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17,分228页显示  上一页  58  59  60  61  62  64  65  66  67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僧道标( 世称 西岭和尚 西岭草堂 )
僧甄公( 鲁 )
伏牛上人( 世称 伏牛和尚 )
僧慧涉( 谢 )
僧惟悫( 资中疏云、资中疏 )
僧智藏( 律虎 )
释道通( 何 )
释自在( 宝应也 )
弃松德赞(别称 乞黎苏笼猎赞、墀松德赞、赤松德赞 )
僧代病( 不显、不显矣 毒龙为之 )
僧道邃( 尤重 一寺为国清 )
僧玄晏( 李 )
释道澄( 道澄 律沙弥 大圆 )
僧法藏( 世称 高城和尚 )
僧如会( 传明大师、传明塔号永际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富阳人,俗姓秦。工诗。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岁。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见而抚其顶曰。此儿目如青莲。苟能舍家。以从吾游。必有善称。其父以为然。至德二年。诏天下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听为比丘。标以其选得度。仍隶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师。受具于灵光寺。时已推其善于护持。贞元中。别治室西岭下。谓之草堂。而吟啸之乐。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杭人号西岭和尚。辞章高媲古作者。与吴兴如昼。会稽灵彻。相酬唱时。语见昼传。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圣贤豪杰为人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呜呼品藻之极至。引天地人。以匹拟之。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故一时名公钜卿。林下英彦。莫不绸缪投分。慷慨论交。长庆三年六月七日。示灭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寿八十四。腊五十八。开成五年郑素卿。立碑颂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道标。富阳秦氏。七岁。神气清茂。有沙门过而识之。劝令出家。至德二年。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师首中其选。得度。居南天竺寺。护戒甚严。永泰中。住持奏赐寺额。居十二年。其徒多归之。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号西岭草堂。怡然养浩。不干人事。尤工诗章。搜鍊精巧。与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称西岭和尚。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长庆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誇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璹。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乾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僧甄公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9 【介绍】: 唐僧。江陵人,俗姓鲁。七岁通诗,应州举,三上中第。未及释褐,与僧议论玄理,遂投荆州福寿寺出家。后至洛阳昭成讲法,复至嵩山参礼,得畅心诀。后住苏州楞伽山。白居易守郡时,曾与其谈道。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鲁氏。江陵人。世为儒生。七岁诵诗能通大义。益壮与计偕。三上礼部。仅一中第。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乃投福寿寺辨初师。求披薙。始业经论。尝于洛之昭成寺。升座阐化。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南游丹阳茅山。寻挂锡于苏之楞伽山。参扣者四远而至。时乐天居易白公。方牧是郡。每接见。必披襟解带。游神理妙。而深入甄之阃阈。因坚请出山。居流水寺。不乐也。未几还旧隐。大和三年。示微疾而终寿九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塔葬焉。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甄公。姓鲁氏。江陵人也。少而警慧。七岁诵通诗雅。遂应州举。三上中第未释褐。与沙门议论玄理。乃愿披缁。投福寿寺辩初法师以为模范。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方至丹阳茅山。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山四远参玄者胼肩叠足矣。时白乐天牧是郡。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不乐安止。以山水为娱情之趣耳。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以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湖州吴兴人,俗姓李。