞。祖曰。返太速乎。觉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祖曰。谁知非动。觉曰。仁者自生分别。祖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觉曰。无生岂有意耶。祖曰。无意谁当分别。觉曰。分别亦无意。祖叹曰。善哉善哉。少留一病。时谓一宿觉。自是学者辐辏。化被天下。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终。端坐如入定。寿四十九。以其年之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之阳。弟子慧操慧持等慈玄寂等。嗣其化。括州刺史李邕撰文勒石。以纪行业。庆州刺史魏靖为集平生著述。以行世。后谥无相。塔号净光。
宋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人也。总角出家龆年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亦服三衣。德水沐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二人并预缁伍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睹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莱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或曰。觉振锡绕庵答对。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遍清也。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舆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馀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馀飞于寺西。侍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證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其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敕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夙游禅社。见南塔慥公有开解。随慥住汉东山光寺。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尤敬事慥。预为慥造塔。高七十尺。及慥疾笃。王使问孰可以继者。慥答以寿可。于是召寿至。寿即白慥。请试塔。乃入塔跏趺坐而逝。世因号寿为试塔和尚。王闻而叹赏。寻别造塔以遗慥。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正寿者。不知何许人也。风仪峻整节概高强。肩锡曳囊宗师皆谒。然以因缘相扣附丽有归。于南塔慥禅师门。决开疑网。密修资益。后寿杜默于随部山寺。人皆不识。时谯王重福者。中宗次子也。神龙初韦庶人谮云。与张易之兄弟构成重润之罪。迁均州刺史。密加防守不听视事。韦后临朝添兵士捍卫。及韦氏被诛睿宗即位。转集州刺史未行。然忽忽不乐。而归心于慥禅师。为其造生藏塔。举高七十尺。极为宏壮。于时慥师疾已危笃。谯王使问师后孰继高躅。慥曰。贫道有正寿在。王问。诸僧谁为正寿。或曰。和尚有弟子在山光迹韬晦。王遣使召到。寿白慥师曰。喜王为檀越。其塔已成。某欲为先试得否慥曰。善为否试。是时寿摄衣合掌入塔敛容瞑目。结加趺坐便即灭度。全身不散。时号为试塔和尚。谯王闻已叹嗟终日。曰弟子犹尔。乃别议改图。为慥禅师营构焉。 系曰。先人有夺人之心。寿公先其慥矣。夫直往者必能径来也。业累弗羁樊笼弗罩。脱羁开罩生死自由。既然自由已跻果位矣。俗谛观之寿公出蓝之青也矣。而能乘心矫迹出其师之前。一日千里。其是之谓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54 【介绍】: 唐僧。乌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岁出家。后至光州从岸律师受具足戒。博览经论,尤精《涅槃经》。曾从天台宗慧威学《法华》等经,又依恭禅师重修观法。隐居左溪岩,世称“左溪尊者”。有《法华经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东阳乌伤人。大士六世孙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岁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宝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乌伤。朗则梁大士翕之六世孙也。母葛氏梦。乘羊车行虚空中。寤有妊。逮产笑而不啼。甫九岁即出家。依师诵竺典。日能覆习七纸。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诏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师受具于光州。学贯毗尼。后于经论。无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闻天台宗旨之妙。乃诣东阳天宫寺。禀慧威师止观法门。遁迹左溪岩中。世因以为号。发愿期生兜率。尝于寺之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偶焚香敛念。辄感五色神光。观者群拥。时有盲狗。每至则长嗥宛转于地。朗怜之为忏悔。仅旬浃狗双目竟明。 优游丘。壑。诲饬徒众。日不怠。疏衣粝食。四十馀年。无小变。且使弟子禀灵营构屋庐。缮治像设。复砖累二塔。而所居之规抚益。备。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终。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灵舆塔之岩中。其平生所著。法华经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宾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玄朗。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阳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曹魏世避地于江左。则梁大士翕之六代孙。遂为乌伤人也。母葛氏初妊梦乘羊车飞空蹑虚。而觉身重。自兹已后荤血恶闻。殆乎产蓐亦如初寐。觉后心轻体安。婴儿不啼唍尔而笑。九岁出家。师授其经日过七纸。如意元年闰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弱冠远寻光州岸律师受满足戒。旋学律范。又博览经论搜求异同。尤切涅槃。常恨古人虽有章疏。判断未为平允。往在会稽妙喜寺。与印宗禅师商确秘要。虽互相述许大旨未周。闻天台一宗可以清众滞。可以趣一理。因诣东阳天宫寺慧威法师。威禀承括州智威。时传威是徐陵后身灌顶师之高足也。朗亲附之不患贫苦。达法华净名大论止观禅门等。