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6302,分1754页显示  上一页  155  156  157  158  159  161  162  163  164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薛道光(式、道原、道源 太源、太原 紫贤 毗陵禅师 )
朱缶(悠然居士 )
左知微(隐庵 )
黄伯思(长睿、霄宾、长孺 云林子 )
释道震(别称 黄龙震 道震 山堂 )
释守珣(别称 佛灯珣 守珣 佛灯、郡之施氏子也 )
王次翁(庆曾 两河、两河先生 )
王愈(原道 北山老人 悰 )
翁彦深(养源 钟离子 )
宇文虚中(叔通 国师、龙溪老人 肃悯 黄中 )
本明道人(明室 )
高世则(仲贻 忠节 无功 )
韩驹(子苍 陵阳先生、牟阳、北宪居士 )
和诜(子美 凤凰弓 )
李弥大(似矩 无碍居士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陕府鸡足山人,一名式,又名道原,字太源。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留开福寺。后为道士。徽宗崇宁五年寓郿,遇石杏林传授口诀真要,乃注解《悟真篇》,作《复命篇》及《丹髓歌》。高宗绍兴中寿至一百十四岁卒。
全宋诗
薛道光(一○七八~一一九一),一名式,一名道源,鸡足山(今河南陕县西南)人。一云阆州(今四川阆中)人,字太原。尝为僧,法号紫贤,又号毗陵禅师。留长安开福寺,参长老修严及僧如环,因桔槔顿悟。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于郿县遇道人石泰,遂弃佛入道。据说寿一百十四岁,光宗绍熙二年卒。事见《道藏》册五《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 薛道光诗,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所收,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二一八
薛道光(一○七七——一一九一),名式,又名道源,字太原,陕府鸡足山(今属河南陕县)人,一云阆州(治今四川阆中)人。尝为僧,法号紫贤,一号毗陵禅师。云游长安,因观桔槔有感,念谈禅不能长生,遂志向金丹大道,得《悟真篇》,知性命双修术。后遇石泰,乃弃僧伽,致力修道。著《复命篇》及《丹髓歌》行世。道光为南宗第三祖,道称紫贤真人。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九(《道藏》第五册,文物出版社)。
朱缶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邵武人,号悠然居士。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累知柳州。耻出秦桧之门,以母老乞归,屡召不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左知微,临海(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进士(清康熙《临海县志》卷五),官宣州教授。事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三。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
左知微,号隐庵,临海(今浙江临海)人。重和元年进士,终宣州教授。见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18 【介绍】: 宋邵武人,字长睿,别字霄宾,号云林子。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官至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以学问渊博闻。好古文奇字,能辨正古器款识,曾纠正王著所辑之续正法帖。亦擅各体书法,工诗文。有《东观余论》、《法帖刊误》等。
全宋诗
黄伯思(一○七三~一一一二),字长睿,别号霄宾,自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哲宗时以铨试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元符三年(一一○○)进士。改通州司户,河南户曹参军。曾为秘书郎。徽宗政和二年卒,年四十。有《东观馀论》二卷、《法帖刊误》一卷传世。事见《梁溪集》卷一六八《故秘书郎黄以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五六
黄伯思(一○七九——一一一八),字长睿,又字长孺,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邵武(今福建邵武)人。履孙。以祖任补官,又登元符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西都留守邓洵武辟为右军巡院,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迁秘书省校书郎、秘书郎。政和八年二月卒,年四十。伯思自幼嗜读书,所学汪洋浩博,经史诸子杂说,无不精诣。学问慕扬子云,文章慕柳子厚,诗篇慕李太白。尤精研金石书画,或考其图文,或论其得失,或辨其真赝,多所发明;又工于书法,有魏晋风气。著《东观文集》一百卷(佚)、《法帖刊误》二卷(存)等,其子䚮辑其金石书画题跋为《东观馀论》十卷(存)。见《梁溪全集》卷一六八《黄公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震(一○七九~一一六一),俗姓赵,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依觉印英禅师,再谒丹霞淳禅师,先后参海内有名尊宿十七人。