早岁投径山出家。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好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传》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僧慧涉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涉。俗姓谢氏。会稽人也。即东晋太傅安之后。是知杰气英灵间代而出。律梁拔俗异世岂无。涉为人清素戒节孤峻。好寂为乐不栖名闻。以大历之初。于金陵庄严寺遇牛头山忠禅师。一言知归。遂命入室授其法要。服膺道化。待之弥载。不惮其劳。洎忠捐世踵武兹岭。无游人境。一衣方丈操节弥高。自是以来问道者众。四维方域无不沾洽。五十年中翕然归德。以长庆二年终于山院。春秋八十有二。门弟子惟晏等。奉全师礼建塔于寺之西北。勒铭纪德。若考师之艺文。则草堂庐岳各美于当代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上党人,俗姓连。居京师崇福寺。有《楞严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上党潞人。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久之辞去游学。教旨禅宗毗尼之道。靡不探讨。年四十。犹宿留京辇。时故相房公融。已捐馆舍。其子弟居赐第。一日请斋尚未饭。出经一函曰。此相公在南海时。所译楞严经十卷。今筵中仅十僧。可僧各一卷以结缘。悫坐次当四。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文婉而理玄。遂誓作疏流通。及归所住崇福寺。遽画文殊菩萨像。且诵其名号。十年志益不衰。忽梦文殊乘狮子。入其口。由是下笔若神助。大历丙子也。及疏就。又梦文殊自口出。成三卷。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未几馆陶沙门慧震。传之于悫而流通焉。 既而蜀之资中恒沇法师。作义章。号资中疏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惟悫。俗姓连氏。齐大夫称之后。本凭翊人。官居上党为潞人也。九岁割爱冠年纳戒。母氏昆弟归于法门。故悫从其受教。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嗜学服勤必无倦色。乃辞渭阳寻师隶业。或经筵首席。或论集前驱。或参问禅宗。或附丽律匠。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年临不惑尚住神都。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相公在南海知南铨。预其翻经。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留家供养。今筵中正有十僧。每人可开题一卷。悫坐居第四。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觉其文婉其理玄。发愿撰疏。疏通经义。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别诵名号计一十年。厥志坚强遂有冥感。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悫之口入。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起大历元年丙午也。及将彻简。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在乎华严宗中。文殊智也。勒成三卷。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于今盛行。一说楞严经。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悫遇之著疏解之。后有弘沇法师者。蜀人也。作义章开释此经。号资中疏。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似有今古之说。此岷蜀行之。近亦流江表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19 【介绍】: 唐僧。西印度种族,世居庐陵。俗姓皮。精律藏。代宗大历三年游豫章,因隶名天宫寺。德宗贞元中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宝安禅。有《华严经妙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本西印土人。入华冒姓皮氏。其先尝官庐陵。因占籍焉。藏少辞尘俗。从林下游。留心三学。而尤善律藏。大历三年。隶名豫章天宫寺。众请登坛秉法。每升座提唱。辨名理。析微言。堂盈席满。听者无厌。时号律虎。贞元中。见大寂禅师警策有省。遂筑室于会稽之杭坞山。著法华经妙义。学者归焉。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卒。寿七十九。塔舍利于院之北峰。俗谓杭坞为杭乌。盖声之讹尔。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智藏。姓皮氏。西印度种族。祖父从华世居官宦。后侨寓庐陵。藏少入精舍睹像设之繁。乃陋俗求真。而于三学各所留心。唯律藏也。最为精敏。大历三年游豫章。因隶名天宫寺。众恳命临坛秉度。时仰炮炰号为律虎。每登法座提唱毗尼。堂盈席满听受无厌。辩名理析微言。连环可解也。贞元中遇大寂禅师。笃明心要。及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室安禅。乃著华严经妙义。宣吐。亹亹学者归焉。