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694,分1780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释普德(号 飞来堂 )
释圆寂(号 无生和尚 )
僧窥基( 尉迟 字 洪道 世称 慈恩大师 号 尉迟部 )
僧万回( 张 号 万回、法云公、如意通 国公 别称 小万回 )
田游岩(号 许由东邻 行第 二 )
王悬河(号 陆海羽客 )
卢照邻(字 升之 号 幽忧子 别称 初唐四杰 )
骆宾王(号 四杰 行第 四 字 观光 )
释法成( 王 号 海池 王守慎 )
僧道世(别称 玄恽、玄恽焉 韩 号 法苑珠林 )
杨元琰(字 温 号 善政 魏国公 忠 )
僧法藏( 康、诸葛 字 贤首 号 金师子章 )
张昌宗( 邺国公 行第 六 号 六郎 )
李峤(字 巨山 世称 苏李 号 文章四友 赵国公、赞皇县公 )
其它辞典(续上)
许天正(字 允心 号 云峰 )释普德(号 飞来堂 )
释圆寂(号 无生和尚 )
僧窥基( 尉迟 字 洪道 世称 慈恩大师 号 尉迟部 )
僧万回( 张 号 万回、法云公、如意通 国公 别称 小万回 )
田游岩(号 许由东邻 行第 二 )
王悬河(号 陆海羽客 )
卢照邻(字 升之 号 幽忧子 别称 初唐四杰 )
骆宾王(号 四杰 行第 四 字 观光 )
释法成( 王 号 海池 王守慎 )
僧道世(别称 玄恽、玄恽焉 韩 号 法苑珠林 )
杨元琰(字 温 号 善政 魏国公 忠 )
僧法藏( 康、诸葛 字 贤首 号 金师子章 )
张昌宗( 邺国公 行第 六 号 六郎 )
李峤(字 巨山 世称 苏李 号 文章四友 赵国公、赞皇县公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汝南人,字允心,号云峰。年十五,擢明经。代陈元光领泉潮,曾平寇乱。表建漳州,置堡三十六所,岭海因此安宁。官至泉潮团练副使、宣威将军。博学工诗文,军政之暇,未尝释卷。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郡望汝南(今河南平舆北)。高宗时,为岭南行军总督陈元光副使,先后历参军、宣威将军。博学能文。《全唐诗》存其《和陈元光平潮寇诗》1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尝居盘龙山。一日谓弟子曰。句丽惟存道教。不崇佛法。安身避乱。有何处所。答曰。全州高达山是也。乾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弟子开户视之。则堂已移于高达山。号曰飞来堂。去盘龙一千馀里。崔致远作传(胜览)。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不知何许人。总章间。见于京师。性嗜静燕。得心法于嵩山老安禅师玄解莫能及。久居太平等山。寻访稠禅师遗迹殆遍。或致礼则吒詈。邀请则避走。常有不可犯之色。踞傲腆跣意气自得。然海内好脩之士。愈益亲附焉。大司空严绶尤倾心信。重。世号无生和尚。没时或谓其年百五十五。生于己巳之岁也。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圆寂。不知何许人也。恒以禅观为务勤修匪懈。就嵩山老安禅师请决心疑。一皆明焕寂化行相部依附者多。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时大司空严绶倾心信重。享寿一百五十五岁。咸亨二年己巳岁生按咸亨二年辛未。合云总章二年己巳也。 世号无生和尚是欤。寂之高岸恒不欲人致礼邀请。必有不可犯之色。时或非之。然则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非其傲诞势使然也。释掘多者。印度人也。从踰沙碛向慕神州。不问狄鞮旋。通华语而尚禅定。径谒曹溪能师。机教相接犹弱丧还家焉。多游五台路由定襄。历村见一禅者结庵独坐。问之曰。子在此奚为。曰吾观静。多曰。观者何人。静者何物。得非劳子之形役子之虑乎。其僧茫昧拱默而已。作礼数四请垂启发。多曰子出谁门邪。曰神秀大师。多曰。我西域异道。寔繁有徒。最下劣者不堕此见。兀然空坐蓐烂身疲。初无深益。子莫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早往韶阳请决所疑。能曰。子何不自观自静邪。不观相不观如子游历日用自然安乐也。一如多所言。略无少异。伊僧抉开罗网。多后莫知攸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2—682 【介绍】: 唐僧。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京兆长安人,俗姓尉迟,字洪道。十七岁出家,为玄奘弟子。受瑜伽唯识宗,又从学因明学。著论凡百部,时号“百本论师”、“百部疏主”。性豪侈,出必三车,亦号“三车法师”。从玄奘译经于慈恩寺之翻经院,勤著述,后人呼为慈恩法师,后尊为法相显理宗。有《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弥勒上生经疏》、《法华经疏》等。全唐诗续补遗
窥基,姓尉迟,字洪道,长安人。玄奘弟子。入慈恩寺随师译经,著作甚多。世称慈恩大师。永淳元年卒,年五十一。诗一首。(《全唐诗》无窥基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洪道。姓尉迟氏。裔出拓拔魏之尉迟部。今为京兆人。祖罗迦。隋代州西镇将。考宗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恭则诸父也。母裴氏梦吞月轮而孕。及生与群儿异。其自序云。九岁丁内艰。渐疏浮俗。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师事玄奘法师。学五天竺语。始住广福寺。寻迁大慈恩寺。明敏绝人。其犍度跋渠。过目即忆。年二十五。诏入译馆。时奘师方译唯识论。诏基与昉尚光寺。同职润色。基慨然请独任其责。奘许之。而辞其佗。于是随译随疏。旦夕讲说。即欲流通。而西明寺测法师者。俊快才也。赂阍者窥瞰得之。乃于其寺鸣犍稚。集僧开演。基闻之而惭。奘勉之曰。测公未达因明。那足弘演。