凡一宗之教迹研覈至精。后依恭禅师重修观法。博达儒书兼闲道宗。无不该览。虽通诸见独以止观以为入道之程。作安心之域。虽众圣继想而以观音悲智为事行良津。游心十乘谛冥三观。四悉利物六即体遍。虽致心物表身厌人寰情捐旧庐志栖林壑。唯十八种十二头陀。隐左溪岩。因以为号。独坐一室。三十馀秋。麻纻为衣粝蔬充食。有愿生兜率宫必资福事。乃构殿壁。缋观音宾头卢像。乃焚香敛念。便感五色神光。道俗俱瞻叹未曾有。此后或猿玃来而捧钵。或飞鸟息以听经。时有盲狗来至山门。长嗥宛转于地。朗悯之焚香精诚为狗忏悔。不踰旬日双目豁明。至开元十六年。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暂居城下。朗辞疾仍归本居。厥后诲人匪倦讲不待众。一郁多罗四十馀年。一尼师坛终身不易。食无重味居必偏厦。非因寻经典不然一烛。非因觐圣容不行一步。其细行修心盖徇律法之制。遂得远域沙门邻境耆耋拥室填门。若冬阳夏阴弗召而自至也。其寺宇凋弊。乃指授僧灵禀建其殿宇。形像累二砖塔。缋事不用牛胶。悉调香汁。天台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一日顾谓门人曰。吾众事云毕年旦暮焉。以天宝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终。春秋八十有二。僧夏六十一。置塔于岩所。生常撰法华经科文二卷。付法弟子衢州龙丘寺道宾。净安寺慧从。越州法华寺法源神邕。常州福业寺守真。苏州报恩寺道遵。明州大宝寺道原。婺州开元寺清辩。龆年慕道志意求师。不踰三年思过半矣。行其道者号左溪焉。第其传法号五祖矣。禹山沙门神迥著乎真赞矣。 系曰。观其唐世已上求戒者。得自选名德为师。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立司存主之。不由己也。朗之求戒不其是乎。如是师资相练恩义所生。脱临事请为则喻同野马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唐扬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选》,邕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细行。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中宗时,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县丞。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尉。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代宗时,追赠秘书监。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守赠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邕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邕少知名,博闻强志。长安初,召拜左拾遗。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尉。后历括、淄、滑、卫诸州刺史。邕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称“李北海”。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邕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辑有《李北海集》。《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荐邕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卢藏用尝谓:“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后卒如言。
石林诗话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杜工部草堂诗话
金石录》曰:唐《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恨不见其诗。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
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殷墦《丹职集》
(融诗)清幽语奇,颇多剪刻。
新唐书·刘晏传
(包)佶……父融,集贤院学土,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
唐诗纪事
润州延陵有包融、储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缑氏主簿蔡隐丘、监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处士张彦雄、张朝、校书郎张晕、吏部常选周瑀、长洲尉谈截,句容有殷遥、硖石主簿樊光、横阳主搏沈如筠,江宁有右拾遗孙处玄、徐延寿,丹徒有江都主簿马侹、武进尉申堂构,十八人皆有诗名,殷墦次为《丹阳集》。
唐才子传
(包)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苟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三包”。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沧州人。丱岁从师究习经论。又参神会禅师于荷泽。禅师谓之曰。汝于五台有缘。宜往。开元四年。六月中旬。乃获戾止。一日食毕。偶游西林。忽入一院。榜曰。法华。其外三门十三间。壁画五台山十寺境。其内三门。则塑护国仁王像。有楼峻耸。奉文殊普贤像于上。其馀行宫道场仪仗蔽映。正中则多宝塔也。其庄严之盛。具如经说。英时神情恍𢠳。境物变眩。宜非耳目所能了。及出则众僧诡相异状。交揖迭晤。遂东行可三十步。闻闭户声。回视无所见。英因泣曰。此大圣启悟我也。我其敢怠。乃发愿一依化院规横营建。以隆佛法。先筑庵化塔处。召匠致材。旋有成绪。使吴道子图所见于墙堵间。仍扁法华。匡徒说法。气象冠诸方。久之告灭。寿七十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神英。罔知姓氏。沧州人也。宿缘悟道丱岁从师。讽诵精勤日夜匪懈。年当应法受具。后乃枝锡萍游寻访知识。早通玄话兼擅论经。相次参神会禅师。谓英曰。汝于五台山有缘速。宜往彼瞻礼文殊兼访遗迹。既承指授。以开元四年六月中旬到山瞻礼。于僧厨止泊。一日食毕游于西林。忽见一院题曰法华。英遂入中见多宝塔一座。玮晔繁华如法华经说同也。其四门玉石功德细妙光彩。神工罕测。后面有护国仁王楼。上有玉石文殊普贤之像。前有三门一十三间。内门两畔有行宫道场。是文殊普贤仪仗。三门外状台山十寺。杳然物外观瞻浩荡神情恍𢠵。英试出院又见众僧。且非恒所见者。而多诡异。疑豫未决。遂出门东行可三十步。忽闻闭户铿然。回目视之了无一物。英乃悲泣曰。此大圣警悟我邪。于此地必有缘矣。遂于髣髴多宝塔处。结庵而止。乃发愿曰。我依化院建置一所住持。日居月诸信施如林归依者众。遂召工匠有高价者。誓不酬之。乃于易州千里取乎玉石用造功德。细妙光莹功侔所见。其壁乃王府友吴道子之迹。