至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终。报龄七十九。焚收舍利圆净者。建塔于院北峰焉。杭乌山者越俗言讹。合言杭嵨。谓浙江所渡。古用杭筏到岸藏杭。故云嵨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庐江何氏。童年貌重迟。见佛像僧仪。必礼敬。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盖侍父宦游所在也。既进具。见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密契深领。有不可知者。贞元二年。因谒石头禅师迁公。益进所学。四年大寂将入灭。谓通曰。玉石之山。资汝道业。遇可居之。秋与伏牛自在禅师。观览京洛。至唐别。见一山葱茜可爱。问之乡人曰。此紫玉山也。陟其巅则有石紫色。莹然如玉。乃叹曰。兹非先师之所记欤。遂挂锡解囊其间。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如何出得三界。答曰。汝在里许。得多少时也。进曰毕竟如何出得。答曰。青山不碍白云飞。于頔相公问。教中道。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通咄曰。于頔客作汉。问这般事作么。頔变色。通指曰。飘堕罗刹鬼国也。一日又问。如何是佛。通唤相公。頔应诺。通曰。切忌别求。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元和八年。偶归省。通喜曰。汝来也。此山有主矣。遽拽主丈去。襄州道俗迎奉之。是年七月十五日。无疾而逝。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传·卷第十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道通。姓何氏。庐江人。其为童也持重寡辞。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因父宦于泉州南安。便求舍丱披缁诵经。合格敕度之。当天宝初载也。时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通往焉。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亦影随而去。然誓游方吴越之间。台明山谷靡不登陟。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励心僧务不惮勤苦。贞元二年往南岳见石头禅师。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昌言曰。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遇可居之。通闻此言。且同隐谶。殊不详练。其年秋与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回至唐州西。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乃问乡人。云此山是紫玉山。通方忆大寂之悬记。我合居是峰也。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先师之言非虚记也。挂锡解囊。参学之徒雾集。始则诛茅构舍。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山海禅师。回见通。通愀然作色。汝其来矣。此山有主也。曳杖径去襄州。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春秋八十三。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吴兴之李氏。幼有瑞相。坐辄结跏。见者以为异。俄出家于钱唐之径山。受具于新定。遂遍参诸方。入南康大寂法会。而受记莂焉。行止不常。多隐山谷。所至则衲子萃止。且尝为大寂。致书于忠国师。国师问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答云。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国师云。是甚么语话。良久又问。此外更有么。答云。又道非心非佛。有时又道不是心。不是心。不是物。国师云。犹较些子。在云。未审和尚此间如何。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即心即佛。是无病求病句。非心非佛。是无病求药句。僧问。如何是药病对治句。在云。伏牛山下古今传。然尤好求前贤遗迹。以快逸观。若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皆遍游历。而无所恋著。元和中。居洛之伏牛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著三伤颂。辞理俱美。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而图老焉。将归江州之都昌院。行至叶。为道俗所留。长庆初。示寂于隋之开元寺。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史不详其姓名乡里。尝作一钵歌。以唱道劝世。故俗因以称之。 伪蜀乾德初。有陈军使妻高氏。唐中令骈诸孙女也。持不杀戒。馀二十年。后因其子娶妇会亲。不得已而杀焉。未旬浃。高氏暴终。信宿而稣曰。初被黑衣使者。摄至岐府城隍庙。庙神则峨冠大袖。对金甲武士。坐堂上。使者引高进。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且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以汝能持戒。吾二十年。不遑寝食。以守卫汝。