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17,分228页显示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9  70  71  72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广修( 留 )
僧灵祐( 大圆禅师 世称 沩山和尚 )
释明觉( 猷 )
释广脩( 十望大德 )
僧慧藏(世称 石巩和尚 )
僧无了( 世称 龟洋和尚 真寂大师 )
僧遗则( 长孙 佛窟学 )
僧隐峰( 邓隐峰 )
苏溪和尚(世称 五泄小师 别称 苏溪和尚 )
僧空海(别称 遍照金刚 佐伯 弘法大师 )
释好直( 丁 )
释云邃( 凭 )
释智藏( 黄 )
僧智常( 至真禅师 赤眼归宗、李万卷 )
僧广宣( 廖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43 【介绍】: 唐僧。东阳下昆人,俗姓留。早师天台僧道邃,诵习《法华》、《维摩》等经。常岁行忏法。文宗开成三年,日本僧圆载至天台请法,脩为讲《止观》。后世奉为天台宗十一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1—853 【介绍】: 唐僧。福州长溪人,俗姓赵。依本郡法恒律师出家,受具足戒,学大小乘经律。年二十三往江西参拜怀海,为上首弟子。宪宗元和末,至潭州沩山,独栖七年。后建同庆寺,受相国裴休尊崇,世称“沩山灵祐”。卒谥大圆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1—853 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怀海而得禅机。宪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沩山,建寺传学,历40余年,受学者甚众。世称沩山和尚。卒谥大圆禅师。其禅法后由仰山慧寂承传,开沩仰一宗,为唐季禅门五宗之一。《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郑愚撰碑铭。《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九有传,并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灵祐俗姓赵氏。福州长溪人。从本郡法恒禅师出家。入天台遇寒山子。造国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长沙。住大沩山同庆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诏谥大圆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赵。福州长溪人。童稚时嬉戏庭中。俄有云气盘礴。天乐清亮。神圣仙真之状。出没空际。顷焉一叟貌类罽宾。挹其父而谓曰。汝子来处高胜。必当重光佛运。此群灵所以标异也。且弹指作声数四而去。祐执役于法恒律师。弱冠薙落。越三年具戒。学毗尼于钱唐沙门义宾。游天台之国清寺。遇寒山拾得。为说偈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穷子。 遂谒江西百丈大智禅师。一日侍立次。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祐拨云无。丈躬起深拨得小火。举以示之云。者个聻。祐有省。礼谢呈所解。丈云此是暂时岐路耳。经云欲见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方知己物不从他得。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得无法。但除虚妄凡圣等心而已。若是心法。元自备是。汝今既尔。善自护持。时司马头陀。自湖南来。百丈谓之曰。老僧可往沩山否。答云沩山奇绝。可聚千五百众。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然非和尚所可住也。丈云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答云待历观之。丈乃令侍者请首座。唤典座来。头陀见首座不许。见典座云。此正是沩山主也。首座有愠色。丈即指净瓶。问云。不得唤作净瓶。你二人唤作什么。首座云。不得唤作木𣔻。典座踢倒净瓶。丈笑曰。首座输却山子也。首座即华林。典座即祐也。丈遂遣祐住沩山。既营梵宇。连帅李景让。奏寺额号同庆。相国裴公休。亦尝咨询玄奥。由是天下学者辐辏焉。示众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是说浊边过患。若无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便唤作无事道人。