遂为披究陈那三枝纵横立破述义命章等指。而基进矣。且尝谓之曰。瑜伽五性宗法。惟汝知之。后登太行。历五台。夜宿西河古佛宇中。梦身居半岩。觉无量人唱苦恼声。旋陟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至此。顷之。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其声。不见其形也。童子投与之剑曰。汝剖腹当见矣。基剖之。有光二道出腹中。辉映山下无数受苦之人。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委之而去。且尤未决其梦。是夕寺光发藏中。探之得弥勒上生经。始寤前梦。必慈氏俾之造疏耳。援毫之次。得舍利。如含挑如黄梁粒。相连而陨。皆红润可爱者无数。初奘公之发西竺也。从尼犍子卜之。曰吉。弟子生矣。则知奘公之业。而基承之。夫岂其偶然哉。自博陵出法华大疏以扬化。而归京师。常与翻译。旧人律师宣公往来。宣公者不测人也。每日中则诸天送供。一日基往。送供者久不至。基去乃至。宣问之。答曰。适以大乘菩萨在。善神翼卫者多。我曹无路而入。故迟耳。永淳元年壬午十一月十三日。以疾卒于慈恩寺翻经馆。寿五十一。葬樊村。祔三藏奘法师之莹。基平生造弥勒像。日对其像。诵菩萨戒一遍。复于五台。琢玉石文殊菩萨像。书金字般若经。生则体发光明。烂然不可正视。死而迁塔。则见齿四十根。如玉。不小坏。噫异哉。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尉迟之先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入华则以部为姓也。魏平东将军说。六代孙孟都生罗迦。为隋代州西镇将。乃基祖焉。考讳宗。唐左金吾将军松州都督江由县开国公。其鄂国公德则诸父也。唐书有传。基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诞。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奘师始因陌上见其眉秀目朗举措疏略曰将家之种不谬也哉。脱或因缘。相扣度为弟子。则吾法有寄矣。复念在印度时计回程次。就尼犍子边。占得卦甚吉。师但东归哲资生矣。遂造北门将军微讽之出家。父曰。伊类粗悍那胜教诏。奘曰。此之器度非将军不生。非某不识。父虽然诺。基亦强拒。激勉再三。拜以从命。奋然抗声曰。听我三事方誓出家。不断情欲荤血过中食也。奘先以欲勾牵。后今入佛智。佯而肯焉。行驾累载前之所欲。故关辅语曰三车和尚。即贞观二十二年也。一基自序云。九岁丁艰渐疏浮俗。若然者三车之说。乃厚诬也。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别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五竺语。解纷开结统综条然。闻见者无不叹伏。凡百犍度跋渠。一览无差。宁劳再忆。年二十五应诏译经。讲通大小乘教三十馀本。创意留心勤勤著述。盖切问而近思。其则不远矣。造疏计可百本。奘所译唯识论。初与昉尚光四人同受润色执笔捡文纂义。数朝之后基求退焉。奘问之。对曰。夕梦金容晨趋白马。虽得法门之糟粕。然失玄源之醇粹。某不愿立功于参糅。若意成一本。受责则有所归。奘遂许之。以理遣三贤独委于基。此乃量材授任也。时随受撰录所闻。讲周疏毕。无何西明寺测法师亦俊朗之器。于唯识论讲场得计于阍者赂之以金。潜隐厥形。听寻联缀亦疏通论旨。犹数座方毕测于西明寺鸣椎集僧称讲此论。基闻之惭居其后不胜怅怏。奘勉之曰。测公虽造疏未达因明。遂为讲陈那之论。基大善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云。请奘师唯为己讲瑜伽论。还被测公同前盗听先讲。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后躬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徙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剑一镡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其极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轴及笔投之。捧得而去。及旦惊异未已。过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灭。寻视之数轴发光者。探之得弥勒上生经。乃忆前梦必慈氏令我造疏通畅厥理耳。遂援毫次。笔锋有舍利二七粒而陨。如吴含桃许大。红色可爱。次零然而下者。状如黄梁粟粒。一云。行至太原传法。三车自随。前乘经论箱帙。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于路间遇一老父。问乘何人。对曰。家属。父曰。知法甚精。携家属偕。恐不称教基闻之顿悔前非。翛然独往。老父则文殊菩萨也。此亦卮语矣。随奘在玉华宫。参译之际三车何处安置乎。基随处化徒。获益者众。东行博陵有请讲法华经。遂造大疏焉。及归本寺恒与翻译旧人往还。屡谒宣律师。宣每有诸天王使者执事。或冥告杂务。尔日基去方来。宣怪其迟暮。对曰。适者大乘菩萨在此。善神翼从者多。我曹神通为他所制。故尔。以永淳元年壬午示疾。至十一月十三日。长往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法腊无闻。葬于樊村北渠。祔三藏奘师茔陇焉。弟子哀恸。馀外执绋。会葬黑白之众盈于山谷。基生常勇进造弥勒像。对其像日诵菩萨戒一遍。愿生兜率。求其志也。乃发通身光瑞。烂然可观。复于五台造玉石文殊菩萨像。写金字般若经毕。亦发神光焉。弟子相继取基为折中。视之如奘在焉。太和四年庚戌七月癸酉。迁塔于平原。大安国寺沙门令俭检校塔亭。徙棺见基齿。有四十根不断玉如。众弹指言。是佛之一相焉。凡今天下佛寺图形。号曰百本疏主真高宗大帝制赞。一云玄宗。然基魁梧堂堂。有桓赳之气。而慈济之心。诲人不倦。自天然也。其符彩则项负玉枕。面部宏伟交手十指若印契焉。名讳上字多出没不同者。为以慈恩传中云。奘师龙朔三年于玉华宫译大般若经终笔。其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令大乘基奉表奏闻。请御制序。至十二月七日。通事舍人冯义宣。由此云。灵基开元录为窥基。或言乘基非也。彼曰大乘基。盖慧立彦悰。不全斥故云大乘基。如言不听泰耳。犹谨遣大乘光奉表同也。今海内呼慈恩法师焉。 系曰。性相义门至唐方见大备也。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述作之宗。唯祖与宗百世不除之祀也。盖功德被物。广矣。大矣。奘苟无基则何祖张其学乎。开天下人眼目乎。二师立功与言。俱不朽也。然则基也。鄂公犹子。奘师门生。所谓将家来为法将。千载一人而已。故书有之。厥父菑厥子乃肯播。矧能肯穫。其百本疏主之谓欤。神僧传·卷第六