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今日之事。吾不能为汝地矣。城隍忽问高。汝别修何善。庶几其可以自赎。高畴昔常诵上生经。至是懵莫记忆。方恐惧间。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二神人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皆出涕泪云。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自在。俗姓李。吴兴人也。生有奇瑞。稍长坐则加趺。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于新定登戒。及诸方参学。从南康道一禅师法席。悬解真宗。逸踪流辈道誉孔昭。行止优游多隐山谷。四方禅侣丛萃其门。元和中居洛下香山。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所游必好古。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龙门山得后魏三藏翻经处。王屋山得稠禅师解虎斗处。此山饮甘泉。改为甘泉寺。嵩山得梵法师马跑泉。居无恋著。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蜀王氏伪乾德初。有小军使陈公。娶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后在蜀为男婚娶。礼须屠宰。高初不欲。亲戚言。自己持戒行礼酒筵。将何以娱宾也。依违之际遂多庖割。俄未浃旬得疾颇异。口但慌言。已而三宿。还苏述冥间之事。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庙神峨冠大袖与一金甲武士唔坐。使者领高见神。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仍扼腕骂曰。吾护戒神将也。为汝二十年。食寝不遑。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命虽未尽罪亦颇深。须送冥司惩其故犯。城隍神问高曰。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高常诵持上生经。其数已多。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颜色渐怡。及卒章神皆涕泪。乃谓高曰。且归人间宜切营善。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人皆传写讽诵焉。一钵和尚者。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然文体涉里巷。岂加三伤之典雅乎。在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吾愿往中终老。到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在行至叶县。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年八十一。则长庆元年也。 系曰。稽诸律藏。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一违制。二业道也。高氏在家素不受戒。无违制愆。俗容有业道罪。宁得有护戒神邪。况高氏既持不杀。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明则有戒法。幽则有鬼神欤。 次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姓张氏。明寤之性受益无厌。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见净众寺会师。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衔烛之龙行而破暗。印自江陵入蜀。于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众皆归仰渐成佛宇。贞元初年也。高司空崇文平刘辟之后。改此寺为元和圣寿。初名宝应也。印化缘将毕。于长庆初示疾入灭。营塔葬于寺中。会昌中毁塔。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还名圣寿。印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人物简介

简介
吐蕃第五代赞普。又译墀松德赞、乞黎苏笼猎赞。755年,弃松德赞即赞普位,同年末,中原爆发了安禄山叛乱。弃松德赞在三尚(尚野悉、尚悉东赞、尚赞摩)、一论(论悉诺,blon stagsgra klu khong,即马重英)辅佐下,乘乱进占陇右,直逼凤翔、邠州(今陕西彬县)。763年(唐广德元年),马重英突入长安,立雍(邠)王守礼子广武王李承宏为帝,留长安15日,退出。764~781或786、787年, 吐蕃连下凉州、甘州、肃州、沙州, 直到848年奄有河西之地八十五年之久。唐朝被迫于765年、767年两次与吐蕃在长安会盟,783年双方会盟于清水,划定边界。787年,吐蕃又企图利用朱泚之变后的形势于平凉(今属甘肃)劫盟,谋杀唐廷对抗吐蕃的主要将领浑瑊等人。是时,吐蕃武力强盛,北接回鹘(789~790年曾与回鹘激烈争夺北庭),西抗大食,东南降服南诏,南征天竺,立碑于恒河北岸,成为吐蕃武功最盛时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3 【介绍】: 唐僧。台州天台人,俗姓陈。因其曾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故本名不显。幼出家于台州国清寺。登戒后,历游观方。初至洛阳,次河阳,立道场为民救旱。代宗大历元年,结茅居霍山,颇有异迹。后住晋州大梵寺。