有何不可。 时有僧问。顿悟之人更有脩否。答云。若真悟得本。脩与不脩。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个入处。犹有无始以来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脩也。不道别有法。教渠脩行。从闻入理。闻理深妙。心自圆明。不居惑地。纵有百千妙义。抑扬皆当。此乃得座披衣。自作活计时也。以要言之。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若也单刀趣入。凡圣情尽。体露真常。事理不二。即如如佛。 祐问仰山。从何处归。仰云田中。祐云。禾好刈也未。仰云。好刈也。祐云。作青见。作黄见。作不青不黄见。仰云。和尚背后是什么。祐云子还见么。仰拈起一穗禾云。和尚何曾问著者个。祐云此是鹅王择乳。 祐睡次。仰山问讯。祐面向壁。仰云。和尚何得如此。祐转身云。我适来得一梦。试与我原看。仰山取一盆水。与祐洗面。少顷香严来问讯。祐云。我适来得一梦。寂子原了。汝更原看。香严点一碗茶来。祐云。二子见解。过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盥漱毕。趺坐而灭。寿八十三。腊五十九。葬于山之栀子园。四镇比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撰碑。进士李商隐题额。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灵祐。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祐丱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群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祐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祐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祐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
释明觉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其先河内猷氏。祖官岭南。因徙家。为建阳人觉素习儒业。而于玄学。尤所慕尚。宿闻大寂唱禅道于佛迹岭。遂往。依以出家焉。因即游历诸方。遍尝法味。留径山数夏。躬樵汲之劳。而无所惮。复禁足杭城之大云寺。顷之庵居太湖青山之巅。会范阳卢公。自中丞出守钱唐。迎居大云。领住持事。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遁于天目山檀信趋向。卒成梵宇。长庆四年春旱。至五年二月。犹不雨。野烧四逼。且及院。溪涧尽涸莫可扑灭。其徒惶懅。请它徙。觉曰无遽。吾于此山有缘。已而雷雨骤作。闻者叹异。大和五年。七月十九日入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明觉。俗姓猷。河内人也。祖为官岭南。后徙居为建阳人也。觉儒家之子风流蕴藉好问求知。曾无倦懈。宿怀道性。闻道一禅师于佛迹岭行禅法。往造焉遂依投剃染。由此即愿观方。衡岳天台四明遍尝法味。复于径山留心请决。数夏负薪面皯手胝。下山至杭州大云寺。禁足院门。续移止湖畔青山顶。结庵而止。属范阳卢中丞向风躬谒。召归州治大云寺住持。元和十五年。避嫌远嚣隐天目山。是山也特秀基墟跨涉四郡。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怪物往往出于中。有白鹿毛质诡异。土人谓为山神也觉遁是中檀信为禅宇。长庆三年春及冬至明年二月大旱。野火蔓延欲烧院。僧惶懅。觉曰。吾与此山有缘火当速灭。少选雷雨骤作其火都灭。远近惊叹。以太和五年七月十九日。示疾而亡。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生东阳下混留氏。既落发。隶禅林寺。即入邃师之门。以研穷教指。学者云萃。且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又每岁行忏法七七日。第四则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躬来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迎讲止观于郡斋。会昌三年三月十六日终。寿七十二。腊五十二。葬金地道场。嗣其法者。物外。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而阇维之。获舍利千馀粒。以入塔。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广脩。俗姓留氏。东阳下昆人也。淑质贞亮早预邃师之门。