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302,分1754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李方叔(西河山人 )
李筌(达观子 )
李佐之(强直 )
廉氏
林仙人(金门羽客 )
刘氏
尼金氏
秦景通(大秦君 )
秦炜(小秦君 )
僧常慜(咷悲泣 )
僧寒山(寒岩 寒山子、寒暗二岩 )
僧会(别称 后僧会 超化大师 )
僧慧苑(上首门人 )
僧伽跋摩(常啼菩萨 )
僧省躬(清冷山沙门、清冷山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自号西河山人。德宗朝官侍御史,贬江陵掾。工画山水人物。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四
方叔。德宗朝官侍御史。贬江陵掾。
李筌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少室山达观子。官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后入山寻道。有将略,著有《太白阴经》,主张任贤使能。又有《孙子注》、《阴符经注》。一说《阴符经》为其托黄帝之名而著。
全唐文·卷三百六十一
筌自号达观子。官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
李佐之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号强直。累调河南尉,后任刘从谏观察府支使。家奴告佐之交通宾客,泄漏军中虚实,为从谏从子李稹杀害。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女诗人。生平无考。《全唐诗》存诗3首,其中《峡中即事》一首出《又玄集》卷下,其余二首皆出《才调集》卷一〇。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不详。号金门羽客。道士。《正统道藏》本杜光庭编《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录其诗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刘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刘全白妹,刑部郎中元沛妻。贤而有文学,著《女仪》一篇,又名《直训》。寡居后,奉信道教,曾受道篆于吴筠。
尼金氏 朝代: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尼姑
金氏(太夫角干金庾信妻) 圣德王十年。令曰。今中外平安。高枕无忧。太大角干之赐也。夫人儆戒相成。阴功亦多。寡人未尝忘于心。思欲报之。命岁赐南城租一千石。时金落发为尼。命封为夫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晋陵人。与弟秦炜俱有名,皆精《汉书》,号大秦君、小秦君。当时治《汉书》者多出其门。仕至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常州晋陵人。秦景通弟。精《汉书》。与兄时称大秦君、小秦君。复任其兄官职,为太子洗马兼崇贤馆学士。
僧常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并州人。出家后,修净土业,发誓愿生极乐。后游京洛,写《般若经》逾万卷。寻南游江表,附舶南渡,至诃陵国,复往末罗瑜国。欲诣中印度,渡海时商舶倾复而死,时年五十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常慜禅师者。并州人也。自落发投簪披缁释素。精勤匪懈念诵无歇。常发大誓愿生极乐。所作净业称念佛名。福基既广数难详悉。后游京洛专崇斯业。幽诚冥兆有所感徵。遂愿写般若经满于万卷。冀得远诣西方礼如来所行圣迹。以此胜福回向愿生。遂诣阙上书请于诸州教化抄写般若。且心所至也天必从之。乃蒙授墨敕。南游江表。敬写般若。以报天泽。要心既满。遂至海滨附舶南征往诃陵国。从此附舶往末罗瑜国。复从此国欲诣中天。然所附商舶载物既重。解缆未远起忽沧波。不经半日遂便沈没。当没之时商人争上小舶互相战斗。其舶主既有信心。高声唱言师来上舶。常慜曰。可载馀人我不去也。所以然者。若轻生为物顺菩提心。亡己济人斯大士行。于是合掌西方称弥陀佛。念念之顷舶沈身没。声尽而终。春秋五十馀矣。有弟子一人。不知何许人也。号咷悲泣。亦念西方与之俱没。其得济之人具陈斯事耳。 伤曰。悼矣伟人。为物流身。明同水镜。贵等和珍。涅而不黑。磨而不磷。投躯慧巘。养智芳津。在自国而弘自业。适他土而作他因。觏将沈之险难。决于己而亡亲在物。常慜子其寡邻。秽体散鲸波以取灭。净愿诣安养而流神。道乎不昧。德也宁堙。布慈光之赫赫。竟尘劫而新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世称寒山子。太宗贞观时人。居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与拾得交友。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与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宋高僧传》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哲理之思考。亦有抒写山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自称曾作诗600首。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山林屋壁上录得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二书皆不存。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全唐诗》存诗1卷。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又称寒山子。与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其诗通俗诙谐。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隋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句。历然雅体。今岩下有石亭亭而立。号幽石焉。
神僧传·卷第六