初住曹山,后迁广寿、黄龙。称黄龙道震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卒,年八十三。《僧宝正续传》卷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今录诗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号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为童子。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子散去。主事者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师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噫绍兴以来宗师言行相应而与秋霜争严。舍震其谁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讳道震。金陵赵氏子。少依保宁觉印禅师。为童子。觉印住泗洲普照。遇淑妑閤。择童行。守戒律者施度牒。师在选中。得度具戒。久之辞觉印。谒丹霞淳禅师与闻曹洞宗旨。因有颂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㘅。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淳见而异之。游湖湘。抵大沩。作插锹井颂曰。尽道沩山父子和。插锹犹自带干戈。至今一井如明镜。时有无风匝匝波。最后至黄龙。草堂清禅师一见契合。绝意他往。日取藏教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有省。亟趋方丈。陈所悟。草堂深可之。自此履践获大通彻。绍兴初。草堂避地曹山。迁疏山。师皆在焉。居第一座。分座接衲。五年临川守给事程公命出世曹山。唱草堂之道。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黑漆昆崙穿市过。进云。如何是夺境不夺人。答云。卖扇婆子手。遮曰。如何是人境俱夺。答曰。灰飞烟灭后。怕你绝音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答曰。当年独坐雄峰事。今日分明说向君。进云。只如向上宗乘。又作么生。师以拂子击禅床。僧云。烹凡炼圣有玄功。万古丛林作标格。便礼拜。尝示众曰。曹山门下有鹅王择乳句。若人会得凡圣染净迷悟生死无二无别。若也不会。则凡圣染净迷悟生死。谩他一点不得。久之。退隐疏山之山堂。郡守叶公梦龄请居广寿。未几洪帅李公迨移居百丈。师力丛林矩范。僧到必勘辩。一日僧展坐具礼拜。师转身背却。僧收坐具便去。师乃唤回。僧进前。师便归方丈。明日僧问讯云。某甲昨蒙和尚慈悲。有个省处。师云。作么生。僧近师边。作听势。师取拂子打之。僧大笑而去。若此类甚多。衲子翕然推服。晚迁黄龙。是为积翠直下子孙。授道之处。院烬于兵火。师慨然有兴复之志。阅数年。堂殿廊庑。迄抵于成。三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示微疾。集众告曰。老僧参见海内有名尊宿十有七人。泊见草堂。始到不疑之地。汝等当究本法。傥透脱无滞碍。随力量兴作。利益众生。无虚弃光阴。左右固请留颂。命笔书曰。吾年八十三。随顺世言谈。不落思量句。谁人共我参。翌日闻钟声。奄然而寂。端坐三日。支体柔和。颜皃如生。阇维日。云惨风悲。草木变色。烟焰所及。悉缀舍利。道俗取之。旬日不竭。塔于寺之西崦。师为人刚正强力。甘枯淡。务精进。迹未尝造檀越之门。近代宏法。唯师有古尊宿风韵。议者比之常庵崇禅师云。 赞曰。演出关。栖迟妙喜之门。久甚。及开法出世。不忘圜悟。有道者固应如此。震天资耿介。草堂晚居。泐潭道大盛。时有厚奉香信请法语法衣者。草堂将与之。震骤谏以为不可。草堂不允。震遂拂衣遁他境。呜呼使异时主法宗师之门。震之志得行焉。其规正窃昌。阴翊化权。岂浅浅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震,字山堂,金陵赵氏子也。垂髫依觉印英禅师,英迁泗之普照得度,久之辞。谒丹霞淳与论曹洞宗旨,震呈以偈曰:“白云深覆古寒岩,异草灵花彩凤衔。夜半天明日当午,骑牛背面著靴衫。”次依草堂,日取藏经读之。一夕,闻晚参鼓,步出经堂,举头见月,忽大悟,亟趋方丈,堂望见即曰:“子彻矣。”遂为印可。寻出,三迁而至百丈,道甚显著。绍兴己巳,有律师妄踞黄龙,衲子散去,黄龙主事走钱塘,求王承宣继先,书达洪帅张如莹,莹公命震以从众望。而主事者请致书谢王,震让曰:“王公为护佛法,何谢之有?况我与之素昧平生。”于是,主事恧退。其严正如是。故仲温曰:“彼交结权贵,倚之为藩垣者,闻其言亦足颜汗,谅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出住庐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坐宵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吾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从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迄还鄣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号佛灯。安吉施氏子。初参广鉴瑛禅师。不契。遂造太平。随众咨请。邈无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彻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昼。