研穷教迹学者云拥。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六时行道弗休弥年更笃。每一岁行忏法七七日。则第四随自意三昧也。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来躬请法。台州刺史韦珩。谓讲止观于郡斋。以会昌三年癸亥岁二月十六日。终于禅林本寺。俗寿七十三。法腊五十二。迁神于金地道场。法付门人物外焉。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坟火葬。淘收舍利一千馀粒。重塔缄藏焉。又湖州开元寺释高闲。本乌程人也。髫年卓跞范露异才。受法已还有邻坚志。苦学劳形未尝少惰。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克精讲贯。宣宗重兴佛法。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仍预临洗忏戒坛。号十望大德。性情节操矗然难屈。老思归乡。终于本寺。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亦得闲之笔法。闲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与人为学法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德宗、宪宗时禅僧。初以弋猎为务,驱鹿过马祖道一庵前,与语悟法,遂拜师出家。后住抚州石巩山,世称石巩和尚。卒年不详。《祖堂集》卷一四、《景德传灯录》卷六有传。《祖堂集》及《宗镜录》卷一一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沈。宪宗元和前后在世。七岁出家。后嗣马祖道一。归住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卒年八十,谥真寂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俗姓沈,莆田(今属福建)壶公宏塘人。中唐禅僧。7岁出家。后嗣马祖道一。住泉州龟洋山,世称龟洋和尚。卒年80。谥真寂大师。《祖堂集》卷一五、《景德传灯录》卷八有传,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0 【介绍】: 唐僧。长安人,俗姓长孙。善属文,能诗,工草书。雅耽经史,尤乐佛书。出家从牛头山慧忠,后居天台山佛窟岩,传其道者号为佛窟学。有《无生等义》及诗文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遗则。俗氏长孙。京兆长安人也。祖冽鄂州司马。考利涉隐居金陵。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尤乐佛书。以为得吾心。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慧忠。忠所谓牛头六祖也。始天竺达磨以释氏心要至。传其道者有曹溪能嵩山秀。学能者谓之南宗学。学秀者谓之北宗学。而信祖又以其道传慧融。融得之居牛头山。弟子以传授。由是达磨心法有牛头学。则既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此则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死生哉。至人以是能独照。能为万物主。吾知之矣。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其道者曰。道者未有弟子。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焉。故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则始也。一坐四十年。大官名侯赍书问讯檀舍。则未尝有报谢。礼拜者未尝而作起。时岁在庚戌。季夏十有三日。召弟子曰。汝其勉之。至十五日夜遂坐殁。是夜山下人闻若山崩。旦望之则䌽云翔泊于岩上。父老皆泣曰。师死矣。已而视之果然。凡则二十岁为僧腊。五十有八而终。善属文。始授道于钟山。序集融祖师文三卷。为宝志释题二十四章。南游傅大士遗风序。又无生等义。凡所著述辞理粲然。其他歌诗数十篇皆行于世。则元居瀑布泉西佛窟本院建龛塔。会昌中例毁之。其院为道门所有。后开元寺僧正法光。于咸通乙酉岁。遂徙碑于今所。河南尹韩又伪碑文。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长孙。京兆长安人。则弱不杂俗。恬恬终日。而无所营。始从张怀瓘学草书。独尽笔妙。雅耽经史。犹乐佛书。一朝捐家业。从牛头山六祖慧忠。传忠之道。精观久之。以为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遂南游天台。至佛窟岩。盖薜荔荐落叶。而尸居。饮山流。饭木实。