又数开施食道场以救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天台陈氏子。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白母。求出家。母意难之。即断一指示所志。遂趋国清寺落发登具。以其每欲以己代众生病苦也。故名。久之游方抵淩郊。时河阳方苦旱。病适至因按经法。绘八龙王立道场以祷。果大霔千里沾足。先是其地夏则风雹暴作。苗稼偃拔。雉堞皆颓弛。识者以为毒龙使然。病为持密语禳之。自尔无患。民立祠肖貌祀焉。大历元年。登太行入霍山。结茅深𨗉以遁。或有盗其所蓄者。欲遽去。而二虎据路口。会病从他处归。盗扣头陈悔。病慰喻之斥虎使去。盗顾乞留服役左右终其身。中山庙尤灵异。昔神尧初起义师。尝沮阴雨。迷道于此。而神阴助有功迹。及即位诏镌石像列祀典。病至是念其以杀食晋绛间。于是造庭对像语。使从己受佛戒。像忽颔首若许者。旁顾神妇像略不动。病则毁撤之曰。何物顽矿能为众生害。如此。百姓以告太守。太守怒系之。嘉泉寺门户扃鐍严甚。旬浃启视病则兀尔禅寂自若。众闻而坌至。或击磬以出其定。太守遣邀之弗听。使再往。约曰。如必弗来者。则断其头来。病谩斩一指付使者。太守感动竟躬诣以谢。仍徙病大梵寺且营浮图。以葬指节。由尔檀信向慕而施币山积。有忌者赂贫女。以鸩酒进曰。妾夫善酿。今兹其酿诚加美。幸和尚小酌。以种福田。经云佛不违众生愿。惟和尚慈悲病。曰汝非佛耶。贫女喜尽以情告。病笑釂曰。吾所坐地当裂。徐视之。果裂。其毒气之酷可想见。今俗以酒供养始此。岁饥必募粮设会。以饱饿者凡八设会。而燕赵赖之。贞元十四年七月八日。别众跏趺。如入禅定。弟子疑其不灭。列香华供养如常时。阅一岁肤肉觉坚缩。而后加之漆布以图永久。武宗时舁匿废陶灶中。风雨莫之庇。寻出异草盘结覆顶上。宣宗复教。作亭徙置之。嘉泉指节历百龄不坏。筋肉爪甲愈益光润如黄金色。 唐沙门。史亡其名。隐居兴元褒城之中梁山言行直率。不为世俗规矩所制。饮酒啖肉自若。其侪辈举非之。然以齿腊之。长。获纪纲寺职。而议论设施。咸当人亦因以畏服焉共尊为上座。少年后生。间有效其所为者。上座闻而骇曰。未得净心地。何敢尔。吾弟当以折伏之。一日戒庖者。剩治饼餤邀众游冢墓间。独地坐掇枯骼腐胔。铺饼餤裹食之。如鲜美隽永物。众环视哕呕不能已。上座顾谓众曰。汝等能食此否。能食此则庶几可以食肉也。及柳公仲郢。镇兴元时躬诣礼敬。年八九十乃卒。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六 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代病者。台州天台人也。姓陈氏。以其尝发大愿尽一报代众生之病。致本名不显矣。诞育之辰祥光充室。邻里异焉。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今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为毒龙为之也。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亡是患。盟津民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盗本樵子。愿依附为苦行焉。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肸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领首。顾其神妇略无俞答之状。遂剃神之发毁撤神妇。乡人怪之闻白州邑。太守怒之曰。此唐高祖初起至此。久困阴雨其神见形示路以迎义师。厥后砻石为像。荐飨无亏。此之髡师无状敢尔。俾系闭于嘉泉寺扃键且严。至二十日启关寂然禅定。倾城咸往观礼。或声磬舒徐而起。太守急召之不来。以至约令断头。代病斩一指以付使者。太守感之。躬就迎请。移置大梵寺。别营砖浮图以藏其指节矣。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窴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绐之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坟裂。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止给与净水饮之必瘳。凡属荐饥必募粮设食。后于赵州救斯荒歉。作施食道场前后八会。遐迩赖之道感多类。以贞元十九年秋七月八日奄然跏趺示灭。四众初谓如嘉泉寺之禅定欤。香华供养。至于隔岁肤肉渐坚。方知永逝。遂漆布缋画之。武宗废塔像无巨细皆毁除。或议之移入陶灶中。既而生瑞草一本。其状亭亭若盖。盘错萦纡庇其风雨而有馀也。宣宗即位佛事中兴。纲紏比丘造小亭。移真形窴于此。先于嘉泉寺断指节。已过百龄筋肉甲爪光润且如金色。或属兵革城陷指亡。后有赍出逃难。事息归还。亦阴福其逋亡者。至今平阳人崇信焉。
神僧传·卷第八
释代病者。天台人也。姓陈氏。诞育之辰祥光满室。邻里惊异。七岁丧父哀毁几于灭性。白母求出家。母才艰阻。遂断一指。亲党敦劝偏亲。乃送于国清寺。因戒法登满。誓志观方。初止东京。次于河阳为民救旱。按经缋八龙王立道场。启祝毕投诸河。举众咸睹画像沈跃不定。斯须云起肤寸。雷雨大作千里告足。自此归心者众。先是三城间多暴风雹。动伤苗稼雉堞。号称毒龙为害。代病为诵密语。后经岁序都无是患。共立堂宇若生祠焉。大历元年登太行游霍山。乃深入幽邃结茅而居。有盗其盂食。俄见二虎据路。会逢代病。盗叩头陈悔。慰谕毕因摩挲虎头。如是累伏猛兽。其中山神庙晋绛之间传其[月*(夸-大+八)]蚃。代病入庙劝其受归戒。绝烹燀(音阐)牲牢。其神石像屡屡随劝颔首听命。由是檀信骈肩蹑踵。有寘毒于酒者。贿贫女往施之。代病已知。贫女给曰。妾家酝觉美。酌施和尚求福。况以佛不逆众生愿。代病曰。汝亦是佛。然贫女。惧反饮具以情告。代病执杯啜之。俄尔酒气及两胫足。地为之偾(音奋)烈闻者惊怪。以酒供养自兹始也。汾隰西河人有疾。只给与净水。饮之必瘳。贞元中奄然跏趺示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居天台山国清寺。