释窥基。字洪道。姓尉迟氏。京兆长安人也。初基之生母裴氏。梦掌月轮吞之。寤而有孕。及乎盈月弥。与群儿弗类。数方诵习神晤精爽。至年十七遂预缁林。及乎入法奉敕为奘弟子。始住广福寺。寻奉敕选聪慧颖脱者。入大慈恩寺躬事奘师学诸佛法。后游五台山登太行。至西河古佛宇中宿。梦身在半山岩下有无量人唱苦声。冥昧之间初不忍闻。徒步陟彼层峰。皆琉璃色。尽见诸国土仰望一城。城中有声曰。住住咄。基公未合到此。斯须二天童自城出。问曰。汝见山下罪苦众生否。答曰。我闻声而不见形。童子遂投与一剑曰。剖腹当见矣。基自剖之。腹开有光两道晖映山下。见无数人受苦。时童子入城持纸二及笔投捧而去。基极惊异。明日于寺中得弥勒上生经。以为弥勒化现。欲开广之。遂援毫而授。笔端舍利累累而下。尝造玉文殊像及金写大般若经。皆获瑞应。初宣律师以弘律感天厨供馔。每薄基三车之玩不甚为礼。基尝访宣。其日过午。而天馔不至。及基辞去天神乃降。宣责以后时。天神曰。适见大乘菩萨在此。翊卫严甚。故无自而入。宣闻之大惊。于是遐迩增敬焉。先是奘公亲搜西域戒贤瑜伽师地论惟识宗。而师尽领其妙。世谓之慈恩教。以永淳元年十一月十三日卒于慈恩寺翻经院。春秋五十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虢州阌乡人,俗姓张。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安乐公主将谋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乐果诛。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张,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西)人。有异术,言则成谶,多有应验。高宗与武后年间,常应诏入内道场,赐号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长安,赠虢国公。《宋高僧传》卷一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祖庭事苑》卷六存万回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幼年气貌昏浊。涎沫涕洟满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无常时。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为憾。而回则安之。未尝恤。年十岁。其兄久戍辽阳。绝音好。家为设斋祈福。回忽谓其母曰。兄起居状。极易知耳。母奚庸忧。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归出其兄书袖中。问所从得不对。及辽阳役罢。兄言回是日至。𢹂饼饵共啖。且急索书告反。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辽虢相去万里。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此岂非神通力欤。万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闻之。皆敬异。高宗之季。则天屡召入内。赐锦袍玉带。两宫女左右侍。及绍周历。诏赐号法云公。当是时。大开告密之门。酷吏罗织。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脱。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命玄炜邀回问祸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谶纬书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谶纬。尽发瓦无所见乃已。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神龙二年。诏薙落。特为开坛受具戒。时韦庶人与朝政。回每谩骂曰。奈何反悖。会将斫尔头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驾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义。薛稷。皆从回以迎驾。立道左。诸公愿求一言。回抚佺期曰。汝真才子。谓平一曰。汝宜名佛童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间问回。僧伽何如人。曰观音化身也。睿宗居潜邸。或出游。回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来也。临淄王尝阶张炜等。谒回。回亟呼杖。遂出炜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抚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炜等窃于门外闻之。由是倾戴益谨。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辄趋避。连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独处之自若。景龙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饮乡里水。侍者念。道远不易得。