而充虚。虎豹以为宾。麋鹿以为徒。兀然如枯。其后剫木者见之。转相告。有慕道者曰。道者未有子弟。相率为筑室。图佛安僧。蔚为精舍。元和已来。传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邓,建州邵武县(今福建邵武)人。生卒年不详。禅宗僧侣,约生活于中唐。尝谒马祖道一、石头希迁,与南泉普愿论道,终为马祖法嗣。后至五台山金刚窟前示灭。《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二一、《景德传灯录》卷八均有传。诸书录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邓。建之邵武人。姿性若狂。騃而刚毅。有执不可或挠。既纳具。初见马祖未有所得。再往石头亦不契。终嗣马祖。则其所得可知矣。峰在石头时。问云。如何得合道去。头云。我亦不合道。峰云。毕竟如何。头云。汝不合道来。得多少时耶。峰无语。一日石头刬草次。峰叉手傍立。头掷刬子。向峰前。刬一株草。峰云。和尚只刬得者个。不刬得那个。头提起刬子。峰接得乃作刬势。头云。汝只刬得那个。不刬得者个。峰云。者里是甚么所在。说者个那个。峰一日推土车次。祖展足坐路上。峰云。请师收足。祖云。已展不缩。峰云。已进不退。乃推车过。祖归法堂。手执斧子云。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峰便出于祖前引颈。祖乃置斧子。峰到南泉。与众僧参次。泉指净瓶云。铜瓶是境。不得动著境。与老僧。将瓶中水来。峰便拈净瓶于泉面前泻水云。何曾动著。泉便休。到沩山。于上座头。解放衣钵。沩山闻到。先具威仪。下堂看师叔。峰见山来。便作睡势。山归方丈。峰发去。少间山问侍者。师叔在否。者云已去也。山云。去时有什么言语。者云无言语。山云莫道无语。其声如雷。元和中游五台。道出淮西。吴元济方以蔡城。抗王师。久相持未决胜负。峰云我知所以息其暴厉者。乃掷锡空际。飞步过之。两军之士。皆仰望叹服。慈让之心。油然以生。善恶逆顺之理顿判。元济之缚。蔡城之破。诚不待李愬之谋也。遍阅灵迹。乃复倒植于金刚窟中。以示灭焉。观其履天戴地。衣裾裤褶。无所垂褪。而肢体不露。众欲舁举。则坚莫之动。后其女弟之为尼者至。而咄之曰。兄生慢法律。死犹惑乱世俗耶。徐抵之仆。噫异矣。遂阇维。塔舍利其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侚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后往观方。见池阳南泉禅师令取澡罐。提举相应为愿公所许焉。终认嗣马禅师耳。峰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瞋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仆。遂荼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系曰。僵尸累足于事一同。立逝坐亡为修三昧。此者头支厚载履蹈青冥。逆恒理以难知谅。是人而不测若斯倒置。振古一人。其妹尼之攘也若屈平为女𡡓之骂焉。如幻之功善权大矣。或曰。淮西之役唐书胡弗载隐峰飞锡解阵邪。通曰。小说所传或得其实。是故春秋一经。五家作传可得同乎。 又汉州开化寺释亡名。先因入寺见瑞应交现。遂誓舍身剋苦为期。忽于殿中焚香次。俄睹地屋皆为琉璃色。有菩萨乘五色云。下庭中曰。汝极坚至必当得道。吾求證汝。亡名叩头礼拜。斯须不见。寺僧至云。学院内皆变琉璃色。叹嗟不已。其僧复勤节行焉。 又邓州有僧亡名。年且衰朽游行穰邓州间。日食二雉鸠。僧俗共非之。老僧终无避回。尝馔羞之次有贫士求餐。分其二足与之食。食讫老僧盥漱双鸠从口而出。一则能行。一则匍匐在地贫士惊怪亦吐其饭其鸠二足复全。其僧实不食此禽。自尔众人崇重号曰南阳雉鸠和尚也。有叹之曰。昔青城山香阇黎饮酒啖肴。然后吐出鸡羊肉。皆化作本形。飞鸣而入坑穴中同也。
神僧传·卷第八
释隐峰。俗姓邓氏。建州邵武人也。稚岁憨狂不徇父母之命。出家纳法。元和中言游五台山。路出淮西。属吴元济阻兵违拒王命。官军与贼遇交锋未决胜负。峰曰。我去解其杀戮。乃掷锡空中飞身冉冉随去。介两军阵过。战士各观僧飞腾。不觉抽戈匣刃焉。既而游遍灵迹。忽于金刚窟前倒立而死。亭亭然其直如植。时议灵穴之前当舁就爇。屹定如山并力不动。远近瞻睹惊叹希奇。峰有妹为尼。入五台嗔目咄之曰。老兄畴昔为不循法律。死且荧惑于人。时众已知。妹虽骨肉岂敢携贰。请从恒度。以手轻攘偾然而倒。遂茶毗之收舍利入塔。号邓隐峰。遗一颂云。独弦琴子为君弹。松柏长青不怯寒。金矿相和性自别。任向君前试取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法名不详。宪宗时禅僧。嗣五泄灵默,世称五泄小师。后住婺州苏溪,又称苏溪和尚。事迹见《五灯会元》卷四。《景德传灯录》卷三〇存歌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5 一名遍照金刚,日本僧人。俗姓佐伯氏,生于赞歧国多度郡。