德宗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最澄渡海至,欲求天台之法,属道邃讲训,委曲指教,尽授其旨。后最澄归国,斯教大行,遥尊道邃为祖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幼专天台智者三观之学。大历中。荆溪湛然师。悉以止观辅行记。托以敷扬。而同门有浩然者。名尤重。不听与较。则为流辈所畏服可知。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远泛沧溟。来承讲训。乃尽缮写一宗部文以东。然犹虑其乡国之轻蒲者见疑。于是投牒台州。求署其往来之实。以为證据。而刺史陆淳即署之云。最證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途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从。故宜执以为凭者。澄归。斯教大行。乃以一山。易名天台。以一寺。易名国清。且遥尊邃为初祖。后邃终其所住。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道邃。不知何许人也。幽识远晤执志有恒。悬解真宗不由邪术。末传隋智者教道素得玄微。荆溪之门沓难窥望。大历中湛然师委付止观辅行记。得以敷扬。若神骥之可以致远也。于时同门元浩迥知畏服不能争长矣。贞元二十一年。日本国沙门最澄者。亦东夷卉服中刚决明敏僧也。泛溟涬达江东。慕天台之法门。求顗师之禅决。属邃讲训委曲指教。澄得旨矣。乃尽缮写一行教法东归。虑其或问从何而闻得谁所印俾防疑误。乃造邦伯作援證焉。时台州刺史陆淳判云。最澄阇梨形虽异域性实同源。特禀生知触类玄解。远传天台教旨。又遇龙象邃公。总万行于一心。了殊涂于三观。亲承秘密理绝名言。犹虑他方学徒未能信受所请印记。安可不任为凭云澄泛海到国。赍教法指一山为天台。号一寺为国清。风行电照斯教大行。倭僧遥尊邃为祖师。后终于住寺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00 【介绍】: 唐僧。鄂州江夏人,俗姓李。李邕子。肃宗至德中,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住鄂州开元寺。代宗大历间,从真悟受具足法,寻习律范。常焚香扫地,端坐尽日。解空破相,臻极玄奥。能诗,所作为刘长卿所赏,一时名士,多与之游。德宗建中初,与苻载、杨衡等约为尘外之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李氏。江夏人。祖善。博学强识。注文选行世。父邕。北海太守。史有传。晏童稚辞俗。至德初。试经高第。依沙门崇真剃落。隶开元寺。大历三年。从悟真阇黎受具足戒。即率身律范。无纤玷。仍研究毗尼部。俄禀金刚解空破相之指。且工吟咏。彭城刘长卿尤加赏识。其时名士之相往来者。则有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扬衡李演。每与爇香烹茗谈笑。又为出费以辟其所居。则其推服何如。建中初。鄂岳连帅何公。以晋安起之。固辞。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寂。寿五十。腊三十。葬黄鹤山之南原。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玄晏。江夏人也。姓李氏。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行讲集于梁宋之间。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晏稚昧之龄决志离俗。至德初年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便寻律范。目不视靡曼。足不履邪径。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望风瞻想自有远致。性多分剂。苟与恶比丘共住。遑遑然如以祛陀罗炭浴身也。不出户牖焚香扫地。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而晏居之。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晏少习毗尼长学金刚。解空破相臻极玄奥。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或赋诗一章。运思标拔孤游境外。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大嗟赏之。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晏房舍在寺之北隅。颇为湫陋。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偕檀舍同缔构也。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请居晋安。不移其志。建中伊始符载与杨衡李演。约晏为尘外之侣焉。以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春秋五十八。僧腊三十四。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释道澄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梁氏。京兆人。父涉中书舍人。幼使出家。无所顾恋。偶有禅者过之。谓曰。可名道澄。且付以瓶锡仪范之器。号律沙弥。受具后。历横肆。习南山钞。谨持守以进于学。然姿性率略。所处不恒。奉恩庄严草堂诸刹。所至安之。尤以护生为务。建中二年。坐夏云阳山。一虎忽哮吼入门。澄若有所语者。虎摇尾摄耳去。澄后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可滞一方乎。