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314,分1755页显示  上一页  244  245  246  247  248  250  251  252  253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释文雅(正庵 林 )
滕伯祥(乐善老人 )
童必明(简靖居士 )
吴资深(逢原 友梅 )
徐琰(介庵 )
余玠(义夫 樵隐 )
赵崇槟(儒林 )
赵崇嶓(汉宗 白云 )
赵崇皤( 崇蟠 汉宗 白云 )
赵希衮(止泓 )
朱元龙(景云、冠之 世称 励志先生 励志 )
陈隆之( 忠安 锦屏 )
方岳(巨山 秋崖 )
楼治(秋房 )
释普度(虚舟 史 )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雅,号正庵,俗姓林,长汀(今属福建)人。总角游方外,得业于毗陵,遍参丛林,诸方知识呼为小雅。归主开元法席逾三十年。理宗嘉熙间卒。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五引《临汀志》。
滕伯祥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滕伯祥(一一九八——?),号乐善老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幼孤,中年习医,以疗疾济人为务。著有《走马疳急方》一卷(存),自序言受于异人。
童必明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童必明,号简靖居士,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嘉熙间在世。见释师保《禅月集跋》。
吴资深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二九
吴资深,字逢原,号友梅,徽州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吴儆曾孙。嘉熙间,上儆文集于朝,授国史编校。入元不仕。见弘治《徽州府志》卷一○。
徐琰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二
徐琰,号介庵,理宗嘉熙间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3 【介绍】: 宋隆兴分宁人,寓居蕲州,字义夫。少为白鹿洞诸生,后投淮东制置使赵葵幕下,抗击蒙古,累立战功,擢工部郎官。理宗淳祐元年率兵援安丰,升淮东制置副使。进言愿以恢复全蜀为己任,寻授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于任上大更弊政,遴选官吏,筑馆招贤,整顿军纪,屯田耕稼;又筑钓鱼、青城等十余山城,聚兵积累,加强战备。在蜀十年,屡退蒙古入侵。宝祐元年,因朝廷猜疑,召赴临安,服毒自杀。
全宋诗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义夫,号樵隐,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一作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人。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入赵葵幕府。六年,为黄州节度制置司参议官。端平元年(一二三四),通判襄阳。淳祐元年(一二四一),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在蜀十馀年。宝祐元年卒,年五十六。事见清光绪《开化县志》卷一二余如孙《玠府君墓志铭》。《宋史》卷四一六有传。
全宋文·卷七八七一
余玠(一一九八——一二五三),字义夫,号樵隐,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东北)人。少为白鹿洞诸生,家贫落魄,喜功名,因事亡命,入赵葵幕。嘉熙三年,与蒙古兵战有功,授直华文阁、淮东提点刑狱。淳祐元年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馆招贤,用播州冉氏兄弟策,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天生等十馀城。玠之治蜀,轻徭薄征,边关无警,自宝庆以来,蜀帅未有能及之者。累官至资政殿学士。宝祐元年暴卒。见余如孙《玠府君墓志》(光绪《开化县志》卷一二),《宋史》卷四一六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崇槟,号儒林,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太宗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六)。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进士。累官广东提刑。事见《历朝上虞诗集》卷三。今录诗二首。
宋登科记考
绍兴府上虞县(今浙江绍兴)人。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赵崇嶓(一作皤、又作磻)(一一九八~一二五五),字汉宗,号白云,居南丰(今属江西)。太宗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八)。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调金溪主簿。历知石城县、淳安县,官至大宗丞。理宗宝祐三年卒,年五十八。有《白云小稿》,已佚。仅《江湖后集》收有诗五十四首。事见《敝帚稿略》卷七《祭赵宗丞文》、清康熙《南丰县志》卷七。 赵崇嶓诗,以顾氏读画斋刊《江湖小集》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七七八二