恲𢥏计无所出。回指堂前地曰。此即是矣。于是凿之汲水进。饮尽一器以卒。讣闻。上震悼。诏赠司徒虢国公。图形集贤院。先是贞观间。三藏玄奘法师。游天竺石藏寺。偶阅一房。见胡床锡杖而已。从问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阌乡。法师归而访之信。法师之将访也。回宿戒其家扫洒。且诱治蔬饭曰。明日有胜客至。法师至。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回之所举。虽法师。有所未遍历者。事备别传。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万回。俗姓张氏。虢州阌乡人也。年尚弱龄白痴不语。父母哀其浊气。为邻里儿童所侮。终无相竞之态。然口自呼万回。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东西狂走终日不息。或笑或哭略无定容。口角恒滴涎沫。人皆异之。不好华侈尤少言语。言必谶记事过乃知。年始十岁兄戍辽阳。一云安西久无消息。母忧之甚。乃为设斋祈福。回倏白母曰。兄安极易知耳。奚用忧为。因裹斋馀出门径去。际晚而归。执其兄书云。平善。问其所由默而无对。去来万里。后时兄归云。此日与回言适从家来。因授饼饵其啖而返。举家惊喜。自尔人皆改观。声闻朝延。中宗孝和皇帝。诏见崇重。神龙二年敕别度。回一人而已。自高宗末天后时。常诏入内道场。赐绵绣衣裳。宫人供事。先为儿时。于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因建大阁而覆之。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出言则必有其故。敕赐号为法云公。外人莫可得见。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汝可一日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乃召到家。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回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掉臂而去。一家谓为不祥。经数日令升屋取之。匕箸下得书一卷。观之乃谶纬书也。遽令焚之。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不获得雪。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还令诬告得实屠戮。籍没其家者多。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又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驾。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摭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多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中宗问回曰。此何人也。回曰。观音之化身也。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天竺有石藏寺。奘入时见一空房。有胡床锡杖而已。因问此房大德咸曰。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地号阌乡。于兹万回矣。奘归求见回。便设礼问西域。宛如目瞩。奘将访其家。回谓母曰。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奘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正谏大夫明崇俨者。道术之士。谓人曰。万回神僧也。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黩。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者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悉如常人更无他重。摭背曰。五十年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睿宗在邸时。或游行人间。回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閒。帝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天后曾抱示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也。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附会韦后。热可炙手。道路惧焉。回望车骑连唾之曰。腥腥不可近也。不旋踵而祸灭。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暨回垂卒。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门人徒侣求觅无所。回曰。堂前即是河水。何不取耶。众于阶下掘井。河水涌出。饮毕而终。回宅坊中井皆咸苦。唯此井甘美。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立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日行万里非人必矣。为鬼神邪。为仙术邪。通曰。观行知人。回无邪行。非鬼神也。无故作意。非仙术也。此得通耳。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彼没此出。四一念能至。或曰。四中回具何等。通曰。俱有哉。故号如意通矣。瑜伽论神境同也。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神僧传·卷第七