幼习儒教,后转信佛法,22岁出家,投奈良大安寺习三论宗。德宗贞元二十年(804)随遣唐使入唐,拜长安青龙寺密宗阿阇梨惠果为师,得受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秘密法,又从般若三藏受学梵文。宪宗元和元年(806),携内、外典籍数百部返回日本,致力弘扬秘密法门,开日本真言一宗。文宗大和九年(835)逝世,谥称弘法大师。撰有佛学方面著作多种。所著《文镜秘府论》6册,专述六朝至唐初有关诗歌体制、音韵与对偶等方面理论,引用材料甚丰。有文集《遍照发挥性灵集》10卷及日本学者所编《弘法大师全集》。存诗颇多,其中在唐所作者4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丁氏。会稽诸暨人。幼而脩洁。凡肥醲腥荤物。皆未尝及口。即事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天竺寺。遍探经律论钞疏源委。忽杖策访祖师西来之指于洪之马祖。获记莂。居乡里之大庆寺。方来之士云拥。如是二十载。利物为多。虽名公乡之以廉问护戎过越者。靡弗承接。而启迪之。故其声誉之美。播天下。大和中游五台道京邑。一夕而去。于是前护戎郤志荣宋常春二内侍知之。必欲招徕。以温集曩训。开成初。再至辇下。二贵人以安国寺方丈馆之。龙象莫不趋附。无何召补供奉大德。非其志也。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遂趺坐而寂。寿六十五。夏三十二。丧殡浐水东。费悉出郤宋二氏。门人鉴诸后。起塔于崇山南之华严。而归葬焉。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碑。
宋高僧传·卷第三十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二
释好直。俗姓丁氏。会稽诸暨人也。幼不喜俗事。酒肉荤茹天然不食因投杭坞山藏师落发。元和初受具于杭之天竺寺。凡百经律论疏钞嗜其腴润。一旦芒屩策杖。诣洪州禅门洞达心要。虚往实归。却于本郡大庆寺。求益者提训凡二十馀载。为江左名僧。见儒士能青眼。故名辈多与之游。往往戏为诗句辞皆错愕。凡从事廉问护戎于越。入境籍声实而造其户。不独能诱。亦善与人交者。大和中游五台。路出京邑。一夕而去。前护戎郤志荣宋常春二内侍。尤味其道。孜孜远招。开成初再至京国。二贵人同力唱和。牵裓虐留致安国寺大方丈以居之。王畿龙象莫不钦重。无何召入为供奉大德。非所好也。徇俗受之。然归欤之叹未尝少弃。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嘱累弟子讫奄然而寂。春秋五十六。夏三十二。郤宋二家率财权瘗于浐水东。人皆悲之。门人鉴诸后归葬于崇山之南华严寺起塔。会昌四年起居舍人韦绚为碑纪代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许人也。学优而才赡。与人游。尤有恩意。每被诏入内道场。顺宗时。领译务。宪宗初年。勾当右街诸寺观。道释二教事。别诏充西明千福两寺上座。非道德。宁克尔欤。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云邃。不知何许人也。通综经论解将行兼。仍贯群书号为该博。好远汎爱人无间然。累朝诏入内道场。顺宗已来掌领译务。宪宗初句当右街诸寺观释道二教事。别敕充西明千福两寺上座。风猷淹雅纲任肃然。昔贤以道生比郭林宗。遂公有焉。次润州栖霞寺释清源。姓凭。南徐延陵人也。稚年贞素长亦弗群。俗态不拘法流爰入。造涉公为弟子焉。学赡经律人罕畴匹。栖于摄山积其龄稔。长庆初工部尚书李相国德裕镇于浙西。洗心道域延居京口。咨禀禅要雅契夙心。及赞皇去郡。返锡栖霞终于住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黄氏。豫章上高人。父为州掾。尤嗜出世学。尝携藏入报国寺。听供奉皓月讲涅槃。辄能微解经意。即辞父母。从开元寺宗法师薙染。时年才十三。久之谒大寂禅师。證寤宗要。建中元年。至长安元颢卢公素尊事之。举奏入内供养。诏住华严寺。于是四方参请之侣。飙驰云凝。其利益于天下。有不可以语言尽者。大和九年。终于寺而塔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智藏。姓黄氏。豫章上高人也。父为洪州椽。藏随父入报国寺。见供奉皓月讲涅槃经。微体经意乐入佛门。年甫十三割恩爱辞父母。于开元寺宗法师所受学。后修禅法證大寂一公宗要矣。建中元年入长安。庐元颢素奉其道。举奏入内供养。敕令住华严寺。辇毂之间玄学者孔炽。就藏之门若海水之归投琴之壑矣。太和九年终于住寺。三月十二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宪宗元和中居庐山归宗寺,善谈禅要。白居易贬江州司马,素重智常,曾与刺史李渤往访之。卒谥至真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信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生卒年不详。