赵崇嶓(一一九九——一二五六),字汉宗,宗室,居南丰(今江西南丰)。嘉定十六年进士,为石城令,改淳安县,官至大宗丞。宝祐四年卒,年五十八。著有《白云稿》。见《敝帚稿略》卷七《祭赵宗丞文》,《宋史》卷二三二《宗室世系》十八,康熙《南丰县志》卷七,《宋诗纪事》卷八五。参《全宋词》卷四。
赵崇皤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8—1256 【介绍】: 名或作崇蟠。宋宗室,居南丰,字汉宗,号白云。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历石城、淳安县令,讨除寇贼,疏论时弊。官至大宗正丞、朝散大夫。有《白云稿》。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七二五
赵希衮(一作裕),号止泓,宗室。绍定中知安庆府。见所题《山谷题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婺州义乌人,字景云,一字冠之。世称励志先生。宁宗嘉定十六年进士。历除宗正丞兼权左司郎官。屡上封事,自宫禁朝廷及百官万民皆痛切言之。曾劾史嵩之在督府时杀富民。及嵩之入相,遂斥去,予祠。
全宋文·卷七七二五
朱元龙,字景云,一字冠之,号励志,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嘉定十六年进士,除池州青阳县尉,调饶州司理参军。嘉熙初知缙云县,以治最闻。擢干办行在诸司粮料院,历宗正寺丞兼权左司郎官。屡上封事,天下利病皆痛切言之。史嵩之入相,疾其直言,遂斥去,差知衢、吉二州,改知台州,遂以朝奉大夫致仕。家居十年卒,有遗稿十卷、《读骚集》。见《蒙斋集》卷一三《处州缙云县重建鼓楼记》,明王祎《王忠文公集》卷一七《义乌宋先达小传》,《宋元学案》卷七○,《金华先民传》卷三,《金华贤达传》卷五,《义乌人物记》卷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七○,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一五、一二七、一六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为四川制置使。理宗淳祐元年成都被围,坚守弥旬,部将开门纳敌,举家数百口皆死。槛送至汉州,命喻守臣王夔降,隆之极呼毋降,遂见杀。谥忠安。
全宋诗
陈隆之,号锦屏(《永乐大典》卷五七六九)。生平未详。《宋史》卷四四九有陈隆之传,事又见《平斋文集》,仕履未出川陕,似非一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9—1262 【介绍】: 宋徽州祁门人,字巨山,号秋崖。理宗绍定五年进士。淳祐中为赵葵参议官,差知南康军,以杖责湖广总领所纲梢而忤贾似道。后历知邵武军、袁州,又忤丁大全,罢归。诗文不用古律而以意为之。有《秋崖集》。
全宋诗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历南康军、滁州教授,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因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范钟为左丞相,除太学博士兼景献府教授。淳祐六年(一二四六)迁宗学博士,以宗正丞权三部郎官。出知南康军,移知邵武军,宝祐三年(一二五五)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闲居七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丁大全当国,以忤命劾罢。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辞不赴。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明嘉靖中裔孙方谦刊有《秋崖先生小稿》文四十五卷、诗三十四卷,清四库馆臣据当时另一影宋抄本《秋崖新稿》合编为《秋崖集》四十卷。《秋崖集》较明刊本多出诗八十馀首,但明刊本中亦有诗十馀首为《秋崖集》所无。事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方岳诗,以明嘉靖五年祁门方氏刻《秋崖先生小稿》(藏上海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秋崖集》(简称四库本)、清翁同书批校并跋抄本(简称翁本,藏北京图书馆)。《秋崖集》中多出的诗,编为第三十五卷,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十六卷。
词学图录
方岳(1199-1262) 字巨山,自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有《秋崖先生小稿》。
全宋文·卷七八七九
方岳(一一九九——一二六二),字巨山,号秋崖,徽州祁门(今安徽祁门)人。绍定五年进士,调南康军教授。淳祐六年迁宗学博士,七年除秘书郎。适赵葵以元枢出督,辟充参议官。丐祠,移知南康军,以杖舟卒忤荆帅贾似道,两易知邵武军。后知袁州,又忤丁大全罢归。官终朝散大夫。景定三年卒,年六十四。岳才锋凌厉,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尤工骈体。著《重修南北史》一百七十卷、《宗维训录》十卷及《秋崖集》(一本题《秋崖小稿》)。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史翼》卷一七。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三○九
楼治,号秋房,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钥子。嘉定中为承奉郎、监西京中岳庙。淳祐中提举福建常平,知建宁府。十一年,以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知绍兴府。见袁燮撰《楼公行状》(《絜斋集》卷一一),《宝庆会稽续志》卷二,道光《福建通志》卷九○、九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