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红毡(红毡)
宋史丹眉流国传:咸平四年,国主多须机遣使打吉马、副使打腊、判官皮泥等九人来贡木香千斤,鍮镴各五百斤,胡黄连三十五斤,紫草百斤,红毡一合,花布四叚,苏本万斤,象牙六十一株。
《漢語大詞典》:毡毳(氈毳)
亦作“氊毳”。
(1).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隋书·西域传·高昌:“弃彼氊毳,还为冠带之国。”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时方五月中,﹝蛮人﹞皆被氊毳,臭不可邇。”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至其衣氊毳,食湩酪,仰茶忌痘,则 藏 民所同。”
(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 三苏 。” 宋 范成大 《合江亭》诗:“毡毳昔乱 华 ,车马隔中州。” 明 瞿佑 归田诗话·多景楼:“盖自 吴 晋 以来,立国於南者,恃 长江 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毡毳之域哉。”
《國語辭典》:毡笠(氈笠)  拼音:zhān lì
毡制的笠帽。《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行了几里,只见途间一人,头带毡笠,身背皮囊,满身灰尘,是个惯走长路的模样。」也作「毡笠儿」、「毡笠子」。
分類:笠帽
《國語辭典》:针毡(針氈)  拼音:zhēn zhān
晋朝杜锡屡以忠言劝谏悯怀太子,太子厌之,因置针于杜锡常坐的毡席以刺之。典出《晋书。卷三四。杜预传》。后形容受到胁迫,处境为难,坐立不安。宋。苏轼迁居临皋亭〉诗:「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歧路灯》第九十八回:「我们这些老头儿,说话不甚合时宜,诸位虽外饰礼貌以敬之,其实颇有针毡之感。」
《分类字锦》:铺毡(铺毡)
朱之藩沾泥絮诗:漫拟铺毡盈径路,无缘点砚入帘栊。
分类:杂花
《漢語大詞典》:吞毡(吞氈)
汉 苏武 于 武帝 天汉 初出使 匈奴 , 匈奴 欲降之, 武 不屈,被幽大窖中。断饮食, 武 啮雪,与毡毛并吞之。后徙 北海 ,杖节牧羊十九年。及还,须发尽白。事见汉书·苏武传。后以“吞毡”为坚贞不屈之典。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六:“ 纪文达 弔以七律二章,有云:‘ 延陵 掛剑心相许, 属国 吞毡志竟成。’” 苏曼殊 《落日》诗:“谁知 北海 吞毡日,不爱英雄爱美人。”
《國語辭典》:毡房(氈房)  拼音:zhān fáng
毡制的帐篷。元。施惠《幽闺记》第三出:「白草黄沙,毡房为住家。」
分類:毡帐
《漢語大詞典》:半毡(半氈)
南史·江革传:“ 朓 ( 谢朓 )尝行还过候 革 ,时大寒雪,见 革 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其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 革 充卧具而去。”后用为顾惜寒士之典。 宋 胡宿 《赵宗道归辇下》诗:“半毡未暖还伤别,一臂初交又解携。”
分類:顾惜寒士
《骈字类编》:毡帷(毡帷)
宋史王全斌傅:见裘帽下。
《漢語大詞典》:毡罽(氈罽)
亦作“氊罽”。
(1).毡和毛毯。 晋 王嘉 拾遗记·蜀:“锦绣毡罽,积如丘巄。”《旧唐书·张柬之传》:“ 汉 置 永昌郡 以统理之,乃收其盐布氊罽之税,以利中土。”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 代 北苦寒,人多服毡罽。”
(2).借指以毡罽为服的北方少数民族。
《國語辭典》:毡包(氈包)  拼音:zhān bāo
1.中亚游牧民族用以居住的帐篷。以木条支撑,上覆兽皮、手织品等,顶部中央有圆形天窗,易于拆装。也称为「蒙古包」。
2.以兽毛或毛毡编制的袋子,外出时用来盛放衣物。《金瓶梅》第八回:「只见西门庆家小厮玳安,夹著毡包,骑著马,打妇人门首过。」《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两人坐了,两个长随跟著,一个抱著毡包,一直来到河下。」
《漢語大詞典》:毡幕(氈幕)
亦作“氊幕”。 即毡帐。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穹庐毡幕,抵北闕而为营; 乌孙 天马,指东都而成阵。” 宋 姜夔 《翠楼吟》词:“新翻胡部曲,听氊幕元戎歌吹。” 清 纳兰性德 《菩萨蛮》词:“氊幕遶牛羊,敲冰饮酪浆。”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近处是 呼韩邪单于 在夏天游憩的地方,一面矮墙似的绣花毡幕。毡幕是为单于巡行的,围成一块露天的行殿。”参见“ 毡帐 ”。
分類:毡帐
《漢語大詞典》:毡帐(氈帳)
亦作“氊帐”。
(1).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昔在 江 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氊帐起自 北朝 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於堂室中置帐,以紫綾幔为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 《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氊帐里。”
(2).毡制帷幔。 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漢語大詞典》:齧毡(齧氈)
咬吞毡毛充饥。常用以比喻坚贞不屈。典出汉书·苏武传。 宋 苏轼 《次韵郑介夫》之一:“相与啮毡持 汉 节,何妨振履出商音。” 宋 苏轼 《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之三:“漱石先生难可意,啮毡校尉久无朋。”参见“ 啮雪 ”。
《漢語大詞典》:蛮毡(蠻氈,蠻氊)
亦作“ 蛮氊 ”。我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产的毛毡。 宋 苏轼 《郭纶》诗:“我当凭軾与寓目,看君飞矢射蛮氊。”一本作“ 蛮毡 ”。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蕃,以 大理 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毡。” 宋 陆游 《醉眠曲》:“一杯一杯意忽倦,径拨纸帐投蛮毡。”
《漢語大詞典》:毡屋(氈屋)
亦作“氊屋”。 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 滑国 ﹞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 宋 刘克庄 《大梁老人行》:“ 大梁 宫中设氊屋, 大梁 少年胡结束。”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牛车过不往,氊屋行相望。” 清 曹寅 《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氊屋煖,相待草桥开。”参见“ 毡帐 ”。
分類:毡帐
《漢語大詞典》:毡帐(氈帳)
亦作“氊帐”。
(1).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昔在 江 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氊帐起自 北朝 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於堂室中置帐,以紫綾幔为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 《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氊帐里。”
(2).毡制帷幔。 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