西域之法。三时分房。俾无贪著。后世易之。哀哉。贞元二年二月八日。上于寺从澄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优渥。澄尽以回施二田。五年。上幸澄所居问修心法门。且诏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赐号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道澄。姓梁氏。京兆人也。父涉中书舍人。生而奇表辄恶荤肴。出家如归无所顾恋。忽遇禅僧摩顶。与立名曰道澄。瓶锡常随冥合律范。号律沙弥也。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微其玷缺。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所到便居护生为切。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有虎哮吼入其门。澄徐语之。其虎摇尾襵耳而退。徙居章信寺。或问其故。澄曰。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著。观门易立矣。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贞元二年二月八日。帝于寺受菩萨戒。京甸倾瞻赐赉隆洽。所受而回施二田矣。五年帝幸其寺问澄修心法门。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十六年四月。敕赐号曰大圆。十九年九月十八日。终于此寺焉。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约744—约825 俗姓周,南康(今属江西)人。年已长始出家,后嗣马祖道一。至庐山五老峰,爱其灵异,遂止住数年。世称高城和尚。敬宗宝历中卒,年82岁。《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祖堂集》卷一四收长篇歌行1篇,《宗镜录》曾多次节引,《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南康周氏子也。家世业儒。后尤进于岐黄之学。凡僧之有疾者。召之使治。必投之良剂。起其危笃。而辞其谢礼。以故多从林下游。而禅悦法喜之益。尤所慕嗜。遂依郡之平田山宝积院沙门师愿。而落发焉。寻谒大寂禅师于豫章。得心法。登庐山。卜居五老峰。食橡栗。饮溪涧。如是数年。而神人仙圣或过之。俄施币云委。而户屦响臻矣。宝历中。示寂。寿八十二。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法藏。俗姓周氏。南康人也。稚龄爽俊始研寻史籍。而于医方明得其工巧。同支法存之妙用焉。有门僧卧疾。几云不救。藏切脉处方。信宿平复。其僧多接谈玄。自尔萌出尘之意。年已长矣。恳辞亲投本郡平田山宝积院从愿师下。受教纳戒。后游谒大寂禅师。言喻若石之投水。翛然北下庐山登五老峰。爱其灵异独止寒林。采橡栗掬溪涧。聊延形气而止数年有二仙乘云而来。终日谈论。或留宵宿。或经月不来。或继日而至。他人有见者旁说不同。及乎学僧臻萃全无踪迹。又一日告辞藏云。且归山去师当好住。由是道且馨香檀越共营一院。宝历中示灭。年八十二。其年三月四日入塔云。 系曰。藏隐五老峰。时二仙来终日谈论者何。通曰。昔刘向辑列仙云。若干人见于内典欤。又裴周桐柏三真人弟子。各半学佛法可非来问道乎。诗中草虫之应阜螽同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4—823 【介绍】: 唐僧。韶州始兴人。大历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蜂拥请问,室不能容,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后居长沙东寺,与相国崔群为师友。长庆间圆寂,敕谥传明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韶州始兴人。大历八年。谒国一于径山后见大寂于是道德进。而名誉起矣。时丛林谓之折床会以其勤于坐禅。而床为之折也。未几出世。说法长沙之东寺。盖俗所谓夹山者。四方玄侣辐辏。大寂之风益振。相国崔公群以𧮂得罪宪宗南迁。为观察使。见会问曰。师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见性得。会时方病眼。公因讥之曰。既去见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见。病者非眼。公稽首谢之。仰山来参。会曰已相见了。更不用上来。仰曰。恁么相见莫不当否。会便闭却方丈门。仰归举似沩山。沩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争识得佗。长庆癸卯终于寺。寿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问也。凡坟塔之近城者。命悉毁以全形胜。然独留会所葬塔。且曰庶几以别贤愚。谥传明塔号永际。镏膳部轲著文勤铭。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如会。韶州始兴人也。大历八年止国一禅师门下。后归大寂法集。时禅客仰慕决求心要。僧堂之内床榻为之陷折。时号折床会。犹言凿佛床也。后徇请居长沙东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门鼎盛时无可敌。谚谓东寺为禅窟。断可知矣。时相国崔公群慕会之风来谒于门。答对浏亮辞咸造理。自尔为师友之契。初群与皇甫镈。议上宪宗尊号。因被镈搆出为湖南观察。闲豫归心于会也。至穆宗长庆癸卯岁终于寺。春秋八十。时井泉预枯异香馝馥。迁塔于城南。廉使李翱尽毁近城坟塔。唯留会所瘗浮图。以笔题曰。独留此塔以别贤愚矣。刘膳部轲著碑焉。敕谥传明大师。塔曰永际。亦呼所居为夹山和尚是欤。