初唐时禅僧。幼出家,后师六祖慧能。《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中唐时禅僧。嗣马祖道一。宪宗元和中住庐山归宗禅院,世称归宗和尚或赤眼归宗和尚。白居易元和十年(815)贬江州司马时,曾从之游。穆宗长庆间,江州刺史李渤曾向之问禅。卒谥至真禅师。《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七、《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祖堂集》存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江西大寂弟子也。元和中。驻锡庐山之归宗院。参访之徒群拥。乐天白公。以司马贬江州。获往来咨决心要。其钦慕之至见辄坐之南面。而致拜焉。后李渤自虔州。以刺史迁。尤加悦服。一日问曰。教中谓须弥纳芥子。固其理也。又谓芥子纳须弥。亦岂理乎。常曰。人言博士读万卷书。是否。渤曰。忝得此名。常曰。摩顶放踵。身不过若干尺尔。万卷书向何处著。渤俛首。顷之。因叹赏不能已。 上堂云。从上古德。不是无知解。它高尚之志。不同常流。今时不能自成自立。虚度时光。从前只是依它知解。发言皆滞。光不透脱。只为目前有物。诸子莫错用心。无人替你。亦无汝用心处。珍重。僧问如何是玄旨。常曰。无人能会。问曰。向者如何。常曰。有向即乖。僧曰。不向者如何。常曰。去无汝用心处。僧曰。岂无方便。常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僧曰。如何是观音妙智力。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曰闻。常曰。我何不闻。僧无语。常打趁。常与南泉行脚。一日煎茶相别次。南泉问曰。从前与师兄。商量此事。彼此已知。去后或有人问。毕竟作么生祗对。常曰。者一片地。大好卓庵。泉曰。卓庵且置。毕竟作么生祇对。常乃翻却茶铫便起。泉曰。师兄吃茶了。普愿未曾吃茶。常曰。作者个语话。滴水也消不得。僧问。此事如何用心。常曰。牛皮鞔露柱。露柱啾啾叫。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常因俗官来。乃拈起帽带曰。还会么。官曰。不会。常曰。莫怪老僧头风。不卸帽子。常入园取菜次。画圆相围菜一株。谓众曰。辄不得动著者个。众不敢动。少顷常来。见菜犹在。便以棒打趁众僧曰。者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底。常刬草次。有一僧来参。忽蛇过其前。当钁断之。僧曰。久向归宗。元来是个觕行沙门。常曰。座主归吃茶去。常目重瞳。然恐其为己祸福也。曰熏摩。以求灭去。而目为之赤。世号赤眼归宗。
宋高僧传·卷第十七 护法篇第五
释智常者。挺拔出伦操履清约。遍参知识影附南泉。同游大寂之门。乃见江西之道。元和中驻锡庐山归宗净院。其徒响应其法风行。无何白乐天贬江州司马。最加钦重。续以李渤员外元和六年隐嵩少以著作徵起。杜元颖排之。出为虔州刺史南康曾未卒岁。迁江州刺史。渤洽闻多识。百家之书无不该综。号李万卷矣。到郡喜与白乐天相遇。因言浔阳庐阜山水之最人物贤哲隐沦。论惠远遗迹。遂述归宗禅师善谈禅要。李曰。朝廷金榜早晚有嗜菜阿师名目。白曰。若然则未识食菜阿师欤。白彊劝游二林。意同见常耳。及到归宗李问曰。教中有言。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如何芥子纳得须弥。常曰。人言博士学览万卷书籍还是否耶。李曰。忝此虚名。常曰。摩踵至顶只若干尺身万卷书向何处著李俛首无言。再思称叹。续有东林寺僧神建。讲诸经论问触目菩提。常略提举。神建不体。乃发状讼常示恶境界。时李判区分甚闻诣理。常有异相目耀重瞳。遂将药熏手。恒磨错不觉目眦红。号赤眼归宗矣。 系曰。佛理幽邃一言蔽之者。玄解之言。逗猛利者药妙疾轻之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蜀中人。俗姓廖。与刘禹锡最善,宪宗元和、穆宗长庆两朝,并为内供奉。赐居安国寺红楼院。工诗,与当时诗人多有唱和。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诗僧。俗姓廖,交州(今越南河内)人。德宗贞元间居蜀。宪宗元和间入长安,初住大兴善寺,后奉诏住安国寺红楼院。以诗应制供奉十余年。当时诗人白居易、韩愈、元稹、刘禹锡、李益、张籍、薛涛等,皆与其有诗唱和。约于敬宗宝历间因事被逐出红楼院,文宗时复入。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二、《唐才子传》卷三。有诗集《红楼集》,又有《僧广宣与令狐楚唱和》1卷,皆不存。《全唐诗》存诗1卷,凡17首,以近体应制诗为多。又与李益、杜羔等联句,存诗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