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师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了无疑滞。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入众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疑其未然。乃曰。须我勘过始得。令人召至。拉与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师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随声应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曰。伸脚在缩脚里。悟大称赏之。师出世凡四坐道场。声光赫奕。后殁于天宁。将化。谓双槐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辰。吾将至矣。乞还鄣南。四日。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师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不与同条死。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师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火浴。舌根不坏。郡人陈师颜。宝函藏于家。痊骨于普应院之侧。师法貌清整。举扬宗旨。绰有祖父之风。有时谓众曰。兄弟如有省悟处。不拘时节请来。露个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师唤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诀疑情何为。威仪不具。僧顾视衣裓。师喝出。机锋严峻类如此。其住何山也。因岁旱。郡守请祷于师。师勉从为升座。怒目瞪天骂曰。阿谁教尔强为天。雨应声而至。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号佛灯。出吉安州施姓巨族。早岁弃家。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珣初参广鉴瑛不契。竟谒佛鉴。佛鉴孤硬难入。珣乃封其衾而矢曰。此生不悟。不展此也。于是昼坐宵立。逾七七日。惫甚。适佛鉴垂语曰。森罗万象一法所印。珣踊跃便出法堂。即投灵云。见桃花颂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佛鉴曰。如何是灵云不疑处。对曰。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曰玄沙道未彻在。那里是未彻处。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佛鉴喜之。会佛果至。鉴称珣见处稳实。且曰。此子自治。严刻密室。如对大宾。后当有造。佛果佯诺。乃私招珣游山。偶到一潭。佛果推珣落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对曰。潭深鱼聚。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佛果乃大笑。宣和改元。诏佛鉴住蒋山。佛果移书与鉴。必以珣首蒋山众。由是湖海知名。建炎间。住天圣。开堂时。内翰王公问。三圣逢人则出话。珣笑曰。公曾阅诗否。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珣曰。诗云。湖光潋滟晴遍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王公乃大称。珣于朝待制潘良贵。尝以南泉斩猫话。请益于珣。珣曰。如今士夫说禅说道。秖依著义理便快活。似将钱买油糍。吃了便不饥。其馀便道。是瞒他亦可笑也。贵领旨后。以居士身。弘珣之道。珣迁何山。晚居天宁。每怜学者根器不妙。委曲援引。如瓶泻秋河。间有窃议。不遑恤也。尝举婆子烧庵话曰。大凡扶宗立教。须是其人。你看他婆子。虽是个女人。宛有丈夫作略。二十年蓰油费酱。固是可知。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自非个俗汉。知几洎乎巧尽拙出。然虽如是。诸人要会么。雪后始知松柏操。事难方见丈夫心。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乃问道吾。还见火么。曰见。沩曰。从何处起。曰除却经行坐卧。请师别致一问来。沩山休去。乃曰。连天野火了无涯。起处犹来辨作家。眼里瞳人双翳尽。面前遍界绝空花。道吾老也堪誇。且道毕竟从甚处起。汲水僧归林下寺。待船人立渡头沙。有僧问宾中宾。珣答。客路如天远。候门似海深。宾中主。珣答。长因送客处。忆得别家时。主中宾。答相逢不必问前程。主中主。答一朝权祖令。谁是出头人。僧曰。向上宗乘又如何。珣曰。大海若知足。百川应倒流。又尝谓众曰。兄弟若有省悟处。不拘时节。须来露个消息。会雪夜有僧。直扣丈室。珣起秉烛。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决疑情。因甚威仪不具。僧顾衣裓。珣便逐出。绍兴甲寅。从天宁归鄣南告寂。侍者请遗偶。珣曰。不曾做得。即逝火浴。舌根不坏。塔于宝应院。珣初在庐山日。有僧彦威。冬月用荻花絮纸衣。珣见大瞋曰。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岂有心学道耶。威大惊。退问兄弟。时堂中有荻花衣者。才三四人。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佛灯于七七之际。顿了大事。圆悟尚剥啄之。何也。如海底珊瑚。不以铁纲举而出之。