万回师。阌乡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回。回生而愚。八九岁方言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及长父令耕田。回耕直去不顾。口惟连称平等。因耕一陇长数十里。遇沟坑见阻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总耕何分彼此。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日夕涕泣忧思不止。回顾父母感念之甚。忽跪而言曰。涕泣岂非忧兄耶。父母且信且疑。曰然。回曰。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某将往视之。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告父母曰。兄善矣。发书视之乃兄迹也。一家异之。弘农抵安西。盖万馀里。以其万里而回故。号曰万回。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驰驿至阌乡。问此有万回无。令呼之。万回至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时张易之大起第宅。万回尝指曰。将作。人莫之悟。及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三郎斫汝头。韦庶人以中宗第三。恐帝生变遂鸩之。不悟为玄宗所诛也。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时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见回皆肃揖郑重问讯。诸公曰。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抚沈背曰。汝真才子。沈不胜其喜。曰圣人与我受记。诸弟子不可更争。又谓武曰。与汝作名佛童。当无忧也。目羲稷有不善之色。岑以马避之。目稷云。此是野狐。其言何足惧也。乃顾云。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诛。人益贵重。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回见帝甚至亵渎。将漆杖呼且逐之。同往皆被驱出。曳帝入反扃其户。抚帝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已后即不知也。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故倾心翼戴焉。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及睿宗在藩邸时。或游行人间。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天子来。或曰。圣人来。其处信宿间。睿宗必经过徘徊也。惠庄太子。即睿宗第二子也。初则天以示万回。回曰。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宜兄弟。后生申王。仪形瑰伟善于饮啖。景龙中时时出入。士庶贵贱竞来礼拜。万回披锦袍。或笑骂或击鼓。然后随事为验。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景云中卒于此宅。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弟子徒侣觅无。万回曰。堂前是河水。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饮竟而终。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携母、妻自蜀历荆、楚,爱夷陵青溪,筑庐其侧。长史李安期表其才,召赴京师,辞疾入箕山,居许由祠旁,自号许由东邻。高宗幸嵩山,访之,游岩野服出拜,因拜崇文馆学士,进太子洗马,后还山。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高宗永徽时,补太学生。罢归,遍游山水,后入箕山,于许由庙东筑室而居,自称“许由东邻”。调露中,高宗游嵩山,亲至其门,游岩山衣田冠出拜。敕令乘传赴都,授崇文馆学士。武后光宅元年(684)进朝散大夫,拜太子洗马。垂拱元年(685),放还山林。与宋之问有交游。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七。《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唐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尉。秩满,漫游蜀中。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尉。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居洛阳时。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与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代表作为《长安古意》。五言排律用力亦勤。其诗风格典重清峻。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全唐诗》存诗2卷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尉,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全唐诗》编诗二卷。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人。初授邓王府典签。调新都尉。因风疾去官。沈痼挛废。不堪其苦。投颍水死。年四十。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若生之死,谓之何哉?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作《幽忧子》三卷,皆出词赋之上。《艺苑卮言》