寒山子者。世谓为贫子。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时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或发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放问寒山。沙门道翘对曰。此人狂病。本居寒岩间。好吟词偈言语不常。或臧或否终不可知。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相聚言说不可详悉。寺僧见太守拜之。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贼退。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编成一集。人多讽诵。至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风狂之士。隐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号为寒暗二岩。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以为定止。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寺僧令知食堂。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断巨竹为筒。投藏于内。若寒山子来。即负而去。或廊下徐行。或为叫噪凌人。或望空曼骂。寺僧不耐。以杖逼逐。翻身抚掌。呵呵徐退。然发辞气。归于佛。理初闾丘入寺。访问寒山。沙门道翘。惊曰。大官何礼风狂夫耶。二人连臂。笑傲出寺。闾丘复往寒岩谒问。并送衣裳药物。而高声倡言曰。贼我。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复曰。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得二百馀首。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后曹山寂禅师注解。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彦周诗话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僧会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唐永徽中。会稽永欣寺。有一僧。立逝于山门之内。其将逝也。谓其人曰。吾吴之康僧会也。苟能奉吾遗身于尔伽蓝。则顾为福。且未慗。其人因坚以胶漆而迁祠之。其灵迹之著。至于今不衰。初寺尤苦军旅屯寓。娶妇产子。杀羊豕。植韭蒜。污蔑甚。时李公若初方廉问闽。忽僧有自会稽来谒者曰。越于浙东为大藩。君侯行将领之。其教条之下。愿必尽屏旧习。而军旅之寓佛寺。最为急务。幸君侯之留意焉。公诡曰。诺。未几果有是命。俄而入寺睨之曰。此非预言今日之除者乎。应验若此。凡所授记。敢不听。于是顿绝其弊。会昌六年。永欣毁迁遗身于大善寺。会昙休律师。创堂宇。治供具。乡里之祈福禳灾者。举归焉。世号超化大师。其前身行事。史有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释后僧会者。本康居国人也。以吴赤乌年中谒大帝。初吴人未识僧形。止曰胡人入境。乃祈舍利。已令帝开悟末主天纪四年。会尸解真身隐焉。至唐高宗永徽中见形于越。称是游方僧。而神气瑰异眉高隆准。颐峭眸碧而瘦露奇骨。真梵容也。见者悚然罔知阶位。时寺纲紏诘其厥由。骂而驱逐会行及门。乃语之曰。吾康僧会也。苟能留吾真体福尔伽蓝。躧步之间立而息绝。既而青目微瞑精爽不销举手如迎揖焉。足跨似欲行焉。众议偃其灵躯窴于窀穸。人力殚矣略不倾移。虽色身坚牢而彊事胶漆。迁于胜地别立崇堂。时越人竞以香华灯明。缯䌽幡盖果实衣器。请祈心愿。多谐人意。初越之军旅多寓永欣。其妇女生产兵士荤血触污僧蓝。人不堪其淹秽。会乃化形往谒闽廉使李若初。且曰。君侯即领越之藩条。托为迁之军旅语罢拂衣而去。寻失踪迹。李公喜而骇。且记其言。后果赴是郡。及上事讫便谒灵迹认于时言者则斯僧也。命撤军家勒就营幕。又疋妇夜临蓐席。且无脂烛。邻无隙光。俄有一僧秉烛自牖而入。其夫旦入永欣。认会貌即是授火救产厄之僧。自尔民间多就求男女焉。属会昌毁永欣也。唯今大善独留号开元矣。遂移会身入是寺中。大中之后有昙休律师。为会别创堂宇广其供具。又尝就闾阎家求草屦。至今越人多以芒鞋油幡上献。感应[月*(夸-大+八)]蚃。各赴人家不可周述。今号超化大师。从永徽至今未尝阙其供施焉。沙门虚受为碑纪述焉。 系曰。蔡邕是张衡后身。智威本徐陵前事。验皆昭晰理且弗虚。至于圣人功用自在此亡彼出。利见无方。僧会捐世既遐唐来化越。立逝屹然异中之异。苟非应物现形如水中月。孰能预于是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礼华严法藏为师。深达法义,遂为上首门人。该通内外,尤精于华严宗说。曾依《宝性论》立四种教。著有《华严经音义》二卷,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京兆人。少师事贤首法藏。禀受华严宗指。乃依宝藏论。丘四种教。一迷真异执教则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则二乘也。三真一分满教则初心菩萨也。四真具满教则初地菩萨也。夫如来藏在众生。未尝不有而能识之者。盖寡如生盲人之未尝识其父母妻子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且集诂训二卷。专以音释一家文义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异蔚有茂才。厌彼尘寰投于净域。礼华严法藏为师。陶神练性。未几深达法义。号上首门人也。有勤无惰内外该通。华严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宝性论立四种教。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撰成二卷。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然禀从贤首之门。不负庭训之美也。

人物简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僧伽跋摩者。康国人也。少出流沙游步京辇。禀素崇信戒行清严。檀舍是修慈悲在念。以显庆年内奉敕与使人相随礼觐西国到大觉寺。于金刚座广兴荐设。七日七夜然灯续明献大法会。又于菩提院内无忧树下。彫刻佛形及观自在菩萨像。盛兴庆赞时人叹希。后还唐国。又奉敕令往交阯采药。于时交州时属大俭人物饿饥。于日日中营办饮食救济孤苦。悲心内结涕泣外流。时人号为常啼菩萨也。才染微疾奄尔而终。春秋六十馀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桐庐人,自号清冷山沙门。幼强识,能文词。晚居扬州慧照寺。其品藻臧否古今之义,生徒录之,号《顺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睦州相庐人。然不知姓氏所从出。童年即强识。志大言高。耆宿皆伟其器。从师隶业圣德寺。依姑苏开元道恒师。习毗尼。恒殊爱其勤谨。晚讲训维扬著顺正录十卷。世呼淮南记主。自号清冷山。沙门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省躬。睦州桐庐人也。为童强识。耆宿呼语怪其志大而言高。每厌樊笼。忽投圣德寺慕道从师。敕恩得度。性灵天发于毗尼道。学如温习。复择名师得姑苏开元道恒师。恒曰。甚矣吾得躬也。门人日益亲。及乎探颐精微愈征愈远。时有击论互指为迷者必请见。躬为其判之。坐分曲直。谚曰。义尽省躬。言到躬义无不尽也其博综律乘捍禦师门也若此。恒曰。自吾有躬也恶言不闻矣。躬避席叶拱而对曰。某不佞也。仰师之道。若采扶桑以啖𧔞蚕。所患者未能呕繁丝以报主耳。恒曰。视子吐园客五色丝。可供黼绣之资。言太谦矣。晚赴维扬之召。广训徒焉。然其满口雌黄品藻否臧古今之义。生徒明敏者各录之。都加润色号顺正记。十卷行之。复著分轻重物仪别行沿袭十三章门。条例外加近世现有物之重轻。颇为要用。躬复高儒学作碑颂越多。以其曾化邪沟。故呼淮南记主。自号清冷山沙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