六法绝妙为世所尚。此院前后工毕。因号法华耳。英说法住持。其齐整若剪裁焉后无疾召门人嘱付而终。春秋七十五。今坟塔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则天时隐居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间。尝自言生于尧丙子岁。武后使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中,玄宗好神仙方术之事,因遣使迎至京。欲以玉贞公主降之,大笑不奉诏。寻还山。号通玄先生。有《阴符经太无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武后时,隐于中条山,往来汾晋间。时人谓其有延年秘术,年已数百岁。武后召之,乃佯死不赴。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被召入京,貌约六七十。玄宗礼敬之,问神仙长年之术。又欲令尚公主,为其所拒。不久即请归山,赐号通玄先生。归恒山蒲吾县后,不久即卒。一说卒于天宝初。后世将其列为八仙之一,称为张果老。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宋书志及《道藏》中存其著作甚多,其中可能有唐至北宋时人依托之作。《全唐诗》存诗1首。《道藏》洞玄部众术类收《玄珠歌》1卷,存诗30首,另《悬解录》等书尚存诗20余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果。不知何许人。武后时隐中条山。往来汾晋间。自云年数百岁。武后遣使召之。佯死不赴。开元二十一年。恒州刺史常济以同遣使赍玺书邀迎之至东都。元宗好神仙。欲以玉真公主降之。果不奉诏。恳辞归山。乃赐号通元先生。银青光禄大夫。为造栖霞观于隐所。入恒山。不知所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绍】: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擢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吕科登第,授左拾遗,迁左补阙。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称贤相。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谗,罢相,出为荆州长史。卒谥文献。有文名,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称。有《曲江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8—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元年(697),登进士第,授校书郎。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后历官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集贤院学士、中书侍郎等职。开元二十一年(733)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为著名贤相。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挤,罢相。次年贬为荆州长史,在州以文史自娱,不戚戚于怀。二十八年病卒。年63岁(两《唐书》本传均作68岁,误)。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及近年于韶关发现之《张九龄墓志铭》。九龄工诗能文,文长于碑志,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与陈子昂诗齐名。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唐初五言古,犹沿六朝绮靡之习,唯陈子昂、张九龄直接汉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复古之功大矣。”至其古近体写景抒情诸作,清淡和雅,兴象玲珑,前人以为实开王、孟、储、韦一派。《诗薮》内编卷二云:“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今存《曲江张先生文集》20卷。《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粤诗·卷七
张九龄(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七〇七)进士,始授校书郎。又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迁左拾遗,调左补阙、司勋员外郎。以才鉴为宰相张说所亲重,进中书舍人。玄宗开元十四年(七二六),张说罢官,改九龄太常少卿,出为冀州刺史,以养母,请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岭南按察兼选补使。以拟奏章称旨,诏擢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迁工部侍郎,知制诰。二十一年冬,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固辞,不许。次年,迁中书令,知院事。为李林甫所忌,又以谏阻进用张守圭、牛仙客而遭潜构,罢为尚书右丞相,寻再贬荆州长史。开元二十八年,请拜扫南归,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见徐浩撰碑铭。《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有传。
唐诗汇评
张九龄(673-740),—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长安二年(702)擢进士第,又连登材堪经邦及道侔伊吕科,授左拾遗。玄宗开元十一年,累迁至中书舍人。寻出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充岭南道按察使。召拜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兴县伯。因李林甫排挤,于开元二十五年眨荆州长史。卒,谥文献。九龄为开元贤相之一,其诗词采富艳,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进士。始调校书郎。以道侔伊吕科策高第。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中书令。累封始兴县伯。左迁荆州大都督长史。卒年六十八。赠荆州大都督。谥曰文献。建中元年加赠司徒。

作品评论

《唐诗品》
曲江藻思翩翩,体裁疏秀,深综占意,通于远调,上追汉魏而下开盛唐,虽风神稍劣而词旨冲融,其源盖出子古之平调曲也。自馀诸子、驰志高雅,则峭径挺出,游泳时波,则蘼芜莫剪,安能少望其风哉?近体诸作,绮密闲澹,复持格力,可谓备其众美。虽与初唐作者骈肩而出,更后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况节义相先,称古之遗直者耶!