七言歌行长篇须让卢、骆。怪俗极于《月蚀》,卑冗极于《津阳》,俱不足法也。诗薮
卢、骆五言,骨干有馀,风致殊乏。至于排律,时自铮铮。唐音癸签
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竹林答问》
六朝之为有唐,四杰之力也。中间唯卢升之出入风骚,气格遒古,非三子所可及。盈川“愧在卢前”,非虚语也。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江记室,间以奇气,振其丰采,唯贪排对,致气格不凝。夫其雅情幽怨,凄清自写,虽繁弦损调,固无泛音。《长安古意》宛转芊绵,则七言佳体不让子山,开阖往来,犹以气胜。《诗学渊源》
(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当时近体为唐律之渐,未变陈隋之遗,敁其《送梓州高参军还京》、《大剑送别刘右史》等篇,其第七句每用四平四仄,迨亦四子之创也。又有连用仄仄乎平仄、平平仄仄平数联者,与虞世南应制诗同一机杼,为齐梁与唐律逗变之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6或627—684后 【介绍】: 唐婺州义乌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四杰。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扬州反则天,宾王为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说 排行四,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令,早卒。7岁能诗。高宗朝,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为奉礼郎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塞外还,又曾宦游蜀中。调露元年(679)冬,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下除临海(今属浙江)丞。睿宗文明中(684)随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之天下斥其罪。敬业兵败,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不知所之)。《本事诗·微异》言宋之问于灵隐寺吟诗,遇骆宾王隐迹为僧,为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句,传播甚广,而不可信。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纵放,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为代表作。其诗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层妇女爱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题材较为广泛。笔调宏肆,风格雄放。《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为最通行。唐诗汇评
骆宾王(638?—685?),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弱冠为道王(元庆)府属。高宗咸亨年间,从军塞上。上元元年回京参选,历武功、长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诬下狱。后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怏怏失志,弃官去。文明元年,从徐敬业讨武,兵败,被杀。或谓“投江而死”,或谓“亡命不知所之”。宾王兼擅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四杰”。有《骆宾王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清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十卷。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七
宾王。婺州义乌人。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调长安。武后时数上书言事。下除临安丞。怏怏失志。弃官去。徐敬业举兵。署为府属。军中书檄。皆其词也。
作品评论
唐诗纪事
世称“王杨卢骆”,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诗人玉屑
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张逊业《骆宾王文集序》
宾王五言律诗,秀丽精绝,不可易及。然《帝京篇》尤一代绝唱也。《艺苑卮言》
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内子安稍近乐府,扬、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诗薮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骆宾王篇什独盛。佳者:“二庭归望断”、“蓬转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开天府”,皆流丽雄浑,独步一时。唐音癸签
义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得擅长什之誉,将无风骨有可窥乎!三唐诗品