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足徵其源。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珣闻顿悟。鉴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鉴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鉴嘱令护持。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珣曰:“潭深鱼聚。”曰:“见后如何?”珣曰:“树高招风。”曰:“见与未见时如何?”珣曰:“伸脚在缩脚里。”圆悟大称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乞还障南。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道如曰:“要长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许。”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讫而逝。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49 【介绍】: 宋济南人,字庆曾,号两河。徽宗崇宁三年进士。曾知道州。后依附秦桧,力主和议。任御史中丞,劾罢宰相赵鼎。任参知政事,与秦桧合谋罢韩世忠、张俊、岳飞兵权。为奉迎扈从礼仪使,坚拒偿韦太后为犒从者而向金使所贷金,帝欲诛之,为桧所救。寻奉祠归。有《两河集》。
全宋诗
王次翁(一○七九~一一四九),字庆曾,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聚徒授业,号两河先生。后入太学,礼部别头试第一,授恩州司理参军。历知道州、处州,广西转运判官。谄附秦桧,高宗绍兴十年(一一四○)除御史中丞,七月拜参知政事。十二年,太后回銮,为奉迎扈从礼仪使,忤太后。十三年,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居明州。十四年致仕。十九年卒,年七十一。《宝庆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八○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
王次翁(一○七九——一一四九),字庆曾,济南府(治今山东济南)人。入太学,礼部别头试第一,授恩州司理参军,历知道、处州。秦桧居朝,以为吏部员外郎,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除工部侍郎兼侍讲,改御史中丞。希桧意,论罢赵鼎。绍兴十年,擢参知政事。后以资政殿学士奉祠,引年归,居明州。十九年卒,年七十一。见《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五、一六,《宝庆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八○本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歙州婺源人,字原道,晚号北山老人。哲宗绍圣元年进士。为建昌令。后守信州,适方腊起事,与战有功,进官职二等。官至朝请大夫、秘阁修撰。有《二堂先生文集》。
全宋文·卷三五○五
王愈(?——一一三六),字原道,初名悰,徽宗改赐今名,歙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绍圣元年登第,调建昌令。政和中提举京西路给地牧马。宣和二年守信州,纵兵击败方腊,诏除秘阁修撰。王黼讽御史论罢之。绍兴二年起知无为军。以老疾归,六年卒。有《二堂先生文集》。见《宋会要辑稿》兵一二之二五,《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三,《双溪集》卷三,洪焱祖《王修撰愈传》(《新安文献志》卷七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41 【介绍】: 宋建州崇安人,字养源。翁彦约弟。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徽宗宣和初为右司员外郎,上书宰相,言不应与金人夹击辽邦。除国子祭酒,徙秘书监,不肯造谒提举秘书省之内侍梁师成,时论高之。官至太常少卿。有《唐史评》、《忠义列传》、《皇朝昭信录》、《钟离子自录》及文集。
全宋诗
翁彦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养源,自号钟离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初补太庙斋郎,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官福州侯官主簿,摄闽清令。徽宗崇宁间为濠州钟离令。入为详定《九域志》所编修官,迁秘书丞(《忠惠集》卷三《九域志编修官翁彦深除秘书丞制》)。出提点淮东、湖南、京西路刑狱。宣和初,授秘书少监,除国子祭酒,徙秘书监。出知济南府,忤宦官,提举南京鸿庆官。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为太常少卿。绍兴二年,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事见《斐然集》卷二六《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明嘉靖《建宁府志》卷一八。
全宋文·卷三三四六