唐音癸签
张曲江五言以兴寄为主,而结体简贵,选言清冷,如玉磬含风,晶盘盛露,故当于尘外置赏。
《唐诗观澜集》
曲江长律,鸣鸾佩琼,万象咳吐,与明皇诗赓歌倡答,如律吕之相应,可谓一德一心。
《唐诗别裁》
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洛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
《四库全书总目》
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新唐书·文艺传》载徐坚之言,谓代文如轻缣素练,实济时用,而窘边幅。今观其《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坚局于当时风气,以富艳求之、不足以为定论。
石洲诗话
曲江公委婉深秀,远出燕、许诸公之上、阮、陈而后,实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论。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曲江襟情高迈,有遗世独立之意,《感遇》诸诗,与子昂称岱、华矣。
昭昧詹言
张曲江以风雅之道,兴寄为上,故一篇一咏,莫非兴寄,此意是矣。然僻者为之,则又入于空泛,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夫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兼之,奈何独主风与兴二端乎?大约天下义理及古今载籍文字,惟变所适,无所不备,但用各有当耳。不能观其会通而偏提一端,即为病痛,知味者鲜,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华山人诗说
赤堇氏云:读张曲江诗,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诗如蜘蛛之放游丝,一气倾吐,随风卷舒,自然成态。初视之,若绝不经营;再三读之,仍若绝不经营。天工言化,其庶几乎?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鲍明远、江文通,次叙连章,见铺排之迹。《感遇》诸篇,犹为高调,情词芬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遗,每以非条伤干。至如汉上游女,遥襭古馨,清江白云,蔚发明秀,哀梨爽口,不必与橄榄同功,若斯之类,亦其独至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定州鼓城人。魏克己女,宋庭瑜妻。善属文。玄宗先天时,随夫左迁涪州别驾任。作《南征赋》以叙志,词甚典美。张说见之,叹为曹大家《东征》之流。开元中,夫自庆州都督转广州中道病卒,魏氏旬日亦殒,时人伤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巨鹿(今属河北)人。中书舍人魏求己之妹。玄宗开元间在世。工诗。生平事迹见《盛唐诗纪》卷--〇、《元和姓纂》卷八。《全唐诗》存诗1首。
窦琰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武周长安中为北海令,有治绩。曾于故营丘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水曲折三十里以溉田,号窦公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3—769 【介绍】: 或作慧忠。唐僧。润州上元人,俗姓王。幼不食荤腥,年二十三出家,配居升州庄严寺。后礼谒牛头山威禅师,遂住此山四十年,终日兀坐,寒暑一衲。有《见性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润州上元王氏子。神龙初生。二十有三年矣。遂以童子。试经获度。仍配居庄严寺。志节。为时辈所推重。寻游方。见威禅师于牛头山有契悟。威因悉以山门委之。使踵住持事。由是益精励。行头陀山泽中。一衲一铛。晏坐绳床。终日夕。开元二十七年。县令长孙遂。造山验视。至山半。虎当道跑哮。莫能前。忠闻之遽迎遂。且使虎去。天宝初。州牧里豪请自山归庄严。起仆易挠。寺为一新。又将徙建法堂于殿之东隅。感二神人。为定基址。适其地有古树。而鹊巢其上。忠不忍伐。后鹊竟他巢。若有知者。异哉。大历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晚命侍者。治浴剃发。如无恙时。夜则云气绚烂若闻空中有乐音者。翌旦坐逝。春秋八十七。当忠之在山也。有悬铛树挂衣藤。未寂之前一年。藤树皆萎。其年九月。忠说法高座。水忽迸流四绕。风雨震荡。白虹贯东南。郡守韦损备仪仗送还山。五年阇维收舍利不胜计。其馀行迹语句。载传灯录。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释惠忠。俗姓王。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志节高简为时辈所推。闻牛头山威禅师。袭达磨踪得佛法印。遂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顿悟上乘。威既得人如老氏之逢尹喜。乃命入室付法传灯。并委山门之事。遂出廛聚。忠即继踵兹峰夙夜精励。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复绳。床晏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非一。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年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竞衔柴迁寓他树合郭道俗观者如堵。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上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和州延祚寺僧徒。其夕咸见白虹直东西贯于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岳牧韦公损闻而哀怆。遣使赠赙。并令上元令刘君备威仪送归山。于时炎蒸。至七月七天降雨绝凉。八日神柩出纤尘不飞。又有群鹤徘徊舆上。送至山门。瘗后数日坟内放光照于山林。五年春依外国法茶毗。获舍利不可胜计。圆细如珠光彩莹彻。远近道俗有恨无所剋获。咸于焚身处煨烬中至求。凡百千人。皆得舍利。故知法身圆应感物无穷。圣力潜通光腾千古。门人起木塔。春秋八十七矣。身逾七尺。霜眉径寸仪容殊伟燕𪁟龙腮神气孤。拔。色如金聚。含光玉润若梵僧。所居帐帏弗张蚊蚋不犯。