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分2页显示 2 下一页
五方佛
华严世界
不动明王
大毗卢遮那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四面毗卢遮那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密教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经
毗卢遮那成道经
词典
毗卢遮那
分类词汇
毗卢五方佛
华严世界
不动明王
佛类词典
大毗卢遮那大毗卢遮那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四面毗卢遮那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密教毗卢遮那佛
毗卢遮那经
毗卢遮那成道经
《漢語大詞典》:毗卢(毗盧)
分類:毗卢遮那
《漢語大詞典》:毗卢帽(毗盧帽)
亦称“ 毗罗帽 ”。亦称“毘卢帽”。 放焰口时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种绣有 毗卢 佛像的帽子。亦泛称僧帽。 明 黄一正 《事物绀珠》:“毗罗帽、宝公帽、僧迦帽、山子帽、班吒帽、瓢帽、六和巾、顶包,八者皆释冠也。”《西游记》第三九回:“ 唐僧 着了一惊--把个毘卢帽子打歪--双手忙扶着那球。” 鲁迅 《朝花夕拾·琐记》:“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捏诀,念咒。”亦省称“ 毗卢 ”。 明 高濂 《玉簪记·谭经》:“尼姑尼姑,原有丈夫,只要趁些钱财,来带这顶毗卢。”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假和尚》:“一日,晨兴,冠毘罗,服紫衣,据大殿之基,趺跏而坐。”
大毗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佛名)密教之本尊大日如来也。大之梵语为摩诃。而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若具存梵语,则宜曰摩诃毗卢那遮。曰并取汉语。则宜曰大日。今梵汉双取,故曰大毗卢遮那。但以毗卢遮那译为日。局于密教。若显密共通之译。则曰光明遍照。(参见:毗卢舍那)
(佛名)密教之本尊大日如来也。大之梵语为摩诃。而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若具存梵语,则宜曰摩诃毗卢那遮。曰并取汉语。则宜曰大日。今梵汉双取,故曰大毗卢遮那。但以毗卢遮那译为日。局于密教。若显密共通之译。则曰光明遍照。(参见:毗卢舍那)
大毗卢遮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略名。七卷。唐输波迦罗译。按输波迦罗即善无畏。
(经名)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之略名。七卷。唐输波迦罗译。按输波迦罗即善无畏。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参见:大日经)。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證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参见:法身)。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经名)大日经之具题。经文六卷,供养次第一卷,共七卷,唐善无畏译。真言三部经之一。胎藏界密部之本经也。(参见:大日经)。谓大日如来自成佛以不思议之加持力说内證法之经典也。离神力之加持。不能说。不能听。就此真言一宗有自證说法,加持说法之大论,遂分古义新义之两派。(参见:法身)。玆将本经各家之著述列之如下。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二十卷(唐一行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十四卷(唐一行述记),大毗虑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义释演密钞十卷(辽觉苑撰),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唐不可思议撰)。
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术语)佛之真身也。其释名性相二宗各异其义。相宗据唯识论谓法身有总相法身与别相法身二种,总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与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谓为法身之义同,是以所證之真如与能照之真觉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则自性身与自受用报身之二身合见。依此义释之,则法身为理智显现,有为(智)无为(理)一切功德法体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庄严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识论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中略)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为法身,二转依果皆摄此故。」别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为清净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无为也),为一切有为无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庄严功德法,故名为法身,何则?以此法唯为理之法身,不含摄有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识论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佛地论七曰:「力无畏等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述记十末曰:「离所知障,具无边德,名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唯识枢要上本曰:「出缠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义林章七本曰:「成唯识说,清净法界为自性身。庄严论等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赞佛论说,佛自性身无生灭故。」若依性宗之义,则真如之理性,有真实觉知之相,理智不二,与真如之无为同,真智亦无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则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隐,谓之如来藏,积始觉之功,显其法性,谓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显现之有为无为一切功德法成就庄严之身,故名法身。胜鬘经曰:「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同宝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实相真如法也。此实相正法隐,名如来藏。此实相法显,故名身。唯是一实相法,约隐显不同,故有藏之与身。又法者,谓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摄论云:与功德法相应,名法身。」嘉祥法华疏四曰:「以正法为身,故曰法身。」起信论曰:「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中略)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同义记下本曰:「隐时能出生如来,名如来藏。显时为万德依止,名为法身。」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法华玄义七曰:「本有四德隐名如来藏,修成四德显名为法身。」大乘义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两义:一显本法性,以成其身,名为法身。二以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为法身。」梵Dharmaka%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学次第统编】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变化身。义见后章,兹不复及。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动,无有变易也。
【三藏法数】
谓始从初住,显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觉极果,理聚方圆,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理聚方圆者,妙觉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圆满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数】
法身者,谓所證无漏法界之体,而为法身也。菩萨知诸众生心之所乐,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众生身,乃至虚空身也。(无漏者,谓惑业净尽,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略示七支念诵随行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以七段之即真言,说念诵大日经之法。
不空罥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真言)一卷,唐不空译。自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二十八卷抄译者。世所谓光明真言,即此中之陀罗尼也。
四面毗卢遮那
【佛学大辞典】
(术语)金刚界之智法身也。金刚顶义诀曰:「四面毗卢遮那者,(鍐)字轮中法身如来,四面圆满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术语)金刚界之智法身也。金刚顶义诀曰:「四面毗卢遮那者,(鍐)字轮中法身如来,四面圆满向四方作三昧相也。」
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礼佛,五悔,修供,观心等之法。
密教毗卢遮那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参见:大日如来)
(佛名)(参见:大日如来)
毗卢遮那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之略称。即大日经也。
(经名)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之略称。即大日经也。
毗卢遮那成道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日经之异名。
(经名)大日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