翁彦深(一○七九——一一四一),字养源,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彦约弟。绍圣元年进士。宣和初,授右司员外郎。四年八月,以朝奉大夫、秘书监除集英殿修撰。建炎间为太常少卿,以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绍兴十一年五月卒,年六十三。著有《皇朝昭信录》、《忠义列传》、《唐史评》等书及文集十五卷。见《右朝奉大夫集英殿修撰翁公神道碑》(胡寅《斐然集》卷二六),《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七、选举三三之三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9—1146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叔通。徽宗大观三年进士。累迁中书舍人。宣和间,以上疏谏阻引金攻辽,降集英殿修撰。高宗建炎二年,使金被留。仕金翰林学士、知制诰兼太常卿,号为国师。金人每欲南下,辄饰辞谏阻。后被诬谋反,全家焚死。孝宗淳熙间,赠谥肃悯。有《宇文肃悯公文集》。
全宋诗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五),原名黄中,字叔通,别号龙溪老人,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徽宗大观三年(一一○九)进士。政和五年(一一一五),除起居舍人、国史院编修官,六年迁中书舍人,出为河北河东陕西宣抚使司参谋事。宣和间帅庆阳,寻罢知亳州。宣和末为翰林学士,多次奉使至金军营谈判。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以祈请使金,被留,后仕金为翰林学士承旨。绍兴十五年,因以蜡书与宋通消息,并谋夺兵仗南奔被察觉,全家被害。年六十七。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宇文虚中诗集已散佚,今从《北窗炙輠录》《中州集》等书中所录,辑为一卷。
中州集
虚中,字叔通,成都人。宋黄门侍郎,以奉使见留,仕为翰林学士承旨。皇统初,上京诸虏俘谋奉叔通为帅,夺兵仗南奔,事觉,系诏狱。诸贵先被叔通嘲笑,积不平,必欲杀之,乃锻鍊所藏图书为反具。叔通叹曰:死自吾分。至于图籍,南来士大夫家例有之。喻如高待制士谈,图书尤多于我家,岂亦反邪?有司承风旨,并寘士谈极刑,人至今冤之。
全宋文·卷三三五三
宇文虚中(一○七九——一一四六),初名黄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宣和中,童贯等议结金人以攻契丹,虚中力言不可,遂忤权臣,降集英殿修撰。会金人南侵,徽宗悔不用虚中言,虚中即请下罪己之诏,革除弊端,帝嘉纳之。以资政殿大学士为军前宣谕使,数往金营议和。金兵退,言者以议和为罪,罢知青州,窜韶州。建炎二年,应诏使金,遂为金人所留。金人重其才艺,加以官爵,累至金紫光禄大夫,号国师。恃才傲物,为金贵人达官所不平,诬以谋反,全家被焚,时绍兴十六年,年六十八。淳熙间,宋廷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肃悯。著有《宇文肃悯公文集》,又与其兄粹中合纂《纶言集》三十一卷。见《宋史》卷三七一本传,《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一四、二一五《行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本明道人(?~一一四○),号明室。自机契天宁克勤禅师,遍参名宿,皆蒙印可。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克勤禅师法嗣。高宗绍兴十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三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亳州蒙城人,字仲贻。高公纪子。以恩补左班殿直。累迁康州防御使,知西上阁门事。钦宗靖康间使围城金军,还擢知东上閤门使。高宗艰难时常在左右,及即位,除保静军承宣使。诏令编类元帅府事迹付史馆,召为枢密都承旨兼提举京畿监牧。绍兴初拜感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进开府仪同三司。以景灵宫使判温州,时皇族居温者多恣横,乃以勋戚重望镇之,民赖以安。卒年六十五,谥忠节。
全宋诗
高世则(一○八○~一一四四),字仲贻,号无功,蒙城(今属安徽)人。英宗后高氏之族,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知西上阁门事。高宗为康王时,曾曾随从使金,后为元帅府参议官。高宗即位,提举万寿观。绍兴二年(一一三二),除保静军承宣使、温州供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四)。六年,充万寿观使(同上书卷一○一)。九年,进开封府仪同三司(同上书卷一二七),奉朝请,赐第临安。十年,再判温州(同上书卷一三六),寻以病罢,复为万寿观使。十四年召入觐,卒,年六十五,谥忠节。《宋史》卷四六四有传。
全宋文·卷三四○○
高世则(一○八○——一一四四),字仲贻,亳州蒙城(今安徽蒙城)人,公纪子。幼以恩补官,累迁康州防禦使,知西上閤门事。高宗即位,除保静军承宣使,提举万寿观,以感德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进开府仪同三司。绍兴十四年卒,年六十五,谥忠节。《宋史》卷四六四《高遵裕传》有附传,又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二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 【介绍】: 宋仙井监人,字子苍,号陵阳先生。徽宗政和初,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累官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与三馆士分撰亲祠明堂、圆坛、方泽等乐曲。迁中书舍人,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高宗即位,知江州。卒于抚州。尝从苏辙学,诗似储光羲。有《陵阳集》。