曾居兰若幽栖松竹深邃。尝有虎鹿并各产子驯绕入室曾无惧色。开元二十七年上元令。长孙遂初脱略异闻。躬造山询验。及到山半猛虎当路瓟吼。遂乃惊怖莫知所为。忠闻出林晓喻。虎因寝声伏于林中。遂恐慑合掌礼谢而回。忠又向吴郡具戒院中。有凌霄藤盛夏萎悴。人拟伐之。威大师曰。勿剪惠忠还日其藤更生。人不之信。及秋忠还其藤重茂矣。又昔有供僧谷仓在庄。夜有张盗来窃之。虎乃吼唤逐之。盗弃负器而逃。其类夥多良难骤述。忠著见性序及行路难。精旨妙密盛行干世。又邺中释圆寂。氏族生地俱不可寻。初从嵩山见老安禅师。道契相符莫测涯岸。以高宗咸亨二年生计终岁。已一百有奇年矣。襄州节度使严绶倾心供养。亦号无生和尚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惠忠。俗姓王氏。润州上元人也。初在母孕忽遇异僧。谓曰。所生贵子当为天人矣。诞育已来不食荤腥有异常童。禀性敦厚。年二十三以经业见度。即神龙元年也。遂配庄严寺。闻牛头山威禅师造山礼谒。威见忠乃曰。山主来矣。因为说法。遂夙夜精勤。常头陀山泽饮泉藉草一食延时。每用一铛众味同煮。用毕悬于树杪。方坐绳床宴坐终日如杌。衣不易时寒暑一纳。积四十年。遂彰灵应。州牧明贤频诣山礼谒。再请至郡施化道俗。天宝初始出止庄严。忠以为梁朝旧寺庄严最盛。今已岁古凋残兴怀修葺。遂于殿东拟创法堂。先有古木鹊巢其顶。工人将欲伐之。忠曰且止。待鹊移去始当伐之。因至树祝曰。此地造堂当速移去。言毕其鹊衔柴迁寓他树。道俗观者莫不叹异。又立基未定。忽有二神人为止其处。因乃定焉。虽汲引无废神旷不挠。四方之侣相依日至。以大历三年山门石室前有忠挂衣藤。是岁盛夏忽然枯悴。灵芝仙菌且不复生。至九月忠演法高座。无故水出绕座而转。至四年六月十五日集众布萨。至晚乃命侍者剃发浴躯。是夜瑞云覆刹天乐闻空。十六朝怡然坐化。时风雨震荡树木摧折。山中鸟兽哀鸣林壑。岩间哭声数日方止。春秋八十有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俗姓张,名遂。张公瑾孙。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助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时《麟德历》推步渐疏,遂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卒赐大慧禅师。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本名遂。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幼依普寂禅师出家。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造大衍历。元宗召入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钜鹿人。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髫龀岐嶷。读书不再览。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因礼寂为师。以出家焉。寂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方隐居别峰。朝廷屡聘不起。寂请为文。以开导邑社。于是鸿袖出其文。置几上。谓寂曰。事僻语古。必求俊朗者宣之。不然可呼至。吾当先以指授之也。寂趣使呼行至。行伸纸视之。微笑而已。无所问。复置文几上去。鸿私怪其轻脱。及钟梵俱作。千众骈集庭宇。行攘袂而进。抗音倾泻。无少遗误。鸿𥈭眙叹息。因语寂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莫不淹贯。尤善阴阳谶纬之书。千里寻访。必得乃已。闻天台山国清寺。有妙于数学者。行造之。然其所居傍小溪。水急甚。岸立未即渡。且遥闻其人布算声。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远来。而未之见者。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水乃不流。行承言而见。稽首足下。尽得其术焉。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谓尹愔曰。汉洛下闳造历。以为更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出。定之今一行和尚。造大衍历。既正其谬。又当其运。则洛下闳之言斯信。而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玄宗诏问其能。对曰能记忆。帝命中官。取宫籍试之。行阅毕。唱数幅习熟如素。帝不觉降榻拜曰。师圣人也。嗟异良久。自是动静皆从。扣灾福。号之天师。寻诏住唐兴寺。有王媪者。行未出家时邻里也。一日诣行涕泣。求救其子杀人罪。行命多与之金使去曰。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媪因悉数其微时事。大诟不已。行嘿念有所报效。且起布算。即戒净人。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曰遇生物。则捕以投囊中急归。净人如其戒。日且午。果见老䝏引七豚至。逐之。䝏走而豚得。行即以闭巨壅中。祝数番。明日诏问。司天监奏。夜失北斗星何耶。行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以其能戒惧而免此。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今失帝车。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夫匹夫匹妇。有所愤激。犹陨霜天旱。而祝盛德所感召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自微僧观之。莫若大赦。以幸天下。帝以为然。及降赦之夕。占奏一星见。七夜而复其初。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偕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加宠遇。每诏入集贤院。备顾问。开元中尝大旱。诏祈雨。曰宜得。一器。上有龙状者。诏中官遍阅内库。皆弗类。异日得古鉴。行指其鼻喜曰。此真龙也。遂以入坛场。顷之雨。帝从容于大明宫。密以社稷吉凶。祚运脩短。问之。行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帝诘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社稷毕德终吉。且遗帝以金合子一。