其源亦出阴、何,特能清远取神,苍然有骨,虽才非纯雅,面于胜处见优。存诗甚少,特见一斑,缘在初唐,仍称家数,《诗学渊源》
(宾王)诗不减齐梁诸人,而古质不及卢升之。近体如《北眺》、《夏日》诸作,立意炼辞,实开盛唐之先路。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始名守慎。天后时。官至监察御史。以后任酷吏。罗织元良。以起大狱。遽弃官出家。务苦节。化导民俗。仪凤二年。望气者。以京兆西市有异光。诏发之。得石函。内盛佛舍利。馀万颗。明莹坚致。不可磨涅。诏即其地。建光宅寺。筑七宝台。舍利分使京师诸刹供养。当是时。成因请疏凿馀地。引永安渠。以为大池。号海池。上树佛屋经楼。以侈其观。士女之好营福事者。皆就之。纵飞潜生物。以祝国𨤲。方疏凿时。得铭土中。曰百年为市。后复为池。自隋初立都市。至是仅百年云。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法成。本姓王。名守慎。官至监察御史。属天后猜贰信酷吏罗织。乃避法官。乞出家为僧。苦节勤于化导。声发响随行高质直。长安中于京兆西市疏凿大坎。号曰海池焉。支分永安渠以注之。以为放生之所。池上佛屋经楼皆成所造。穿池之际获古石铭云。百年为市而后为池。自隋朝置都立市。至于时正一百年矣。仪凤二年望气者云。此坊有异气敕掘之得石函。函内贮佛舍利万馀粒。光色粲烂而坚刚。敕于此处造光宅寺。仍散舍利于京寺及诸州府。各四十九粒武后于此始置七宝台。遂改寺额。成公居之行其激劝。多以崇福为己任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龙寺。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俗姓韩氏。其先伊阙人。祖代因官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龙寺。显庆中诏住慈恩寺。复诏总持西明寺。编法苑珠林。至总章元年毕功。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后避太宗讳以字行。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卒于总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诗六十二首。(《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其先伊阚韩氏。祖代官京兆。子孙家焉。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显庆间。以奘师新翻经论。入内共养。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不替于时。世预其列。 及东宫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时宣律师盛阐毗尼。世辅翊不敢怠。复编类一书。号法苑珠林。百篇釐为十帙。以使内学披揽。馀著述颇多既而卒。寿腊之详。史不具述。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道世。字玄恽。姓韩氏。厥先伊阙人也。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生且渥润渐而聪敏。俄厌众沙思参救蚁。二亲钟爱遏绝其请。久而遂心。时年十二。于青龙寺出家。从执德瓶止临欣鉴。律宗研覈书籍钻寻。特慕上乘融明实性。于时籍甚三辅钦归。显庆年中。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未几诏入内。及慈恩寺大德。更代行道不替于时。世亦预其选。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爰以英博召入斯寺。时道宣律师当涂行律。世且旁敷。同驱五部之车。共导三乘之轨。人莫我及。道望芬然。复因讲贯之馀。仍览甚深之藏。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由是搴文囿之菁华。嗅大义之瞻卜。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总一百篇。勒成十帙。始从劫量终乎杂记。部类之前各序别论。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如提纲焉。如举领焉。世之用心周乎十稔。至总章元年毕轴。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此文行于天下。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共二十三卷。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共十一卷。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四分律讨要五卷。四分律尼钞五卷。金刚经集注三卷。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世颇多著述。未测其终。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故时称玄恽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0—718 【介绍】: 唐虢州阌乡人,字温。汉太尉杨震十八世孙。初为平棘令,号为善政。武则天载初中,为安南副都护。后五迁州刺史,咸有政绩。张柬之执政,引为右羽林将军,与李多祚等定计斩张易之兄弟。睿宗立,迁为刑部尚书,封魏国公。玄宗开元初,以太子宾客致仕。卒谥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预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其先康居国人。因姓康氏。幼知学佛。高宗时应名僧迁。参奘公译事。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及天后置馆翻传。