全宋诗
韩驹(一○八○~一一三五),字子苍,蜀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早年从苏辙学。徽宗政和初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旋因曾为苏氏学,谪监蒲城市易务,迁知分宁县。召为著作郎。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擢权直学士院。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由知应天府移知黄州,寻又因苏氏学提举江州太平观。高宗即位,知江州。绍兴五年卒于抚州,年五十六(明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苏辙称其诗如储光羲,吕本中亦引之入江西诗派。有《陵阳集》四卷传世。《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韩驹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萧山王氏十万卷楼旧藏抄本(简称王本,今藏南京图书馆),清宣统二年沈曾植仿宋刊本(简称沈本)。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五卷。
全宋文·卷三五○八
韩驹(一○八二——一一三五),字子苍,号牟阳,又号北宪居士,世称陵阳先生,陵井监(治今四川仁寿)人。少有文称,大观四年以献颂补假将仕郎。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寻坐为苏轼学,谪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知洪州分宁县,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除秘书少监,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寻兼权直学士院。制词简重,为时所推。坐乡党曲学,以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靖康元年再除中书舍人,左迁应天尹,谪黄州。高宗即位,知江州。绍兴元年寓居洪州。五年,卒于抚州。有《陵阳集》十五卷,今存诗四卷。见《题王元之文集后》(《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九一),牟巘《跋韩子苍帖》(《陵阳集》卷一六),《宋史》卷四四五有传。
和诜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濮州鄄城人,字子美。和斌子。以荫补官,为河北副将。累官威州刺史、知雄州。上制胜强远弓式,能破坚于三百步外,边人号为凤凰弓。童贯攻燕,诜预取燕之谋,从种师道进军。见势不利,复以为不宜出师。败归,贬濠州团练副使,筠州安置。平燕后以其曾议不战,独未赦。后复官正奉大夫、宣州观察使。
全宋文·卷二九一二
和诜(?——一一二四),字子美,鄄城(今山东鄄城)人,斌子。以荫为河北副将,累官至右武大夫、威州刺史、知雄州。宣和中历河北路沿边安抚使、相州观察使,以童贯劾,贬濠州团练副使、筠州安置。六年复官正侍大夫、宣州观察使,卒。见《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二六,《东都事略》卷一○五,《宋史》卷三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0—1140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似矩,号无碍居士。李撰子。徽宗崇宁二年进士。任监察御史。使辽,还,建议促辽金相攻。金兵入侵,与李纲议不合,罢去。旋除刑部尚书,高宗建炎元年知淮宁府,因杜用等叛,坐贬秩。高宗至杭州,命权绍兴府,试户部尚书兼侍读。吕颐浩视师,用为参谋官,以忤旨出知平江府。后为工部尚书,未几罢去。
全宋诗
李弥大(一○八○~一一四○),字似矩,号无碍居士(《吴郡志》卷三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徽宗崇宁三年(一一○四)进士。除校书郎,迁监察御史。假太常少卿充契丹贺正旦使,还为起居郎,试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出知光、鄂二州,复召为给事中兼校正御前文籍详定官。宣和七年(一一二五),为河东宣抚副使、知陕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淮宁府。绍兴二年(一一三二),权知绍兴府,历知平江、静江二府,入为工部尚书,未几罢。十年,卒,年六十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三四○一
李弥大(一○八○——一一四○),字似矩,自号无碍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弥逊弟。崇宁三年登进士第。以大臣荐召对,除校书郎,迁监察御史。历中书舍人、给事中、刑部尚书、河东宣抚使。建炎初知淮宁府,入为吏部侍郎,权绍兴府,试户部尚书兼待读,出知平江府。被劾夺职,起知静江府,入为工部尚书,未几罢去。绍兴十年卒,年六十一。《宋史》卷三八二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