其小如弹丸。坚不可发。撼之有声。云事急则开。后幸蜀。仓皇漫莫记省。至成都发之。则当归药也。复见万里桥。帝曰。一行其神已乎。遽焚香告谢。唐逮昭宗而梁代之。则昭宗初封吉王。其太子为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扈驾幸新丰遂辞帝归嵩山谒寂寂。方接款河南尹裴宽。忽谢宽曰。小间愿有复也。宽因屏以窥之。见寂坐堂上。受行礼足起。寂附耳语再三。行竟降阶入南室。手闭其户。寂召侍者声钟曰。一行灭度矣。左右趋视。则已瞑目。无复气息。先是九月间。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以小间而止。帝于是夕梦瞰禅居。绳床纸槅历历。晓使人问疾。且验之。如所梦。乃召京城名德。为设道场祈福。其神交于帝。岂非夙有缘契耶。著所翻经疏七卷。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又规铁为黄赤二道。造游仪。以正历。葬全身于铜人原。谥大慧。御制塔铭树冢上。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一行。俗姓张。钜鹿人也。本名遂则。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丱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归心者众。乃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朝廷累降蒲轮。终辞不起。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机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俊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然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蔌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又造游仪黄赤二道。以铁成规。于院制作。次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抱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胡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玄宗在大明宫。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行对以他语。帝询之不已。遂曰。陛下当有万里之行。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帝大悦。复遗帝一金合子。形若弹丸。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云有急则开。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及到成都忽忆启之。则药分中当归也。帝曰。伊药产于此。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复见万里桥。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命中官焚香祝之。乃告谢也。及昭宗初封吉王。至太子德王。唐为梁灭。终行之言。社稷毕得终吉也。开元十五年九月于华严寺疾笃。将舆病入辞。小间而止。玄宗此夜梦瞰禅居。见绳床纸隔开扇。晓而验问。一如所睹。乃诏京城名德。致大道场为行祈福。危疾微愈。其宠爱如是。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口无一言。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正念怡然示灭。一云辞告玄宗。后自驾前。东来嵩山谒礼本师。即寂也。时河南尹裴宽正谒寂。寂云。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且请踟蹰休息也。宽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寂何为。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斯须叩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言天子师也)。行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附耳密语。其貌愈恭。寂但颔应曰。无不可者。语讫又礼。礼语者三。寂唯言是是无不可者。行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寂乃徐召侍者曰。速声钟。一行已灭度。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手掩伺息已绝。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乃停神于罔极寺。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爪甲不变髭发更长。形色怡悦时众惊异。帝览奏悲怆曰。禅师舍朕。深用哀慕。丧事官供。诏葬于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天下释子荣之。
神僧传·卷第七
释一行。俗姓张氏。钜鹿人也。本名遂。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读书不再已暗诵矣。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师尝设食于寺。大会群僧及沙门。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且聚于数人。时有卢鸿者。道高学富隐于嵩山。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至日鸿持其文至寺。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钟梵既作。鸿谓普寂曰。某为文数千言。况其字僻而言怪。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鸿当亲为传授。寂乃令召一行。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复致于几上。