首登入场之选。实叉难陀。以所赍华严梵夹。与义净复礼出新经。藏。尤有力。后义净专主译任。偕胜庄大仪等。充證义。既而后召讲新经。指镇殿金狮子。以喻天帝网。十重玄门。海印三昧。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等。于是后晓。然开寤。得未曾有。遂缉其言。为金狮子章。行于世。圣历二年十月八日。又诏讲于佛授记寺。至华严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恒景表闻。有答诏。不录。且尝以巧方便。示刹海。涉入无尽之指。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中。安佛像。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重重映蔽。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传弟子智俨。俨传藏。其统绪之正如此。别疏般若心经。复号康藏国师云。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字贤首。姓康。康居人也。风度奇正利智绝伦。薄游长安弥露锋颖。寻应名僧义学之选。属奘师译经。始预其间。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智俨付藏。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馀。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藏之善巧化诱。皆此类也。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洎诸梵僧罢译。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至华藏世界品。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敕云。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斯乃如来降迹。用符九会之文。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推藏为第三祖也。著般若心经疏。为时所贵天下流行。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 【介绍】: 唐定州义丰人。美姿容。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由太平公主引荐入侍禁中,颇为则天所宠信。宫中呼为六郎。累官春官侍郎,封邺国公。曾奉命与李峤、张说等二十六人撰《三教珠英》。则天晚年,与兄易之专权,败坏政事。神龙元年,中宗复位,与易之俱为张柬之等所杀。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5 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排行六,号六郎。武后神功元年(697)为太平公主所荐,与其兄易之皆傅朱粉,衣纨锦,谄侍武后。拜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旋进银青光禄大夫、右(一作左)散骑常侍。圣历二年(699)为控鹤监内供奉,历司仆卿,封邺国公,俄改春官侍郎。昌宗兄弟专权乱政,中宗神龙元年(705)为崔玄炜等人所杀。昌宗粗能属文,其应诏诸诗,为宋之问、阎朝隐代作。曾领衔引文学之士李峤、张说、宋之问诸人撰集《三教珠英》。生平见新、旧《唐书·张行成传》附。《全唐诗》存诗3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唐赵州赞皇人,字巨山。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累迁给事中。武则天时,来俊臣兴狄仁杰狱,峤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玄宗时贬庐州别驾卒,年七十。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有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邕、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景龙三年(709)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为中书令,次年加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全唐诗》编诗五卷。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二
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人。举进士。累迁麟台少监。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转成均祭酒。罢知政事。检校文昌左丞。长安三年。复以本官平章事。中宗朝封赞皇县公。拜中书令。加修文馆大学士。进封赵国公。元宗践位。以中宗时峤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下制放斥。寻起为卢州别驾。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峤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而擅古作者,宋、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唐音癸签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三唐诗品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