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俄而群僧会于堂。一行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忘。鸿惊愕久之。谓寂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一行因穷大衍。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蓛蓛。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术。而门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玄宗闻之召令入内。谓曰。卿何能。对曰。善记览。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周览既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数幅之后。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呼为圣人。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刑和璞尝谓尹愔曰。一行其圣人乎。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后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而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信矣。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借扬雄太玄经。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旨深远。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嗟伏。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初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尝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畴也。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乃命空其室内。徙一大瓮。于中。密选常住奴二人。授以布囊。谓曰。某方某角有废园。汝中潜伺从午至昏。当有物入来。其数七者可尽掩之。失一则杖汝。如言而往。至酉后果有群豕至。悉获而归。一行大喜。令寘瓮中覆以木盖。封以六一泥。朱题梵字数十。其徒莫测。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玄宗迎问曰。太史奏。昨夜北斗不见。是何祥也。师有以禳之乎。一行曰。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则陨霜赤旱。盛德所感乃能退舍。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慈心降一切魔。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从之。又其夕太史奏。北斗一星见。凡七日而复。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行曰。銮舆有万里之行。社稷终吉。帝惊问其故不答。退以小金合进之曰。至万里即开。帝一日发合视之。盖当归少许。及禄山乱驾幸成都。至万里桥忽悟。未几果归。昭宗初封吉王。唐至昭宗而灭。故终吉。至开元末裴宽为河南尹。宽深信佛法师事普寂禅师。日夕造焉。或一日宽诣寂。寂云。方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息。宽乃屏宾从止于空室。见寂洁涤正堂焚香端坐。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天师一行和尚至矣。一行入诣寂作礼。礼讫附耳密语。其貌绝恭。寂但颔云。无不可者。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寂唯云是是无不可者。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寂。乃徐命弟子云遣。声钟一。行和尚灭度矣。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度后宽服缞绖。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春秋四十五。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停龛三七日。行容貌如生。帝亲制碑书于石。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张。钜鹿人丱岁不群。读书不再览。悟世幻。礼寂为师。出家剃染。所诵经法。无不精讽。寂师尝设大会。远近沙门。如期必至。计逾千众。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道高学富。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是日鸿自袖出其文。置之几案。钟梵既作。鸿谓寂公曰。某为数千百言。况其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公呼行伸纸。览而微笑。复置几案。鸿怪其轻脱。及僧聚于堂中。行乃攘袂而进。抗音典裁。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降叹不能已。复谓寂公曰。非君所能教导也。当纵其游学。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深达毗尼。兼有阴阳谶纬之书。一皆详究。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知名者往询焉。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僧谓侍者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即除一算子。又谓侍者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请法。尽授其诀焉。门前水复东流矣。自此声振遐迩。公卿籍甚。玄宗闻之诏入。谓行曰师有何能。对曰略能记览。他无所长。帝遂命中官取宫籍以示之。行周览方毕。覆其本。记念精熟。如素所习唱数幅后。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嗟叹良久。寻乃诏对无恒。占其灾福。若指于掌。言多补益。时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尝谓尹愔曰。一行和尚。真圣人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则有圣人定之。今年期毕矣。属大衍历出。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非圣人孰能如是。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登前佛坛。受法王宝。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寻诏住兴唐寺。所翻之经。遂著疏七卷。又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以为不刊之典。有王媪者。行邻里之老妪。昔多赡行之贫。及行显遇。常思报之。一日拜谒云。儿子杀人。即就诛矣。况师帝王雅重。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如是泣涕者数。四行曰。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我居邻周给。迭互绷褓间[抪-巾+巳]。乳汝长成。何忘此惠耶。行心慈爱。终夕不乐。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午时坐伺。得生类投囊速归。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净人分头驱逐。猳母走矣。得豚而归。行已备巨瓮。逐一入之闭盖。以六乙泥封口。诵番语数契而止。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司天监奏。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至今帝车不见。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犹陨霜天旱。盛德所感。乃能退之。莫若大赦天下。玄宗依之。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七夜复初。其术不可测也。又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敕令中官于内库中偏视之。皆言弗类。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喜曰。此真龙也。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僧义忠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潞州襄垣人。俗姓尹。有奇操,通经论。住京兆大慈恩寺,末年归潞,年七十二卒。有《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经钞》。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生潞之襄垣尹氏。甫九岁。即依淄州沼阇梨出家。沼使诵涅槃大经。未几而习复。无小脱误。时年十三矣。年二十受具足戒。深研四分律。旁通十二门论。且为众开演。沼谓之曰。蹄涔之水。恶足以容吞舟之鱼。慈恩基师方有声海宇。遂相与𢹂持而就学焉。阅五年。而受法华无垢称等经。百法因明俱舍成实唯识等论。高座屡登。长筵每展。于是著成唯识纂要。成唯识论钞。法华经钞。无垢称钞。百法论疏。忠平常必向西北方。行坐冥心。兜率内院以祈往生。一日晨兴澡漱讫。望空拜如有所祷。顷之跏趺命诸子。教戒忽异香充庭。光影烛室。忠合掌仰瞩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至接引。遂逝。时年七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义忠。姓尹氏。潞府襄垣人也。年始九岁宿殖之性志愿出家。得淄州沼阇梨为师。若凤巢中之生鹓雏也。少秉奇操慧解不伦。沼授与大涅槃经。时十三岁矣相次诵彻四十卷。众皆惊骇。号空门奇童也。二十登戒学四分律义理淹通。旁习十二门论。二本即当讲演。沼师知是千里之骏。学恐失时。闻长安基师新造疏章门生填委声振天下。乃师资相将同就基之讲肆。未极五年。又通二经五论。则法华无垢称及百法因明俱舍成唯识唯识道等也。由兹开奖弟子繁多。讲树别茂于枝修。义门旁开于关窍。乃著成唯识论纂要。成唯识论钞三十卷。法华经钞二十卷。无垢称经钞二十卷。百法论疏。最为要当。移解二无我归后。是以掩慈恩之繁。于今盛行勿过忠本。所谓列群玉贯众花。王装琼树之林。花缀蜀机之锦。辈流首伏声彩悠飏。况基师正照于太阳。忠也旁衔于龙烛。四方美誉千里归心者不可胜算矣。传持靡怠。仅五十馀年。计讲诸教七十许遍。至年七十二。忽起怀土之心。归于昭义。示同初夏诵戒行道。每一坐时。面向西北。仰视兜率天宫。冥心内院。愿舍寿时得见天主。永离凡浊终得转依。一日晨兴澡洗讫。整肃容仪望空礼拜。如有哀告之状。少顷结加趺坐。嘱付流通教法之意毕。忽异香满室彩云垂空。忠合掌仰视曰。秽弱比丘何烦大圣躬来引接。言尽而化。乡人道俗建塔供养。全身不坏。至今河东乡里高冈存焉。
释慧沼 朝代:武周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夙业翻传。始依三藏奘师于大慈恩寺。后从大乘基师及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于崇福寺。选充證义员。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慧沼。不知何许人也。少而警慧始预青衿。依于庠序诵习该通。入法修身不违戒范。乃被时谚沼阇梨焉。次攻坚于经论善达翻传。自奘三藏到京。恒窥壸奥。后亲大乘基师更加精博。及菩提流志于崇福寺译大宝积经。沼预其选充證义。新罗胜庄法师执笔。沙门大愿尘外皆一时英秀当代象龙。于时武平一充使。卢藏用陆景初总预斯场。中书侍郎崔湜因行香至翻经院。叹曰。清流尽在此矣。岂应见隔。因奏请乞同润色新经。初沼證义于义净译场。多所刊正。讹言舛义。悉从指定无敢踰制后著诸疏义。号淄州沼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玄宗开元初为任丘令。开元四年,开渠自县南五里至城西北入滱水,为通利渠,陂淀蓄泄,得地二百余顷,百姓利之,号为鱼君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